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金罗家考古遗址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和植硅体的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邹胜利 谢树成 +3 位作者 李勇 王毅彰 张宏亮 朱俊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61-1469,共9页
湖北金罗家遗址剖面总厚度为171 cm,平均10 cm采集一个样品,共采集17个样品。考古遗址年代顺序主要根据考古器物(如陶片、瓷片、砖瓦块等)颜色、图案、花纹和形态类型等与已确定年代的考古器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确定不同文化层的... 湖北金罗家遗址剖面总厚度为171 cm,平均10 cm采集一个样品,共采集17个样品。考古遗址年代顺序主要根据考古器物(如陶片、瓷片、砖瓦块等)颜色、图案、花纹和形态类型等与已确定年代的考古器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确定不同文化层的时代顺序。文章对考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植硅体类型和炭屑进行了研究,并对多环芳烃可能来源、植硅体组合和炭屑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最下部的生土层样品未检测到多环芳烃,古文化层土壤样品均检测出了多环芳烃,不同文化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也是不同的,在个别文化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还表现出一些异常。利用多环芳烃来源地球化学参数甲基菲/菲(MPh/Ph)和荧蒽/芘(Fl/Py)的比值对金罗家遗址考古遗址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判断,考古土壤多环芳烃的MPh/Ph值范围主要在0.34~0.89之间(除F13样品值为1.30外),Fl/Py值范围主要在1.92~5.88之间(除F8样品值为10.82外),说明多环芳烃的来源主要是热成因。而荧蒽/菲、苯并蒽/菲和苯并芘/菲等可以作为与陆生植物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芳烃的产物的标志,这些多环芳烃可能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说明考古遗址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记录能够反映生活在该遗址上一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活动的信息。因此,多环芳烃是人类活动的良好指示物。同时,在整个剖面土壤中还检测出大量的且种类多样的植硅体和炭屑,植硅体类型主要有:方型、长方型、扇型、哑铃型、鞍型、齿型、帽型、棒型和尖型等。植硅体组合能够恢复当地的古植被,也可以反映古人类在选择和利用植物有关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其古植被生长是与古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在西周时期文化层,以C3植物为主;东周时期文化层,以C4植物为主;唐宋时期文化层,以C3植物为主,明清时期文化层,以C4植物为主。炭屑是植物有机体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炭屑分析是研究历史上人类活动的方法之一。在金罗家遗址样品炭屑分析中,从不同古文化堆积层的变化背景中分离出了因人口增长或火灾造成的2个炭屑高峰值,第一个峰值为东周时期,另一峰值为明清时期,这两个峰值与自西周(1 000 BC)以来历史记载的该地区2个人口繁盛和经济发达时间基本相符。在对考古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木本型植硅体和炭屑对比分析中,它们的变化规律存在着较好的一致性。这些说明生活在遗址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时候,自然环境也可能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罗家遗址 多环芳烃 植硅体 炭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地区早期人类和巨猿生存环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程捷 郑绍华 +3 位作者 高振纪 张兆群 冯晓波 王晓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3-480,共8页
本文重点研究了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早期人类和巨猿生存时期的气候和环境。通过孢粉、氧化物、磁化率、哺乳动物化石研究表明,高坪地区在早更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但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植被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古人类生存时的... 本文重点研究了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早期人类和巨猿生存时期的气候和环境。通过孢粉、氧化物、磁化率、哺乳动物化石研究表明,高坪地区在早更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但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植被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古人类生存时的气温比现今高,但降雨量比现今少,而且在1.95~2.14MaBP和2.15MaBP发生两次比较明显的降温事件,降温幅度可达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魁人 巨猿 气候 环境 早更新世 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高坪龙骨洞地层形成环境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程捷 高振纪 +4 位作者 郑绍华 张兆群 刘丽萍 冯晓波 王晓宁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8-274,共7页
鄂西龙骨洞保存有早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并产早期人类化石和巨猿化石以及石器。通过对这套地层的形成环境的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环境,期间发生过几次水体干涸事件,形成钙板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特点,龙骨洞的地层可... 鄂西龙骨洞保存有早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并产早期人类化石和巨猿化石以及石器。通过对这套地层的形成环境的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环境,期间发生过几次水体干涸事件,形成钙板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特点,龙骨洞的地层可划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剖面的底部,在洞穴沉积物的形成初期,沉积物粒度较粗,形成水动力较强的暗河环境;第二部分是钙板层或强钙质胶结层的形成,表明洞穴处于干涸或水很少的环境;第三部分是地层的主体部分,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形成于弱水流的暗河环境,化石主要产自这部分;第四部分是剖面的顶部,为钙板层,洞穴干涸。洞中的化石和石器部分是被水流带入洞中沉积形成的,部分为人类和巨猿在洞中生存时留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含巨猿化石地层 沉积环境 沉积事件 龙骨洞 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的正构烷烃分布及其古植被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邹胜利 朱俊英 +3 位作者 熊北生 李仁成 金芳 谢树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5,共7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主要讨论正构烷烃类脂物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分布在各文化层...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主要讨论正构烷烃类脂物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分布在各文化层不同,其中,在生土层以C17为主峰;西周文化层F2和F4两样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F3样品以C17为主峰;东周文化层主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而F 7以C31为主峰,F9以C17为主峰;唐宋文化层以C17和C31为双主峰;明清文化层以C31为主峰,现代耕植土层以C29为主峰。而正构烷烃高碳数C27/C31比值的变化反映出遗址域中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相对变化,正构烷烃高碳数ACL值反映遗址域中的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之间的转变,有机δ13C表现为C3和C4植物,它们在本剖面上表现出多阶段的变化。因此,正构烷烃在不同的人类古文化层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除了反映当时的微生物活动、植物属种的相互取代或分子沉积后的改造作用外,还可能蕴藏着当时的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的信息,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脂物 正构烷烃 古植被 古文化层 金罗家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发现战国西汉的骆驼图象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振裕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378-379,共2页
宁夏农学院贺新民、杨宪孝同志写的《中国骆驼发展史》,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相结合,对我国饲养骆驼的历史作了全面的阐述,读后受到很多启示。我国饲养骆驼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我国什么时候才大量饲养骆驼,并用它作为军用与民... 宁夏农学院贺新民、杨宪孝同志写的《中国骆驼发展史》,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相结合,对我国饲养骆驼的历史作了全面的阐述,读后受到很多启示。我国饲养骆驼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我国什么时候才大量饲养骆驼,并用它作为军用与民用的交通工具呢?贺新民和杨宪孝同志据长沙杨家山发掘的一件西汉初期漆器上,有金箔贴花的骆驼图象,从而推测它早不过西汉文景时期,最迟也始于汉武帝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 大量饲养 西汉初期 图象 武帝时期 战国时期 相结合 文景时期 漆器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北部明清时期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2
6
作者 钟愉佳 莫多闻 +3 位作者 李宜垠 史辰羲 胡珂 刘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1-718,共8页
通过对江汉平原北部蔡垱西剖面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孢粉等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约1250年以来环境演变历史。通过沉积物的野外观察、粒度数据分析及剖面所处地貌部位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物主要为汉江等周围水系... 通过对江汉平原北部蔡垱西剖面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孢粉等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约1250年以来环境演变历史。通过沉积物的野外观察、粒度数据分析及剖面所处地貌部位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物主要为汉江等周围水系洪水带来的泥沙泛滥至低洼平原区,并以近乎停滞的低缓流速沉积而成,所以沉积物以细粒的黏土质粉砂为主,并由于沉积物来源区存在广泛的黄土沉积分布,使得沉积物具有某些类似于黄土的沉积特征。1500年前后沉积物粒度的明显变粗和分选的明显变差,可能反映洪泛作用的增强。地球化学元素和孢粉分析结果揭示,该地区自1250年以来的气候可以划分为较为暖湿、偏干凉、较为暖湿和稍许干凉化的4个阶段。其中1500年前后出现的显著气候干凉化事件反映出明清时期气候中突出的一次降温事件,这个时间段洪泛作用增强同气候干凉化事件的对应表明气候的干凉化可能是导致洪泛过程增强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明清时期: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古都—纪南城的遥感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家柄 马吉苹 +1 位作者 廖志东 杨权喜 《遥感信息》 CSCD 1993年第1期27-29,33,共4页
在对江汉平原荆沙地区进行环境遥感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偶然地在卫星像片上发现了一个古城(插1彩图),经与湖北省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联系,确证是鄂古都—纪南城,因此展开了对古城的遥感调查和分析。一、调查区的概况及考证综述古纪南城位... 在对江汉平原荆沙地区进行环境遥感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偶然地在卫星像片上发现了一个古城(插1彩图),经与湖北省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联系,确证是鄂古都—纪南城,因此展开了对古城的遥感调查和分析。一、调查区的概况及考证综述古纪南城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荆州地区属楚国领地。而楚国在当时,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诸侯国。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均其中之一。它从西周初年“封成王熊绎于丹阳”始,到公元223年被秦所灭,建国达八百多年之久。在这八百多年的发展经营中,楚国几乎统一了整个南中国,形成了高度文明的楚文化。纪南城是当时楚国的国都,是楚国强盛时期的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纪南城 遥感调查 考古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