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镉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1
作者 刘微 曾峻峰 +2 位作者 曾立雄 陈展 肖文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6期81-92,共12页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镉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截至2024年5月13日)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且明显多于...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镉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截至2024年5月13日)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且明显多于国外。国内文献发文量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尤其在2014年后增速显著。国内外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联系均较弱,其中国外文献作者和机构形成了以法国、印度为中心的合作网络关系,发文作者群体分布离散;国内则以各大高校和部分研究所为主导力量,呈多中心、分散式的结构模式。关键词可视化结果表明,国内外研究同步性较强,均以土壤镉污染的健康影响和解决策略为基础。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和健康风险评估是目前国外研究热点,国内则以植物修复、联合修复以及钝化材料筛选与应用为研究热点。研究发展脉络从最初的镉污染源解析到土壤镉的累积特征发展到现在的修复技术与材料的研发及健康风险评估。深入探究联合修复技术、研发和应用绿色无污染和安全可持续修复材料是未来镉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研究的重点,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也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土壤修复 CITESPACE 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林龄的响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建文 刘常富 +6 位作者 勾蒙蒙 雷蕾 陈会玲 张佳佳 朱粟锋 斛如媛 肖文发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4,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碳库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厘清人工林SOC固存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马尾松人工幼龄林(6 a)、中龄林(13 a)、近熟林(29 a)、成熟林(38 a)和过熟林(57 a)为对象,探索0~...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碳库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厘清人工林SOC固存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马尾松人工幼龄林(6 a)、中龄林(13 a)、近熟林(29 a)、成熟林(38 a)和过熟林(57 a)为对象,探索0~10 cm土层SOC及其组分的林龄梯度规律,分析SOC组分变化与林木特征、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的关系,探讨人工林SOC固存机制。【结果】SOC含量在成熟林[(21.90±1.07)g·kg^(-1)]显著(P<0.05)高于幼龄林[(15.35±0.37)g·kg^(-1)]和中龄林[(13.22±0.83)g·kg^(-1)]。成熟林矿物结合组分的干质量分数(72.98%)显著(P<0.05)低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而轻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26.08%)和重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0.93%)显著(P<0.05)高于幼龄林和中龄林(P<0.05)。成熟林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21.90±1.07)g·kg^(-1)]显著(P<0.05)高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重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21.00±1.76)g·kg^(-1)]显著(P<0.05)低于过熟林[(55.81±9.89 g·kg^(-1)],轻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286.99±3.69)g·kg^(-1)]显著(P<0.05)低于中龄林[(335.68±12.45)g·kg^(-1)]。所有龄组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大于50%,主导SOC积累。成熟林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质量分数(66.78%)显著(P<0.05)低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相关性分析显示,SOC含量与轻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重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和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与轻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显著(P<0.05)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地表凋落物、轻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重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和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驱动SOC积累(R2=0.98)。偏最小二乘模型显示,林分发育过程中矿物结合组分(包含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和碳磷比)对SOC积累总效应最高(0.91)。【结论】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发育过程中矿物结合有机碳主导SOC积累,且成熟林SOC的高效固存受地表凋落物和SOC组分的共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组分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园覆盖光叶苕子促进土壤颗粒有机碳净积累
3
作者 张佳佳 肖文发 +5 位作者 雷蕾 杨鑫 胡建文 杨洪炳 廖倚凌 曾立雄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4,共11页
【目的】明确在绿肥生长和自然腐解阶段,柑橘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更好地理解绿肥覆盖对果园土壤碳组分的作用机制,为推广果园绿肥覆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光叶苕子覆盖的柑橘园为研究对象,... 【目的】明确在绿肥生长和自然腐解阶段,柑橘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更好地理解绿肥覆盖对果园土壤碳组分的作用机制,为推广果园绿肥覆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光叶苕子覆盖的柑橘园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处理为对照,在光叶苕子生长和自然腐解季节,探索柑橘根际和非根际土颗粒有机碳(包含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分布,并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与植物特征(柑橘细根碳氮磷含量、苕子地上和细根年碳氮磷输入量)和土壤因子(游离态颗粒有机氮、闭蓄态颗粒有机氮、矿物结合有机氮、全氮、全磷、黏粒含量及胞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与清耕对比,在苕子生长和腐解季节,绿肥覆盖均显著(P<0.05)增加了根际土(34.13%、56.01%)和非根际土的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含量(33.02%和64.23%);均显著(P<0.05)降低了根际土(-12.56%、-19.72%)和非根际土的矿物结合有机碳含量(-13.10%、-20.67%)。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含量在苕子生长季节的非根际土显著增加(78.77%,P<0.05),而根际土降低(-8.48%,P<0.05),但在苕子腐解季节相反,表现为非根际土降低(-18.66%,P<0.05)、根际土增加(18.62%,P<0.05)。冗余分析表明,在光叶苕子覆盖下的柑橘园,土壤的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含量与苕子细根的年碳氮输入量、土壤闭蓄态颗粒有机氮含量、全氮含量及黏粒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土壤矿物结合有机氮含量与矿物结合有机碳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方差分析表明,光叶苕子覆盖提高了植物与土壤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共同作用(从18.3%增加到33.9%)。层次分割进一步确定,矿物结合有机氮是降低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闭蓄态颗粒有机氮、苕子细根的年碳氮输入量、土壤黏粒含量是影响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因素。【结论】光叶苕子覆盖通过其细根释放的碳氮及对土壤矿物结合有机氮含量的调控,促进了土壤颗粒有机碳积累,同时抵消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的损失,最终实现了柑橘园土壤有机碳的净增加。绿肥覆盖带来的生态效益使其成为果园提升碳潜力的管理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光叶苕子覆盖 生长季节 自然腐解季节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估测人工林生物量
4
作者 牛金岩 朱建华 +2 位作者 韩璐 周明珠 陈贝玲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2期36-46,共11页
【目的】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构建一个结构稳定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地上生物量模型;探讨激光雷达生物量指数生物量模型(AGB˗LBI)和随机森林生物量模型对2个树种的适用性,为人工林生物量高效估... 【目的】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构建一个结构稳定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地上生物量模型;探讨激光雷达生物量指数生物量模型(AGB˗LBI)和随机森林生物量模型对2个树种的适用性,为人工林生物量高效估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湖北省京山市太子山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和牡丹江林口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应用无人机激光雷达获取样地点云数据,并结合常规的人工测量方法,进行样地尺度的生物量估测。运用超体素约简与谱聚类相结合的单木分割方法,对点云数据进行单木分割,并采用AGB˗LBI模型进行估测。同时,对点云参数进行全面提取,筛选出重要的点云参数,建立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估测。用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相对均方根误差(relative RMSE,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ean relative error,MRE)评价模型精度。【结果】1)AGB˗LBI模型的精度评价结果,对马尾松林在单木尺度为R^(2)=0.86和RMSE=1.56 kg,在样地尺度为R^(2)=0.61和RMSE=27.41 t/hm^(2);对落叶松林在单木尺度为R^(2)=0.78和RMSE=38.67 kg,在样地尺度为R^(2)=0.98和RMSE=25.03 t/hm^(2)。2)利用马尾松林的所有提取特征变量建立的随机森林的精度评价结果,在验证阶段为R^(2)=0.91和RMSE=6.09 t/hm^(2)。3)利用筛选出的与生物量相关性最高的9个特征变量,建立了1个树种的随机森林模型,其在验证阶段的R^(2)上升,即经变量筛选后的模型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结论】以LBI指数(LiDAR biomass Index,LBI)为基础的AGB˗LBI生物量模型的估算精度高,对马尾松林和落叶松林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时,通过特征变量的筛选,可以提升计算效率并且提高模型估算精度;在样本量充足的情况下随机森林模型有更好的估测精度,但在样本量较少的情况下则是AGB˗LBI生物量模型对样本量具有更高的普适性;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构建的马尾松和落叶松模型有较好的估测精度,充分展示了激光雷达的高效、便捷性。研究结果为更大尺度的无人机激光雷达估测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大范围森林生物量反演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落叶松 无人机激光雷达 AGB-LBI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萌 沈雅飞 +6 位作者 陈天 王丽君 曾立雄 孙鹏飞 肖文发 田耀武 程瑞梅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P养分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宜阳县所在的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宜阳县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3种森林类型土壤为... 【目的】研究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P养分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宜阳县所在的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宜阳县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3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 3个层次的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土层土壤C、N、P养分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阐明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养分差异显著,阔叶纯林均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而土壤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间无显著差异。2)阔叶纯林土壤C、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倒三角”的变化规律;而针阔混交林土壤C、N含量则表现为表层土壤显著高于深层土壤,“表聚现象”严重;阔叶混交林土壤C、N养分含量表层明显低于下层。3)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9.43~11.06)、N∶P(2.16~3.18)、C∶P(20.84~37.08)均小于全国水平(12.3、5.2、61.0),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C∶N、C∶P的主要控制因素,土壤P含量是土壤N∶P主要控制因素。【结论】宜阳县森林土壤受到严重的N限制,但其有机质矿化分解速率和P元素的有效性较高,比较有利于该地区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因此,在宜阳县未来的森林经营和植被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土壤N限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制定相关治理策略,以期解决土壤N限制的不良影响,加快生态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土层深度 土壤碳氮磷养分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南山区四县(市)森林土壤化学质量评价
6
作者 张萌 沈雅飞 +6 位作者 孙鹏飞 王丽君 曾立雄 陈天 肖文发 田耀武 程瑞梅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1期82-90,共9页
【目的】研究豫南山区四县(市)森林表层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揭示森林土壤化学质量的特征,旨在为豫南山区未来森林土壤管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豫南山区四县(市),采集森林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碳含量以... 【目的】研究豫南山区四县(市)森林表层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揭示森林土壤化学质量的特征,旨在为豫南山区未来森林土壤管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豫南山区四县(市),采集森林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碳含量以及8种金属元素含量共11个化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森林表层土壤的化学质量评价。【结果】1)研究地区森林表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较小,总体上呈中性,其中信阳市最低,内乡县最高;土壤的镁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在豫南山区四县(市)各采样点之间有强烈的空间变异性。同时,森林表层土壤pH、有机碳、镁、锰、钠及锌含量都有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而其它土壤化学性质无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2)影响豫南四县(市)森林表层土壤化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有机碳含量、电导率、铁含量、钠含量、钾含量。森林表层土壤化学质量排名为:鲁山县>信阳市>内乡县>桐柏县。【结论】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豫南四县(市)表层森林土壤化学质量的关键因子,因此在未来森林土壤管理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提高森林土壤的化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山区 土壤化学质量 最小数据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林措施对马尾松林土壤呼吸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雷蕾 肖文发 +3 位作者 曾立雄 黄志霖 高尚坤 谭本旺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3-719,共7页
以三峡库区马尾松飞播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营林措施:除灌(清除所有除灌产生的枝叶)、采伐I(采伐强度15%,采伐树干,并未对枝叶进行清除)、采伐II(采伐强度70%,采伐剩余物处理同采伐I)、对照,采用LI-8100土壤CO2通量测定系统对其土壤呼... 以三峡库区马尾松飞播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营林措施:除灌(清除所有除灌产生的枝叶)、采伐I(采伐强度15%,采伐树干,并未对枝叶进行清除)、采伐II(采伐强度70%,采伐剩余物处理同采伐I)、对照,采用LI-8100土壤CO2通量测定系统对其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不同营林措施对于土壤呼吸的影响以及不同营林措施下土壤呼吸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年土壤呼吸速率均值除灌(1.82±0.07μmol·m-2·s-1)<对照(2.18±0.05μmol·m-2·s-1)<采伐I(2.37±0.07μmol·m-2·s-1)<采伐II(2.86±0.1μmol·m-2·s-1);采伐强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增值呈正比;不同营林措施与对照土壤呼吸速率均在夏季生长旺盛期7—8月达到最大值;高强度的采伐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与湿度,对照、除灌、采伐I、采伐II土壤呼吸敏感性指数Q10值依次为:2.18±1.09、1.65±0.07、2.20±0.09,2.36±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土壤呼吸速率 除灌 采伐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杨鑫 肖文发 +2 位作者 曾立雄 雷蕾 李春蕾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5期10-19,共10页
【目的】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和混交林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养分含量分布,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团聚体大小和养分含量的响应,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维持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择10年生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杉... 【目的】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和混交林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养分含量分布,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团聚体大小和养分含量的响应,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维持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择10年生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混交林,采集表层(0~10 cm)土壤,按照沙维洛夫干筛法筛分出大团聚体(>2 mm)、中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0.25 mm)3类,测定不同马尾松林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占比、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结果】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大团聚体比例显著高于纯林,中、微团聚体比例低于纯林;土壤微团聚体的全磷、全钾、全氮、有机碳含量最高,且混交林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高于纯林,而全钾含量显著低于纯林;2种林分类型团聚体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主要集中在微团聚体,其中,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微生物PLFAs总量、微生物多样性均高于纯林;在马尾松混交林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与微生物PLFAs含量呈正相关,且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全磷含量;在马尾松纯林中,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微生物PLFAs含量呈正相关,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有机碳含量。【结论】马尾松混交林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结构,为土壤肥力维持提供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林分类型 团聚体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