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调整《会计原理》教材结构教学效果显著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黄春芳
-
机构
湖北鄂西财经学校
-
出处
《财会月刊(合订本)》
1992年第7期26-27,共2页
-
文摘
《会计原理》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现行中专教材《会计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修订版)的结构很不利于教学。首先是“总论”起步陡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它一开始便提出会计的定义、属性、职能、作用、任务和方法体系等一大堆抽象的会计理论问题,使初学者如坠烟海不得要领,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学习的兴趣。其次是有些章节内容重复、关系不清、概念模糊。如第二章第一节“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内容,与第一章第二节“会计的对象”相重复;会计科目与帐户、会计分录与记帐凭证、帐户与帐簿、费用与资金占用、收入与资金来源以及对帐与财产清查等,相互之间的关系交待不清;还有,讲借贷记帐法时提出的“记帐规则”与讲登记帐簿时提出的“记帐规则”,其文字完全相同而内容却完全相异,使初学者费解。这些都给教学增添了不少的麻烦。因此,我在教学中对教材的结构作了彻底的调整,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整后教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会计对象与会计科目认识会计对象是通往认识会计的第一扇大门。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本章开门见山讲述社会主义会计的对象,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主要以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例,讲明资金的内涵与外延、资金的构成与表现,以及资金运动的形式和增减变化的规律。进而要求学生明确。
-
关键词
会计学
经济活动
会计原理
外延
会计对象
记帐凭证
会计科目
教学效果
教材结构
理论问题
-
分类号
F23
[经济管理—会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