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虚拟现实动画作为艺术治疗手段之可行性
1
作者 叶佑天 吴翔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2-107,共6页
随着研究人员不断发现传统心理治疗存在的局限性,艺术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中逐步受到重视,虚拟现实动画凭借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多感官交互性及参与式叙事,成为艺术治疗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通过剖析虚拟现实动画在多个维度——包括多... 随着研究人员不断发现传统心理治疗存在的局限性,艺术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中逐步受到重视,虚拟现实动画凭借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多感官交互性及参与式叙事,成为艺术治疗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通过剖析虚拟现实动画在多个维度——包括多感官交互与情感共鸣的深刻联结、作为创意媒介与交互叙事工具的独特优势,以及其在针对年轻群体的治疗效果和高校教育融合中的具体实践作用,探讨虚拟现实动画作为艺术治疗手段的巨大潜力与可行性。从艺术治疗参与者的多元视角出发,分别从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立场揭示虚拟现实动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旨在为艺术治疗实践以及虚拟现实动画创作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为动画艺术治疗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动画 动画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智能共创模式对水墨动画美学的集成与创新
2
作者 黄巧子 叶佑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99,共8页
在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生成类动画影像的探索始终处于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该领域艺术理论梳理的文献较多,针对实际创作的应用性美学研究与技术探索模型较少。本研究以中国民族特点鲜明的水墨动画美学为例,探索人工智... 在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生成类动画影像的探索始终处于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该领域艺术理论梳理的文献较多,针对实际创作的应用性美学研究与技术探索模型较少。本研究以中国民族特点鲜明的水墨动画美学为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民族性美学影像创作的设计模式与创作路径。通过人智共创模式创新性分析与重构水墨动画创作流程,该模式显著增加智能生成过程中的可控性与艺术性,这种模式的成功应用预示着未来动画制作领域将更加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以及针对性探索人工智能在民族性美学艺术创作领域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人智共创模式 水墨动画 民族性美学 设计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动画创作方式的新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叶佑天 姜金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3,共7页
人工智能,这一集理论、技术与应用于一体的新兴技术科学,旨在模仿、拓展与延伸人类的智慧及其智能行为。自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1])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 人工智能,这一集理论、技术与应用于一体的新兴技术科学,旨在模仿、拓展与延伸人类的智慧及其智能行为。自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1])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与完善,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与其对人类智能行为的模仿与增强能力不无关系,特别是在那些机械性强、规律性强而创造性弱的任务中,人工智能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早期人工智能多用于替代那些重复性高、创造性低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行为 新兴技术 应用领域 动画创作方式 发展历程 机械性 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当代中国动画中文化记忆的书写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其宝 叶佑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5-21,共7页
当代中国动画与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不仅体现在故事文本与视觉符号上,更深层次地在叙事情境上承载、传播民族文化记忆。层级式互文激活、富有东方色彩的叙事修辞以及认同式审美移情是文化意义生成与文化记忆... 当代中国动画与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不仅体现在故事文本与视觉符号上,更深层次地在叙事情境上承载、传播民族文化记忆。层级式互文激活、富有东方色彩的叙事修辞以及认同式审美移情是文化意义生成与文化记忆书写的内在机制。实际上,当代中国动画以物质记忆为核心内容,激活文化记忆的复苏;以社会记忆为框架,厚植叙事的情境;以认知记忆为导向,推进观众对真理的受容。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文化记忆的现实化对于培养民族认同感与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释了文化记忆理论,并分析其与当代中国动画之间的契合逻辑,在此基础上归纳当代中国动画文化记忆书写的内在机制,并据此分析中国动画书写文化记忆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画 文化记忆 物质记忆 社会记忆 认知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动画:创作哲学、文化担当与技术革新的深度融合——诗意动画导演叶佑天访谈
5
作者 王崇东 张芷娴 叶佑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3-30,共8页
随着数字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画艺术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正步入一个深度融合与全面变革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诗意动画”以其独到的艺术视角、深邃的哲学底蕴及充满松弛感的表演方式,在动画界独树一帜,更在情感共... 随着数字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画艺术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正步入一个深度融合与全面变革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诗意动画”以其独到的艺术视角、深邃的哲学底蕴及充满松弛感的表演方式,在动画界独树一帜,更在情感共鸣与艺术探索上展现出非凡魅力。本次访谈,我们将深入探索“诗意动画”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引领美学潮流,通过创新表达映射社会现实,启迪审美新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导演 深度融合 文化担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供性视角下“中国风”动漫IP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姚琳 廖易馨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立足于可供性理论,对“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据动漫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跨媒介语境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及产业链的传播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性逻辑的指导下,“中国风”动漫I... 立足于可供性理论,对“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据动漫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跨媒介语境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及产业链的传播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性逻辑的指导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聚焦于故事世界中的文化建构,通过角色共情、价值观共享以及参与者社会关系的建构等多维度的叙事策略,共同塑造IP与受众之间的深层次互动与联系。此外,“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叙事经历了从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向现代的跨媒介传播模式的转变,这不仅使经典中国符号元素得以在不同媒介间跨界流动,而且促进了IP在产业链上的流通与价值变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中国风”动漫IP 跨媒介叙事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需求的里份文化街区空间微更新设计研究
7
作者 刘靖怡 贺诚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65,共8页
城市微更新与里份文化街区的再生之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街区空间的微更新正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流模式。通过小尺度的改造,实现更广泛的城市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共同追求的目标。武汉,这座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其里份... 城市微更新与里份文化街区的再生之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街区空间的微更新正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流模式。通过小尺度的改造,实现更广泛的城市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共同追求的目标。武汉,这座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其里份街区作为近代城市的重要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记忆。然而,当前的里份街区面临着使用和保护的双重压力,其更新与传承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为了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保持街区的历史文脉,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里份文化街区的微更新设计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然后,借助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对各项需求进行权重排序,确保改造方案能够真正满足居民的核心需求。接着,通过质量功能展开(QFD)将用户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要素,这些要素不仅涵盖了街区的功能布局和外观设计,更融入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经过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个模块化、灵活且科学的里份文化街区改造方案。方案通过灵活布置展台与展厅、结合模块化设计,实现功能复合与空间多样性,同时注重室外空间的利用和可持续材料的应用,兼顾创新性与实用性。这一实践证明了AHP-QFD模型在挖掘用户需求和指导设计中的有效性,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参考。里份街区的更新不仅优化了空间功能,更尊重和延续了文化价值,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份文化街区 AHP QFD 城市微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艺术理论融入诗意动画创作的逻辑理路与路径建构 被引量:1
8
作者 叶佑天 丁喆彦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86-91,共6页
“诗意动画”是在中国动画“民族化、本土化”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文化概念和学术型动画创作新范式,是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指导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典型本土艺术产物。作为推动中国动画“民族化、本土化”进程的... “诗意动画”是在中国动画“民族化、本土化”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文化概念和学术型动画创作新范式,是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指导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典型本土艺术产物。作为推动中国动画“民族化、本土化”进程的根本遵循,本文尝试通过探讨不同时期本土动画研究中引入“中国特色动画艺术理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期为重新理解中国诗意动画的发生发展,重新开创中国动画的未来新路径作一点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画 动画创作 本土动画 审美特色 学术型 本土化 民族化 路径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戏”入“影”:早期影戏观影响下的中国电影化装
9
作者 罗阳 陈之凡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共9页
伴随20世纪20年代西方电影技术的传入,本土创作在借鉴戏剧隐喻表现手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造型意识滞后与视觉形态趋同的局限性。受此影响中国电影化装美学的早期建构呈现出显著的调适性特征:京剧程式化表演范式与电影写实美学的内在张... 伴随20世纪20年代西方电影技术的传入,本土创作在借鉴戏剧隐喻表现手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造型意识滞后与视觉形态趋同的局限性。受此影响中国电影化装美学的早期建构呈现出显著的调适性特征:京剧程式化表演范式与电影写实美学的内在张力、男旦艺术传统触发的性别表演争议、导演中心制模式下演员训练的系统化诉求。这一过程既受到戏曲美学基因的深层制约,也体现着对西方电影工业标准的创造性转化,最终通过跨艺术门类的实践探索形成独特的美学范式。为阐释中国电影民族化发展路径提供了跨媒介互动的历史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戏 文明戏 电影化装 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变迁中诗性文化与动画交融的背景与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金镇 叶佑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90-95,共6页
新时期以来,“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精神自我’主体性的呼唤和确证”(1)。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概念的提出,是新时期推进‘文化自信’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它展示了... 新时期以来,“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精神自我’主体性的呼唤和确证”(1)。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概念的提出,是新时期推进‘文化自信’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它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历史和文化认同。在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艺术创作方向将更加多元,艺术思维将更加多维。以动画艺术为例,在当下诗性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重复苏境遇下,我国动画受到本土“诗性”文化的滋养,一种与西方“哲思动画”对应的动画概念——“诗意动画”在我国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诗性文化 中国文化建设 艺术思维 新时期以来 理论变迁 动画 精神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本·革新:青年导演创作格调与市场生态的博弈——以导演韩延的创作为例
11
作者 黄彦茜 秦溢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4-70,共7页
当下中国青年导演呈现出追求创作独立性与满足市场需求的博弈态势。其中,韩延导演在总体上外化显现为固本与革新的双重电影面向,可作为探究中国青年导演博弈态势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在创作维度,韩延持续贯彻疾病这一核心母题,借助疾病... 当下中国青年导演呈现出追求创作独立性与满足市场需求的博弈态势。其中,韩延导演在总体上外化显现为固本与革新的双重电影面向,可作为探究中国青年导演博弈态势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在创作维度,韩延持续贯彻疾病这一核心母题,借助疾病叙事深刻挖掘人性与情感,从而传递出一种深邃而治愈的艺术格调;另一方面,在市场维度,策略性地撷取轻喜剧等大众化风致,以强化影像的吸引力与观赏性,进而巩固确保其商业价值。本研究通过对韩延导演作品的探赜,缕述青年导演在当代电影创作中所面临的商业考量与个人艺术风格之间的冲突与悖论,从而进一步辐射了整个青年导演群体在电影畛域内关于“自为”艺术追求与“自在”市场妥协的普遍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导演 创作特征 商业价值 韩延 博弈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律到参与——艺术“介入性”的理论演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炜炜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7-153,共7页
近年来,强调公众参与的“社会介入性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方兴未艾,但其作品常表现为非物质性的社会活动,遭到了诸多质疑。现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为艺术的“介入性”提供了美学线索。在康德、... 近年来,强调公众参与的“社会介入性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方兴未艾,但其作品常表现为非物质性的社会活动,遭到了诸多质疑。现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为艺术的“介入性”提供了美学线索。在康德、黑格尔关于自律、他律的论述基础上,阿多诺、伯林特开辟了有关“介入”与“参与”的美学话题。博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和朗西埃的“岐感美学”则为介入性艺术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前者催生了凯斯特的“对话”和“协作”理念,后者使毕晓普建构了完整的“参与式艺术”理论体系。经过两个世纪的理论演变,艺术对社会的介入已获得了美学上的合理性,并成为21世纪的新浪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介入性艺术 参与式艺术 艺术自律 艺术他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