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中医药的历史溯源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
作者 鲁姗 周小青 +1 位作者 王枭冶 晏峻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08-1314,共7页
通过对数字中医药溯源,梳理其萌芽形态和发展阶段、数字中医药名词的提出、现阶段的概念演变,以及人工智能在中医药中的发展应用,以期给相关研究者在领域内的整体认识和研究启发,由此全面推进数字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和体系构建。
关键词 数字中医药 微观辨证学 中医证素辨证 中医计量诊断 中医人工智能 数智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珏 常小荣 +4 位作者 严洁 兰蕾 陈慧敏 王德军 王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3期484-486,共3页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治疗以急性期的对症处理为主。从针灸,中药,西药3个方面,对近年来偏头痛急性发作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作了系统、全面的回顾。研究发现,中医药研究普遍缺乏统一的随机化标准、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亟待开...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治疗以急性期的对症处理为主。从针灸,中药,西药3个方面,对近年来偏头痛急性发作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作了系统、全面的回顾。研究发现,中医药研究普遍缺乏统一的随机化标准、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亟待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证;针灸和西药的即时疗效确切,但西药的副作用较为明显;针灸配合西药是否能够增效减毒,尚无文献报导,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即时效应 针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大黄酸抗肝癌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孟繁颖 李倩 +5 位作者 陈君仪 张倩颖 邓哲 戴晶晶 田雪飞 张雪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54-1764,共11页
探讨大黄酸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大黄酸作用靶点,基于TTD、Gene Cards、OMIM和Pharm GKB数据库筛选原发性肝癌相关的基因靶点,构建“大黄酸-靶点-疾病”网络。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 探讨大黄酸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大黄酸作用靶点,基于TTD、Gene Cards、OMIM和Pharm GKB数据库筛选原发性肝癌相关的基因靶点,构建“大黄酸-靶点-疾病”网络。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并对潜在靶点进行GO、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相关信号通路,并对大黄酸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体外细胞实验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检测大黄酸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动物实验观察大黄酸对裸鼠皮下瘤的抑制作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验关键基因mRNA及靶点蛋白的表达水平。预测获得大黄酸潜在抗原发性肝癌靶点103个,关键靶点涉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MMP2、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MAPK8)、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1,TIMP1)等。GO及KEGG富集结果分析显示,大黄酸抗肝癌的作用机制主要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通路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黄酸与MAPK信号通路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相关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亲和力。体外实验显示大黄酸可有效抑制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和迁移,动物实验显示大黄酸可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黄酸下调MAPK信号通路核心靶点MAPK8,同时抑制ECM降解的关键靶点MMP2、MMP9、TIMP1及其家族成员TIMP2、TIMP3的表达。综上,大黄酸抗肝癌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AP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CM降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酸 肝癌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匮要略》治病贵通学术思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新宇 陈青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4期704-709,共6页
根据《金匮要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观点,提出了治病贵通及其道塞与形伤的病理模式,认为祛邪外出、畅达脏腑、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等均可使之通,并对仲景祛邪的态度、温阳与通阳的作用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五脏元真通畅 治病贵通 道塞与形伤 温通阳气 祛邪外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颅内动脉瘤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罗馨 张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5,共5页
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发病率高,且破裂后有极高致残、致死风险,使得动脉瘤的检出、破裂风险预测、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成为医师在动脉瘤诊疗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机器学习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能很大程度上在诊疗和患者管理中辅助临床医... 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发病率高,且破裂后有极高致残、致死风险,使得动脉瘤的检出、破裂风险预测、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成为医师在动脉瘤诊疗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机器学习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能很大程度上在诊疗和患者管理中辅助临床医师。本文围绕机器学习在预测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方面的应用,介绍了目前常用的7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情况,综述了相关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应用相关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颅内动脉瘤 风险预测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辨证的先验意向性浅析 被引量:5
6
作者 严名扬 《世界中医药》 CAS 2009年第3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辨证思维的行为本质。方法:以中医辨证意识流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认识辨证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利用现象学还原、综合、客观化行为等方法,对辨证整个意识流进行意向性结构分析,以把握其意向行为的特性与意义。结果:辨证是一个... 目的:探讨辨证思维的行为本质。方法:以中医辨证意识流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认识辨证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利用现象学还原、综合、客观化行为等方法,对辨证整个意识流进行意向性结构分析,以把握其意向行为的特性与意义。结果:辨证是一个本质规定性的"关联体-复合体-统一体"(三体)意向行为;辨证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意向性贯穿于作为症的体验-证之综合的整个过程中,辨证的意向性分析必然地关系到中医的内容理论与形式理论。结论:从主观侧的先验分析投射至客观侧的认识是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另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 意向性 先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F11调控NF-κB通路影响巨噬细胞M1极化介导的炎症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肖雯 田源 +1 位作者 蒋宇 陈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2-348,354,共8页
目的探讨生长转化因子11(GDF11)对巨噬细胞M1极化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100 ng/mL LPS+30 ng/mL IFN-γ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并将细胞分成对照组、LPS+IFN组、GDF11组及LPS+IFN+GDF11组。流... 目的探讨生长转化因子11(GDF11)对巨噬细胞M1极化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100 ng/mL LPS+30 ng/mL IFN-γ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并将细胞分成对照组、LPS+IFN组、GDF11组及LPS+IFN+GDF11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的极化,实时PCR检测IL-6、TNF-α、NF-κB及GDF1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GDF11、NF-κB及P-NF-κB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细胞GDF11、NF-κB的蛋白表达和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IFN组巨噬细胞M1极化比例增加,IL-6、TNF-α及NF-κB mRNA表达升高,GDF1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NF-κB、P-NF-κB蛋白表达升高,P-NF-κB/NF-κB比值升高,NF-κB入核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GDF11组巨噬细胞M1极化比例、IL-6、TNF-α、NF-κB mRNA表达及P-NF-κB/NF-κB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与LPS+IFN组相比,LPS+IFN+GDF11组RAW264.7巨噬细胞M1极化比例显著降低,IL-6、TNF-α、NF-κB mRNA表达降低,NF-κB、P-NF-κB蛋白表达降低,P-NF-κB/NF-κB比值降低(P<0.05)。结论GDF11可减轻巨噬细胞M1极化介导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NF-κB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极化 脓毒症 生长转化因子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拉西酮与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6
8
作者 邵平 欧建君 +4 位作者 吴仁容 房茂胜 陈红辉 许毅 赵靖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5-369,共5页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260名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奥氮平组,治疗观察6周。测量患者基线、第2周末、第4周末和第6周末时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基线和治疗终点时采集空腹血测量空...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260名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奥氮平组,治疗观察6周。测量患者基线、第2周末、第4周末和第6周末时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基线和治疗终点时采集空腹血测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部分患者检测了治疗前后的低密度脂蛋白。结果:共有245名患者完成研究,齐拉西酮组121例,奥氮平组124例。齐拉西酮剂量137.5 mg/d,奥氮平剂量19.5 mg/d。治疗6周末,奥氮平组[(4.55±3.37)kg]的体质量增加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0.83±2.05)kg,P<0.001]。与基线比较,治疗6周末奥氮平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均P<0.001);而齐拉西酮组空腹血糖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值在2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齐拉西酮在短期内对未用药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影响较小,而奥氮平会显著增加体质量和引起糖脂代谢紊乱,从而增加各类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在临床用药选择时需慎重考虑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拉西酮 奥氮平 精神分裂症 体质量 糖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与自体骨膜植入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立科 徐秋香 +2 位作者 孟国成 李强 吴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期32-34,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椎板切除术后用川芎嗪并在椎板缺损处植入自体骨膜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A、B、C、D4组,制作L2板损伤模型。A组硬膜外涂布生理盐水,B组硬膜外涂布川芎嗪,C组硬膜外覆盖自体骨膜,D组硬膜外涂布川芎嗪的... 目的观察椎板切除术后用川芎嗪并在椎板缺损处植入自体骨膜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A、B、C、D4组,制作L2板损伤模型。A组硬膜外涂布生理盐水,B组硬膜外涂布川芎嗪,C组硬膜外覆盖自体骨膜,D组硬膜外涂布川芎嗪的同时加自体骨膜覆盖。术后12周对椎板切除部位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生化检查比较组间瘢痕形成和粘连情况。结果B、C、D组的改良Rydell-Balazs粘连韧度评分、胶原含量、改良Nussvuaum组织学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P<0.01),D组优于B组与C组(P<0.05)。结论联合运用川芎嗪和自体骨膜能有效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和形成,比单独应用川芎嗪和自体骨膜预防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切除术 硬膜 粘连 川芎嗪 自体骨膜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妙君逸软膏与散剂离体透皮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何群 韩军涛 +3 位作者 陈光宇 何永恒 周逸群 李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52-1056,共5页
目的比较四妙君逸软膏与散剂两种剂型的经皮渗透特性差异。方法以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测定指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及离体兔皮进行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透皮接收液中延胡索乙素的含有量。比较两种剂型透皮... 目的比较四妙君逸软膏与散剂两种剂型的经皮渗透特性差异。方法以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测定指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及离体兔皮进行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透皮接收液中延胡索乙素的含有量。比较两种剂型透皮速度、透皮量与皮肤储量的差别。结果四妙君逸软膏经皮渗透量远远高于散剂,24 h软膏透皮量是散剂的1.876倍,软膏透皮最大量是散剂的2.295倍,皮内储存量是散剂的3.715倍,透皮速度小于散剂。结论四妙君逸软膏各项透皮参数满足临床治疗需要,透皮特性优于四妙君逸散剂;每天用药一次或给药间隔时间确定为24 h,科学、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君逸软膏 四妙君逸散剂 离体透皮实验 高效液相色谱法 延胡索乙素 FRANZ扩散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四妙君逸软膏中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b_1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光宇 何群 +2 位作者 何永恒 赵碧清 郭建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65-1470,共6页
目的建立四妙君逸软膏(三七、延胡索、花椒、没药)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的HPLC定量方法,以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方法 Ultimate C18-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体积流... 目的建立四妙君逸软膏(三七、延胡索、花椒、没药)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的HPLC定量方法,以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方法 Ultimate C18-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结果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3种皂苷总和分别在0.208~2.08μg/mL、0.202~2.02μg/mL、0.204~2.04μg/mL、1.800~18.0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48 h内稳定,平均加样回收率(n=9)均不低于98%(三七皂苷R1为100.2%,RSD为0.86%;人参皂苷Rg1为100.6%,RSD为0.62%;人参皂苷Rb1为98.87%,RSD为0.66%)。理论塔板数均在4 000以上。分离度均达1.5以上。结论该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稳定性好、重复性好,可作为四妙君逸软膏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定量测定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君逸软膏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三七皂苷R1 人参皂苷Rg1 人参皂苷R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妙君逸软膏制剂处方筛选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思源 何群 +3 位作者 陈光宇 何永恒 任树青 谢名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44-2546,共3页
目的通过四妙君逸软膏制剂辅料的筛选研究,确定最佳处方组分的种类及配比,为成型工艺奠定基础。方法以软膏的均匀、细腻、涂展性、稠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结果作等级一致性检验,选择最优制剂处方。结果最佳制剂处方为乳化... 目的通过四妙君逸软膏制剂辅料的筛选研究,确定最佳处方组分的种类及配比,为成型工艺奠定基础。方法以软膏的均匀、细腻、涂展性、稠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结果作等级一致性检验,选择最优制剂处方。结果最佳制剂处方为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1.0%)、保湿剂甘油(9.0%)、油性基质单硬脂酸甘油酯(18.6%)。结论按此处方所制成的四妙君逸软膏具有最优成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君逸软膏 制剂处方 正交设计试验 等级一致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问题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李茂生 邬志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第3期383-387,共5页
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及由此带来的病耻感广泛存在于不同的精神障碍患者中,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主要表现在社交回避,担心遭到歧视,或因各种原因而延误诊治,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治疗、预后和生... 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及由此带来的病耻感广泛存在于不同的精神障碍患者中,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主要表现在社交回避,担心遭到歧视,或因各种原因而延误诊治,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治疗、预后和生活质量。通过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就目前如何减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歧视 病耻感 道德污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B1通过上调SIRT1减轻H_(2)O_(2)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早衰 被引量:4
14
作者 侯常苗 刘更盛 +4 位作者 蒋宇 刘艳娟 邹联洪 陈芳 刘协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29-1937,共9页
目的:观察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B1是否减轻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早衰,并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信号通路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常规培养的人脐静... 目的:观察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B1是否减轻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早衰,并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信号通路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常规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0μmol/L H_(2)O_(2)组和H_(2)O_(2)+HSPB1过表达组。通过RT-qPCR法检测p16和p21的mRNA表达;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SA-β-Gal活性;Western blot检测p53、p16、p2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同时,通过沉默SIRT1基因,观察SIRT1对HSPB1减缓H_(2)O_(2)诱导HUVECs衰老的影响。结果:与H_(2)O_(2)组比较,HSPB1过表达可减轻H_(2)O_(2)诱导的HUVECs损伤,包括p16和p21 mRNA水平降低、SA-β-Gal活性及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同时,HSPB1过表达可使p53、p16、p21、VCAM-1和ICAM-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沉默SIRT1基因可逆转HSPB1对p16和p21 mRNA表达及组蛋白H2AX磷酸化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同时,沉默SIRT1基因导致HSPB1抑制SA-β-Gal活性作用也显著减弱(P<0.01)。另外,SIRT1 siRNA逆转了HSPB1对p53、p21及p16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结论: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B1能够有效减轻H_(2)O_(2)诱导的HUVECs早衰,其机制与激活SIRT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早衰 HSPB1蛋白 SIRT1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干预的EPC-Exos对高糖诱导损伤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阿建 欧阳范馨 +7 位作者 张熙 谭梅鑫 梁文菲 朱晨鸿 刘锦清 张璐瑶 肖郁婷 熊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93-1602,共10页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AS-Ⅳ)干预的人内皮祖细胞外泌体(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exosomes,EPC-Exos)对高糖诱导损伤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向内...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AS-Ⅳ)干预的人内皮祖细胞外泌体(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exosomes,EPC-Exos)对高糖诱导损伤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向内皮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同时体外分离和培养hUCBMSCs,取P4代细胞分别进行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将鉴定成功的EPCs分别用100mg·L-1的黄芪甲苷和等量的PBS干预,培养24 h后收集两组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EPC-Exos的形态,利用纳米粒子追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检测EPC-Exos的粒径,Western blot技术进行外泌体特征性标志物CD9、CD63和TSG101的检测。将hUCBMSCs用30 mmol·L-1的葡萄糖预处理120h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设置正常组。三组细胞培养24 h后,通过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研究EPC-Exos对hUCBMSCs成管分化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hUCBMSCs表达CD31、vWF等内皮细胞特异标志物的情况。结果光镜下hUCBMSCs边缘清楚,形态均一,排列呈漩涡状,3系细胞分化为典型图像。透射电镜观察分离及提纯后黄芪甲苷干预EPC-Exos为包膜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微囊泡结构;NTA技术检测97.6%人EPC-Exos为直径在81.4-142.1nm之间的微囊泡;EPC-Exos表面特异标志物CD9、CD63、TSG101呈阳性,以上实验证实成功提取EPC-Exos。Matrigel成管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SCs细胞体外成管能力显著增强,差异显著(P<0.00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SCs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31、vWF能力显著增强,差异显著(P均<0.01)。结论黄芪甲苷干预的EPC-Exos可有效恢复高糖受损人间充质干细胞的成管功能且显著改善其向内皮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内皮祖细胞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分化 高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对人间充质干细胞黏附、迁移、凋亡和分泌血管生成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乔雅君 朱晨鸿 +5 位作者 张熙 肖郁婷 梁瑶 谢娟 杨雅 熊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43-146,I0006,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IV)对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黏附、迁移、凋亡和分泌血管生成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为深入研究AS-IV通过MSCs调控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300mg/L的AS-IV干预...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IV)对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黏附、迁移、凋亡和分泌血管生成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为深入研究AS-IV通过MSCs调控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300mg/L的AS-IV干预,对照组用等体积的PBS液处理。通过黏附能力测定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AS-IV对MSCs黏附、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MSCs分泌VEGF、Ang-1、Ang-2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细胞黏附数增多,细胞迁移宽度增加,细胞凋亡率下降,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2、6.33,P<0.05);实验组MSCs分泌VEGF、Ang-1、Ang-2量均增多,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10、9.41、8.18,P<0.05)。结论AS-IV能明显改善MSCs生物学功能,并促进血管生成相关生长因子分泌,具有较强血管新生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黏附 细胞迁移 细胞凋亡 血管新生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痛消胶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希 高曦 +4 位作者 邓汉清 陈秋扬 石晔 娄宏君 王文韬 《特产研究》 2023年第3期72-80,共9页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脊痛消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从TCMSP、TCM-ID和BATMAN-TCM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脊痛消胶囊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GeneCa...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脊痛消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从TCMSP、TCM-ID和BATMAN-TCM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脊痛消胶囊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OMIM和DisGeNET数据库预测CSR的疾病靶点,将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得到脊痛消胶囊治疗CSR潜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互作网络图和药物-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图。利用ClusterProfiler包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有效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脊痛消胶囊活性成分有133种,共有275个作用靶基因,CSR相关靶点有7111个,映射得到交集靶点245个,通过PPI网络筛选得到脊痛消胶囊治疗CSR的关键治疗靶点10个,分别为蛋白激酶B(AKT1)、细胞性肿瘤抗体P53(P53)、转录因子JUN(JUN)、肿瘤坏死因子(TNF)、热休克蛋白HSP90-α(HSP90AA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白介素6(IL6)、钙黏蛋白相关蛋白(CTNNB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核转录因子-κB-p65(RELA/P65)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关键靶点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AGE受体(RAGE)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和神经递质受体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靶点与重要活性成分结合构象稳定,脊痛消胶囊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活性成分主要是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豆甾醇、常春藤皂苷元和刺芒柄花素等。脊痛消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痛消胶囊 神经根型颈椎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发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瘤壁强化与其形态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姿 黎芳丽 张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8-612,共5页
目的:探讨单发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的瘤壁强化(AWE)与其形态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我院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85例单发UIA患者,对比造影剂给药前、后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图像,根据动脉瘤壁是否强化,分为无强化组(n=38)及强化组... 目的:探讨单发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的瘤壁强化(AWE)与其形态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我院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85例单发UIA患者,对比造影剂给药前、后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图像,根据动脉瘤壁是否强化,分为无强化组(n=38)及强化组(n=47)。在CTA上对动脉瘤进行定位、判断有无子囊及分叶,测量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包括直径、瘤颈宽、纵横比(AR)、尺寸比(SR)。比较2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分析AWE与形态学的关系。结果:无强化组与强化组的分叶及子囊构成比、直径、AR值及S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内动脉瘤直径、AR值、分叶及子囊构成比为AWE的独立危险因素,直径的最佳截断值为6.76mm,AR值的最佳截断值为1.15。结论:颅内动脉瘤直径、AR值、分叶及子囊构成比为瘤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AWE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瘤壁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