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王从军 雷中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651-2654,共4页
目的:研究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163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对IVIG的治疗效果将患儿分为IVIG敏感型和IVIG无反应型,对比两型川崎病患儿的临... 目的:研究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163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对IVIG的治疗效果将患儿分为IVIG敏感型和IVIG无反应型,对比两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在发病年龄、性别、IVIG治疗前发热时间、临床表现完全与否及血WBC、CK-MB、PLT、ESR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反应型组无菌性脓尿、颈部淋巴结肿大、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CRP、AST、ALT、总胆红素显著高于敏感型组(P<0.001),而血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钠离子浓度则低于IVIG敏感型患儿(P<0.05)。结论 :无菌性脓尿、冠状动脉损害、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CRP、AST、ALT、总胆红素浓度增高;血浆白蛋白和钠离子浓度减少是川崎病患儿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免疫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浆内皮微粒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从军 陈梅 雷中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7-648,共2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本病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病变,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本病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病变,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是内皮细胞在激活或凋亡状态下所释放的微小囊泡状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内皮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1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肖小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7-7,共1页
关键词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误诊分析 误诊率 儿科 治病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毓梅 邱毓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5-308,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血清及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及3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清及尿液MCP-1水平,按常规方法测定尿肌酐(Ucr)、血肌酐(Scr)、尿蛋白... 目的观察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血清及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及3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清及尿液MCP-1水平,按常规方法测定尿肌酐(Ucr)、血肌酐(Scr)、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补体C3,生化方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产物(LPO)含量;同时观察MCP-1水平与肾小球肾炎患儿肾功能、尿蛋白及过氧化损伤的关系。结果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急性期血清及尿液MCP-1水平较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恢复期MCP-1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尿MCP-1水平与尿蛋白严重程度及LPO呈显著正相关(r=0.58、0.83,P均<0.05),与SOD水平及Ccr呈显著负相关(r=-0.32、-0.76,P<0.05),与血清MCP-1水平无明显相关(r=0.21,P>0.05);血清MCP-1水平与尿蛋白严重程度、Ccr及SOD、LPO无显著相关(r=0.15~0.28,P均>0.05)。结论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血清及尿液MCP-1水平增高,可能参与了急性肾小球肾炎炎症损伤过程,尿液MCP-1水平变化可作为评估急性肾小球肾炎炎症严重程度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小球肾炎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炎症损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治疗儿童毒鼠强中毒32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许华平 彭翠萍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5期309-309,共1页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治疗儿童毒鼠强中毒的效果。方法:对苯巴比妥或其他药物治疗毒鼠强中毒所致惊厥疗效差时,采用利多卡因治疗,首次剂量1.7~2.0 mg·kg^(-1),必要时以4~6 mg·kg^(-1)·h^(-1)维持,3 d内减量至停用。结果:...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治疗儿童毒鼠强中毒的效果。方法:对苯巴比妥或其他药物治疗毒鼠强中毒所致惊厥疗效差时,采用利多卡因治疗,首次剂量1.7~2.0 mg·kg^(-1),必要时以4~6 mg·kg^(-1)·h^(-1)维持,3 d内减量至停用。结果:有效30例(93.7%),无效2例(6.3%)。结论:利多卡因治疗毒鼠强中毒效果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毒鼠强 中毒 惊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