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的儿童期创伤史及孤独特质与执行功能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龚靖波 何玉琼 +4 位作者 崔夕龙 张雅捷 张雪韵 刘剑波 聂光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创伤史及孤独特质与执行功能失常的关系。方法: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评估湖南两所高校2757例大学生的儿童期创伤情况,根据Bernstein等人定义中-重度虐待暴露的阈值定义有无儿童期创伤史,选出有、无创伤史的学生...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创伤史及孤独特质与执行功能失常的关系。方法: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评估湖南两所高校2757例大学生的儿童期创伤情况,根据Bernstein等人定义中-重度虐待暴露的阈值定义有无儿童期创伤史,选出有、无创伤史的学生各63例和93例,使用孤独症谱系障碍问卷(AQ)、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执行功能失常问卷(DEX)测量孤独特质、抑郁水平和执行功能失常。最后,将问卷得分上下27%作为高低分组的界限定义不同类型的创伤组和孤独特质组。结果:高、低情感虐待组,高、低躯体虐待组,高、低性虐待组,高、低情感忽视组,高、低躯体忽视组以及高、低孤独特质组之间的执行功能失常问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高变量组的执行功能失常问卷得分均高于低变量组。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创伤问卷的情感虐待、孤独症谱系障碍问卷得分、SDS得分对执行功能失常问卷得分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7~0.32,均P<0.05)。中介分析表明,SDS得分是情感虐待与DEX得分、孤独特质与DEX得分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95%的可信区间分别是0.05~0.32和0.07~0.55。结论:儿童期创伤史与孤独特质正向预测执行功能失常,且抑郁在情感虐待与执行功能失常、孤独特质与执行功能失常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儿童期创伤 孤独特质 执行功能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完美主义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斌 谢静涛 蔡太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68-872,共5页
目的:对大学生完美主义类型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型的心理特征。方法:在湖南省某高校选取大学生261名,完成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近乎完美主义量表修订版(APS-R)、自尊量表(SES)、正性负性情绪... 目的:对大学生完美主义类型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型的心理特征。方法:在湖南省某高校选取大学生261名,完成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近乎完美主义量表修订版(APS-R)、自尊量表(SE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状态焦虑问卷(SAT)和贝克抑郁问卷(BDI)。结果:FM PS、HM PS和APS-R三个完美主义量表,提取出适应不良完美和适应完美二阶因子。以二阶因子为划分尺度,通过聚类分析,将大学生分为适应完美主义者(n=74)、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n=97)和非完美主义者(n=90)。非完美主义者在适应不良完美和适应完美维度得分均低于适应完美主义者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109.9±15.5)vs.(114.5±10.8),(145.8±12.6);(92.3±10.6)vs.(120.5±10.9),(120.2±16.2);均P<0.05];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维度得分高于适应完美主义者[(145.8±12.6)vs.(114.5±10.8),P<0.05];适应完美主义者在适应完美主义维度得分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2±16.2)vs.(120.5±10.9),P>0.05]。适应完美主义者SES和PANAS的正性情绪得分均高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得分[(29.8±2.9)vs.(27.1±2.8),(3.4±0.4)vs.(3.1±0.6),均P<0.001],而负性情绪、S-AT和BDI得分均低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得分[(2.1±0.6)vs.(2.5±0.7),(1.9±0.4)vs.(2.2±0.4),(7.6±6.2)vs.(11.8±7.2),均P<0.001];非完美主义者的SES(28.9±2.3)和正性情绪(3.2±0.5)得分介于适应完美主义者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得分之间(均P<0.05),负性情绪、S-AT、BDI得分均低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得分[(2.1±0.6)vs.(2.5±0.7),(1.9±0.4)vs.(2.2±0.4),(6.5±4.7)vs.(11.8±7.2),均P<0.001]。结论:大学生存在适应完美主义者、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三类群体,适应完美主义者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心理健康水平最低,非完美主义者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美主义 心理特征 聚类分析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儿童期受虐史大学生的神经系统软体征发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龚靖波 刘剑波 +1 位作者 张雅捷 罗学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9-463,共5页
目的:了解伴儿童受虐待史的大学生神经系统软体征的发生状况和特征,及神经软体征的相关因素。方法:对长沙市两所高校1120名大学生进行儿童创伤问卷(CTQ)调查,根据Bernstein等制定的CTQ中-重度创伤暴露阈值筛查出儿童期受虐待阳性大学生... 目的:了解伴儿童受虐待史的大学生神经系统软体征的发生状况和特征,及神经软体征的相关因素。方法:对长沙市两所高校1120名大学生进行儿童创伤问卷(CTQ)调查,根据Bernstein等制定的CTQ中-重度创伤暴露阈值筛查出儿童期受虐待阳性大学生312人,并随机抽取120人作为受虐待组,从无儿童期虐待史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90人作为对照组。使用剑桥神经科检查(CNI)软体征测验测试分量表评价神经系统软体征、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抑郁水平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焦虑水平,最终完成以上三项测验的有效人数分别为100人(受虐待组),83人(对照组)。结果:受虐待组的CTQ各种虐待因子分、SAS得分和SDS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软体征测验测试分量表的右镜像运动2和左皮肤书写觉测验中,受虐待组较对照组异常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神经系统软体征测验的总分与SAS得分呈正相关(r=0.16),神经软体征的感觉统合得分与SAS得分以及CTQ的性虐待、情感忽视得分呈正相关(r=0.16、0.18、0.18)。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可能是大学生神经系统软体征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大学生 神经系统软体征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网络利他的影响:感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蒋怀滨 林良章 +4 位作者 马松 张晓婷 陈杰婷 陈琳美 张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106-110,共5页
采用方便取样对选取的264名大学生使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II)中文版、感戴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IABSU)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家庭功能、感戴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均小于0.01);大学生家庭功... 采用方便取样对选取的264名大学生使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II)中文版、感戴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IABSU)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家庭功能、感戴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均小于0.01);大学生家庭功能对网络利他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感戴广度与深度在这一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28.59%和24.14%。结论:家庭功能可以较好的预测网络利他行为,同时又通过感戴广度与深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家庭功能 感戴 网络利他行为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抑郁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斌 周雪婷 蔡太生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52,共3页
积极完美主义者追求卓越并达到杰出的成就,而消极完美主义者追求绝对的完美,不能接受任何不完美的事物,进而容易使个体产生抑郁。首先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完美主义与高成就的关系进行了评论,讨论了抑郁的易感性因... 积极完美主义者追求卓越并达到杰出的成就,而消极完美主义者追求绝对的完美,不能接受任何不完美的事物,进而容易使个体产生抑郁。首先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完美主义与高成就的关系进行了评论,讨论了抑郁的易感性因素,确定了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美主义者可以用来降低抑郁易感性的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美主义 抑郁易感性 人格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手机依赖与自尊关系的多重中介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蒋怀滨 林海坤 +2 位作者 张斌 陈慧萍 罗媛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8-630,636,共4页
目的:探究手机依赖与自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方法:使用Rosenberg自尊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27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聚类分析发现,手机依赖组所占比例为30.5%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和冲突性;(2)手机... 目的:探究手机依赖与自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方法:使用Rosenberg自尊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27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聚类分析发现,手机依赖组所占比例为30.5%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和冲突性;(2)手机依赖组与非手机依赖组在自尊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沉思、责难他人、灾难化、重新关注计划的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自尊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沉思、责难他人与自尊存在负相关但与手机依赖存在正相关,同时重新关注计划与自尊存在正相关而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及Bootstrap检验显示,自尊对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重新关注计划、沉思、责难他人在其中发挥多重中介效应。结论:手机依赖的矫治和预防不仅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也可以通过改善个体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依赖 自尊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多重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羞耻感、自尊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蒋怀滨 曾少奇 +3 位作者 杨玮莹 陈巧莹 樊名利 张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6期116-120,共5页
采用方便抽样并分别使用大学生羞耻感量表(SS)、自尊量表(SES)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所选取的220名大学生进行前后施测(间隔4个月)。结果显示:由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得出羞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手机依赖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自尊呈显... 采用方便抽样并分别使用大学生羞耻感量表(SS)、自尊量表(SES)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所选取的220名大学生进行前后施测(间隔4个月)。结果显示:由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得出羞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手机依赖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进一步的Boot-strap检验显示,羞耻感对手机依赖的直接效应为0. 18,95%CI(0. 08,0. 27),以自尊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为0. 05,95%CI(0. 02,0. 09)。结论:大学生羞耻感对手机依赖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且自尊在这一作用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耻感 自尊 手机依赖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受虐待经历与进食障碍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贵 郭桂平 +2 位作者 张斌 陈于宁 肖水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26-932,共7页
目的:对湖南省青少年的受虐待经历与进食障碍症状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使用研究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对被试被父亲、母亲和其他家人虐待的情况进行评估,采用进食态度调查表(EAT-26)... 目的:对湖南省青少年的受虐待经历与进食障碍症状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使用研究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对被试被父亲、母亲和其他家人虐待的情况进行评估,采用进食态度调查表(EAT-26)对有进食障碍症状(11≤EAT-26得分<20)和可能患进食障碍(EAT-26得分≥20)的被试进行筛查。共有3743名中学生的调查资料纳入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学生报告自己被父亲、母亲和其他家人虐待的发生率分别为17. 7%、15. 6%和2. 8%,报告自己有进食障碍症状和可能患进食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2. 0%和7. 1%。女生中,进食障碍症状越严重的分组中,被试报告自己被父亲、母亲和其他家人虐待的发生率也越高(χ2> 15. 21,均P <0. 001),控制人口学因素以后,被母亲(OR=1. 76,95%CI=1. 31~2. 34)和其他家人(OR=1. 68,95%CI=1. 00~2. 81)虐待对其进食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增加具有风险预测作用。男生中,不同进食障碍症状等级组之间三种来源儿童期虐待的筛查率均无显著差异(χ2<6. 29,均P> 0. 05)。结论:湖南省青少年被虐待和进食障碍症状的自我报告发生率均较高;女生的被虐待经历与其进食障碍症状密切关联,男生中两变量的关联性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进食障碍 青少年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美主义人格的结构及特点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斌 谢静涛 蔡太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5-219,共5页
目的:探讨完美主义人格的结构及特点,为完美主义人格测量提供有效工具。方法:选取湖南省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584名,完成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近乎完美主义量表修订版(APS-R)、Rosenberg自尊量表(... 目的:探讨完美主义人格的结构及特点,为完美主义人格测量提供有效工具。方法:选取湖南省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584名,完成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近乎完美主义量表修订版(APS-R)、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状态焦虑问卷(S-AT)和贝克抑郁问卷(BDI),考察完美主义的结构及特点,及不同完美主义结构与积极、消极心理指标的关系。结果:FMPS,HMPS和APS-R共可以提取适应不良完美主义、适应完美主义、组织性3个二阶因素;三因子结构模型拟合指数较理想(χ2=134.95,df=32;GFI=0.91;CFI=0.92,NFI=0.90;RM SEA=0.083)。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得分与SES和GSES得分负相关(r=-0.46、-0.16,P<0.01),与S-AT和BDI得分正相关(r=0.48、0.55,P<0.001);适应完美主义得分与SES和GSES得分正相关(r=0.12、0.19,P<0.05),与S-AT和BDI得分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0.07、0.10,P>0.05);组织性得分与SES和GSES得分正相关(r=0.16、0.17;P<0.01),与S-AT和BDI得分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0.08、-0.08;P>0.05)。完美主义3个二阶因子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2~0.90,重测信度为0.72~0.79。结论:适应不良完美主义、适应完美主义、组织性3个二阶因子的完美主义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支持了完美主义区分为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和适应完美主义两个方面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美主义 人格特质 心理测量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