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极康复六式训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尚林 林巧婷 +6 位作者 钟叶蓓 李洪亮 马思源 裴鑫 杨小慧 杨舟 李铁浪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探讨太极康复六式训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CFS心脾两虚证患者分为治疗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归脾丸治疗,治疗组患者... 目的:探讨太极康复六式训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CFS心脾两虚证患者分为治疗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归脾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太极康复六式训练。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随访4周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疲劳量表-14(FS-14)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检测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的中医症状积分及FS-14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和FS-14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和FS-14评分随时间而改变。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随访4周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8周以及随访4周的FS-1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治疗组血清SOD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27/29),高于对照组的72.41%(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康复六式训练有助于改善CFS心脾两虚证患者躯体疲劳及精神疲劳症状,提高抗氧化能力,进而辅助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 功法/太极康复六式训练 临床疗效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余兆安 刘民权 +3 位作者 潘江 叶晓红 常小荣 章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531-535,共5页
目的:评价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目的:评价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2组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并观察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F-M)评分、NDS整体评分、总体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测试RMS值。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 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 33%,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治疗后,2组MAS的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MAS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 2组均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简化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简化F-M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治疗后改善F-M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简化F-M评分在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4)观察组治疗后NDS整体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较,2组治疗后NDS整体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NDS整体评分,且观察组于整体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疗效良好。2)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以及改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痉挛状态 张力平衡针法 表面肌电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余兆安 叶晓红 +3 位作者 彭俊 魏歆然 陈俊军 潘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816-818,共3页
目的:通过运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其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疗效,对其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寻求一种对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7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 目的:通过运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其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疗效,对其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寻求一种对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7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长沙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及中医眼科门诊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共40例,随机分成针刺加穴位注射组和药物组,每组各20例,连续治疗4疗程后对比观察患者视力、视野、暗适应ERGb波。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四个疗程后视力均改善,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提高患者视力;同时对两组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视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视野较前有所扩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两组患者暗适应ERGb波在治疗后均改善,且观察组暗适应ERGb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在改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力、视野及暗适应ERGb波方面收获了较好的效果,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一种较有效的施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针刺 穴位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治疗功能性肠病双向调节效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钟峰 曹越 +4 位作者 罗容 盛蓉蓉 石文英 刘英含 章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722-726,共5页
目的:通过运用电针刺激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曲池、上巨虚),观察针刺对于2种不同状态(便秘、腹泻)的功能性肠病的临床疗效,为探求针刺治疗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扩大针灸主治范围,探索针灸配穴组合疗效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 目的:通过运用电针刺激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曲池、上巨虚),观察针刺对于2种不同状态(便秘、腹泻)的功能性肠病的临床疗效,为探求针刺治疗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扩大针灸主治范围,探索针灸配穴组合疗效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相应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肠病患者132例(便秘型72例、腹泻型60例),将2型患者各自分为2个电针组,2个药物组,分别为便秘电针组(36例)、便秘药物组(36例)、腹泻电针组(30例)、腹泻药物组(30例)。2电针组均采用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后,采用20 Hz电流、连续波刺激30 min。治疗期为4周,共完成16次治疗,第1~2周治疗5次/周,第3~4周治疗3次/周。腹泻药物组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2 mg/次,3次/d,连服4周。便秘药物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连服4周。各组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完成后(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分别记录患者周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评估其治疗期间及随访期的心理状态(SAS、SDS),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经治疗后,2电针组的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SAS、SDS均得到有效改善。组内比较中,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中,2电针组的临床疗效与同型的药物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能够治疗不同状态(便秘、腹泻)下的功能性肠病,并能产生稳定的、具有一定持续性的双向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池穴 上巨虚穴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腹泻 双向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心经穴、心包经穴对脑心综合征大鼠血清儿茶酚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文娟 章薇 +1 位作者 潘江 陈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7-179,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心经穴、心包经穴对脑心综合征(CCS)大鼠血清儿茶酚胺(CA)类物质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表达的影响及差异。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从50只正常心电图SD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组,10只作为假手术组,30...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心经穴、心包经穴对脑心综合征(CCS)大鼠血清儿茶酚胺(CA)类物质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表达的影响及差异。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从50只正常心电图SD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组,10只作为假手术组,30只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成功复制模型后检测心电图(ECG),发生ECG异常者为CCS大鼠,共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心经组、心包经组,每组10只。心经组、心包经组在造模后6 h、24 h、48 h、72 h进行电针治疗,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内NE、E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经组、心包经组血清中NE、E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心经组、心包经组大鼠血清中NE、E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经组与心包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心经穴、心包经穴均会促进CCS大鼠血清儿茶酚氨类物质NE、E的释放,且两者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CCS大鼠 儿茶酚胺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等速肌力测试评估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潘江 叶晓红 +1 位作者 刘民权 余兆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186-187,共2页
目的 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分为传统针刺组和张力平衡针法组,每组30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以等速肌力仪、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Barthel... 目的 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分为传统针刺组和张力平衡针法组,每组30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以等速肌力仪、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痉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传统针刺组和张力平衡针法组MAS、CSI的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BI评分明显升高(P<0.05),患肢膝关节伸肌峰阻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且治疗2疗程后疗效均优于治疗第1疗程(P<0.05);张力平衡针法组MAS、CSI的评分较单纯针刺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BI评分明显升高(P<0.05),张力平衡针刺组的患肢膝关节伸肌峰阻矩逐渐降低(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和传统针刺法均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MAS、CSI、BI评分,而达到改善患者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且张力平衡针法的作用优于传统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张力平衡针法 等速肌力测试 痉挛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结合骨肽穴位注射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潘思安 黄洁 +2 位作者 赵钊 李成文 卢享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4-157,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比较出一种较佳的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方法。方法:将52例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3组,针刺结合骨肽穴位注射组17例;骨肽穴位注射组17例... 目的:通过观察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比较出一种较佳的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方法。方法:将52例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3组,针刺结合骨肽穴位注射组17例;骨肽穴位注射组17例;普通针刺组18例;对膝关节疼痛疗效、膝关节功能疗效、疾病疗效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组疗法对于缓解关节疼痛均有疗效;对于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疾病疗效方面,针刺加骨肽组疗效优于骨肽组和针刺组,骨肽组和针刺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以针刺加骨肽穴位注射方法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骨肽 穴位注射 膝骨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