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氨蝶呤在多种儿童肿瘤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龚妍 龚卫静 +2 位作者 李嘉欣 秦琰杰 罗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目的:建立大剂量甲氨蝶呤在多种儿童肿瘤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PPK)模型。方法: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建立甲氨蝶呤PPK模型,患儿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纳入采用异速增长模型。结果:最终模... 目的:建立大剂量甲氨蝶呤在多种儿童肿瘤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PPK)模型。方法: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建立甲氨蝶呤PPK模型,患儿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纳入采用异速增长模型。结果:最终模型为二室模型,血浆药物清除率(clearance,CL)群体典型值为4.51 L/(h·1.73 m^(2)),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ofdistribu‐tion,V_(d))群体典型值为15.47 L/1.73 m^(2);最终模型保留了患儿年龄、BSA、血肌酐(serum creatine,SCr)以及ABCC2rs717620、ABCC4rs2274407遗传变异这几个协变量。结论:患儿年龄、BSA、SCr以及ABCC2rs717620、ABCC4rs2274407基因型是影响儿童肿瘤患者体内甲氨蝶呤代谢的显著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儿童肿瘤 群体药代动力学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感染防控策略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红 胡晓红 +6 位作者 黄潇 程芳 曾芳 韩勇 史琛 吕永宁 张玉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0-333,共4页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随着疫情蔓延,全国范围内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均呈上升趋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医、护、药、技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治疗药物监测(TDM)药师每天处理大量血样标本,...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随着疫情蔓延,全国范围内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均呈上升趋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医、护、药、技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治疗药物监测(TDM)药师每天处理大量血样标本,人员职业暴露保护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显得非常重要。该文总结该院TDM药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感染防控策略和经验,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治疗药物监测 感染 防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疼痛患者病历中阿片类药物相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聪 胡建莉 +1 位作者 陈旭 解吉奕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了解癌症疼痛(简称癌痛)控制情况,促进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药物相关问题(DRPs)的发生,讨论临床药师工作切入点与着重点。方法收集并筛选2018年3月—2019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癌痛患者病历,运... 目的了解癌症疼痛(简称癌痛)控制情况,促进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药物相关问题(DRPs)的发生,讨论临床药师工作切入点与着重点。方法收集并筛选2018年3月—2019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癌痛患者病历,运用欧洲医药保健网分类系统(PCNE),对病历中阿片类药物应用的DRPs发生率与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癌痛患者568例,其中男356例,女212例;年龄9~86岁,平均年龄(55.56±12.05)岁;原发癌症病例最多为肺癌,其次为胃肠道肿瘤和头颈部肿瘤。发生DRPs144例,占25.35%。主要问题集中在"治疗效果",占77.08%。DRPs原因中因"患者相关"导致的占比最高,达50.98%,其次为"药物选择"原因,占33.33%。细分原因显示因"患者不适宜的给药时间或给药间隔"导致的DRPs比例最高,占24.18%。结论该肿瘤中心大部分癌痛患者都可以获得较理想的镇痛治疗,但仍存在不足;临床药师运用PCNE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可作为药学监护中的参考重点,有助于提高癌痛患者镇痛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药物 癌症疼痛 欧洲医药保健网分类系统 药物相关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周红 黄潇 +4 位作者 张鹏 刘丽 陈荷芬 宫竹君 韩勇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98-1103,共6页
靶向药物在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而且有望使GIST逐步进入“慢性病”范畴。然而,靶向药物常以固定剂量给药,药动学个体差异大,导致部分患者耐药或疾病进展,而部分患者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靶向药物在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而且有望使GIST逐步进入“慢性病”范畴。然而,靶向药物常以固定剂量给药,药动学个体差异大,导致部分患者耐药或疾病进展,而部分患者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研究表明,GIST靶向治疗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可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优化剂量调整。因此,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和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委会于2021年联合发布《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对GIST靶向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必要性、目标人群、技术方法、结果解读以及个体化剂量调整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给出推荐意见。该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共识内容进行具体论证分析,以加深临床医生、药师等对GIST靶向药物TDM的认识和理解,推动GIST靶向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靶向药物 治疗药物监测 专家共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