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天然大分子的食品水凝胶递送体系及释放机制和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高超 孔松梅 杨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6-364,共9页
基于天然大分子的水凝胶已被广泛用做食品功能成分的封装和递送载体。与合成高分子相比,天然大分子具有功能多样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特异性相互作用以及易于改性等优势,在改善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散性、化学稳定性,并提高其生物... 基于天然大分子的水凝胶已被广泛用做食品功能成分的封装和递送载体。与合成高分子相比,天然大分子具有功能多样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特异性相互作用以及易于改性等优势,在改善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散性、化学稳定性,并提高其生物利用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概述了由天然大分子制备的食品水凝胶递送系统,详细讨论了食品水凝胶递送系统中食品功能物质的释放机制和模型,并探讨了这些模型对食品功能性物质释放行为的预测及在载体设计优化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大分子 水凝胶递送体系 释放机制 释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望子多糖对无麸质马铃薯淀粉面糊特性及面包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孙雨佳 李帝明 +4 位作者 刘彦涛 李鹏飞 孙福生 张艳 杨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15-122,共8页
本研究通过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1%、2%、3%、4%,以淀粉质量计)的罗望子多糖(tamarind seed polysaccharide,TSP)赋予马铃薯淀粉面包类面筋特性,以改善无麸质面包的加工性能和质地品质。研究结果表明,添加TSP可以提高面糊的峰值黏度,... 本研究通过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1%、2%、3%、4%,以淀粉质量计)的罗望子多糖(tamarind seed polysaccharide,TSP)赋予马铃薯淀粉面包类面筋特性,以改善无麸质面包的加工性能和质地品质。研究结果表明,添加TSP可以提高面糊的峰值黏度,改善面糊的黏弹性,赋予其类面筋的网络结构特性。随着TSP的添加,无麸质面包的烘焙损失率从26.01%显著降低至20.36%,面包比容也由1.27 mL/g增至最大值(3.19 mL/g)。TSP的加入显著改善了面包的质构特性,降低了面包的硬度、凝聚性、咀嚼性以及回复性,使面包呈现更松软的质地。添加TSP有利于延缓面包的老化,从而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解析了面包品质、烘焙性能与原料糊化特性的相关性。本研究可拓展TSP的食品应用范围,并为无麸质淀粉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麸质面包 罗望子多糖 烘焙性能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链甘油三酯/玉米醇溶蛋白核壳结构微胶囊载体的构建及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雪 王颖 +2 位作者 张慧 赵萌 方亚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27,共7页
以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MCT)为油相内核,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外壳主要成分,低剪切条件下反溶剂法制备大粒径核壳结构的MCT/Zein微胶囊微米载体。通过考察微胶囊载体的宏观形态、微观形态及粒径分布,优化得到微胶... 以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MCT)为油相内核,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外壳主要成分,低剪切条件下反溶剂法制备大粒径核壳结构的MCT/Zein微胶囊微米载体。通过考察微胶囊载体的宏观形态、微观形态及粒径分布,优化得到微胶囊载体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质量分数0.5%的阿拉伯胶(gum arabic,GA)作为乳化剂、乳化速率800 r/min、Zein沉淀溶液为"30 mL水+100 mL GA溶液"、Zein沉淀溶液加入速率6 mL/min,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表征冻干MCT/Zein微胶囊载体的结构特征和粒径特性,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微胶囊载体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粒径均一、稳定性良好。本实验建立MCT/Zein核壳结构微胶囊的反溶剂制备法,该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多种油溶性活性组分的包埋和保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载体 核壳结构 反溶剂法 中链甘油三酯 玉米醇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油酸水合酶生物合成微生物源羟基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彭舒悦 梁暖意 +4 位作者 张延镇 郭前婉 王琪 赵萌 Michael GGänzle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449-456,共8页
羟基不饱和脂肪酸(Hydrox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HUFA)是一类功能性脂肪酸,其生物合成法特异性强、对环境友好,是HUFA制备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两种较受关注的微生物源HUFA,即10-羟基-12-十八碳烯酸(10-hydroxy-12-octadecenoic a... 羟基不饱和脂肪酸(Hydrox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HUFA)是一类功能性脂肪酸,其生物合成法特异性强、对环境友好,是HUFA制备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两种较受关注的微生物源HUFA,即10-羟基-12-十八碳烯酸(10-hydroxy-12-octadecenoic acid,10-HOE)、13-羟基-9-十八碳烯酸(13-hydroxy-9-octadecenoic acid,13-HOE)进行了来源、功能特性及应用的介绍,归纳总结了用于合成10-HOE和13-HOE的亚油酸水合酶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HUFA功能特性和生物合成的研究方向,建议基于胶体界面化学理论来提高亚油酸水合酶合成HUFA的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不饱和脂肪酸(HUFA) 10-羟基-12-十八碳烯酸(10-HOE) 13-羟基-9-十八碳烯 酸(13-HOE) 亚油酸水合酶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示踪粒子及膨胀流变学研究β-乳球蛋白聚集体的界面行为
5
作者 叶晶 李静 +6 位作者 张岳梅 黄萍 王倩 高志明 杨楠 NISHINARI Katsuyoshi 方亚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35-44,共10页
在热加工过程中,蛋白易形成聚集体,不同聚集形态蛋白质的界面结构、流变学特性对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及油脂消化特性具有显著影响。为探究β-乳球蛋白聚集体的界面行为,本研究通过调节pH值和加热时间制备了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 在热加工过程中,蛋白易形成聚集体,不同聚集形态蛋白质的界面结构、流变学特性对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及油脂消化特性具有显著影响。为探究β-乳球蛋白聚集体的界面行为,本研究通过调节pH值和加热时间制备了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的不同聚集体,包括β-lg、纳米颗粒聚集体(β-lg NP)和纤维状聚集体(β-lg F),并对这3种形态蛋白质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示踪粒子微流变学及膨胀流变学对不同质量分数的β-lg、β-lg NP、β-lg F在油-水(癸烷-水)界面的吸附过程及胆盐取代行为进行研究,并通过体外消化模型实验研究了3种形态蛋白质乳液的消化特性。结果表明,质量分数越高,蛋白向界面扩散越快,形成界面黏弹性越强;蛋白质聚集体比β-lg向界面吸附更快,且形成界面膜弹性更高;在胆盐取代界面蛋白过程中,发现β-lg NP抵抗胆盐取代能力最强,β-lg最弱,与乳液的体外消化模型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行为 β-乳球蛋白聚集体 示踪粒子微流变学 界面膨胀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醇溶蛋白核壳结构微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杨易俗 张讯 +4 位作者 胡楚桓 高志明 曹际娟 杨楠 胡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49-355,共7页
玉米醇溶蛋白是一种来自玉米的储存蛋白,因其良好的成膜性、独特的溶解性和自组装性能在食品、制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基于玉米醇溶蛋白在不同溶剂体系的溶解特性和自组装特性,可采用多种方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特征的玉米... 玉米醇溶蛋白是一种来自玉米的储存蛋白,因其良好的成膜性、独特的溶解性和自组装性能在食品、制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基于玉米醇溶蛋白在不同溶剂体系的溶解特性和自组装特性,可采用多种方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特征的玉米醇溶蛋白微粒,该微粒可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的递送载体、乳液稳定剂和纳米纤维材料等。本文综述了玉米醇溶蛋白核壳结构微粒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其功能特性,旨在为玉米醇溶蛋白核壳结构微粒的制备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核壳结构微粒 制备方法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可食性壁材虫胶在功能组分微囊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黄雪 张慧 +2 位作者 彭舒悦 赵萌 方亚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317-324,共8页
虫胶是一种新兴的功能性组分微囊化壁材,天然、无毒、生物可降解,具有在中酸性水溶液中不溶、碱性水溶液中溶解的特性,以及良好的成膜性和热性能,可较好地应用于耐酸、阻湿、胃肠道控释等方面。本文综述了虫胶的组成、物化特性;以食品... 虫胶是一种新兴的功能性组分微囊化壁材,天然、无毒、生物可降解,具有在中酸性水溶液中不溶、碱性水溶液中溶解的特性,以及良好的成膜性和热性能,可较好地应用于耐酸、阻湿、胃肠道控释等方面。本文综述了虫胶的组成、物化特性;以食品、制药行业中的益生菌、维生素、天然色素、油脂、蛋白、药物等组分为代表,归纳总结了虫胶微囊化在各产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挤压法、乳化法、相分离法、电喷雾法和静电纺丝法为代表,详细介绍了虫胶的微囊化方法;并对虫胶及其微囊化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胶 功能性组分 微囊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