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进吸附材料在含酚工业废水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俊逸 张晓昀 +3 位作者 黄青 吴田 曾国平 杨昌柱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1,37,共7页
苯酚及其衍生物作为重要的化工生产原料及中间体,广泛存在于各类化工行业应用及生产中,含酚工业有机废水具有来源广、数量多、污染大、高毒性、难降解等特点,吸附法是含酚有机废水处理的一种简单而高效方法,选择合适的吸附材料是处理含... 苯酚及其衍生物作为重要的化工生产原料及中间体,广泛存在于各类化工行业应用及生产中,含酚工业有机废水具有来源广、数量多、污染大、高毒性、难降解等特点,吸附法是含酚有机废水处理的一种简单而高效方法,选择合适的吸附材料是处理含酚工业废水的关键。综述了国内外先进吸附材料用于含酚工业废水中的实例,对于不同浓度的含酚废水的预处理及精细处理,提出了最适合及最有效的废水吸附处理方案,把吸附材料分为常用吸附剂、廉价吸附剂及新型吸附剂,其中重点介绍了如活性炭、树脂、分子筛、石墨烯、MOFs、氮化硼等先进吸附材料,对吸附材料对酚类物质的吸附特点机理进行了分析,对于工业含酚废水的体系化及精细化处理提出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酚废水 吸附材料 工业水处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染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2
作者 刘俊逸 黄青 +3 位作者 李杰 吴田 曾国平 杨昌柱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共6页
印染工业废水具有成分复杂、碱性大、色度深、TOC含量高、COD含量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必须采用特定的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才能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印染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所采取的主要处理方法,有化学法中的... 印染工业废水具有成分复杂、碱性大、色度深、TOC含量高、COD含量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必须采用特定的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才能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印染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所采取的主要处理方法,有化学法中的湿式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法、Fenton法;物理法中膜分离法、磁分离法、吸附法;生物法中的厌氧法、好氧法,还有一些联合生物法等。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印染工业废水中应用可行性,结合国内外研究新进展去其槽粕取其精华,提出了本实验室研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对印染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水处理 处理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甲醛污染物高效治理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俊逸 张晓昀 +4 位作者 李杰 黄青 吴田 曾国平 杨昌柱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01-2106,2111,共7页
综述了国内外先进室内甲醛污染治理的新技术,以及在实际室内甲醛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实例。结合不同甲醛污染净化新技术的治理特点,对于不同浓度的室内甲醛污染,综述了其最适合及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甲醛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把其分为物理... 综述了国内外先进室内甲醛污染治理的新技术,以及在实际室内甲醛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实例。结合不同甲醛污染净化新技术的治理特点,对于不同浓度的室内甲醛污染,综述了其最适合及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甲醛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把其分为物理法、生物法、化学法等三大类,其中重点介绍了如物理吸附法、化学吸附法、催化氧化法、微生物法等新技术在甲醛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室内甲醛污染治理应用的可行性,对于室内甲醛污染体系化及精细化处理提出新方案和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污染 治理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俊逸 张晓昀 +4 位作者 李杰 黄青 吴田 曾国平 杨昌柱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97-2302,共6页
主要针对工业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从脱硫技术、脱硝技术、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和总结,比较了3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当今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结合本课题组所做... 主要针对工业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从脱硫技术、脱硝技术、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和总结,比较了3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当今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结合本课题组所做工作对未来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烟气 脱硫脱硝 一体化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I光催化剂在水污染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虹虹 宋晓婕 +1 位作者 王慧南 谢浩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68-173,共6页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清洁、绿色的先进氧化技术,在可见光照射下,可以将各种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小无机分子。碘氧化铋(BiOI)作为一种新型光催化剂,具有适宜的禁带宽度和独特的层状结构,在光催化降解水体中的染料、抗生素、酚类...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清洁、绿色的先进氧化技术,在可见光照射下,可以将各种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小无机分子。碘氧化铋(BiOI)作为一种新型光催化剂,具有适宜的禁带宽度和独特的层状结构,在光催化降解水体中的染料、抗生素、酚类物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BiOI的制备工艺、改性方法及其在光催化降解污染废水有机物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氧化铋 合成 改性 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3+)自掺杂黑色TiO_(2)薄膜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谢浩 杜晴 刘俊逸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7-270,275,共5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含Ti^(3+)自掺杂的黑色TiO_(2)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光催化结果显示,黑色TiO_(2)薄膜的可见光催化活性高于白色TiO_(2)薄膜,对...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含Ti^(3+)自掺杂的黑色TiO_(2)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光催化结果显示,黑色TiO_(2)薄膜的可见光催化活性高于白色TiO_(2)薄膜,对罗丹明B的降解速率提高了约18%。其优越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归因于表面的无定形TiO_(2)和较高的Ti^(3+)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二氧化钛 薄膜 Ti^(3+) 可见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TiNO/SiO_(2)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优化设计及热稳定性评价
7
作者 严梦迪 邓敏蒂 +4 位作者 陈金志 袁文旭 刘瀚泽 谢浩 闵捷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90-197,共8页
目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是太阳能热利用的核心材料。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Ti N/TiNO/SiO_(2)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测定红外反射层Ti N、吸收层Ti NO的折射率n、消光系数k,对Ti N层建立Tauc-Lorentz模型进行数据迭代优化拟合,对Ti N... 目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是太阳能热利用的核心材料。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Ti N/TiNO/SiO_(2)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测定红外反射层Ti N、吸收层Ti NO的折射率n、消光系数k,对Ti N层建立Tauc-Lorentz模型进行数据迭代优化拟合,对Ti NO层建立Drude模型进行数据迭代优化拟合。通过TFCalc光学镀膜设计软件,设置连续目标在300~1500 nm光谱区反射率低于5%,得到软件优化的反射率曲线、各层的最优厚度,确定优化的工艺参数。利用UV-VIS-NIR、FTIR、SEM、XRD、EDS、AFM和XPS表征优化涂层的光学性能、评价热稳定性。结果优化后的涂层,吸收率为0.906、发射率为0.0852;经265℃、600 h热处理后,涂层的吸收率和发射率分别为0.933和0.1033,PC值小于0.01。随热处理时间的增长,α有小幅上升;热处理时间对ε的影响较小;这与表面Si O_(2)氧化物薄膜层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晶粒的长大有关。热处理后,发现涂层表面局部位置有少量的小坑,但涂层的表面成分不变。非晶基质Si O_(2)和Ti O_(2)的再结晶是吸收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热处理后的涂层表面非常致密,粗糙度的降低有利于阻碍氧原子向内层的扩散,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热稳定性。结论优化的Ti N/TiNO/SiO_(2)涂层,选择性吸收性能及热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TiNO/SiO_(2) 太阳能 选择性吸收 涂层 优化设计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核酸传感器用于银离子的高效分析
8
作者 欧小文 张凯 +1 位作者 刘俊逸 曾国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5-129,共5页
银作为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及贵金属,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及生物医药等行业。实现对工业废水中银离子的高效分析,对银离子的定量回收及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设计了一种氧化石墨烯-核酸传感器,基于氧化石墨烯吸附单链核酸分子探针... 银作为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及贵金属,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及生物医药等行业。实现对工业废水中银离子的高效分析,对银离子的定量回收及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设计了一种氧化石墨烯-核酸传感器,基于氧化石墨烯吸附单链核酸分子探针以及猝灭荧光的性质而降低背景信号;在银离子的存在下,单链核酸探针因形成C—Ag^(+)—C复合结构而解离氧化石墨烯表面并恢复荧光信号;进一步,在核酸酶(DNaseⅠ)的作用下,完成银离子的循环反应,通过荧光信号的累积实现银离子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强度与银离子浓度呈线性关系(R^(2)=0.9987),线性范围为0.5~20 nmol/L,检测限为0.5 n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离子检测 氧化石墨烯 核酸传感器 高灵敏度 高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