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腔血管性栓塞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柯雪梅 朱康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320-321,共2页
目的 研究应用血管性介入栓塞治疗盆腔疾病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原因 ,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2 0 1例盆腔疾病患者用Seldinger法穿刺插管行盆腔靶器官的供血动脉栓塞 ,对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发生严... 目的 研究应用血管性介入栓塞治疗盆腔疾病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原因 ,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2 0 1例盆腔疾病患者用Seldinger法穿刺插管行盆腔靶器官的供血动脉栓塞 ,对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发生严重并发症 9例 ,发生率为 4 .5 %。其中臀部缺血坏死 4例 ,尿频、尿急、尿痛、血尿 2例 ,下肢麻木、感觉障碍 2例 ,阴道流脓血性分泌物 2例 ,会阴严重水肿1例。结论 盆腔血管性栓塞治疗中注意控制某些相关因素可有效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并发症 栓塞治疗 血管性 盆腔血 盆腔疾病 临床应用 尿痛 会阴 血性 下肢麻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痫前期产妇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Th1Th2细胞含量检测 被引量:2
2
作者 雷桂兰 汪有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681-1683,共3页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产妇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含量以及树突状细胞表型。方法:将在本院确诊的60例子痫前期产妇纳入观察组,将同期进行产检的60例正常妊娠产妇纳入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h1细胞、Th2细胞的含量以及树突状细胞表...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产妇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含量以及树突状细胞表型。方法:将在本院确诊的60例子痫前期产妇纳入观察组,将同期进行产检的60例正常妊娠产妇纳入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h1细胞、Th2细胞的含量以及树突状细胞表型,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中TNF-α、IFN-γ、IL-6、IL-10的蛋白含量。结果:观察组的Th1细胞含量、Th1/Th2细胞比例以及Th1类细胞因子TNF-α、IFN-γ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h2细胞含量以及Th2类细胞因子IL-6、IL-10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树突状细胞表型:外周血中CD83+、CD80+以及CD86+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产妇外周血中Th1细胞功能增强、Th2细胞功能减弱,且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数目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树突状细胞 TH1细胞 TH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监测羊膜腔滴注林格氏液治疗32~36周胎膜早破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汪树德 赵云 王惠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6期1772-1773,共2页
目的:探求一种简便、适用治疗32~36周胎膜早破的方法。方法:我们应用B超监测、经腹行动静脉留置针穿刺,间断滴注林格氏液治疗32~36周胎膜早破,同时选取基本相同背景,未经治疗的病例作为对照。结果:经过治疗后的病例自然促发产程的比... 目的:探求一种简便、适用治疗32~36周胎膜早破的方法。方法:我们应用B超监测、经腹行动静脉留置针穿刺,间断滴注林格氏液治疗32~36周胎膜早破,同时选取基本相同背景,未经治疗的病例作为对照。结果:经过治疗后的病例自然促发产程的比例升高,剖宫产的比例下降,分娩时羊水情况明显改善,新生儿阿氏评分高、病死率下降。结论:B超监测下经腹羊膜腔滴注林格氏液治疗32~36周胎膜早破,是一种简单、有效、适用和有广泛前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监测 羊膜腔滴注 林格氏液 治疗 胎膜早破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汪有新 雷桂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纳入观察组)及同期正常妊娠孕妇145例(纳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血粘度仪和无创伤监测仪监测两组孕妇血液流变...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纳入观察组)及同期正常妊娠孕妇145例(纳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血粘度仪和无创伤监测仪监测两组孕妇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全血粘度(包括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搏量(SV)、心搏指数(SI)及血管顺应性(AC)等则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孕妇血液流变学结合血液动力学指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同时根据上述参数变化合理用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液动力学情况,对预防及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血液流变学 血液动力学 动脉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