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明生物炭施用对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中早39为材料,于2015年和2016年早季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开展大田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N0,0 kg N/hm^2;N1,90 kg/hm^2;N2,150 kg N/hm^2)对施炭(C1,20 t/hm^2)和不施炭(C0,0 t/hm^2)处理早...为探明生物炭施用对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中早39为材料,于2015年和2016年早季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开展大田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N0,0 kg N/hm^2;N1,90 kg/hm^2;N2,150 kg N/hm^2)对施炭(C1,20 t/hm^2)和不施炭(C0,0 t/hm^2)处理早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和收获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2015年N1水平外,C1处理的产量均低于C0处理,其中,2016年C1处理的平均产量比C0处理低12.85%;2015年和2016年C1处理的千粒重分别比C0处理低2.46%~4.12%和2.55%~3.76%;齐穗后C1处理干物质生产量高于C0处理,但其收获指数低于C0处理,2015年和2016年C1处理与C0处理的收获指数最大相差5.33个和4.0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早稻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进而导致早稻减产。展开更多
以玉米恢复系614、B137分别与CMS–C型雄性不育系C543组配的F2代(614群体和B317群体)为试材,进行花粉育性鉴定和遗传分析。花粉育性镜检发现,C543花药内没有花粉,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遗传分析表明,C543的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玉米恢复系614、B137分别与CMS–C型雄性不育系C543组配的F2代(614群体和B317群体)为试材,进行花粉育性鉴定和遗传分析。花粉育性镜检发现,C543花药内没有花粉,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遗传分析表明,C543的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恢复系614和B137各有1对核恢复基因;SSR标记连锁分析结果将恢复基因定位在玉米8号染色体短臂上,位于标记umc1483附近,两者距离约16.9 c M。展开更多
文摘为探明生物炭施用对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中早39为材料,于2015年和2016年早季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开展大田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N0,0 kg N/hm^2;N1,90 kg/hm^2;N2,150 kg N/hm^2)对施炭(C1,20 t/hm^2)和不施炭(C0,0 t/hm^2)处理早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和收获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2015年N1水平外,C1处理的产量均低于C0处理,其中,2016年C1处理的平均产量比C0处理低12.85%;2015年和2016年C1处理的千粒重分别比C0处理低2.46%~4.12%和2.55%~3.76%;齐穗后C1处理干物质生产量高于C0处理,但其收获指数低于C0处理,2015年和2016年C1处理与C0处理的收获指数最大相差5.33个和4.0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早稻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进而导致早稻减产。
文摘以玉米恢复系614、B137分别与CMS–C型雄性不育系C543组配的F2代(614群体和B317群体)为试材,进行花粉育性鉴定和遗传分析。花粉育性镜检发现,C543花药内没有花粉,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遗传分析表明,C543的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恢复系614和B137各有1对核恢复基因;SSR标记连锁分析结果将恢复基因定位在玉米8号染色体短臂上,位于标记umc1483附近,两者距离约16.9 c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