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孔乙己》教学设计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杨冬雪
石卉芸
徐国政
-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教研室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60,共4页
-
文摘
【教学分析】《孔乙己》是一篇深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诞生虽已近百年而魅力不减,这显然不仅仅在于其拥有“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的思想意蕴。因为该文本首先是一个用语言文字建构的审美客体,其结构的组织、语言的选择和技巧的运用同样是其散发魅力的重要一环,而且还是思想意蕴得以寄寓和表达的首要因素。所以对摇曳多姿的艺术魅力的发掘和认知理应属于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键词
《孔乙己》
教学设计
思想意蕴
语言文字
经典作品
教学分析
世态炎凉
封建社会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也谈课堂探究中的“主导”与“主体”
- 2
-
-
作者
徐国政
-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教研室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7-68,共2页
-
文摘
张茗老师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以默读、自读、诵读等形式,关注细节描写,力图通过课内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语言,带动理性分析,从而体味少年归有光的喜与悲;课后还通过习作练习,借鉴写作技巧。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把"鉴赏文本"这一中心任务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来诵读,由学生来讨论。这样的设计表明:张老师已能自觉地践行新课标,能够重视发挥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为张老师点赞!
-
关键词
张老师
课堂探究
项脊轩志
阅读鉴赏
张茗
合作探究
中心任务
教学过程
文本语言
细节描写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文言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三适”
- 3
-
-
作者
徐国政
-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教研室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65,共2页
-
文摘
施永万老师的《(劝学)教学设计》,在兼顾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自身的优势,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了大量与劝勉学习相关的课程资源,以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基础知识教学
教学设计
语文教师
引导学生
老师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传统经典课文教学也需创造性尝试
- 4
-
-
作者
徐国政
-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教研室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60,共2页
-
文摘
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历经千年传唱。可谓妇孺皆知。但如何通过诗歌的阅读教学,还原木兰作为“人”而非“神”的形象内涵,进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却并非易事。朱则光老师所执教的《木兰诗》进行了一种创造性地教学尝试.其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一、“言”“文”并进。
-
关键词
课文教学
创造性
传统经典
《木兰诗》
形象内涵
阅读教学
审美情趣
初中学生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应注意什么
- 5
-
-
作者
徐国政
-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教研室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0-60,共1页
-
文摘
经典阅读教学,需要汲精粹,悟要义,撷其微言大义;需要消融文本语言形式、思维方式及表述习惯等造成的阅读的疏离感,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但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经典再挖掘、再阐发、再创造。
-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化经典
古代
中国
弘扬和培育
主观能动性
微言大义
语言形式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处于兴奋点
- 6
-
-
作者
王义芝
徐国政
-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田家炳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5-56,共2页
-
文摘
王立军老师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始终让学生的思维处在兴奋参与点上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在“品味细节。把握‘这一个”’环节里。王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初读《金岳霖先生》的感受、金先生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
关键词
阅读思维
兴奋点
学生
教学设计
循序渐进
创造性
探究性
金岳霖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