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江豚分布特征及河道形态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子佳 张瑶瑶 +2 位作者 刘小宇 陈懋 梅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61,共9页
研究旨在探讨长江新螺江段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分布特征及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河道形态因素,为其栖息地修复和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利用2006—2023年的考察数据,通过栖息地选择模型分析了保护区江段长江江豚... 研究旨在探讨长江新螺江段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分布特征及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河道形态因素,为其栖息地修复和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利用2006—2023年的考察数据,通过栖息地选择模型分析了保护区江段长江江豚在不同水文季节的分布情况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该江段的长江江豚在枯水期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江段的老湾水域、潘家湾和簰洲湾水域,丰水期主要分布于簰洲湾水域,季节性分布差异显著。保护区赤壁大桥以上江段在历次考察中长江江豚分布稀少。总体来看,长江江豚的分布与河道弯曲度、河漫滩面积显著相关,这提示长江河道的自然景观特征可能是驱动长江江豚分布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结果,建议进一步开展保护区水域具体河道理化特征研究,阐明长江江豚栖息地选择机制。加强河漫滩生境的保护和修复,在长江江豚高密度分布的老湾水域、潘家湾和簰洲湾水域保持自然岸线占比。加强保护区上游江段长江江豚的种群监测,并采取生境改造手段,恢复部分河漫滩,改善不同河漫滩生境之间的栖息地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栖息选择偏好 河道形态 保护与管理 长江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
2
作者 欧文慧 向珊珊 +3 位作者 柳祥来 曾强 许秀环 毛峻峰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豚类保护区之一。于2022-2023年对保护区开展维管束植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共计136科445属726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12种,裸子植物5科11属14种,...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豚类保护区之一。于2022-2023年对保护区开展维管束植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共计136科445属726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12种,裸子植物5科11属14种,被子植物123科425属700种。区系分析结果显示,新螺段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在科水平上,与全球植物区系存在广泛联系;在属水平上,以温带成分分布型和热带成分分布型为主,具有明显的热带温带过渡特点。本研究结果为新螺段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濒危物种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束植物 植物区系 生物多样性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陆溪口鹅头洲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源解析
3
作者 朱晛亭 徐子佳 +3 位作者 李煜 高强 崔倩倩 徐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8,共10页
长江中游陆溪口鹅头洲隶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查明其土壤重金属分布及污染来源情况,服务地区生态环境和物种保护,采集了汛期淹水前后表层(0~20 cm)及深层(50~200 cm)土壤样品共43份,分析了土壤As、Cd、Cr、Cu、Hg、Ni、Pb、Zn含量与... 长江中游陆溪口鹅头洲隶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查明其土壤重金属分布及污染来源情况,服务地区生态环境和物种保护,采集了汛期淹水前后表层(0~20 cm)及深层(50~200 cm)土壤样品共43份,分析了土壤As、Cd、Cr、Cu、Hg、Ni、Pb、Zn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开展重金属风险评价,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PMF模型分析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①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与湖北省背景值比值为Cd>Cu>Pb>Zn>Hg>Ni>Cr>As,且表层土壤各元素含量高于深层。②空间分布上,洲体土壤重金属元素相对集中于中洲洲头中部及新洲洲尾滨江处,富集于地表,向内陆迁移,汛期淹水后重金属元素含量近河道处减少,近洲心处增加。③地累积指数I_(geo)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表现为中度污染(I_(geo)均值1.26)及较强潜在生态风险(E_(r)^(i)均值116.32),Hg处于中度风险(E_(r)^(i)均值52.77),其余元素多为无污染及低风险。④基于主成分和PMF源解析,土壤Pb的自然地质背景及河道交通运输双重来源的贡献占比相当,Hg主要来自交通运输船只燃油燃烧排放,其余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自然地质背景。陆溪口鹅头洲重金属主要来自自然地质背景和航道交通运输,其贡献占比分别为74.56%和25.44%,可加强监督航道船只燃油使用与管理,以进一步保护地区物种与长江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 来源分析 陆溪口 鹅头洲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与养殖铜鱼营养及风味品质分析
4
作者 贺刚 李梦露 +6 位作者 邓勇辉 袁嘉欣 陶志英 周辉明 王嘉伟 李珍 徐子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5-1986,共12页
【目的】探究野生与养殖铜鱼的营养和风味差异,为铜鱼养殖群体的营养学研究提供基本参数,并为铜鱼全营养配合饲料的开发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野生与养殖铜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比较分析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 【目的】探究野生与养殖铜鱼的营养和风味差异,为铜鱼养殖群体的营养学研究提供基本参数,并为铜鱼全营养配合饲料的开发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野生与养殖铜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比较分析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养殖铜鱼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显著(P<0.05,下同)和极显著(P<0.01,下同)高于野生铜鱼,分别提高6.17%和19.73%;养殖铜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TAA)显著高于野生铜鱼,提高2.96%,除蛋氨酸和组氨酸外,其余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野生铜鱼,必需氨基酸总量(∑EAA)较野生铜鱼提高4.04%;野生与养殖铜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养殖铜鱼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2.92,略低于野生铜鱼(76.55);养殖铜鱼肌肉中脂肪酸总量(∑FA)、不饱和脂肪酸总量(∑U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6 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饱和脂肪酸总量比值(∑PUFA/∑SFA)均极显著高于野生铜鱼,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 PUF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n-3 PUFA/∑n-6 PUFA均极显著低于野生铜鱼;野生与养殖铜鱼肌肉中共检测出4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醛类占比最高,以(E,E)-2,4-癸二烯醛对样品总体风味贡献最大,野生铜鱼肌肉中呈鱼腥味的正己醛、庚醛和1-辛烯-3-醇相对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养殖铜鱼,表明养殖铜鱼具有较好的风味。【结论】养殖铜鱼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氨基酸比例均衡,且整体鱼腥味较淡;野生铜鱼则在EPA、DHA及n-3 PUFA含量和脂肪酸比例方面更具优势。在养殖过程中,可进一步优化铜鱼人工配合饲料营养配比,提高养殖技术和水体质量,缩小野生与养殖铜鱼营养品质差异,使养殖铜鱼成为一种极具推广潜力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鱼 野生 养殖 营养品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例长江江豚的野化及行为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邱建松 孙晓冬 +13 位作者 王丁 郝玉江 郑劲松 李威伦 范飞 邓晓君 毛峻峰 曾强 江华炎 邓在贵 龚成 徐春永 王克雄 梅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09-1718,共10页
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目前已取得初步成功,野化放归是迁地保护的最后一环,也是实现迁地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于2021年4月将来自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区的2头雄性长江江豚转移至与长江干流环境相似的老湾故道,尝试开展野化训练,... 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目前已取得初步成功,野化放归是迁地保护的最后一环,也是实现迁地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于2021年4月将来自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区的2头雄性长江江豚转移至与长江干流环境相似的老湾故道,尝试开展野化训练,探究其行为和发声的适应过程,评估其巡游、捕食和发声等行为能否适应较恶劣的环境,为将来规模化的野化,甚至放归自然栖息地提供技术支撑。经过为期1年的野化训练和持续监测,结果表明,老湾故道鱼类密度显著低于天鹅洲故道,丰水期鱼体密度分布不均,上游较中下游高。江豚在上游的每日平均停留时间显著高于中下游,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与鱼群的密度分布有显著相关性。在进入故道的前2月,江豚顺流巡游所需时间逐渐增加达到峰值,随后降低并趋于稳定。在船舶噪声适应性训练中,江豚的平均呼吸间隔在存在船只干扰时显著降低,随着干扰次数的增加,逐渐恢复至无干扰时的水平。由此认为, 2头江豚对老湾故道的低鱼类资源密度、季节性变化的流速环境及人工施加的船只噪声干扰有良好的适应性,具备放归长江的条件。这是首次实施完全自然环境中江豚的野化训练,将为规模化的野化放归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江豚自然种群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长江江豚 野化训练 适应性 放归 迁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