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MelPop侵染对雄性黑腹果蝇肠道细菌的影响
1
作者 钟子倩 马倩 +2 位作者 李栋 汪家林 王玉凤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类母系遗传的革兰氏阴性菌,是昆虫中最常见的胞内共生菌之一,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宿主的生殖和行为,但其影响机制还不甚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毒力较强的Wolbachia菌株wMelPop侵染对雄性黑腹果蝇Dro... 【目的】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类母系遗传的革兰氏阴性菌,是昆虫中最常见的胞内共生菌之一,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宿主的生殖和行为,但其影响机制还不甚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毒力较强的Wolbachia菌株wMelPop侵染对雄性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肠道细菌的影响。【方法】解剖感染wMelPop的黑腹果蝇(Pop+)和未感染的黑腹果蝇(Pop-)雄成虫完整肠道,提取总DNA,利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肠道细菌16S rDNA基因的V3-V4区进行测序,比较分析Pop+和Pop-肠道细菌的物种组成、丰度及α多样性,并通过qPCR验证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的3个属的6种肠道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有效性。【结果】α多样性分析显示,wMelPop侵染提高了雄性黑腹果蝇肠道细菌丰度,降低了肠道菌的多样性。Pop-肠道中,优势菌属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醋杆菌属Acetobacter和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与Pop-相比,Pop+肠道中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调,而醋杆菌属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上调。qPCR验证结果显示,与Pop-相比,Pop+肠道中总细菌16S rDNA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op+肠道中番茄醋酸杆菌A.pomorum的16S rDNA基因表达量下调至Pop-的0.7倍,Pop+肠道中热带醋酸杆菌A.tropicalis的16S rDNA基因表达量比Pop-的上调约3 700倍,果状乳杆菌L.frutivorans、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和短乳杆菌L.brevis的16S rDNA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其中果状乳杆菌16S rDNA基因表达量上调的倍数最高,约为Pop-的23 000倍,产碱假单胞菌P.alcaligenes的16S rDNA基因表达量下调至Pop-的0.6倍,这些结果与16S rDNA测序结果的趋势基本一致。【结论】wMelPop的侵染显著影响了雄性黑腹果蝇肠道细菌的相对丰度。其中,醋杆菌属和乳杆菌属的肠道菌载量显著升高,这可能是wMelPop感染影响昆虫宿主生殖和行为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腹果蝇 wMelPop 雄性 肠道细菌 醋杆菌 乳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4个小maf时空表达分析及在调控胰外分泌酶原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曾俏慧 吴纯 +3 位作者 卢飞 赵浩斌 钟雪萍 周青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9-458,共10页
Maf蛋白家族作为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细胞众多生命进程。它分为大Maf蛋白和小Maf蛋白,小Maf蛋白需要与其他B-Zip家族蛋白结合形成异二聚体才能发挥作用。在斑马鱼(Danio rerio)中,小Maf包括Mafk、Mafg1、Mafg2和Maft,Mafg1和Mafg2是... Maf蛋白家族作为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细胞众多生命进程。它分为大Maf蛋白和小Maf蛋白,小Maf蛋白需要与其他B-Zip家族蛋白结合形成异二聚体才能发挥作用。在斑马鱼(Danio rerio)中,小Maf包括Mafk、Mafg1、Mafg2和Maft,Mafg1和Mafg2是Mafg在鱼类中特有的分化出的两个旁系同源基因。为了研究这4个小maf在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及表达模式,实验对4个小maf进行进化树、染色体线性关系分析,结果显示4个小maf的分子进化方向与物种进化方向一致,mafk和maff在物种间的更趋于保守,mafg比前两者要相对活跃。同时,实验选取斑马鱼胚胎发育十个不同时期(1 cell、2 cells、3.5 hpf、6 hpf、12 hpf、24 hpf、36 hpf、48 hpf、72 hpf、96 hpf),对其表达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4个小maf中,mafg2的表达量最高,maft和mafk的表达量次之,mafg1的表达量最低。在胚胎发育的后期(48 hpf),除了mafg2在躯干的血液循环处有明显的表达,maft在躯干的血液循环处有较弱的表达,而除mafk和mafg1在血液循环处没有检测到表达之外,4个基因的表达部位基本重叠,都在全身广泛表达,这可能也与它们之间存在功能叠加和替换有关。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了4个小Maf参与调控胰外分泌酶原基因转录的不同功能,结果显示4个小maf的过表达都能使胰外分泌酶原基因的表达下调。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4个小maf基因的功能叠加和互补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MAF 原位杂交 胰外分泌酶原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nrf基因时空表达分析及其在调控胰外分泌酶原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素杰 谢琳琳 +5 位作者 于翠霞 王雨薇 钟雪萍 赵浩斌 陈新华 周青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5-1105,共11页
通过GenBank搜索发现,斑马鱼中有6个nrf同源基因,即nfe2、nrf1a、nrf1b、nrf2a、nrf2b和nrf3。为了研究6个nrf在物种之间的关系,实验对6个Nrf蛋白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6个Nrf蛋白的分子进化趋势与物种进化趋势一致,尽管在硬骨鱼... 通过GenBank搜索发现,斑马鱼中有6个nrf同源基因,即nfe2、nrf1a、nrf1b、nrf2a、nrf2b和nrf3。为了研究6个nrf在物种之间的关系,实验对6个Nrf蛋白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6个Nrf蛋白的分子进化趋势与物种进化趋势一致,尽管在硬骨鱼类中由于基因组倍增的原因,nrf1和nrf2基因各产生了两个拷贝,但Nrf蛋白仍然是比较保守的。此外,实验选取斑马鱼胚胎发育十个不同时期(1 cell、2 cell、3.5 hpf、6 hpf、12 hpf、24 hpf、36 hpf、48 hpf、72 hpf、96 hpf),对其表达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6个nrf在一细胞期都有转录信号,且胚胎发育早期(48 hpf之前)全身广泛表达。72 hpf后,nrf1b、nrf2a、nrf2b、nrf3和nfe2基因的表达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部分躯干、肠处,nrf2b还在脊髓处有微弱的表达。总体来说,6个nrf基因的表达部位基本重叠。研究还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了6个Nrf蛋白对胰外分泌酶原基因(tryl)转录的调控,结果显示nrf1a、nrf2a、nrf2b与nfe2的过表达能使tryl的表达上调,而nrf1b与nrf3的过表达能抑制tryl的表达。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斑马鱼6个nrf基因的功能叠加、互补及其功能歧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nrf 原位杂交 胰外分泌酶原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Cl_2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牟文 熊丽 +4 位作者 胡芹芹 周巧巧 杨雪 张灿 刘德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854-859,共6页
为探讨汞对藻类的毒性效应,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实验材料,检测了HgCl2对藻细胞数目、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暴露组(0.2~1.5mg·L-1)HgCl2对斜生栅... 为探讨汞对藻类的毒性效应,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实验材料,检测了HgCl2对藻细胞数目、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暴露组(0.2~1.5mg·L-1)HgCl2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HgCl2暴露浓度的增大,藻细胞密度逐渐降低,HgCl2对斜生栅藻的48、72、96hEC50值分别为1.194、1.113、0.986mg·L-1.随着HgCl2暴露浓度的升高(0.01~1.5mg·L-1),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SOD活性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MDA含量则显著增加(p<0.05,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HgCl2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铈对斜生栅藻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钟秋 何桢 +6 位作者 戴安琪 张灿 杨雪 胡晓静 郭佳 熊丽 刘德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9-305,共7页
实验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铈(CeO2)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当纳米二氧化铈浓度为5、10mg·L-1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P<0.01),其促进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减小;至浓度为50mg·L-1时,开始变为抑制效应;当浓度达到... 实验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铈(CeO2)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当纳米二氧化铈浓度为5、10mg·L-1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P<0.01),其促进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减小;至浓度为50mg·L-1时,开始变为抑制效应;当浓度达到100、200mg·L-1时,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光镜拍照和藻细胞直径的变化表现出,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细胞有小型化的趋势。处理7d后,纳米二氧化铈对叶绿素和SOD含量的影响和对藻密度的影响一致,而对MDA含量的影响刚好相反,说明细胞膜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铈 斜生栅藻 光合色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鉴定及反硝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许尚营 张华 +4 位作者 李娜 李风 杨俊忠 郑永良 刘德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3,共4页
从湖北某纺织厂废水生化处理池中分离得到1株好氧反硝化细菌HS-N2,并对其反硝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S-N2在能有效去除培养基中的硝酸盐氮。在好氧条件下,30℃培养24h,能将10mmol/L硝酸盐氮去除95%以上;在兼性厌氧条件下,24h的脱... 从湖北某纺织厂废水生化处理池中分离得到1株好氧反硝化细菌HS-N2,并对其反硝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S-N2在能有效去除培养基中的硝酸盐氮。在好氧条件下,30℃培养24h,能将10mmol/L硝酸盐氮去除95%以上;在兼性厌氧条件下,24h的脱氮率达到85%。研究了该菌株的好氧反硝化特性。结果表明:其反硝化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0。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HS-N2菌株的16SrDNA并测序,运用Blast比对构建了进化树,发现该菌与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的同源性高达100%。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鉴定该菌属于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命名为Salmonella sp.HS-N2。目前关于沙门氏菌属具有反硝化能力的菌株鲜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反硝化 沙门氏菌属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素加氧酶1在斑马鱼低氧应激中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艳丽 徐功玉 +5 位作者 肖金文 李志 赵浩斌 周青春 桂建芳 钟雪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9,共7页
实验探讨了低氧条件下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斑马鱼的保护作用。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低氧条件下斑马鱼ho1 m RNA水平在斑马鱼胚胎和离体培养细胞ZF4中显著增加,而在成鱼的不同组织中呈现不同的反应。低氧处理24h后,斑马鱼脑、鳃和肝脏... 实验探讨了低氧条件下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斑马鱼的保护作用。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低氧条件下斑马鱼ho1 m RNA水平在斑马鱼胚胎和离体培养细胞ZF4中显著增加,而在成鱼的不同组织中呈现不同的反应。低氧处理24h后,斑马鱼脑、鳃和肝脏中ho1 m RNA表达量明显上升,而在心脏和肾脏中ho1 m 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用锌原卟啉IX(Zn PPIX)抑制ZF4细胞ho1的表达,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抑制ho1表达可导致低氧条件下ZF4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利用Hoechst染色和caspase 3活性检测发现,在低氧条件下抑制ho1表达后ZF4细胞的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Ho1的诱导剂可显著降低低氧条件下抑制组的细胞凋亡率。这些结果表明斑马鱼Ho1可能通过抗细胞凋亡发挥低氧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血红素加氧酶1 低氧 细胞活力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氯氰菊酯急性暴露中斑马鱼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丽 张耘泽 +3 位作者 耿歌 秦婷婷 刘德立 熊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6-154,共9页
高效氯氰菊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害虫防治,但对水生生物却毒性极高。为探究高效氯氰菊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以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总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以及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变化为检测指标... 高效氯氰菊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害虫防治,但对水生生物却毒性极高。为探究高效氯氰菊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以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总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以及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变化为检测指标,研究其对斑马鱼成鱼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高效氯氰菊酯对斑马鱼属剧毒物质,斑马鱼的急性中毒症状为身体蜷曲、抽搐,鳃盖扇动加快,游动能力减弱,间歇性出现无规律急速游动和撞壁行为。酶活测定结果显示,斑马鱼组织中总SOD、CAT和ACh E活性与高效氯氰菊酯呈现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剂量效应关系;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结果显示,高效氯氰菊酯会诱导斑马鱼肝脏、肠和脑中Sod1、Cat以及Ache的m RNA表达上调。研究表明,高效氯氰菊酯的神经毒性和氧化损伤共同造成了斑马鱼的中毒甚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氯氰菊酯 斑马鱼 急性毒性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Cl_2对斑马鱼SOD,AChE酶活性和基因相对转录量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何桢 牟文 +8 位作者 周巧巧 杨雪 张灿 胡芹芹 胡晓静 郭佳 钟秋 熊丽 刘德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49-654,共6页
以HgCl2为实验毒物,研究其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经染毒后,分别在第1天和第7天取斑马鱼的肌肉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半定量RT-PCR检测肌肉中乙酰胆碱酯酶、细胞色素P450(CYP1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 以HgCl2为实验毒物,研究其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经染毒后,分别在第1天和第7天取斑马鱼的肌肉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半定量RT-PCR检测肌肉中乙酰胆碱酯酶、细胞色素P450(CYP1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的相对转录量。结果显示HgCl2对斑马鱼的毒性很强,低浓度染毒1d后,基因转录量显著变化,而酶活性7d后才有显著变化。HgCl2对斑马鱼96h-LC50为244.06μg·L-1;AChE活性和基因相对转录量在第1天呈下降趋势;第7天,酶活性依然下降,但基因相对转录量在低、中浓度组呈上升趋势;高浓度组呈下降趋势,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SOD活性第7天表现促进作用,与染毒浓度成正相关,并有显著性差异;Cu/Zn-SOD基因转录量第1天总体呈下降趋势,第7天低浓度HgCl2对Cu/Zn-SOD基因转录量有诱导作用,高浓度有抑制作用。CYP1A基因相对转录量第1天整体呈下降趋势;第7天呈现出低浓度升高,中、高浓度降低的变化规律。以上结果说明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比其蛋白翻译水平的变化出现更早,更灵敏,因此可作为环境污染物的早期预警;同时说明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比较复杂,受多种因素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ck 斑马鱼 ACHE CYP IA Cu/Zn—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盐单胞菌Ectoine合成基因簇ectABC的重组共表达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德锐 韩睿 +4 位作者 沈国平 龙启福 李丹丹 刘建 刘德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8-367,共10页
盐单胞菌属(Halomonas)通过胞内积聚有机相容溶质(Compatible solutes)来抵抗胞外的高盐渗透压。为了探究相容溶质Ectoine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结构特征和异源共表达的可能性,以青海湖盐单胞菌Halomonas sp.QHL1为材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 盐单胞菌属(Halomonas)通过胞内积聚有机相容溶质(Compatible solutes)来抵抗胞外的高盐渗透压。为了探究相容溶质Ectoine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结构特征和异源共表达的可能性,以青海湖盐单胞菌Halomonas sp.QHL1为材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不同盐梯度下QHL1胞内Ectoine的积聚量,并借助于染色体步移技术(Genome walking)捕获QHL1菌株的Ectoine生物合成基因簇ect ABC,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析ect ABC基因簇的异源重组表达(E.coli BL21)。研究结果表明:胞内Ectoine的积聚量随着培养基中N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积聚量为167.1 mg/g细胞干重(1.0 mol/L Na+),但菌体生长却受到高浓度Na+的强烈抑制作用。QHL1的ect ABC操纵子全长序列为3580 bp,结构基因ect A(579 bp)、ect B(1269 bp)与ect C(390 bp)串联排列。基于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两个启动子(δ70与δ38因子控制)和若干未知功能的保守模序(Motifs)存在于QHL1的ect操纵子上游。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 ET-28-ect ABC,并在E.coli BL21中异源表达ect ABC基因簇(2438 bp)。SDS-PAGE结果显示Ect A、Ect B和Ect C分别为27.2、52.5和20.8 k D,与预测结果一致,表明ect A、ect B和ect C基因能在E.coli BL21中实现异源共表达,为构建Ectoine合成代谢基因整合的系统代谢工程,并实现低盐发酵控制和过量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单胞菌属 ECTOINE ECT ABC基因簇 结构基因 共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拟南芥幼苗的氧化损伤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晓晓 张雯 +1 位作者 武阳 杨旭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02-406,共5页
为了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植物的氧化损伤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DBP溶液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进行染毒(终浓度为0、0.5、2.5、5、10mg·L-1),检测DBP对幼苗茎、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为了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植物的氧化损伤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DBP溶液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进行染毒(终浓度为0、0.5、2.5、5、10mg·L-1),检测DBP对幼苗茎、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染毒1周后,随DBP浓度的升高,拟南芥幼苗茎叶MDA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高浓度组(5、10mg·L-1)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SOD活性随DBP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各染毒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1).以上结果表明DBP可对拟南芥幼苗产生明显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拟南芥 生态毒性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菌MgCYP51B基因稀有密码子和mRNA二级结构分析与表达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齐婷 刘婧 +3 位作者 李倩 余金辉 袁永泽 刘德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2-398,共7页
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稻瘟菌CYP51(P450-14DM,MgCYP51B)基因,通过对MgCYP51B进行跨膜区预测和同源模建分析,并截短稻瘟菌CYP51B基因,构建了9种不同的重组表达质粒以实现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只有pET28-MgB-83在3种宿主菌中实现了表达,且在... 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稻瘟菌CYP51(P450-14DM,MgCYP51B)基因,通过对MgCYP51B进行跨膜区预测和同源模建分析,并截短稻瘟菌CYP51B基因,构建了9种不同的重组表达质粒以实现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只有pET28-MgB-83在3种宿主菌中实现了表达,且在BL21(DE3)pLysS中表达量最大.通过对稀有密码子和mRNA翻译起始区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稀有密码子和mRNA翻译起始区二级结构稳定性对MgCYP51B蛋白的表达都有影响,适用于稀有密码子表达的Rossetta(DE3)并不适用于MgCYP51B基因的最优表达.同时只有翻译起始区二级结构自由能最低的pET28-MgB-83才能实现表达.本研究实现了稻瘟菌MgCYP51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证实密码子的偏爱性和翻译起始区二级结构稳定性影响MgCYP51B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CYP51B 翻译起始区 稀有密码子 表达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酯酶基因PvuⅡ多态与中国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崔璐璐 王敏 黄青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31-1036,共6页
国内多个研究报道了脂蛋白酯酶基因(LPL)PvuⅡ多态(rs285)与中国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关系,但单个研究的样本量都较小(119~647),结果不尽一致。为了全面客观评价LPL基因PvuⅡ多态在中国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文章对所有中国... 国内多个研究报道了脂蛋白酯酶基因(LPL)PvuⅡ多态(rs285)与中国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关系,但单个研究的样本量都较小(119~647),结果不尽一致。为了全面客观评价LPL基因PvuⅡ多态在中国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文章对所有中国人群的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共11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关于高脂血症的研究6项,包括患者943例,正常对照1093例,关于冠心病的研究5项,包括患者821例,正常对照727例。入选研究无明显的发表偏倚,但经同质性检验存在明显的异质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LPLPvuⅡ多态的P+等位基因增加高脂血症的患病风险(OR=1.36,95%CI1.07~1.73,P=0.011),但与冠心病相关不显著(P=0.755)。因此,文章结果表明LPL基因PvuⅡ多态与中国人高脂血症易感性相关联,与冠心病关联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酯酶 多态性 高脂血症 冠心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基因酵母法研究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雪 易千慧 +6 位作者 周巧巧 牟文 张灿 何桢 胡晓静 熊丽 刘德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0,共5页
为了检测五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活性,采用重组人雌激受体α、相关效应元件以及β-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酵母分别测定17β-雌二醇(E)2、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 为了检测五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活性,采用重组人雌激受体α、相关效应元件以及β-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酵母分别测定17β-雌二醇(E)2、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单独作用时诱导酶活并计算其EC50。通过各化合物与E2的EC50的比以及最大β-半乳糖苷酶活性来比较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活性。五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实验浓度范围为1.0×10^-3-1.0×10^-11 mol/L。结果表明,DEP(1×10^-7-1×10^-9 mol/L)、DBP(1×10^-6-1×10^-9 mol/L)、BBP(1×10^-3-1×10^-6 mol/L)具有明显的类雌激素活性,诱导的最大酶活分别为:1.515、0.832 2、1.669,而DMP和DOP并未检出明显的类雌激素活性。DEP、DBP、BBP与E2的EC50的比分别为8.85×10-2、2.54×10^-2、8.82×10^-6。说明DEP、DBP在低浓度就表现出类雌激素活性,而BBP在较高浓度才表现出类雌激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酸酯类化合物 类雌激素活性 重组基因酵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灿 杨雪 +6 位作者 何桢 牟文 周巧巧 胡晓静 易千慧 熊丽 刘德立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109,共5页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得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对斑马鱼(Danio rerio)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3.98mg/L;在此基础上,设置4个浓度梯度即0.000、0.332、0.665、1.330mg/L,研究了在不同的时间(7、14、21、28d)暴露下,BBP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得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对斑马鱼(Danio rerio)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3.98mg/L;在此基础上,设置4个浓度梯度即0.000、0.332、0.665、1.330mg/L,研究了在不同的时间(7、14、21、28d)暴露下,BBP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4d时,各处理组SOD活性达到最高水平;实验期间,各处理组AChE活性被显著抑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CAT活性在7d时,除0.665mg/L浓度组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外,其余各处理组CAT活性均与对照接近,无显著差异;14d开始,除了0.332mg/L浓度组高于对照组,其他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BP对斑马鱼SOD、AChE、CAT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可作为水体污染的分子生物标记物,为制订BBP水质标准及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 斑马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 乙酰胆碱酯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鱼SOCS-4基因克隆、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砚 高谦 +5 位作者 刘德立 韦友传 付建平 胡炜 汪亚平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1-545,共5页
细胞因子是调节机体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信号的激发、放大和持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严格调控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是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负调节因子,通过负反... 细胞因子是调节机体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信号的激发、放大和持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严格调控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是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负调节因子,通过负反馈抑制细胞因子的信号传递,防止过度的信号反应干扰机体代谢平衡和细胞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细胞因子 鲤鱼 鉴定 生物活性物质 信号传导 机体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鼠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立媛 李娜 +5 位作者 张建华 杨俊忠 张华 杨雪婷 袁永泽 刘德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97-601,共5页
乙酰胆碱酯酶(AChE)作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最适反应底物,在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实验根据家鼠AChE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对昆明鼠脑组织AchE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经T-载体克隆、酶切鉴定和测... 乙酰胆碱酯酶(AChE)作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最适反应底物,在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实验根据家鼠AChE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对昆明鼠脑组织AchE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经T-载体克隆、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昆明鼠AChE编码序列长1 845 bp.经BLAST比对发现该序列与已报道序列(No.BC046327)的同源性为99.78%.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AChE,并在E.coli中得到高效表达,表达蛋白的分子量约为68 000.运用改进的Ellman法成功检测到重组表达蛋白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RT-PCR CDNA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致赤子爱胜蚓体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强 程文文 +3 位作者 蔡凤云 胡传禄 王婧 杨旭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5期718-723,共6页
以赤子爱胜蚓为实验材料,探讨了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对赤子爱胜蚓(Esisenia foelide)的毒性.DEHP染毒剂量:0、0.2、0.4、0.8、1.6mmol·L-1,染毒2h后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细胞匀浆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硫代巴比妥酸法检... 以赤子爱胜蚓为实验材料,探讨了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对赤子爱胜蚓(Esisenia foelide)的毒性.DEHP染毒剂量:0、0.2、0.4、0.8、1.6mmol·L-1,染毒2h后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细胞匀浆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DEHP染毒浓度的增加,赤子爱胜蚓细胞匀浆的DPC系数显著升高(F=14.1,p<0.01),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r=0.8877,p<0.05),而MDA含量变化不显著,各染毒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27,p>0.05).以上结果表明,实验浓度的DEHP暴露可使赤子爱胜蚓体细胞发生显著的DNA蛋白质交联,具有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赤子爱胜蚓 DNA-蛋白质交联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盐单胞菌QHL1 ectABC基因簇克隆鉴定及二氨基丁酸转氨酶基因ectB的异源表达
19
作者 刘建 朱德锐 +3 位作者 李逸 李丹丹 李耀东 刘德立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5-9,共5页
从青海湖20份水样筛选得到一株优势中度嗜盐菌QHL1,经初步鉴定为盐单胞菌属。设计保守基因ectB的引物,以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ectB基因(1269 bp)。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获得四氢嘧啶合成基因簇ectABC及其上下游调控序列。DNAS... 从青海湖20份水样筛选得到一株优势中度嗜盐菌QHL1,经初步鉴定为盐单胞菌属。设计保守基因ectB的引物,以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ectB基因(1269 bp)。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获得四氢嘧啶合成基因簇ectABC及其上下游调控序列。DNAStar软件分析表明ectA、ectB和ectC位于同一个操纵子上,大小分别为579 bp、1269 bp和390 bp,预测分别编码192、422和129个氨基酸的肽链。同源性分析表明:Halomonas sp.QHL1ectABC基因簇所编码的二氨基丁酸转乙酰基酶(EctA)、二氨基丁酸转氨酶(EctB)和四氢嘧啶合成酶(EctC)与Halomonas sp.Nj223 ectABC基因簇所编码的酶蛋白相似性分别达57%、96%和85%。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二氨基丁酸转氨酶基因ectB的重组表达载体pET-28-ectB,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其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大小和读码框均正确。诱导表达重组菌,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条带约46 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四氢嘧啶 染色体步移 ectABC基因簇 克隆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特异性单抗15A11的表位特征研究
20
作者 王瑞玲 韩冬 +5 位作者 韩魏巍 邓灵福 袁永泽 熊丽 刘德立 耿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65-1471,共7页
目的:鉴定RA相关自身抗原COMP的一株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5A11的表位特征。方法:选用随机十二肽噬菌体库对m Ab 15A11进行三轮筛选,随机挑取40个单噬菌斑,提取DNA,测序;ELISA检测每个噬菌体克隆与m Ab 15A11结合的特异性;通过Clustal W2对... 目的:鉴定RA相关自身抗原COMP的一株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5A11的表位特征。方法:选用随机十二肽噬菌体库对m Ab 15A11进行三轮筛选,随机挑取40个单噬菌斑,提取DNA,测序;ELISA检测每个噬菌体克隆与m Ab 15A11结合的特异性;通过Clustal W2对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展示的十二肽和COMP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Py MOL分析一致氨基酸所在肽链的二级结构及表位氨基酸之间的距离,初步确定m Ab 15A11的表位;变性和非变性Western blot、EDTA螯合Ca2+后ELISA分析以及合成多肽的ELISA实验进一步确定表位序列。结果:得到的40个测序噬菌体中,共有5个噬菌体克隆,ELISA确定克隆1和克隆2与m Ab 15A11特异性结合,其他克隆均为非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氨基酸序列比对,在COMP上未发现与克隆1和克隆2噬菌体相同的连续氨基酸序列,提示m Ab 15A11的抗原表位可能为非线性表位;Py MOL分析表位氨基酸在COMP上的定位及距离,显示构象表位的合理性;变性Western blot分析为阴性,而非变性Western blot条件下为阳性;EDTA螯合Ca2+破坏COMP的构象后不能与m Ab 15A11结合,而未经处理的与m Ab 15A11结合,均说明m Ab 15A11表位是构象表位;合成多肽与m Ab 15A11的ELISA结果进一步确定了m Ab 15A11的构象表位序列。结论:鉴定了m Ab 15A11的表位是构象表位序列,且确定了该构象表位的氨基酸组成,为研究COMP抗体与抗原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有重要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 单克隆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 噬菌体展示技术 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