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二氧化铈对斜生栅藻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钟秋 何桢 +6 位作者 戴安琪 张灿 杨雪 胡晓静 郭佳 熊丽 刘德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9-305,共7页
实验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铈(CeO2)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当纳米二氧化铈浓度为5、10mg·L-1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P<0.01),其促进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减小;至浓度为50mg·L-1时,开始变为抑制效应;当浓度达到... 实验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铈(CeO2)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当纳米二氧化铈浓度为5、10mg·L-1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P<0.01),其促进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减小;至浓度为50mg·L-1时,开始变为抑制效应;当浓度达到100、200mg·L-1时,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光镜拍照和藻细胞直径的变化表现出,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细胞有小型化的趋势。处理7d后,纳米二氧化铈对叶绿素和SOD含量的影响和对藻密度的影响一致,而对MDA含量的影响刚好相反,说明细胞膜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铈 斜生栅藻 光合色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基因酵母法研究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雪 易千慧 +6 位作者 周巧巧 牟文 张灿 何桢 胡晓静 熊丽 刘德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0,共5页
为了检测五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活性,采用重组人雌激受体α、相关效应元件以及β-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酵母分别测定17β-雌二醇(E)2、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 为了检测五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活性,采用重组人雌激受体α、相关效应元件以及β-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酵母分别测定17β-雌二醇(E)2、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单独作用时诱导酶活并计算其EC50。通过各化合物与E2的EC50的比以及最大β-半乳糖苷酶活性来比较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活性。五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实验浓度范围为1.0×10^-3-1.0×10^-11 mol/L。结果表明,DEP(1×10^-7-1×10^-9 mol/L)、DBP(1×10^-6-1×10^-9 mol/L)、BBP(1×10^-3-1×10^-6 mol/L)具有明显的类雌激素活性,诱导的最大酶活分别为:1.515、0.832 2、1.669,而DMP和DOP并未检出明显的类雌激素活性。DEP、DBP、BBP与E2的EC50的比分别为8.85×10-2、2.54×10^-2、8.82×10^-6。说明DEP、DBP在低浓度就表现出类雌激素活性,而BBP在较高浓度才表现出类雌激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酸酯类化合物 类雌激素活性 重组基因酵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灿 杨雪 +6 位作者 何桢 牟文 周巧巧 胡晓静 易千慧 熊丽 刘德立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109,共5页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得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对斑马鱼(Danio rerio)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3.98mg/L;在此基础上,设置4个浓度梯度即0.000、0.332、0.665、1.330mg/L,研究了在不同的时间(7、14、21、28d)暴露下,BBP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得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对斑马鱼(Danio rerio)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3.98mg/L;在此基础上,设置4个浓度梯度即0.000、0.332、0.665、1.330mg/L,研究了在不同的时间(7、14、21、28d)暴露下,BBP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4d时,各处理组SOD活性达到最高水平;实验期间,各处理组AChE活性被显著抑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CAT活性在7d时,除0.665mg/L浓度组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外,其余各处理组CAT活性均与对照接近,无显著差异;14d开始,除了0.332mg/L浓度组高于对照组,其他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BP对斑马鱼SOD、AChE、CAT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可作为水体污染的分子生物标记物,为制订BBP水质标准及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 斑马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 乙酰胆碱酯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硫化镉量子点对斜生栅藻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蓉 林溢琦 +3 位作者 孙相振 钟秋 耿辉 熊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4-529,共6页
采用96h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新型纳米材料硫化镉量子点(CdS)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量子点浓度的增大,其对斜生栅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也在增大,并在浓度为1.0mg·L-1时达到了显著抑制作用。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 采用96h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新型纳米材料硫化镉量子点(CdS)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量子点浓度的增大,其对斜生栅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也在增大,并在浓度为1.0mg·L-1时达到了显著抑制作用。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经过量子点处理之后的斜生栅藻细胞形态出现了变化,并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藻细胞颜色变浅的程度也增大,这说明硫化镉量子点可能对藻细胞色素的合成存在阻碍作用。在处理96h后,硫化镉量子点对藻细胞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和藻密度的影响是一致的,各浓度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相比于对照组均出现了显著变化,而MDA(丙二醛)含量则是在浓度为0.2、0.4、0.6mg·L-1时与对照组相比变化较小,在浓度为0.8、1.0mg·L-1时出现较显著变化,并且SOD和MDA含量在浓度为1.0mg·L-1时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在各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硫化镉 斜生栅藻 光合色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_2O_4纳米晶与牛血清白蛋白和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吸附、纳米晶的团聚及蛋白构象的变化(英文)
5
作者 李强 姬晓旭 +2 位作者 张凯 黄新堂 熊丽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61-1968,共8页
水热制备了约10 nm的CoFe2O4纳米晶,通过Zeta电势、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研究了纳米晶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牛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相互作用。纳米晶对BSA... 水热制备了约10 nm的CoFe2O4纳米晶,通过Zeta电势、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研究了纳米晶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牛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相互作用。纳米晶对BSA和血红蛋白都有很强的吸附,其中对血红蛋白的吸附符合静电吸附的规律,而对BSA的吸附则不符合静电吸附的规律。在pH=5.5和7.0时纳米晶对BSA和血红蛋白的吸附容量分别达到237.9 mg·g-1和256.9 mg·g-1。DLS结果表明蛋白质能够导致纳米晶团聚。吸附BSA或血红蛋白后,纳米晶的DLS粒径由51 nm分别增大到472 nm和114 nm。CoFe2O4纳米晶还导致了蛋白质FTIR谱发生明显变化。BSA和血红蛋白的酰胺I带由于纳米晶的作用分别减少了4 cm-1和6 c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e2O4纳米晶 BSA 牛血红蛋白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ZnFe_2O_4纳米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6
作者 李强 姬晓旭 +2 位作者 钟秋 黄新堂 熊丽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75-2381,共7页
水热法制备了超细ZnFe2O4纳米晶,并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RD和EDX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以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牛血红蛋白(Hemoglobin)为模式蛋白,研究了纳米晶在不同pH条件下对蛋白质分子的吸附及其与ζ电... 水热法制备了超细ZnFe2O4纳米晶,并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RD和EDX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以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牛血红蛋白(Hemoglobin)为模式蛋白,研究了纳米晶在不同pH条件下对蛋白质分子的吸附及其与ζ电势的关系。通过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技术分别研究了纳米晶吸附蛋白后流体力学直径的变化以及蛋白质构象的变化。结果表明,ZnFe2O4纳米晶对牛血红蛋白的吸附符合静电吸附的规律,而对BSA的吸附则不符合静电吸附的规律。纳米晶吸附牛血红蛋白后主要以单体和三聚体的形式存在,仅存在少量的团聚体,而吸附BSA后完全以团聚体的形式存在。FTIR光谱则显示纳米晶对牛血红蛋白构象的影响大于对BSA构象的影响。在合适的pH条件下,纳米晶对BSA及牛血红蛋白的吸附容量均超过380 mg·g-1,有望应用于蛋白质的高效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Fe2O4纳米晶 BSA 牛血红蛋白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