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国内外镉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截至2024年5月13日)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且明显多于...为全面了解国内外镉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截至2024年5月13日)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且明显多于国外。国内文献发文量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尤其在2014年后增速显著。国内外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联系均较弱,其中国外文献作者和机构形成了以法国、印度为中心的合作网络关系,发文作者群体分布离散;国内则以各大高校和部分研究所为主导力量,呈多中心、分散式的结构模式。关键词可视化结果表明,国内外研究同步性较强,均以土壤镉污染的健康影响和解决策略为基础。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和健康风险评估是目前国外研究热点,国内则以植物修复、联合修复以及钝化材料筛选与应用为研究热点。研究发展脉络从最初的镉污染源解析到土壤镉的累积特征发展到现在的修复技术与材料的研发及健康风险评估。深入探究联合修复技术、研发和应用绿色无污染和安全可持续修复材料是未来镉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研究的重点,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也迫在眉睫。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P养分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宜阳县所在的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宜阳县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3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目的】研究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P养分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宜阳县所在的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宜阳县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3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 3个层次的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土层土壤C、N、P养分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阐明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养分差异显著,阔叶纯林均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而土壤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间无显著差异。2)阔叶纯林土壤C、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倒三角”的变化规律;而针阔混交林土壤C、N含量则表现为表层土壤显著高于深层土壤,“表聚现象”严重;阔叶混交林土壤C、N养分含量表层明显低于下层。3)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9.43~11.06)、N∶P(2.16~3.18)、C∶P(20.84~37.08)均小于全国水平(12.3、5.2、61.0),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C∶N、C∶P的主要控制因素,土壤P含量是土壤N∶P主要控制因素。【结论】宜阳县森林土壤受到严重的N限制,但其有机质矿化分解速率和P元素的有效性较高,比较有利于该地区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因此,在宜阳县未来的森林经营和植被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土壤N限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制定相关治理策略,以期解决土壤N限制的不良影响,加快生态恢复进程。展开更多
文摘为全面了解国内外镉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截至2024年5月13日)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且明显多于国外。国内文献发文量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尤其在2014年后增速显著。国内外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联系均较弱,其中国外文献作者和机构形成了以法国、印度为中心的合作网络关系,发文作者群体分布离散;国内则以各大高校和部分研究所为主导力量,呈多中心、分散式的结构模式。关键词可视化结果表明,国内外研究同步性较强,均以土壤镉污染的健康影响和解决策略为基础。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和健康风险评估是目前国外研究热点,国内则以植物修复、联合修复以及钝化材料筛选与应用为研究热点。研究发展脉络从最初的镉污染源解析到土壤镉的累积特征发展到现在的修复技术与材料的研发及健康风险评估。深入探究联合修复技术、研发和应用绿色无污染和安全可持续修复材料是未来镉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研究的重点,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也迫在眉睫。
文摘【目的】研究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P养分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宜阳县所在的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宜阳县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3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 3个层次的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土层土壤C、N、P养分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阐明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养分差异显著,阔叶纯林均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而土壤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间无显著差异。2)阔叶纯林土壤C、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倒三角”的变化规律;而针阔混交林土壤C、N含量则表现为表层土壤显著高于深层土壤,“表聚现象”严重;阔叶混交林土壤C、N养分含量表层明显低于下层。3)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9.43~11.06)、N∶P(2.16~3.18)、C∶P(20.84~37.08)均小于全国水平(12.3、5.2、61.0),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C∶N、C∶P的主要控制因素,土壤P含量是土壤N∶P主要控制因素。【结论】宜阳县森林土壤受到严重的N限制,但其有机质矿化分解速率和P元素的有效性较高,比较有利于该地区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因此,在宜阳县未来的森林经营和植被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土壤N限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制定相关治理策略,以期解决土壤N限制的不良影响,加快生态恢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