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光安对高眼压兔眼滤过性手术后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罗萍 彭清华 +3 位作者 李波 陈北阳 彭隆祥 张淑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428-429,共2页
目的 :探讨青光安颗粒剂对慢性高眼压兔眼滤过性手术后作用的机制。方法 :通过与术后不用药组和正常兔眼的对照 ,观察青光安颗粒剂对慢性高眼压兔眼滤过性手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结膜下瘢痕和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 :与术后不用... 目的 :探讨青光安颗粒剂对慢性高眼压兔眼滤过性手术后作用的机制。方法 :通过与术后不用药组和正常兔眼的对照 ,观察青光安颗粒剂对慢性高眼压兔眼滤过性手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结膜下瘢痕和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 :与术后不用药组相比 ,青光安颗粒剂组术后眼压控制较好 ,滤过泡形态维持较好 ,在术后 1周 ,2周和 3周 ,两组眼压、滤过泡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0 .0 1) ;青光安组兔眼手术区结膜下瘢痕面积和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明显少于术后不用药组 ;青光安组兔眼视网膜各层细胞的超微结构保存较好 ,而术后不用药组视网膜各层细胞均有空泡样改变。结论 :青光安颗粒剂能明显控制慢性高眼压兔眼滤过性手术后的眼压 ,维持术后滤过泡的形态 ,减少术后结膜下瘢痕的形成 ,恢复慢性高眼压后兔眼视网膜各层细胞的超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安 高眼压兔眼 滤过性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潜伏膜蛋白1的结构和信号转导 被引量:5
2
作者 何迎春 田道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9期837-840,844,共5页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是具有致瘤潜能的疱疹病毒,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近年来,对EBV潜伏感染膜蛋白1(LMP1)的结构、功能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作者就LMP1通过核因子-κB(NF-κB)、活化蛋白1(AP-1)、双...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是具有致瘤潜能的疱疹病毒,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近年来,对EBV潜伏感染膜蛋白1(LMP1)的结构、功能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作者就LMP1通过核因子-κB(NF-κB)、活化蛋白1(AP-1)、双面联胎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STAT)、Ets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激活转录因子2(ATF2)途径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途径等,对细胞的生长、增殖、转化、分化、运动和凋亡的调控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潜伏膜蛋白1 结构 功能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与伦理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何迎春 吴新颖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年第4期41-43,共3页
20 0 3年 4月 14日 ,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这样 ,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 13年努力共同绘制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20 0 3年 4月 14日 ,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这样 ,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 13年努力共同绘制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基因组研究给生命科学带来了革命性巨变 ,同时 ,也带给人类一系列的针对社会伦理的挑战 ,特别是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在人类发生学、人类进化史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和环境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研究的结合 ,呈现出复杂性的伦理价值倾向 ;在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和贯彻伦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 伦理学 自主自决权利 有利原则 基因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分断常变元时滞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
4
作者 郑洁钢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4-18,44,共6页
考虑分段常变元时滞微分方程x′(t) +a(t)x(t) +b(t)x([t-l]) =0的振动性 ,其中a(t)和b(t)是在 [-k ,∞ )上的连续函数 ,b(t)≥ 0 ,k是正整数 [·]表示最大整函数 。
关键词 振动性 差分方程 分段常变元时滞微分方程 非平凡解 连续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
5
作者 叶利军 叶伟 《技术经济》 2000年第9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 经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可溶性E-选择素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国强 蒋海河 李迎秋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9-402,共4页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及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E-selectin,sE-selectin)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机制、病情诊治及监测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的方法(ELISA法)测定60例冠心病患者血...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及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E-selectin,sE-selectin)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机制、病情诊治及监测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的方法(ELISA法)测定6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及sE-选择素的水平,并选取2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通过病史询问及调查获取实验组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资料,进一步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vWF及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7及P<0.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vWF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0及P=0.194),而SA组比UA组有明显升高(P=0.012)。sE-选择素水平则AMI组及UA组高于SA组(P<0.001及P=0.010),S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284)。AMI组与UA组无明显差异(P=0.066)。性别、血浆vWF及sE-选择素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vWF及sE-选择素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sE-选择素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提示sE-选择素可能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以作为临床监测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痛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可溶性E-选择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