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个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胡义秋 王冰蕊 黎志华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究"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个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CL-90症状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量表(EPQ)对5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维度与SCL-90症状各因子... 目的:探究"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个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CL-90症状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量表(EPQ)对5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维度与SCL-90症状各因子及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P<0.01),消极情绪与SCL-90症状各因子和EPQ的精神质、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P<0.01);SCL-90症状各因子与EPQ的精神质、神经质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P<0.01),与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偏执、恐怖、个性的内外向得分、神经质得分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P<0.01)。结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个性密切相关,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不利于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个性养成,减少消极心理症状、养成积极个性品质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幸福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 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幸福感:稳定的人格特质还是情境状态 被引量:11
2
作者 尹霞云 黎志华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1-527,共7页
为了探究主观幸福感各项指标的稳定性及其变化的情况,在一年的时间内对360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3次追踪测量,分别采用潜特质-状态模型(LST Model)中的经典模型、特质-状态-情境模型(TSO Model)以及测量指标-特殊特质模型(IT Model... 为了探究主观幸福感各项指标的稳定性及其变化的情况,在一年的时间内对360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3次追踪测量,分别采用潜特质-状态模型(LST Model)中的经典模型、特质-状态-情境模型(TSO Model)以及测量指标-特殊特质模型(IT Model)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等主观幸福感指标的稳定性和变化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只有测量指标-特殊特质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该模型中各变量的一致性系数都显著的高于情境特异性系数,这说明,主观幸福感更可能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此外,研究还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一致性系数远高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系数,这表明人们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比生活满意度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稳定性 变化性 潜特质-状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价值取向对自我社会奖赏加工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琎 孙宇 +1 位作者 杨子鹿 钟毅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86-800,共15页
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SVO)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按SVO不同可以将个体分为"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个体。已有研究表明SVO影响个体对涉及自我金钱... 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SVO)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按SVO不同可以将个体分为"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个体。已有研究表明SVO影响个体对涉及自我金钱奖赏的结果评价加工,而它如何影响自我社会奖赏加工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让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被试完成涉及自我社会奖赏(包含社会接纳和自我成就感)的猜牌建议给予任务,同时记录其加工他人对建议的反馈(接受vs.拒绝)和他人最终结果(收益vs.损失)时诱发的脑电成分。结果发现,在建议反馈加工阶段,相比亲自我取向个体,亲社会取向个体在反馈相关负波(FRN)波幅(峰-峰值)和P3平均波幅上,建议被对方接受和被对方拒绝所诱发的波幅差异均显著;在他人最终结果加工阶段,建议被对方拒绝后,对于亲社会取向个体,对方损失诱发的反馈相关负FRN波幅比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更负,而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小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对于亲自我取向个体,对方损失与收益诱发的FRN波幅无差异,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这些结果表明社会价值取向调节个体对自我社会奖赏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价值取向 结果评价 建议给予 自我社会奖赏 事件相关电位(ER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地区9~18岁儿童青少年的同胞暴力经历与情绪行为问题 被引量:6
4
作者 彭畅 林虹 +4 位作者 王舒 刘树俊 罗家有 盛可人 刘小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同胞暴力经历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性。方法:在湖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1735例多子女家庭的儿童青少年经历同胞暴力的情况,并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学生版)评定其情绪与行为问题。结果:经历同胞暴力...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同胞暴力经历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性。方法:在湖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1735例多子女家庭的儿童青少年经历同胞暴力的情况,并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学生版)评定其情绪与行为问题。结果:经历同胞暴力的儿童青少年SDQ异常检出率高于未经历者[45.6%(236/518)vs.26.8%(326/1217)]。经历同胞暴力者中,既遭受又实施同胞暴力者SDQ异常检出率高于单纯遭受者和单纯实施者[52.8%(132/250)vs.37.9%(74/195)vs.41.1%(30/73)];单纯遭受者和单纯实施者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遭受和实施4种以上不同类型同胞暴力的SDQ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3.4%(53/93)和76.9%(60/78)。结论: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同胞暴力经历与其情绪与行为问题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胞暴力 情绪与行为问题 长处和困难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