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沙棘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邓斌 陈洁 +4 位作者 李想 娄可轩 周立权 周一苗 肖作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5-33,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沙棘治疗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 Liver Injury)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建立斑马鱼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来验证沙棘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功效。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沙棘治疗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 Liver Injury)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建立斑马鱼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来验证沙棘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功效。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Uniprot数据库收集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标,Venny2.1寻找交集靶点。通过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收集和筛选疾病靶点,STRING v12.0数据库进行PPI网络分析,PDB及PubChem进行蛋白质结构及小分子结构确认。通过Cytoscape(Version 3.9.1)软件网络图构建沙棘治疗酒精性肝损伤关联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KEGG)数据库通路富集分析。通过斑马鱼实验进行功能验证:选取受精后3 d(3 dpf)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正常组喂养于正常饲养用水,其余各组饲养于2%的无水乙醇溶液中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沙棘组给予不同浓度的沙棘溶液,28℃处理2 d后,确定沙棘对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最大耐受浓度(MTC)剂量,并根据MTC结果进行下一步给药,测定样品肝保护功效评价表型实验结果。结果:筛选后得到沙棘活性成分33个,主要包括槲皮素、花葵素、儿茶酸等;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潜在靶点1434个,主要包括ADH1C、CTNNB1、TGFB1等。调控这些核心靶点的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多条信号通路中。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沙棘可显著降低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斑马鱼肝脏不透明值(P<0.01),改善肝脏和卵黄囊肿大(P<0.01),下调AST和ALT的活力值(P<0.001),改善肝细胞核肿大,减少肝组织脂肪空泡样变性的功效。结论:沙棘可改善酒精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脂肪酸氧化、细胞代谢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网络药理学 酒精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婴幼儿汁类罐装辅助食品对幼龄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2
作者 戴志勇 邓斌 +2 位作者 李佳妮 肖作为 周一苗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1-137,共7页
[目的]考察一种婴幼儿汁类罐装辅助食品对幼龄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将70只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8.6979 g/kg)、中剂量组(17.3958 g/kg)、高剂量组(34.7916 g/kg)、超高剂量组(69.5832 g/kg)和阳... [目的]考察一种婴幼儿汁类罐装辅助食品对幼龄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将70只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8.6979 g/kg)、中剂量组(17.3958 g/kg)、高剂量组(34.7916 g/kg)、超高剂量组(69.5832 g/kg)和阳性药物对照组,采用巴豆油致小鼠急性耳廓肿胀模型评价汁类罐装辅助食品对幼龄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计算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的左耳耳廓肿胀率;通过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TNF-α、IL-2、IL-6、IL-1β细胞因子含量;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通过电子舌进行滋味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汁类罐装辅助食品的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左耳肿胀明显,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明显上升(P<0.05),IL-2含量显著下降(P<0.05),肝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超高剂量组小鼠左耳肿胀程度随剂量的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下降(P<0.05),且随着剂量的升高,下降程度增大。高剂量和超高剂量组小鼠的IL-2含量上升(P<0.05),炎症症状得到缓解;中、高、超高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细胞核肿胀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弥漫性的炎性细胞浸染情况减轻;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0.023,0.022 mg/mL(以样品中总酚计)。[结论]该种婴幼儿汁类罐装辅助食品对由涂抹巴豆油引起的幼龄小鼠急性炎症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 急性炎症 抗氧化活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3种不同植物蛋白对植物基肉糜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田星 刘浪 +3 位作者 丁云龙 肖作为 李杰 李宗军 《肉类研究》 2021年第4期37-43,共7页
为进一步优化植物基肉糜配方,探讨不同植物蛋白加工而成的植物肉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以大豆组织蛋白(textured soybean protein,TSP)为主要原料,选取3种不同植物蛋白,即大豆分离蛋白、豌豆蛋白、花生蛋白进行乳化,制成植物基肉糜,并以... 为进一步优化植物基肉糜配方,探讨不同植物蛋白加工而成的植物肉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以大豆组织蛋白(textured soybean protein,TSP)为主要原料,选取3种不同植物蛋白,即大豆分离蛋白、豌豆蛋白、花生蛋白进行乳化,制成植物基肉糜,并以猪肉肉糜和TSP肉糜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相结合提取并分析挥发性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来确定对植物基肉糜风味有贡献的主要成分,将呈味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与挥发性风味成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基肉糜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多于猪肉肉糜,尤其是醛类和烷烃类,但是猪肉肉糜的芳香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植物基肉糜;根据ROAV,可确定壬醛、苯乙醛、2-庚酮、正己醇、己醛、1-辛烯-3-醇、间二甲苯、萘、反-2,4-庚二烯醛、3-乙基苯甲醛、庚醛、2-正戊基呋喃、癸醛、(E)-2-庚烯醛对植物基肉糜特征风味有重要贡献;猪肉肉糜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植物基肉糜,尤其体现在呈甜味氨基酸方面,并且呈甜味氨基酸与芳香类物质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基肉糜 植物蛋白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