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管模式 被引量:5
1
作者 蒋勇 张鸿 《湖南林业科技》 2008年第6期72-74,共3页
总结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25年来社区共管的历程,分析了实施社区共管过程中存在的冲突和原因,阐述了东洞庭湖保护区实施生态农业型社区、生态旅游型社区、封闭管理型社区以及开放管理型社区共管的模式。
关键词 东洞庭湖 社区共管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杨道德 邓娇 +6 位作者 周先雁 张志强 晏玉莹 张鸿 何玉邦 王伟 李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91-1898,共8页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2014年3月,我国已建立407个国家级自然...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2014年3月,我国已建立40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野生动物类型105个。尽管国家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目前仍不清楚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如何,故很有必要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开展评估。基于保护目标物种,以10a为时间尺度,采用集成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示范研究法,率先构建了我国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保护对象为候鸟的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指标进行赋分。评估框架包含1个目标层、2个系统层(生态有效性评估,分值占60%;管理有效性评估,分值占40%)、9个因素层、36个指标层,另增加人为影响赋分区(-12分—+8分)。其中,生态有效性评估包含代表性、适宜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共5个因素层及15个指标层;管理有效性评估包含管理对象、管理行动、管理保障、管理效果共4个因素层及21个指标层。为进一步验证与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近10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保护目标物种种群动态与生境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野外巡护、社区共管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对候鸟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议加强生态旅游管理;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候鸟的宣传教育、野外巡护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土地管理权属的混乱使候鸟的生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建议进一步争取土地所有权和落实管理权,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达到减少人为影响与恢复候鸟生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成效评估 候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有效性 管理有效性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湿地生态现状与修复策略
3
作者 周洁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180-185,共6页
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关键生态屏障和国际重要湿地,其生态修复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近几十年来,由于大规模围垦和泥沙淤积,洞庭湖湖泊面积和容积不断缩小,导致洪涝灾害加剧,生态资源下降。文章从历史、资... 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关键生态屏障和国际重要湿地,其生态修复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近几十年来,由于大规模围垦和泥沙淤积,洞庭湖湖泊面积和容积不断缩小,导致洪涝灾害加剧,生态资源下降。文章从历史、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各方面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基于洞庭湖湿地退化现状与修复实践,系统梳理其核心生态问题,提出“自然恢复+人工干预”的轮回更新修复框架,结合政策创新、科技赋能与社区参与,探索湿地生态功能再生与长效治理机制,为全球大型湖泊湿地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生态多样性 湿地修复 湿地轮回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延 靖磊 +5 位作者 贾亦飞 雷刚 姚毅 吕偲 陈安平 雷光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5-1423,共9页
东洞庭湖是4种濒危鹤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vipio)、白鹤(G.leucogeranus)和灰鹤(G.grus)的越冬地,但尚无东洞庭湖越冬鹤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调查收集了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鹤类的种群状况,并选取相... 东洞庭湖是4种濒危鹤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vipio)、白鹤(G.leucogeranus)和灰鹤(G.grus)的越冬地,但尚无东洞庭湖越冬鹤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调查收集了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鹤类的种群状况,并选取相应越冬季的东洞庭湖卫星图片,提取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数据,分析鹤类种群动态与湿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种群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4种鹤类集中分布于采桑湖、丁字堤一带,灰鹤种群数量尚维持有二百余只,而白头鹤、白枕鹤和白鹤仅有不足10只的零星分布.1999-2000年后东洞庭湖水域及泥滩面积迅速下降并快速破碎化是导致鹤类种群下降的重要原因.未来应从保护及恢复东洞庭湖鹤类栖息地入手,加大鹤类保护,逐渐恢复东洞庭湖鹤类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白鹤 白头鹤 白枕鹤 灰鹤 种群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偏性扩散行为 被引量:2
5
作者 宋玉成 杨道德 +4 位作者 邹师杰 李鹏飞 张鸿 温华军 蒋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416-4424,共9页
大多数鹿科动物表现出偏向雄性的扩散行为。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于20世纪初在中国灭绝,1985年被重引入中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导致部分麋鹿个体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外逸,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自然野化种群... 大多数鹿科动物表现出偏向雄性的扩散行为。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于20世纪初在中国灭绝,1985年被重引入中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导致部分麋鹿个体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外逸,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自然野化种群。野化麋鹿是否也存在偏性扩散行为?1995—2012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分区直数法、特殊个体识别法和访问调查法,按性别组成将扩散群分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对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18次扩散。其中,有65次扩散可确认扩散群的类型;60次可确认扩散群准确的个体数。结果显示:(1)雄性麋鹿较雌性更倾向于扩散。雄性群的扩散频次高于雌性群和混合群;50%的雄性扩散群仅由单一成年雄体组成。(2)雄性麋鹿的扩散能力最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的平均扩散距离分别为(13.73±8.74)km、(11.05±4.16)km和(8.95±2.16)km,但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χ2=1.896,df=2,P=0.387)。雌性群和混合群的扩散距离均短于25km,而5.88%的雄性群扩散距离长于25 km。(3)雄性群的平均个体数与混合群的差异显著(F=5.324,df=24,P=0.00<0.05),与雌性群的差异不显著(F=9.830,df=35,P=0.813),而混合群与雌性群之间的差异显著(F=48.085,df=55,P=0.00<0.05)。(4)50.00%的雄性群和53.57%的混合群选择芦苇草地作为扩散目的地的生境。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与其他野生鹿科动物一样,也存在"雄鹿较雌鹿更倾向于扩散"的现象,雄性的扩散能力比雌性强,雌性的扩散可能依赖于雄性。以上结果对麋鹿的野外放归和自然野化种群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扩散行为 扩散距离 自然野化种群 物种重引入 灭绝物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秋连旱对洞庭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严广寒 李飞云 +4 位作者 吴流星 郁梦媛 殷雪妍 黄民生 汪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6,共11页
分析极端干旱事件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为减缓干旱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保障水生态安全提供参考。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水文气象干旱,根据水位波动特征,在干旱期间8月和9月对洞庭湖6个区域26个... 分析极端干旱事件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为减缓干旱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保障水生态安全提供参考。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水文气象干旱,根据水位波动特征,在干旱期间8月和9月对洞庭湖6个区域26个监测点位进行了2次采样,比较分析了干旱事件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洞庭湖浮游动物共检出4门79种;密度呈现出8月(98个/L)<9月(192个/L),密度占比以桡足类最高,为35.0%,其他依次为轮虫34.3%,枝角类28.6%,原生动物2.1%。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呈现出8月<9月,其中8月各区域具有显著差异,9月变化不明显;群落相似性指数由轻度相似(8月)变为中度相似(9月)。极端干旱造成洞庭湖水系水文连通性降低,外源营养物质输入削弱,加之持续高温,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同质化,稳定性减弱。RDA分析表明,8月浮游动物关键影响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正磷酸盐(PO_(4)^(3-)-P)、溶解性硅酸盐(DSi)和浊度(Turb),9月为总悬浮物固体(TSS)、Turb和硝氮(NO_(3)^(-)-N)。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与氮磷营养盐和水温(WT)显著负相关,WT与氮磷营养盐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浮游动物受WT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综合分析表明,极端干旱期间水文连通性和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保障水文连通性是促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环境因子 浮游动物 水文连通性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洞庭湖麋鹿种群生存力分析
7
作者 李丛蕾 田书荣 +4 位作者 宋玉成 张鸿 高大立 杨道德 桂小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0-292,共13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是通过对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生境的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等因素分析、估计濒危物种种群大小和灭绝风险的方法。洞庭湖麋鹿是一个完全自然野化的野生种群,受洪灾制约,面临着岛屿化和近交衰退的威... 种群生存力分析是通过对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生境的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等因素分析、估计濒危物种种群大小和灭绝风险的方法。洞庭湖麋鹿是一个完全自然野化的野生种群,受洪灾制约,面临着岛屿化和近交衰退的威胁,因此,通过种群监测和生存力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行动计划十分必要。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湖南洞庭湖分布有3个麋鹿亚群,种群数量为210头左右。根据种群2006—2020年监测数据,参照种群现状、配偶体制、自然灾害、环境容纳量和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利用VORTEX模型(10.5.5.0)对麋鹿种群100年内的数量动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理想状态和环境容纳量为1000头的情形下,种群在100年间灭绝概率为0,内禀增长率r为0.0991±0.0800,周限增长率λ为1.1041±1.1900,净增长率R0为2.0062,雌性平均世代更替时间T为7.03年,雄性平均世代更替时间T为8.65年;随着时间推移,近交系数增加8.08%,种群基因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下降6.57%和8.30%;敏感度分析发现,洪水灾害是影响洞庭湖麋鹿种群增长的主要因子,并导致生育率下降和幼鹿死亡率增加,种群灭绝概率与灾害频次及影响程度呈正相关。在对洞庭湖麋鹿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种群生存力分析 再引入 栖息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洞庭湖越冬水鸟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鸿 刘向葵 姚毅 《湖南林业科技》 2015年第5期25-29,共5页
基于2013年11月、2014年1月和3月,即越冬初期、隆冬期和春季鸟类迁徙前3次东洞庭湖区域水鸟监测结果,对2013—2014年度东洞庭湖区域的水鸟种类组成和不同时期种类变化,水鸟分阶段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简要闸述了该区... 基于2013年11月、2014年1月和3月,即越冬初期、隆冬期和春季鸟类迁徙前3次东洞庭湖区域水鸟监测结果,对2013—2014年度东洞庭湖区域的水鸟种类组成和不同时期种类变化,水鸟分阶段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简要闸述了该区域内几个重要物种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洞庭湖越冬水鸟在种类和数量组成上,均以雁形目和鸻形目为主。在空间分布上,越冬初期,水鸟主要分布在白湖、春风湖和采桑湖区域;进入隆冬期后,丁字堤和采桑湖区域栖息的水鸟数量显著增加,春风湖和白湖区域水鸟数量明显减少;春季水鸟迁徙前,采桑湖栖息的鸟类数量达到顶峰,约占到东洞庭湖该时段水鸟总数的50%,白湖与丁字堤区域水鸟与隆冬期基本保持平稳,但春风湖区域水鸟持续减少,降至该越冬期水鸟数量最低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越冬水鸟 监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两种椋鸟再发现——黑领椋鸟和紫翅椋鸟 被引量:5
9
作者 唐梓钧 刘子祥 +2 位作者 舒服 刘汀 邓学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11,共1页
2011年12月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公园中部(28°11'35.8″N、112°21'21.3″E,海拔36m)拍摄到一组3只黑领椋鸟Sturnus nigricollis(Paykull)和1只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 Linnaeus的照片,周围有大群灰椋鸟Sturnus ci... 2011年12月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公园中部(28°11'35.8″N、112°21'21.3″E,海拔36m)拍摄到一组3只黑领椋鸟Sturnus nigricollis(Paykull)和1只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 Linnaeus的照片,周围有大群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和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活动。经鉴定,确定为黑领椋鸟和紫翅椋鸟北疆亚种Sturnus vulgaris poltaratsky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椋鸟 湖南省 丝光椋鸟 橘子洲 长沙市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橡实粉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及抗肠炎活性比较
10
作者 周洁 刘梦林 +2 位作者 付湘晋 王雅怡 秦丹丹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54,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工艺对橡实粉多酚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橡子、青冈、苦槠3种橡实为原料,分别采用水洗法、酶解法制备橡实粉,并从橡实粉中提取多酚,比较了不同工艺橡实粉多酚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活性、脂肪氧合酶(LOX)抑制活性、环氧化... [目的]探究不同工艺对橡实粉多酚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橡子、青冈、苦槠3种橡实为原料,分别采用水洗法、酶解法制备橡实粉,并从橡实粉中提取多酚,比较了不同工艺橡实粉多酚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活性、脂肪氧合酶(LOX)抑制活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活性及抗肠炎活性。[结果]橡实粉多酚提取物具有较高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对LOX、COX-2、果蝇肠炎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酶法橡实粉的多酚提取物的抗炎效果最好,特别是酶法苦槠粉多酚提取物的LOX、COX-2、果蝇肠炎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5.54±0.31)%,(80.62±1.49)%,(74.36±11.70)%。[结论]与水洗法橡实粉的多酚提取物相比,酶法橡实粉的抗氧化效果和抗肠炎效果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实 酶解法 多酚 抗氧化活性 抗肠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美国白蛾入侵风险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夏永刚 赵正萍 +3 位作者 钟武洪 曾崇华 万辉 饶成 《湖南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105-109,114,共6页
为查明外来有害生物美国白蛾入侵湖南省的风险性,通过对全国关于美国白蛾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合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对湖南省美国白蛾入侵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在湖南省的风险评估值R为2.40,属于高... 为查明外来有害生物美国白蛾入侵湖南省的风险性,通过对全国关于美国白蛾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合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对湖南省美国白蛾入侵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在湖南省的风险评估值R为2.40,属于高度危险的外来有害生物。其风险评估结果可为建立湖南省美国白蛾预测、预警体系以及开展高效防控措施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风险分析 管理对策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县典型稻区灌溉沟渠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及风险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洁 周经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47-51,共5页
以湖南长沙县典型稻区灌溉沟渠水体为研究对象,监测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灌溉沟渠水体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并进行风险评价,以期为区域农田灌溉用水及水体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县8个镇的灌溉沟渠水体Cd、Pb、As、Hg、C... 以湖南长沙县典型稻区灌溉沟渠水体为研究对象,监测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灌溉沟渠水体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并进行风险评价,以期为区域农田灌溉用水及水体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县8个镇的灌溉沟渠水体Cd、Pb、As、Hg、Cr^(6+)含量皆未超过GB 5084-202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限量值,且皆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研究区域灌溉沟渠水体5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皆显示其为清洁水平,As和Cd污染风险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应在农业生产灌溉中尽量减少对灌溉沟渠底泥的扰动,尽量防止暴雨后的洪水进入农田,降低灌溉水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水 重金属 污染风险 水稻 长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鸟类新纪录种-鸥嘴噪鸥
13
作者 甘惠婷 胡睿祯 +4 位作者 王虎翼 赵韬 梁栋 张鸿 张志强 《湖南林业科技》 2020年第5期82-83,共2页
2020年4月13日,作者在长沙县黄花镇谷塘水库拍摄到5只鸥嘴噪鸥Gelochelidon nilotica。经查阅历史文献,确认鸥嘴噪鸥为湖南省鸟类新纪录种,其居留型初步判定为旅鸟。
关键词 鸥嘴噪鸥 新纪录种 旅鸟 长沙县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油茶林茶籽象甲成虫活动的时间格局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密 万辉 +2 位作者 阳党政 胡蔚 谢逸菲 《湖南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45-49,共5页
为探索茶籽象甲成虫的发生规律,2018—2021年,采用逐旬定点5点取样调查法对不同林龄油茶林中的茶籽象甲成虫时序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籽象甲成虫一般出现在4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其丰度呈现隔年高低变化的现象。油茶中幼林中的茶籽... 为探索茶籽象甲成虫的发生规律,2018—2021年,采用逐旬定点5点取样调查法对不同林龄油茶林中的茶籽象甲成虫时序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籽象甲成虫一般出现在4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其丰度呈现隔年高低变化的现象。油茶中幼林中的茶籽象甲成虫零星出现,其丰度较其它林龄油茶林中的低;4月下旬的丰度较其他月份的大,7月中下旬的频度最高。在近成熟林、成熟林和老龄林中,茶籽象甲成虫的丰度在各年的月旬基本呈现单峰抛物线现象,波峰在6月中旬或下旬;由中幼林、近成熟林、成熟林到老龄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其成虫的丰度、频度逐渐增加,物种丰度比例也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象甲 时间格局 林龄 物种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死松树伐桩中松材线虫和钻蛀性昆虫分布及数量 被引量:4
15
作者 喻锦秀 万辉 +4 位作者 张敏 胡满花 汤建波 方兴 阳党政 《湖南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68-71,85,共5页
采用野外定点调查和松木解剖的方式,调查枯死松树伐桩中松材线虫和钻蛀性昆虫的分布和数量,为松材线虫病科学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个伐桩中调查到松墨天牛、松瘤象、马尾松角胫象、暗色松吉丁虫和白蚁等5种钻蛀性昆虫,分布率为31.... 采用野外定点调查和松木解剖的方式,调查枯死松树伐桩中松材线虫和钻蛀性昆虫的分布和数量,为松材线虫病科学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个伐桩中调查到松墨天牛、松瘤象、马尾松角胫象、暗色松吉丁虫和白蚁等5种钻蛀性昆虫,分布率为31.00%,其中松墨天牛的分布率为7%;伐桩中松材线虫的检出率为10.00%(6月)和5.50%(8月),6月份含量为1.95条·g-1,8月份为1.09条·g-1,明显低于当年染病枯死松树树干(3~4 m处)中的含量3.96条·g-1和11.65条·g-1;同时有松材线虫和松墨天牛存在的伐桩极少,仅占伐桩总数的1.00%,且松墨天牛成虫未携带松材线虫,不能发挥疫情传播媒介的作用。综上所述,枯死松树伐桩在松材线虫病流行中的作用极小,因此伐桩处理程序可以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钻蛀性昆虫 伐桩 松墨天牛 磷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湿地大型水鸟种群动态和幼鸟比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昱熙 赵青山 +10 位作者 谢彦波 Damba Iderbat 邓雪琴 嘎日迪 刘观华 徐志文 李跃 高大立 徐文彬 陈国勋 曹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8-877,共10页
迁徙水鸟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鸟种群数量和幼鸟比例监测,对科学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制定长期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野外同步调查等... 迁徙水鸟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鸟种群数量和幼鸟比例监测,对科学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制定长期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野外同步调查等方法对该区域87个湿地的亟需保护和具有代表性的10种大型越冬水鸟,其中雁形目6种,分别是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fabalis、灰雁A.grus、白额雁A.albifrons、小白额雁A.erythropus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形目4种,分别是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白枕鹤Antigone vipio、灰鹤Grus grus和白头鹤G.monacha,进行了长期监测(2003—2019年冬季),并结合相关文献,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幼鸟比例和死亡率。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19年3种水鸟(豆雁、灰雁和灰鹤)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7种水鸟(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小天鹅、白鹤、白枕鹤和白头鹤)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种群趋势下降组(N=7)和上升组(N=3)的幼鸟比例均值在2016—2019年中,分别为0.168与0.17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601);(3)种群趋势下降和上升水鸟的死亡率均值在2016—2019年中,分别为0.245与0.12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6)。本研究表明,导致长江越冬水鸟种群趋势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高死亡率,而不是低繁殖成功率。建议未来加强对7个下降种群的保护,并进一步研究死亡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种群动态 幼鸟比例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