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合成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吴银侠 袁小燕 +2 位作者 陈新胜 王淑媛 黄承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36-1141,共6页
目的:研究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变化,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T12脊髓损伤模型6... 目的:研究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变化,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T12脊髓损伤模型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和药物组(30只)。术后第1、3、7、14、21天采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病理学检查观察脊髓损伤后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方法观察损伤脊髓iNOS、VEGF的表达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各时相点BBB评分和斜板试验,除第1天外,第3、7、14、21天药物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药物组各时相点的病理改变明显较轻,药物组各时相点iNOS阳性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VEGF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可以抑制iNOS的表达,增强VEGF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区iNOS的表达和上调脊髓损伤区VEGF的表达可能是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减轻继发脊髓损伤,促进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脊髓损伤 一氧化氮合成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斜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特征及与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梅 尚芙蓉 秦新月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569-1571,1574,共4页
目的:利用1.5T磁共振成像(MRI)对某地区2005年~2009年17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检查,了解该地区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特点,并对不同病损部位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与生活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应用超导型1.5TMRI对所有病例均行SE序列T... 目的:利用1.5T磁共振成像(MRI)对某地区2005年~2009年17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检查,了解该地区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特点,并对不同病损部位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与生活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应用超导型1.5TMRI对所有病例均行SE序列T1WI、T2WI扫描,同时采用多发性硬化生活质量量表(MSQOL-54)、Kurtzk残疾状态调查量表(EDSS)对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单纯脑部损害MS患者85例,单纯脊髓损害MS患者46例,脑脊髓混合损害MS患者39例。单纯脊髓损害患者EDSS、躯体生活质量S1和精神生活质量S2评分分别是(4.13±2.37)、(53.55±23.34)和(51.95±51.95);单纯脑部损害患者评分分别为(2.52±1.90)、(62.45±23.76)和(62.48±18.60);脑脊髓混合损害患者评分分别为(3.21±1.57)、(50.70±20.61)和(46.23±15.33)。结论:MRI有助于早期发现MS患者的临床病灶;对单纯脊髓损害MS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核磁共振成像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戚静 刘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14-714,729,共2页
脑白质营养不良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正常髓鞘生长受累所致疾病,该类疾病应只包括那些由遗传决定的脑白质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为脑白质营养不良中的较常见类型,此病又称异染性白质脑病,是一种严... 脑白质营养不良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正常髓鞘生长受累所致疾病,该类疾病应只包括那些由遗传决定的脑白质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为脑白质营养不良中的较常见类型,此病又称异染性白质脑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化性代谢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文献复习 中枢神经系统 异染性白质脑病 脑白质病 常见类型 代谢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尚芙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472-1475,共4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3~24h(颈内动脉系统闭塞6h内,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4h内),在对症治疗基...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3~24h(颈内动脉系统闭塞6h内,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4h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予尿激酶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31例患者闭塞血管影像学再通率为87.1%;经72h、2周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患者闭塞血管再通率高,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早,改善预后,是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动脉溶栓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