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鲜肉劣变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汪薇 江丰 +1 位作者 张莉 陈锂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244-249,共6页
冷鲜肉作为重要的日常消费食品,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易受自身或环境影响而发生劣变。对冷鲜肉劣变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述了冷鲜肉劣变的主要特征,总结了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包括微生物检测、化学分析(如挥发性盐基氮)、物理... 冷鲜肉作为重要的日常消费食品,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易受自身或环境影响而发生劣变。对冷鲜肉劣变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述了冷鲜肉劣变的主要特征,总结了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包括微生物检测、化学分析(如挥发性盐基氮)、物理特征检测(如色泽和pH)等,讨论了现代检测技术及新兴的快速检测技术,如基于高分辨质谱的劣变标志物检测、实时质谱、智能标签等,评估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为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展望了冷鲜肉劣变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现场快速检测和智能化应用等,以满足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消费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鲜肉 劣变特征 劣变检测技术 智能标签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粉丝中KAl(SO_(4))_(2)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苏莹 周陶鸿 +4 位作者 刘杰 黄徽 柳迪 王晶晶 谢云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7-1072,共6页
硫酸铝钾[KAl(SO_(4))_(2)]又称明矾,常被加入到粉丝的制作工艺中为了改善粉丝韧劲差、易断裂的缺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粉丝的口感。硫酸铝钾中的铝元素具有神经毒性,长期摄入过量的铝对人身体健康具有极大危害。常规测定粉丝中硫酸... 硫酸铝钾[KAl(SO_(4))_(2)]又称明矾,常被加入到粉丝的制作工艺中为了改善粉丝韧劲差、易断裂的缺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粉丝的口感。硫酸铝钾中的铝元素具有神经毒性,长期摄入过量的铝对人身体健康具有极大危害。常规测定粉丝中硫酸铝钾时,样品需要消解,处理方法繁琐且费时。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具有体积小、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还能同时测定多种金属元素。以粉丝为研究对象,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为参比,建立了XRF对粉丝中的KAl(SO_(4))_(2)的快速检测与鉴别新方法,并将XRF技术用于鉴别粉丝中是否添加KAl(SO_(4))_(2)。首先使用方程对仪器进行基体效应修正,建立了峰面积和浓度的线性曲线,校正的工作曲线拟合R^(2)>0.99,可用于粉丝样品的测定。对仪器的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将样品直接上机测定时,XRF测试结果相对误差在0.65%~24.33%范围内。针对KAl(SO_(4))_(2)中铝含量小于100 mg·kg^(-1)的粉丝样品可采用快速碳化处理,将粉丝中低含量的铝富集后再测定,XRF测试结果相对误差为1.36%~15.39%,碳化处理极大缩短了样品直接测定的相对误差。研究发现添加了硫酸铝钾的粉丝标样Al、S和K元素成相关性,三种元素的比例在1∶3∶1~1∶4∶1范围内,而未添加硫酸铝钾的粉丝并不满足这个比例。便携式XRF能高效完成大批量样品分析,单次测试仅需5 min,方法快速、简便、经济、精密度高,同时可快速鉴别粉丝中是否添加KAl(SO_(4))_(2),及时发现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为粉丝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广泛的实际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粉丝 硫酸铝钾 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售食品21种动植物过敏原成分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名扬 王鸣秋 +6 位作者 刘艳 李诗瑶 朱必婷 张涛 郭雅晴 周陶鸿 彭青枝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5-260,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市售食品动植物过敏原标注情况,该研究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21种动植物过敏原成分的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并对其进行灵敏度实验,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fqPCR)检测技术对38种市售预包装食品中动... 为进一步明确市售食品动植物过敏原标注情况,该研究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21种动植物过敏原成分的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并对其进行灵敏度实验,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fqPCR)检测技术对38种市售预包装食品中动植物过敏原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MLPA检测技术可同时对21种动植物过敏原成分进行检测,扩增峰之间不存在交叉干扰,扩增峰实际大小和理论大小相差≤3 bp,检出最低脱氧核糖核酸(DNA)质量浓度为1 ng/μL;RT-fqPCR、MLPA技术检测标注过敏原成分食品的检出率分别为51.5%、44.1%,此外,MLPA检测法检出了6个标注可能含有过敏原成分样品中的过敏原成分,10个样品中未标记的过敏原成分。因此,采用MLPA技术检测21种动植物过敏原成分的灵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植物过敏原 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多重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的食品中六重过敏原成分检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鸣秋 刘艳 +5 位作者 李诗瑶 董婉婷 张涛 林津 朱必婷 张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0-305,共6页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建立了一种六重过敏原成分检测方法,可实现食品中大豆、芝麻、花生、杏仁、榛子和核桃6种成分的同时检测。选取多拷贝ITS基因为靶标基因,设计并合成6...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建立了一种六重过敏原成分检测方法,可实现食品中大豆、芝麻、花生、杏仁、榛子和核桃6种成分的同时检测。选取多拷贝ITS基因为靶标基因,设计并合成6组特异性杂交探针。探针经杂交、连接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得到扩增片段,经毛细管电泳分析扩增片段大小可明确区分6种过敏原成分。该体系经20余种相关植物、动物及微生物DNA验证显示其特异性良好,经模拟参考样品验证其检出限为5 mg/kg。30份不同种类市售食品MLPA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满足实际样品的过敏原的多重检测。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基于MLPA技术的六重过敏原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为食品过敏原评估、标识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食品过敏原 多重检测 检出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核磁共振磷谱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韩智 龚蕾 +4 位作者 王会霞 江丰 朱晓玲 黄宗骞 曹琦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7-212,共6页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定量核磁共振磷谱在食品活性磷脂、磷酸盐、有机磷农药、标准品纯度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其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定量核磁共振 食品分析检测 磷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中无机离子镉的HPLC-ICP-MS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徽 彭青枝 周陶鸿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7-190,共4页
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用于稻米样品中无机离子镉(Cd2+)的提取及测定方法。样品浸提液为50mmol/L Tris-HCl缓冲溶液,在50℃条件下对稻米样品微波萃取10min,重复一次,萃取液离心过滤后上机... 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用于稻米样品中无机离子镉(Cd2+)的提取及测定方法。样品浸提液为50mmol/L Tris-HCl缓冲溶液,在50℃条件下对稻米样品微波萃取10min,重复一次,萃取液离心过滤后上机测定。使用CS5A阳离子交换柱(配备CG5A保护柱)对稻米样品浸提液中无机离子镉(Cd2+)进行分离,流动相组成为60mmol/L草酸+100mmol/L LiOH,方法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0.998,精密度实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10%,加标回收率85.1%~91.6%,方法检出限为0.005 mg/kg。采用该方法测定抽检镉超标稻米中无机离子镉(Cd^(2+))含量,发现其占总镉的比例较低,进一步证实了稻米中镉主要以有机镉形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微波萃取 稻米 无机离子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
7
作者 何名扬 王鸣秋 +6 位作者 刘艳 李诗瑶 付文雯 郭雅晴 周陶鸿 张莉 彭青枝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68-174,222,共8页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食品中11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通过设计并合成特异性MLPA探针,与高温变性后的标准菌株DNA进行杂交、连接、PCR扩增反应,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PCR扩增产物。结果表明,利用1...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食品中11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通过设计并合成特异性MLPA探针,与高温变性后的标准菌株DNA进行杂交、连接、PCR扩增反应,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PCR扩增产物。结果表明,利用11对探针分别对单一致病菌核酸样品进行检测,每种待测物均为单一峰,未出现杂峰,说明11对探针之间不存在交叉影响,探针特异性良好;利用11对探针同时对混合致病菌核酸样品进行多重检测,每种待测物均可得到与预期大小一致的扩增峰,扩增峰之间互不干扰,空白对照中没有扩增出任何目的扩增峰,说明该体系能同时检测多种食源性致病菌。该技术检测结果特异性强,可检出的最低致病菌污染量为1.5×10^(5)CFU/mL,作为对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补充,MLPA技术可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早期筛查以及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食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葛根粉中植物源性成分
8
作者 张伊动 刘艳 +6 位作者 李诗瑶 朱必婷 张涛 林津 陈曦 朱力杰 张莉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29-35,共7页
基于实时荧光PCR技术(Real-time fluorescence PCR,RT-PCR),利用不同种属植物之间基因组序列的差异,设计葛根、甘薯、马铃薯、玉米、薯蓣、木薯和豌豆7种典型含淀粉植物的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葛根粉中植物源性成分检测的RT-PCR检测方... 基于实时荧光PCR技术(Real-time fluorescence PCR,RT-PCR),利用不同种属植物之间基因组序列的差异,设计葛根、甘薯、马铃薯、玉米、薯蓣、木薯和豌豆7种典型含淀粉植物的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葛根粉中植物源性成分检测的RT-PCR检测方法。通过对豆薯、甘薯、大麦、小麦、黑麦、荞麦、菜豆等27种产品进行引物探针的特异性扩增,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并检测7种引物探针的绝对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结果表明,葛根、甘薯、木薯、玉米、豌豆成分检出的绝对灵敏度最低可达0.010 ng/μL,薯蓣和马铃薯的绝对灵敏度为0.001 ng/μL;7种引物探针的相对灵敏度低至0.1%(质量分数)。针对葛根粉掺假严重的状况,对市面上流通的40种葛根粉产品进行植物源性成分检测,其中25份样品不含葛根源性成分,占样品总数的62.5%;含葛根的15份样品中有5份样品掺有其他非葛根源性成分,占样品总数的12.5%。所检测到的非葛根源性成分以木薯和玉米居多,豌豆、薯蓣等也有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PCR技术 葛根粉 植物源性成分 特异性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质联用法测定食品中非法添加4种新型那非衍生物
9
作者 吴婉琴 范小龙 +5 位作者 夏金涛 朱松松 江丰 王亨 胡玮 冯猛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97-2804,共8页
建立食品中四种新型那非衍生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提取液离心过膜后上机分析。采用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测定。四种新型... 建立食品中四种新型那非衍生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提取液离心过膜后上机分析。采用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测定。四种新型那非衍生物在1~50 n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高于0.995,检出限均为0.05 mg/kg,定量限均为0.1mg/kg。四种新型那非衍生物于1、2、10倍定量限3个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13~105.97%,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0.11~7.75%。采用该方法对收集的121批次样品进行分析,共检出17批次阳性样品,含量范围为27.92~5910 mg/kg。该方法高效准确,满足食品中非法添加四种新型卡巴地那非衍生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有效填补食品中这四种新型非法添加那非类物质监管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质联用法 新型那非衍生物 食品 非法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定性定量检测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物西地那非 被引量:13
10
作者 胡家勇 张嫚 +3 位作者 皮江一 彭青枝 冯灏 周陶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7-302,共6页
建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定性定量检测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药物西地那非。利用拉曼光谱的特异性进行西地那非定性检测;用三聚氰胺作为内标物进行西地那非定量检测,以西地那非特征峰1234 cm-1与三聚氰胺特征峰707 cm-1的峰高比为纵坐标,西... 建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定性定量检测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药物西地那非。利用拉曼光谱的特异性进行西地那非定性检测;用三聚氰胺作为内标物进行西地那非定量检测,以西地那非特征峰1234 cm-1与三聚氰胺特征峰707 cm-1的峰高比为纵坐标,西地那非质量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拟合,结果表明西地那非质量浓度在0~50 mg/L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9。定性检测限为0.05 mg/L,定量检测限为5 mg/L。其固体、液体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5.6%~92.6%、98.7%~105.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14%、3.25%。采用本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其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本方法准确、灵敏、快速,可用于保健品中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类药物的定性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西地那非 三聚氰胺 保健食品 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食品中二氧化硅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胡家勇 周陶鸿 +3 位作者 尹思睿 程银棋 姚晓帆 宋政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7-132,共6页
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食品中二氧化硅的方法。采用碱熔融酸化方法,经微波消解、定量滤纸过滤、马弗炉高温熔融、硝酸酸化溶解进行样品前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食品中二氧化硅... 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食品中二氧化硅的方法。采用碱熔融酸化方法,经微波消解、定量滤纸过滤、马弗炉高温熔融、硝酸酸化溶解进行样品前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食品中二氧化硅含量。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y=696. 7x+112.5,相关系数为0.999 7、检出限为0.04 g/kg、加标回收率在91.93~96.98%、精密度良好、检测结果可靠。通过对实际样品中二氧化硅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发现二氧化硅在固体饮料、乳粉、香辛料、复合固体调味料中使用比较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微波消解 二氧化硅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PD-ARIMA-GARCH组合模型的酱卤肉制品安全风险区间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尹佳 黄茜 +7 位作者 陈翔 陈晨 陈锂 张涛 徐成 黄亚平 郭鹏程 文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6-184,共9页
针对传统确定性预测不能提供不确定性信息的难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组合预测模型,并将其创新性地应用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领域。在点估计部分,使用小波包分解(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WPD)对周风险等级序列分解后,... 针对传统确定性预测不能提供不确定性信息的难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组合预测模型,并将其创新性地应用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领域。在点估计部分,使用小波包分解(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WPD)对周风险等级序列分解后,应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进行预测;在区间估计部分,使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GARCH)模型对残差进行预测。本实验将建立的WPD-ARIMA-GARCH组合模型运用于某地区酱卤肉制品的风险预测,结果表明2019年的3月底和7月底该地区的酱卤肉制品安全风险较高,与实际情况相符;同时,该模型在10个不同地区的酱卤肉制品风险预测中,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626、0.806和20.824;其90%置信区间的预测区间平均宽度和覆盖宽度标准值均为0.024,可以覆盖所有真实值。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低的误差,能对酱卤肉制品质量安全起到风险防控作用,可为日常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卤肉制品 小波包分解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区间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快速检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慧 黄徽 +1 位作者 周陶鸿 彭青枝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3-127,共5页
采用间接免疫法结合显色反应快速检测食用油中苯并(a)芘,在抗体与磁珠上苯并(a)芘抗原结合的基础上,通过辣根过氧化酶连接苯并(a)芘二抗进行间接免疫反应。结果表明:优化的免疫磁珠反应条件为苯并(a)芘抗体用量4μg,辣根过氧化酶用量100... 采用间接免疫法结合显色反应快速检测食用油中苯并(a)芘,在抗体与磁珠上苯并(a)芘抗原结合的基础上,通过辣根过氧化酶连接苯并(a)芘二抗进行间接免疫反应。结果表明:优化的免疫磁珠反应条件为苯并(a)芘抗体用量4μg,辣根过氧化酶用量100μg,免疫反应温育时间60min;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 5 pg/m L^500 ng/m L,检出限为0. 12μg/kg,定量限为0. 5μg/kg,加标回收率为89. 3%~100. 1%。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符合食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苯并(A)芘 显色反应 辣根过氧化酶 磁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URE-NMR-HSQC实验检测保健食品中西地那非类物质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松松 李贝贝 +3 位作者 吴婉琴 夏金涛 江丰 王会霞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7-1492,共6页
本研究通过使用灵敏度增强的带梯度形状脉冲进行异核单量子相干(HSQC)实验检测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的西地那非类物质。待测样品以甲醇溶解超声辅助提取,减压浓缩后以氘代DMSO溶解上机测试;利用Assure-NMR软件将得到的未知样品异核单量子... 本研究通过使用灵敏度增强的带梯度形状脉冲进行异核单量子相干(HSQC)实验检测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的西地那非类物质。待测样品以甲醇溶解超声辅助提取,减压浓缩后以氘代DMSO溶解上机测试;利用Assure-NMR软件将得到的未知样品异核单量子相干(Heteronculear Single Quantum Coherence)谱图与已知西地那非类物质谱图进行模拟匹配。本方法检出限可以达到200μg·kg-1,能快速有效的对保健食品中西地那非类物质的违法添加侦察识别。该方法简便快捷,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一种新颖便捷的那非类物质监管稽查参考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NMR) 异核单量子相干(HSQC) 西地那非 Assure-NMR 保健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健食品中新型双醋酚汀衍生物的发现、合成与鉴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夏金涛 吴婉琴 +1 位作者 朱松松 江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7,共7页
目的:发现、制备和鉴定一种新型双醋酚汀衍生物。方法:在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对减肥类保健食品的日常筛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疑似双醋酚汀的衍生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该化合物,并通过同位素质谱图、二级质谱... 目的:发现、制备和鉴定一种新型双醋酚汀衍生物。方法:在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对减肥类保健食品的日常筛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疑似双醋酚汀的衍生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该化合物,并通过同位素质谱图、二级质谱图、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图推测该化合物的可能结构。最终通过从头合成策略对所有可能结构进行制备,并将两种途径所得的产物进行谱图比对确证其精细结构。结果:该化合物为5-氯双醋酚汀[5-Cl oxyphenisatine di(acetate)],是一种新型未见获批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双醋酚汀衍生物。结论:该化合物的毒理药理学作用尚不明确,需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掌握该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及可疑结构的从头合成将有利于新型化合物的精细结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健食品 双醋酚汀类似物 高分辨质谱 核磁共振波谱 从头合成 确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质谱靶向筛查技术鉴别阿胶中杂皮源成分 被引量:2
16
作者 范小龙 朱晓玲 +4 位作者 江丰 陈梦圆 吴婉琴 黄坤 王福燕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94-98,共5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靶向筛查鉴别阿胶中猪皮、骆驼皮、羊皮、牛皮、马皮、龟甲杂皮源成分的方法。阿胶、黄明胶、龟甲胶、新阿胶对照药材经胰蛋白酶酶解后,于Thermo Accucore aQ C18色谱柱(150 mm×2.1 mm,2.6...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靶向筛查鉴别阿胶中猪皮、骆驼皮、羊皮、牛皮、马皮、龟甲杂皮源成分的方法。阿胶、黄明胶、龟甲胶、新阿胶对照药材经胰蛋白酶酶解后,于Thermo Accucore aQ C18色谱柱(150 mm×2.1 mm,2.6μm)上分离,在电喷雾正离子扫描模式下,分别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行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全扫描检测,采用Library View软件建立不同杂皮源特征肽的一级精确质量数据库和二级碎片质谱库。样品同法处理后上样分析,采用Peak View软件将样品高分辨数据与杂皮源特征肽数据库中的质谱图、精确分子离子质量数、碎片离子质量数、保留时间等相关参数进行靶向筛查鉴别分析。采用建立的方法对实际样品阿胶、阿胶糕、阿胶口服液、阿胶膏、阿胶浆筛查分析,发现有1批次阿胶口服液、1批次阿胶糕样品中筛查匹配的特征肽与杂皮源特征肽数据库中的牛皮-黄明胶特征肽碎片离子一致,推断该阿胶口服液和阿胶糕中可能加入牛皮;1批次阿胶样品中筛查匹配的特征肽与杂皮源特征肽数据库中的猪皮-新阿胶特征肽碎片离子一致,推断该阿胶样品中可能加入猪皮。该方法可实现无标准品情况下阿胶掺伪的定性筛查,具有高通量、准确、简便、快捷的特点,为阿胶品质监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胶鉴别 杂皮源成分高分辨质谱靶向筛查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磷酸的绿色检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贝贝 汪薇 +2 位作者 江丰 王会霞 陈锂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0,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绿色、无需衍生化的离子色谱串联质谱(IC-MS/MS)测定茶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氨甲基磷酸残留量的方法。方法:茶叶样品经20 mmol/L NaOH水溶液超声提取后,以分散固相萃取法(150 mg乙二胺-N-丙基硅烷、15 mg C_(18)、15 mg... 目的:建立一种绿色、无需衍生化的离子色谱串联质谱(IC-MS/MS)测定茶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氨甲基磷酸残留量的方法。方法:茶叶样品经20 mmol/L NaOH水溶液超声提取后,以分散固相萃取法(150 mg乙二胺-N-丙基硅烷、15 mg C_(18)、15 mg石墨化炭黑)对样品进行净化。采用IC-MS/MS测定草甘膦及氨甲基磷酸残留,以35 m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为流动相,在离子色谱柱AS11-HC-4μm(2 mm×250 mm)上进行分离,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分析,并采用稳定同位素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草甘膦和氨甲基磷酸在5~2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和0.9982。茶叶中草甘膦和氨甲基磷酸的检出限均为0.05 mg/kg,定量限均为0.10 mg/kg。草甘膦和氨甲基磷酸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61.2%~104.9%,61.5%~83.2%,RSDs均<20%。结论:该方法符合绿色分析化学要求,可用于茶叶中草甘膦和氨甲基磷酸残留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 草甘膦 氨甲基磷酸 茶叶 绿色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检测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艳 李诗瑶 +5 位作者 张伊动 张涛 林津 朱必婷 张莉 彭青枝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55-58,共4页
建立一种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定量检测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技术。根据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ETA)基因序列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多种菌株扩增验证方法特异性,通过人... 建立一种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定量检测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技术。根据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ETA)基因序列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多种菌株扩增验证方法特异性,通过人工添加铜绿假单胞菌验证方法检出限。结果表明,建立的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ddPCR定量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检出限为10 CFU/mL,灵敏度高,适用性好。该方法可以满足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定量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滴式数字PCR(ddPCR) 包装饮用水 铜绿假单胞菌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解-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模型的酱卤肉制品安全预测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尹佳 陈翔 +4 位作者 董曼 陈锂 郭鹏程 张涛 文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1-128,共8页
为实现酱卤肉制品安全风险精准预警,本研究基于2014—2019年全国酱卤肉制品历史抽样检验数据信息,尝试将小波分解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相结合,构建了全国31个省份酱卤肉制品安全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为实现酱卤肉制品安全风险精准预警,本研究基于2014—2019年全国酱卤肉制品历史抽样检验数据信息,尝试将小波分解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相结合,构建了全国31个省份酱卤肉制品安全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小波分解-LSTM预测模型对酱卤肉制品安全风险预测有较高的准确率,以湖北省为例,预测准确率为0.99,全国31个省份的平均准确率为0.95,标准偏差为0.029,整体准确率较高,且准确率波动较小,说明建立的小波分解-LSTM模型可以适用于酱卤肉制品安全风险等级的精准预测,可为日常监管和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卤肉制品 风险预测模型 小波分解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和表面活性剂对精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董曼 文红 +2 位作者 黄亚平 张涛 范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58-363,共6页
精油纳米乳液具有高稳定性、高生物活性、高光学透明度的物理化学性质,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行业应用广泛。精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机制是通过向精油中加入适量脂质,增大分散相直径,降低奥氏熟化率。同时,脂质作为载体给香气提供环境使其不... 精油纳米乳液具有高稳定性、高生物活性、高光学透明度的物理化学性质,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行业应用广泛。精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机制是通过向精油中加入适量脂质,增大分散相直径,降低奥氏熟化率。同时,脂质作为载体给香气提供环境使其不容易扩散,进一步延长纳米乳液香气物质的保留时间,从而提高精油的应用品质。本文综述了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表面活性剂对香气物质释放的影响,脂质对奥氏熟化和香气缓释的作用及精油纳米乳液在食品行业的应用,旨在为研究精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机制及在食品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从而扩大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油纳米乳液 脂质 奥氏熟化 香气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