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式“哪里是A,简直是B”的主观性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唐贤清 罗主宾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6-400,共5页
构式"哪里是A,简直是B"表示客观现实中的A与说话者心理预期存在反差,选择B时经常运用比喻、夸张、仿词、对比等修辞手段表达对A的主观评价。构式中"简直"与构式义相和谐并突显了构式的主观性,"哪里是A"... 构式"哪里是A,简直是B"表示客观现实中的A与说话者心理预期存在反差,选择B时经常运用比喻、夸张、仿词、对比等修辞手段表达对A的主观评价。构式中"简直"与构式义相和谐并突显了构式的主观性,"哪里是A"激活了构式的相互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直 构式 主观性 相互主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谫论梅山文化的嬗变与现代形态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夫泽 李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95,共4页
从民族学、文化学和思维创造学、人才学等多角度探讨梳理了梅山文化从古代而近代而现当代的流变发展脉络。梅山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动"的目的意向性,它经过历时性的五次流变发展既融入中国现代文化,又卓然而立和而不同,保持... 从民族学、文化学和思维创造学、人才学等多角度探讨梳理了梅山文化从古代而近代而现当代的流变发展脉络。梅山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动"的目的意向性,它经过历时性的五次流变发展既融入中国现代文化,又卓然而立和而不同,保持着梅山文化的独特品格。梅山文化的现代形态和核心精神主要体现在该文化圈的现代人身上:从屈原的《离骚》到成仿吾早期的诗歌、再到黄永玉的美术创作、贺绿汀的钢琴协奏曲《牧童短笛》、谭盾的渗透着楚风神秘因子的《风雅颂》等,无不既流淌贯通着古梅山文化的血脉又体现了梅山文化的现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文化 开放型 智慧 顽强坚韧 文化精神 现代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死亡——论海德格尔的死亡现象学思想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文成 何正球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2-736,共5页
基于现象学的视域,海德格尔的死亡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别具一格。根据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的死亡思考可以还原为三个时期:早期深思死亡的重点在于去掉日常态度对死亡的遮蔽;中期重点为去掉形而上学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晚期重点为去掉人类... 基于现象学的视域,海德格尔的死亡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别具一格。根据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的死亡思考可以还原为三个时期:早期深思死亡的重点在于去掉日常态度对死亡的遮蔽;中期重点为去掉形而上学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晚期重点为去掉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当下以海德格尔的沉思为契机领悟死亡对于建构和谐家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死亡 经验 此在 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于诗”与“诗可以兴”辨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彭玲 刘泽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57,共6页
我国以“兴”论诗解诗的悠久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以“兴”论诗,又以《论语》中的“兴于诗”(《泰伯》)和“诗可以兴”(《阳货》)二语最为明确。对“兴于诗”和“诗可以兴”的理解和阐释,古今学者多有分歧。综观学术界现有... 我国以“兴”论诗解诗的悠久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以“兴”论诗,又以《论语》中的“兴于诗”(《泰伯》)和“诗可以兴”(《阳货》)二语最为明确。对“兴于诗”和“诗可以兴”的理解和阐释,古今学者多有分歧。综观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其一,认为“兴于诗”与“诗可以兴”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两处的“兴”都与诗的审美特质相距甚远,而是以诗为背景及旨归,强调“诗三百”在修身、为政等方面的社会功用;其二,认为“兴于诗”与“诗可以兴”指向不同,涉及的问题亦有差异,“兴于诗”强调的是《诗》在修身过程中具有启发作用,其最终目标指向修身成仁;“诗可以兴”强调的是周代贵族学《诗》、用《诗》的目的所在,其最终目标指向“事父事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于诗 诗可以兴 论诗 诗三百 古今学者 审美特质 解诗 阳货 感发 立于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的艺术现象学思想 被引量:9
5
作者 郭文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91,127-128,共5页
以现象学为切入点,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 以现象学为切入点,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从思想的道路去深思当代艺术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世界 大地 真理 林中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中的农作物、野菜、野果与古人的饮食生活 被引量:8
6
作者 刘道锋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27,共3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描述了众多的农作物、野菜、野果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古人的饮食生活面貌,东汉公羊学大师何休在《公羊传解诂》中评价《诗经》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细读《诗经》,我们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描述了众多的农作物、野菜、野果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古人的饮食生活面貌,东汉公羊学大师何休在《公羊传解诂》中评价《诗经》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细读《诗经》,我们不难发现,"饥者歌其食"确实是《诗经》中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农作物 野菜 野果 饮食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父事君多识”的诗教旨归 被引量:1
7
作者 彭玲 刘泽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5-161,共7页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虽然字面意义简单,内容上却有深涵。"迩之事父"是指将《诗》中所蕴含的孝爱思想运用于现实人生实践中,旨在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状态;"以诗事君&q...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虽然字面意义简单,内容上却有深涵。"迩之事父"是指将《诗》中所蕴含的孝爱思想运用于现实人生实践中,旨在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状态;"以诗事君"的方式是"达政"与"专对",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太平;"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不只是指记住鸟兽草木的名称,而是由此体察出人与自然一体圆融的关系,生发出物我相关的仁义之心。无论是"事父"、"事君",还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天下归仁"的诗教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父 事君 鸟兽草木之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文化下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模式解读——以《婚姻保卫战》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马藜 吴莉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3期60-63,共4页
电视剧《婚姻保卫战》作为消费文化下的一部流行剧,它呈现的女性形象模式突破了以往清晰的单一化模式,呈现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多元化、交叉式的模式。这些模式有着新时代的特征,其中的斗争性与独立性日趋彰显,并且开始被男权中心话语意... 电视剧《婚姻保卫战》作为消费文化下的一部流行剧,它呈现的女性形象模式突破了以往清晰的单一化模式,呈现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多元化、交叉式的模式。这些模式有着新时代的特征,其中的斗争性与独立性日趋彰显,并且开始被男权中心话语意识形态所认可。剧中的几个女性形象具有典型性,清晰地宣扬了一种以相互宽容相互体谅为主题新的和谐家庭文化理念,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两性二元对立向和谐一元统一的转化,也隐喻了当代大众文化对性别意识一种新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模式 婚姻保卫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丽丝·莱辛女性意识再探 被引量:4
9
作者 段湘怀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2,33,共5页
多丽丝·莱辛关注深陷传统束缚中的女性命运:男权传统牢牢束缚女性,女性没有话语权;女性自我意识淡化,不自觉地因循传统。在此基础上莱辛进一步思考这些囿于传统囹圄中的女性的突围之路:通过独特的"女性书写"建立自己的... 多丽丝·莱辛关注深陷传统束缚中的女性命运:男权传统牢牢束缚女性,女性没有话语权;女性自我意识淡化,不自觉地因循传统。在此基础上莱辛进一步思考这些囿于传统囹圄中的女性的突围之路:通过独特的"女性书写"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威;保持鲜明的自我意识,借助"姐妹情谊"走出生存困境。虽然她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但她的思考深度一点都不逊于那些同时代的女权主义者,甚至体现出了超前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女性意识 “女性书写” “姐妹情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兰桂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第6期43-46,共4页
对传统语文教学大纲、教材体系不足的理性反思 ,通过两种不同类型语文教材异同与优劣的比较 ,给我们展示出教材建设一片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何建设科学、合理、高效的语文教材体系 ,已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
关键词 义务教育 语文教材 教材建设 方法论 教学大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叶梦《遍地巫风》的乡土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湘怀 李夫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遍地巫风》是叶梦创作的一部以故乡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散文集,是一个典型的乡土叙事文本,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生动自在的方言俚语的引入;各具特色的市井走卒的刻画;奇特诡异的"巫性思维"的运用;神秘斑斓的民俗风... 《遍地巫风》是叶梦创作的一部以故乡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散文集,是一个典型的乡土叙事文本,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生动自在的方言俚语的引入;各具特色的市井走卒的刻画;奇特诡异的"巫性思维"的运用;神秘斑斓的民俗风情的描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梦 《遍地巫风》 乡土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戒》的女性叙事意蕴——女性的多重祭献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藜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4期127-129,共3页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色.戒》的女性叙事,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是女性的多重祭献。因为政治和救亡,她(王佳芝)祭献了身体,又因为爱情,她祭献了生命。这种祭献是有历史渊源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男人更注重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女人则是情...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色.戒》的女性叙事,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是女性的多重祭献。因为政治和救亡,她(王佳芝)祭献了身体,又因为爱情,她祭献了生命。这种祭献是有历史渊源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男人更注重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女人则是情感的,当情感与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在一个男权的社会里,女性能做的只能是多重的祭献她的身体、她的爱情、她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女性 祭献 身体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义、东方主义与跨文化文学研究——萨义德五年祭重读《东方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正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8-202,共5页
东方主义批判是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支点之一,萨氏通过其《东方学》阐释了实质上作为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成果的东方及东方主义概念,表现了作者一定程度上的对东方世界历史与现状的真诚情感。它对中国学界积极而冷静地参与当前陷阱... 东方主义批判是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支点之一,萨氏通过其《东方学》阐释了实质上作为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成果的东方及东方主义概念,表现了作者一定程度上的对东方世界历史与现状的真诚情感。它对中国学界积极而冷静地参与当前陷阱密布、冲突不断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交流与文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和警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东方主义 跨文化文学研究 萨义德 和而不同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文写作需要强化法制观念 被引量:2
14
作者 鄢明定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73,共3页
实践中,一些权力部门利用手中公文,往往无视法规、滥用权力、超越权限,制发出一些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相抵触的公文。要想写出的公文合法,我们需要建立公文备案审查制度,需要对公文进行评估与责任追究,还需要依法清理以往文件。
关键词 法制观念 公文写作 违规违法 审查 评估 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位中国味小说大师的不同风范——赵树理与汪曾祺小说风格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夫泽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3期138-141,共4页
比较赵树理和汪曾祺小说艺术风格,指出二者虽均系中国味的小说,但其风格迥异,并从文化的大视野探讨二者小说风格形成的根源,考察赵树理小说的入俗美和汪曾祺小说的素朴美在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层面的表现。
关键词 赵树理 汪曾祺 小说风格 入俗关 素朴美 文化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消费文化中身体话语的分野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27,65,共5页
消费社会的到来,个体通过"我消费故我在"获得更多的独立和自由,身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以晚生代为代表的作家立足于个体自由伦理,以绝对个人化的写作消解了传统道德。然而,处在消费文化中的身体,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以消费、... 消费社会的到来,个体通过"我消费故我在"获得更多的独立和自由,身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以晚生代为代表的作家立足于个体自由伦理,以绝对个人化的写作消解了传统道德。然而,处在消费文化中的身体,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以消费、交换为目的时代陷阱中,成为"一种最美丽的商品",带来了女性客体化的男性欲望写作和以观赏交换为目的的女性写作的话语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文化 消费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题山水画诗中的通感 被引量:1
17
作者 钟巧灵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1,86,共3页
宋代诗人在题咏山水画时,很善于运用通感,他们往往由视觉而生发,调动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体验,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品赏之中,从而获得全方位的感官和精神享受;同时以题画诗的方式,以画为真,以虚就实,巧妙地表现出绘画作品的生动性。
关键词 宋代 题山水画诗 通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的第一场雪”究竟指哪一场雪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道锋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流行歌曲 日常对话 歌词 演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人物絮语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峰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39-39,共1页
一 小人物有许多的别名:老百姓、草根阶层、芸芸众生、弱势群体等。小人物的一个共同点是“小”:名小、位小、声音小、动静小、影响小……因为“小”,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小”,他们常常遭受侮辱和损害;因为“小”... 一 小人物有许多的别名:老百姓、草根阶层、芸芸众生、弱势群体等。小人物的一个共同点是“小”:名小、位小、声音小、动静小、影响小……因为“小”,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小”,他们常常遭受侮辱和损害;因为“小”,他们通常被排斥在史册之外,尽管有人说,历史是他们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物 “小” 弱势群体 老百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剧中后母形象的文化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4,共2页
后母作为女性的特殊形象,在当今的影视剧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但后母形象总体上给人的却是或者是受难的天使型形象,或者是令人憎恶的恶魔化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讲,这还是一种男权文化的模式,是对女性的压抑与贬损。我们应倡导一种新型的后... 后母作为女性的特殊形象,在当今的影视剧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但后母形象总体上给人的却是或者是受难的天使型形象,或者是令人憎恶的恶魔化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讲,这还是一种男权文化的模式,是对女性的压抑与贬损。我们应倡导一种新型的后母形象——有爱心、有独立人格的立体的女性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母形象 文化分析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