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
1
作者 欧文慧 向珊珊 +3 位作者 柳祥来 曾强 许秀环 毛峻峰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豚类保护区之一。于2022-2023年对保护区开展维管束植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共计136科445属726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12种,裸子植物5科11属14种,...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豚类保护区之一。于2022-2023年对保护区开展维管束植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共计136科445属726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12种,裸子植物5科11属14种,被子植物123科425属700种。区系分析结果显示,新螺段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在科水平上,与全球植物区系存在广泛联系;在属水平上,以温带成分分布型和热带成分分布型为主,具有明显的热带温带过渡特点。本研究结果为新螺段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濒危物种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束植物 植物区系 生物多样性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1年长江天鹅洲故道鱼类群落结构变化、成因分析及对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邱龙辉 吉芬芬 +4 位作者 丘宇慧 张三峰 沈建忠 龚成 徐春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0-958,共9页
长江天鹅洲故道是长江江豚首个迁地保护区,其中充足而适口的饵料鱼类资源是长江江豚种群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此,根据2017年10月2021年4月对长江天鹅洲故道进行的7次鱼类调查数据,结合禁捕前的历史数据,对其鱼类群落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 长江天鹅洲故道是长江江豚首个迁地保护区,其中充足而适口的饵料鱼类资源是长江江豚种群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此,根据2017年10月2021年4月对长江天鹅洲故道进行的7次鱼类调查数据,结合禁捕前的历史数据,对其鱼类群落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长江江豚饵料鱼的供应状况对天鹅洲故道内鱼类资源管理提出了建议。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7种,其中,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大中型鱼类生物量明显增加,而■(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小型鱼类生物量呈现下降趋势。鱼类群落优势种逐渐由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 s)、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和■等小型鱼类转变为鳙、蒙古鲌和拟尖头鲌(Culter oxycephaloides)等大中型鱼类,尤其是新近出现的拟尖头鲌种群发展迅速。同时,短颌鲚和■等小型鱼类的体重在减小,而鲢、鳙等大中型鱼类规格在持续提高。长江江豚以小型鱼类和大中型鱼类的幼鱼为食,其资源下降将威胁长江江豚种群的维持和发展。为保障天鹅洲故道内长江江豚的食物供应,建议适当地捕捞鲢、鳙、蒙古鲌和拟尖头鲌,减缓鲢、鳙对小型鱼类的食物竞争压力,以及降低蒙古鲌和拟尖头鲌对小型鱼类的捕食压力;同时丰水期加强故道与长江的连通,引入更多长江干流繁殖的小型鱼类资源;并通过建设人工鱼巢以改善故道内■等产粘性卵小型鱼类的繁殖条件,增加小型鱼类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洲故道 鱼类群落结构 鱼类生物量 小型鱼类 长江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饵料鱼类状况与管理建议 被引量:2
3
作者 龚成 陈祖欣 程飞 《中国水产》 2019年第6期43-45,共3页
饵料鱼资源是影响长江江豚个体营养状况、生长和繁育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贝氏鰲、鰲、短颌鲚等1 1种优势种是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的主要饵料鱼类;放流长江干流鱼类早期资源对保护区长江江豚饵料鱼增殖具有关键作用;丰富和稳定饵料鱼供... 饵料鱼资源是影响长江江豚个体营养状况、生长和繁育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贝氏鰲、鰲、短颌鲚等1 1种优势种是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的主要饵料鱼类;放流长江干流鱼类早期资源对保护区长江江豚饵料鱼增殖具有关键作用;丰富和稳定饵料鱼供给是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稳步增长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天鹅洲故道 饵料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鹅洲长江段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演替及环境因子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胡俊 龚成 +3 位作者 夏纬 池仕运 陈明秀 李嗣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7,共8页
通过研究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段浮游动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长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期为该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014—2015年按季节分四次在干流沿途... 通过研究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段浮游动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长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期为该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014—2015年按季节分四次在干流沿途设置的10个采样点开展了浮游植物调查,并同步开展水温、溶解氧、总磷等水质因子监测,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研究了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种类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全年来看生物量组成主要是硅藻和隐藻,不过春秋季时蓝绿藻密度组成占优。CCA分析则进一步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四季变化明显,其中磷酸盐、溶解氧和氧化还原位等水质因子对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影响,但是夏冬季的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则可能是水文情势等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天鹅洲故道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龚江 王腾 +3 位作者 李霄 黄丹 沈建忠 龚成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53,共8页
根据2010-2011年和2015-2016年对长江天鹅洲故道鱼类资源的调查,分析了长江天鹅洲故道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着重了解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潜在饵料鱼资源-小型鱼类的情况。结果... 根据2010-2011年和2015-2016年对长江天鹅洲故道鱼类资源的调查,分析了长江天鹅洲故道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着重了解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潜在饵料鱼资源-小型鱼类的情况。结果表明,2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1种,隶属于6目12科41属,其中2010-2011年采集鱼类50种,2015-2016年采集鱼类38种。小型鱼类共采集到32种,其中2010-2011年度为31种,2015-2016年度为22种,减少的种类主要为长江干流繁殖进入天鹅洲故道的种类。2015-2016年相比2010-2011年,小型鱼类优势种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10-2011年故道小型鱼类优势种5种,按优势度大小排序为: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鲫(Carassius aurat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而2015-2016年优势种为4种,按优势度大小排序为: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短颌鲚和鲫,来自长江干流繁殖的小型鱼类资源有所减少。建议通过灌江纳苗引入似鳊、银鮈、贝氏歺又鱼等长江干流繁殖的小型鱼类,改善生境,为歺又鱼、鲫等湖泊定居鱼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环境,以增加长江江豚饵料鱼类的资源量,满足其食物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洲 群落结构 鱼类资源 长江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鹅洲长江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龚成 池仕运 +4 位作者 夏纬 汪红军 胡俊 陈威 胡菊香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4,共9页
探究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可为该区域水生生物的保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014-2015年,按季节在干流江段设置16个采样站位,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和水质理化指标测定,并同步... 探究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可为该区域水生生物的保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014-2015年,按季节在干流江段设置16个采样站位,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和水质理化指标测定,并同步收集当月水位信息。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53种,其中水生昆虫28种,软体动物9种,寡毛类9种,甲壳动物4种,其他类群3种,常见种为日本沼虾、钩虾、栉水虱、米虾、河蚬、淡水壳菜、多足摇蚊、环足摇蚊和齿斑摇蚊。底栖动物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演替,且种类组成较为简单,以小个体的物种和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类为主。低水位时,生境异质性的升高有利于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增加;而高水位时生境异质性的降低,则对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不利。水位的升高以及流量的增大,有利于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动物生存和扩散。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与该河段地处下荆江、河道演变剧烈、生境不稳有关,密度水平与长江中游的沙市、黄石断面接近,表明目前底栖动物密度处于较低水平是一种常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生物多样性 天鹅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长江石首段生态系统特征分析及长江江豚环境容纳量评估
7
作者 唐斌 龚成 +9 位作者 王睿龙 周昊杰 陈宇维 毛峻峰 高文娟 张婷玉 梅志刚 郝玉江 王克雄 王丁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52,共13页
为了准确掌握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重点保护水域长江石首段的生态系统状况及长江江豚种群状况,研究建立了长江石首段Ecopath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评估了长江江豚环境容纳量。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石... 为了准确掌握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重点保护水域长江石首段的生态系统状况及长江江豚种群状况,研究建立了长江石首段Ecopath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评估了长江江豚环境容纳量。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石首段生态系统有效营养级范围为1.000—3.153,长江江豚处于最高营养级,其次是蒙古鲌功能组。食物网的能量流动主要有3条途径,包括2条牧食食物链和1条碎屑食物链。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总体呈金字塔形分布,但系统总转化效率较低,仅为2.63%。基于模型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指标分析,提示长江石首段生态系统处于未成熟状态,稳定性也需进一步提高。基于模型能量流动平衡原理,评估长江石首段长江江豚环境容纳量为0.055 t/km^(2),约107头。通过进一步的模型模拟预测,随着长江江豚生物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规模和成熟度略有增加,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浮游食性和草食性鱼类的适量增加,将大幅增加长江江豚环境容纳量,并能够改善生态系统状况。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石首段长江江豚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十年禁渔”成效的评估提供本底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石首段 ECOPATH模型 生态系统特征 长江江豚 环境容纳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鹅洲故道水生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武俊梅 周巧红 +3 位作者 徐栋 龚成 吴振斌 贺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5-946,共12页
20世纪90年代初,湖北长江天鹅洲故道水质良好,鱼类资源丰富,被认为是建立长江豚类半自然保护区和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生态库的理想场所,而对之开展了水生态研究,之后由于成功实现了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从水质... 20世纪90年代初,湖北长江天鹅洲故道水质良好,鱼类资源丰富,被认为是建立长江豚类半自然保护区和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生态库的理想场所,而对之开展了水生态研究,之后由于成功实现了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从水质和沉积物等环境因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高等水生植物等生物因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渔产潜力和鱼类等资源因素多角度开展了天鹅洲故道水生态研究。天鹅洲故道水质呈恶化趋势。浮游植物数量增加了2个数量级,且从单细胞个体转变为多细胞群体,同时带有胶被的蓝藻在种类和密度上占有绝对优势;浮游动物优势种呈小型化趋势;底栖动物密度有所下降;高等水生植物呈逐渐衰退趋势。鱼类资源量呈下降趋势。根据水质化学和生物学评价结果,结合天鹅洲故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指出故道与长江阻隔、渔业活动和环境污染是天鹅洲故道水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其通过水质、饵料和栖息地等方面影响长江江豚的可持续性生存。同时,提出5个方面的建议:首先,实施通江工程,恢复故道水文特征,提高故道理化环境异质性;其次,控制外源和内源营养负荷,提高故道水体水质;然后,持续监测水质、沉积物和水生生物状况,建立故道水生态数据库;再次,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最后,规范渔业活动,优化故道渔业资源,为保护天鹅洲故道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维持江豚可持续生存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洲故道 水质 沉积物 水生生物 鱼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例长江江豚的野化及行为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邱建松 孙晓冬 +13 位作者 王丁 郝玉江 郑劲松 李威伦 范飞 邓晓君 毛峻峰 曾强 江华炎 邓在贵 龚成 徐春永 王克雄 梅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09-1718,共10页
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目前已取得初步成功,野化放归是迁地保护的最后一环,也是实现迁地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于2021年4月将来自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区的2头雄性长江江豚转移至与长江干流环境相似的老湾故道,尝试开展野化训练,... 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目前已取得初步成功,野化放归是迁地保护的最后一环,也是实现迁地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于2021年4月将来自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区的2头雄性长江江豚转移至与长江干流环境相似的老湾故道,尝试开展野化训练,探究其行为和发声的适应过程,评估其巡游、捕食和发声等行为能否适应较恶劣的环境,为将来规模化的野化,甚至放归自然栖息地提供技术支撑。经过为期1年的野化训练和持续监测,结果表明,老湾故道鱼类密度显著低于天鹅洲故道,丰水期鱼体密度分布不均,上游较中下游高。江豚在上游的每日平均停留时间显著高于中下游,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与鱼群的密度分布有显著相关性。在进入故道的前2月,江豚顺流巡游所需时间逐渐增加达到峰值,随后降低并趋于稳定。在船舶噪声适应性训练中,江豚的平均呼吸间隔在存在船只干扰时显著降低,随着干扰次数的增加,逐渐恢复至无干扰时的水平。由此认为, 2头江豚对老湾故道的低鱼类资源密度、季节性变化的流速环境及人工施加的船只噪声干扰有良好的适应性,具备放归长江的条件。这是首次实施完全自然环境中江豚的野化训练,将为规模化的野化放归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江豚自然种群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长江江豚 野化训练 适应性 放归 迁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引水工程絮凝剂余铝对菹草生长及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玥 徐栋 +5 位作者 刘碧云 曾磊 代志刚 龚成 贺锋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1-326,共6页
为分析杭州西湖引水工程絮凝剂残余铝盐对水质和沉水植物的影响,研究采用室外模拟试验,考察了连续投加不同浓度梯度的明矾(KAlSO_4·12H_2O)絮凝剂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的生理影响和对水质的影响。试验设置了4个处理:对照组... 为分析杭州西湖引水工程絮凝剂残余铝盐对水质和沉水植物的影响,研究采用室外模拟试验,考察了连续投加不同浓度梯度的明矾(KAlSO_4·12H_2O)絮凝剂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的生理影响和对水质的影响。试验设置了4个处理:对照组、低剂量组(350±50)μg/L、中剂量组(650±70)μg/L、高剂量组(1100±150)μg/L。结果表明:(1)低、中剂量投加对水中铝盐含量无显著影响,高剂量投加导致水中铝盐含量显著上升;(2)水中铝盐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H随铝盐含量升高而降低,总磷(TP)随之有所下降,各处理组水中总氮(TN)、浮游植物密度、浊度均明显下降;(3)3个剂量组菹草各生化指标较对照组几乎无显著变化,试验浓度的铝盐投加对菹草的生长没有造成明显损害,在菹草耐受范围内,建议在西湖引水工程入水口附近[水中铝盐含量约(250±50)μg/L]可选用菹草进行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盐 菹草 引水工程 絮凝剂 明矾 沉水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