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孟红 蒋春樊 +2 位作者 蒋俊 孟寒 韩义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6-817,共2页
目的:对后肾腺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进行分析。方法:3例后肾腺瘤,复习其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包括常规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并进行随访。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小,均匀一致,核大质少,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肿瘤细胞排列成小管状、... 目的:对后肾腺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进行分析。方法:3例后肾腺瘤,复习其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包括常规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并进行随访。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小,均匀一致,核大质少,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肿瘤细胞排列成小管状、梁索状、团块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出血、坏死、囊性变常见,并可见沙粒体钙化。免疫组化Vimentin(+)、CK7(+)、CK18(+)、CD57(+)、EMA(-)、SYN(-)、Desmin(-)。2例患者术后状态良好,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征象。1例术后恢复中。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组织学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肿瘤细胞小,胞浆少,核小,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常紧密排列成小管状或腺泡状、梁索状、小团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沙粒体及钙化常见,常继发出血坏死囊性变。免疫组化表现为Vimentin、CD57、CK阳性表达,其中Vimentin恒定弥漫出现。需与Wilms瘤、肾乳头状细胞癌、后肾腺纤维瘤等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后肾腺瘤 病理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勤 阮秋蓉 +2 位作者 付文荣 周丽梅 盛均逸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4-766,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活检及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其中又以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活检及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其中又以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最常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各型淋巴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免疫标记表达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胃肠道黏膜活检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随访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间质细胞瘤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春樊 孟红 +2 位作者 蒋俊 韩义明 孟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5-675,共1页
关键词 间质细胞瘤 睾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6例青年乳腺癌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计量诊断意义及分析
4
作者 赵维民 徐文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2期135-136,共2页
乳腺癌是25~29岁年龄组妇女第二位主要死因,30~34岁年龄组为第一位,也是15~35岁全年龄组的主要死因。本文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技术对其计量诊断的意义加以分析。1 材料与方法 1983~1992年的青年乳腺癌手术标本:非浸润性癌... 乳腺癌是25~29岁年龄组妇女第二位主要死因,30~34岁年龄组为第一位,也是15~35岁全年龄组的主要死因。本文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技术对其计量诊断的意义加以分析。1 材料与方法 1983~1992年的青年乳腺癌手术标本:非浸润性癌7例(导管内癌)、早期浸润性癌3例(导管癌2例,小叶癌1例)、浸润性特殊型癌7例(典型髓样癌5例,小管癌、粘液腺癌各1例)、浸润性非特殊型癌39例(导管癌24例、小叶癌3例、单纯癌7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