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曹钟 钟佳良 +2 位作者 朱贤海 杨志勇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91-995,999,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eY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eYST的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eY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eYST的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40例eYST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个月~42岁,平均12岁,≥12岁者17例,占42.5%。肿瘤分别位于纵隔16例(40.0%)、骶尾12例(30.0%)、腹膜后5例(12.5%)、松果体4例(10.0%)、阴道3例(7.5%)。40例患者中32例为纯YST(80.0%),8例(20.0%)含有1~2种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GCT)成分。结论原发性eYST少见,纵隔和骶尾是eYST最常见的解剖部位;发生在纵隔的肿瘤患者大部分限于成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骶尾、腹膜后、松果体和阴道肿瘤的患者(P〈0.05),发生在其他部位的eYST多限于青春期前的儿童;一些成人eYST的病例包含其他类型的GCT成分,儿童eYST总是为纯YST;eYST表现出多形性的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囊瘤 性腺外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体-假乳头状肿瘤32例临床病理分析及TFE3表达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曹钟 魏建国 +3 位作者 岑红兵 秦灵芝 廖伟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 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录因子E3(transcription factor E3, TFE3)表达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胰腺SPN中TFE3、β-catenin、CD10、CK、vimentin、...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 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录因子E3(transcription factor E3, TFE3)表达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胰腺SPN中TFE3、β-catenin、CD10、CK、vimentin、Syn、CD56、AR、PR的表达,40例胰腺非SPN分别为17例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15例导管腺癌(duct adenocarcinoma, DACC)、3例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ACC)、3例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和2例胰母细胞瘤作为对照组,分析TFE3在SPN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β-catenin、CD10、CK、vimentin、Syn、CD56、AR、PR在胰腺SPN和非SPN中均呈不同程度表达。32例胰腺SPN中TFE3阳性位于肿瘤细胞核,其中28例呈弥漫强阳性,4例呈局部阳性,阳性率为100.0%(32/32);胰腺非SPN中有3例NET、1例NEC和1例ACC呈TFE3阳性,阳性率为12.5%(5/4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TFE3对胰腺SP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87.5%。TFE3、β-catenin和CD10三者联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100.0%,优于TFE3和TFE3联合β-catenin或CD10检测。结论 TFE3在肿瘤细胞核中呈强阳性表达模式是胰腺SPN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TFE3联合β-catenin、CD10检测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可以作为诊断胰腺SPN的重要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TFE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3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曹钟 魏建国 +4 位作者 岑红兵 袁晓露 周刚 赵建红 敖启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5-500,共6页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为正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点并将LCA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为正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点并将LCA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将5例海绵状血管瘤和4例正常脾窦岸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13例LCA患者包括7名男性和6名女性,年龄从39~70岁,平均54.2岁,中位年龄55岁,这些肿瘤患者中,6例伴有腹腔内恶性、良性肿瘤或者炎症,7例由体格检查被偶然发现。肿瘤标本大体观发现脾内含有直径为0.5~6.2 cm孤立性或者多发性灰白色结节。肿瘤组织学特征为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隙构成,血管腔隙内排列丰富的、从圆形到立方状窦岸细胞,并延伸到血管腔,通常可以看到在肿瘤的一些区域中,覆盖于乳头状结构中的窦岸细胞延伸到血管腔内,在血管腔中还可以辨认出另外一种组织细胞样细胞,大小比窦岸细胞大,两种细胞均未显示细胞学非典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所有病例中的窦岸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如CD21、CD31、CD68、多克隆FⅧRAg和ERG)呈阳性表达,而这些细胞对CD8、CD34和WT-1呈阴性表达,表明LCA中的窦岸细胞的免疫表型与对照组不同。结论:LCA是一种良性病变,多发生在老年人,它的病因尚不清楚,然而,由于在一些病例中伴随的其他肿瘤或炎症,因此免疫失调可能和该肿瘤存在关联,LCA中的窦岸细胞在免疫组织化学中呈内皮细胞-组织细胞混合性表型,因此这些细胞可能具有介于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之间的特征,强调组织学检查和免疫表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岸细胞血管瘤 免疫表型分型 病理学 临床 诊断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脑膜血管周细胞瘤中STAT6、PAX8和CD34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曹钟 魏建国 +3 位作者 岑红兵 袁晓露 夏丹萍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STAT6、PAX8和CD34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M-HPC、22例神经鞘瘤、25例脑膜瘤以及10例肿瘤旁正常... 目的探讨STAT6、PAX8和CD34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M-HPC、22例神经鞘瘤、25例脑膜瘤以及10例肿瘤旁正常脑膜组织中STAT6(单/多克隆)、PAX8及CD34的表达。比较STAT6、PAX8和CD34在诊断M-HPC及其相似肿瘤中的价值。结果不论单/多克隆抗体,26例M-HPC中STAT6均呈弥漫核强阳性,阳性率为100%(26/26);57.7%(15/26)的SFT/脑膜HPC中PAX8呈核阳性;92.3%(24/26)的M-HPC中CD34呈膜阳性;而在其他类型肿瘤及脑膜组织中所有抗体均阴性。相比PAX8和CD34,STAT6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M-HPC是一种罕见的纤维母细胞软组织肿瘤。特别是不典型病例,其形态学谱容易与其他间充质肿瘤混淆。相比PAX8和CD34,STAT6单/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能够更好地阐明M-HPC的免疫表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脑膜血管周细胞瘤 单克隆/多克隆抗体 STAT6 PAX8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合成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曹钟 岑红兵 +3 位作者 郑昌旭 夏丹萍 万勇汉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7-199,共3页
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肿瘤的深入研究,在人类许多恶性肿瘤细胞中发现脂肪酸合成增加,而过去人们认为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是正常的能量合成形式。该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使肿瘤细胞的内源性脂肪酸的生物... 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肿瘤的深入研究,在人类许多恶性肿瘤细胞中发现脂肪酸合成增加,而过去人们认为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是正常的能量合成形式。该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使肿瘤细胞的内源性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后者可对肿瘤细胞的生存产生重要的作用,提供了肿瘤细胞生存所需的能量及结构物质,而且与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这些发现让人们对FASN产生新的认识,使得该酶的研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其可能对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该文现就其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成酶 癌症 调控机制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GRIA2和STAT6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曹钟 魏建国 +2 位作者 岑红兵 秦灵芝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94-1199,共6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中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2,GRIA2)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6,STAT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中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2,GRIA2)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6,STAT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SF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48例SFT及60例其他软组织肿瘤中GRIA2、STAT6、PAX8和CD34的表达。比较上述标志物在诊断和鉴别诊断SFT中的价值。结果 (1)在SFT中,GRIA2和STAT6的阳性率分别为91. 7%(44/48)和95. 8%(46/48),在对照组中两者阳性率分别为3. 3%(2/60)和11. 7%(7/60),两种标志物在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 05)。GRIA2和STAT6在SFT中表达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1. 7%(44/48)、96. 7%(58/60); 95. 8%(46/48)、88. 3%(53/60)。(2)在SFT中,CD34、PAX8、BCL-2和CD99的阳性率分别为81. 3%(39/48)、45. 8%(22/48)、66. 7%(32/48)和60. 4%(29/48),上述4种标志物分别与GRIA2和STAT6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3)在SFT中,GRIA2和STAT6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复发、恶性与否无关(P均> 0. 05)。结论 GRIA2和STAT6在SFT中分别呈细胞质和细胞核阳性的表达模式,是SFT独特的免疫学特征,采用两种标志物可以作为强有力的辅助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颗粒细胞瘤5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7
作者 曹钟 钟佳良 +5 位作者 岑红兵 赵建红 万勇汉 夏丹萍 黄静 魏建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62-1164,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颗粒细胞瘤( esophageal granular cell tumor, E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E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EGCT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32~61岁,平均51岁,中位年... 目的:探讨食管颗粒细胞瘤( esophageal granular cell tumor, E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E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EGCT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32~61岁,平均51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患者均无特异症状。内镜下,EGCT表现为孤立性息肉或无蒂的黏膜下结节,4例发生在远端食管,直径均不超过1.0 cm。组织学特点为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肿瘤细胞由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含有嗜酸性颗粒的细胞构成。免疫表型:S-100和vimentin阳性, CD34、CD117及SMA蛋白均阴性。细胞排列成密集的巢状,细胞巢之间被纤维组织分割,周围可有淋巴细胞聚集。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或高频电切术后随访9~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E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位于老年患者的食管远端,主要呈良性的生物学行为。该肿瘤的组织发生仍处于争论之中。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可辅助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颗粒细胞瘤 临床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窦型血管外皮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8
作者 曹钟 岑红兵 +4 位作者 赵建红 袁晓露 朱贤海 魏建国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07-1410,共4页
目的探讨鼻窦型血管外皮瘤(sinonasal-type hemangiopericytoma,S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SH行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48岁。例2女性,82岁。2例临床... 目的探讨鼻窦型血管外皮瘤(sinonasal-type hemangiopericytoma,S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SH行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48岁。例2女性,82岁。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鼻出血、头痛等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组织学分析SH肿瘤表面被覆呼吸上皮,肿瘤由一致性短梭形细胞构成,呈席纹状或漩涡状生长模式排列;肿瘤细胞围绕呈"鹿角样"、不规则形或裂隙样血管,呈典型的"血管外皮瘤样"外观。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MA、vimentin、β-catenin和Cyclin D1均呈弥漫强阳性;D2-40、CD99、BCL-2、CD117、CK、desmin和EM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2%。结论 SH是鼻腔罕见的软组织肿瘤,不同于其他部位的血管外皮瘤,其生物学行为特征性呈现出交界性恶性潜能。形态学上应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瘤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型 血管外皮瘤 临床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黏液性囊腺癌1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曹钟 梅俊 +2 位作者 岑红兵 敖启林 秦灵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9-240,共2页
患者女性,56岁。因发现右侧乳腺包块4年余入院。体检:右侧乳腺外侧9点钟方向可触及质地较硬包块,境界不甚清楚,活动度较差,无压痛,无乳头溢液,无橘皮征,双侧腋窝可扪及质软样组织。余无异常发现。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黏液性囊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卵巢良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钟 钟佳良 +2 位作者 杨志勇 岑红兵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3-925,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卵巢良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clear cell adenofibroma,CCAF)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卵巢良性CCAF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45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和腹胀4年;右侧卵巢见直径约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卵巢良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clear cell adenofibroma,CCAF)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卵巢良性CCAF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45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和腹胀4年;右侧卵巢见直径约10.0cm,表面呈结节样,切开呈囊实性、蜂窝样肿瘤;镜下见肿瘤由广泛分布的腺体构成并嵌入致密的纤维间质中,腺体由1~2层鞋钉样或胞质透明的细胞排列构成,腺上皮或间质细胞核分裂象〈1个/10HPF;免疫表型:CA125、EMA均(+),ER、PR、PTEN均(-),p53(灶+),Ki-67增殖指数约5%;肿瘤毗邻区或对侧卵巢不含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单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 卵巢良性CCAF罕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多发生在单侧卵巢,其临床症状多无特殊性,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密切相关。最终确诊依靠病理特征,其详细的生物学行为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良性 透明细胞 腺纤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中Claudin5和Claudin7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钟 魏建国 +3 位作者 岑红兵 刘立红 常慧芳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2-1125,共4页
目的探讨Claudin5和Claudin7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20例SPN和23例NET中β-catenin、CD10、CK、vim... 目的探讨Claudin5和Claudin7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20例SPN和23例NET中β-catenin、CD10、CK、vimentin、CD99、NSE、Syn、PR、Claudin5和Claudin7的表达。结果 (1)在SPN和NET中β-catenin、CD10、CK、vimentin、CD99、NSE、Syn、PR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其中,β-catenin和CD10在SPN和NET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诊断SPN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52.2%;CD10诊断SPN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69.6%。其余6种标志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laudin5在SPN中的阳性率为100%(20/20),明显高于NET(13.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诊断SPN的特异性(100%)和敏感性(87.0%)均高于β-catenin和CD10。(3)Claudin7在胰腺NET中的阳性率为100%(23/23),而在所有SPN中均不表达;其诊断NE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结论 Claudin5和Claudin7分别在SPN和NET中呈肿瘤细胞胞膜阳性表达模式,是两者的免疫组化特征。联合检测Claudin5、β-catenin、CD10和Claudin7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SPN和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Claudin5 Claudin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浅表性血管黏液瘤2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建红 岑红兵 曹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1,共2页
例1,42岁,发现左侧外阴部包块5年,进行性增大,有压痛。查体:左侧外阴可触及皮下包块,大小3.0 cm×3.0cm×2.5 cm,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与周围组织边界清。例2,26岁,左侧外阴部包块2年,逐渐增大,无明显不适。查体:左侧外阴皮... 例1,42岁,发现左侧外阴部包块5年,进行性增大,有压痛。查体:左侧外阴可触及皮下包块,大小3.0 cm×3.0cm×2.5 cm,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与周围组织边界清。例2,26岁,左侧外阴部包块2年,逐渐增大,无明显不适。查体:左侧外阴皮下包块,大小0.5 cm×0.5 cm×0.5 cm,表面光滑,略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边界较清。病理检查眼观:例1,带皮肿物1个,大小2.5 cm×2.0 cm×1.5 cm,肿物位于真皮及皮下,略呈分叶状,无包膜,边界较清,切面灰白色,实性,有黏液感,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肿瘤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