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红安县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祁大成 郭爱红 +4 位作者 刘萍 商锦哲 冯旭东 吴学文 方福梅 《园艺与种苗》 CAS 2012年第12期14-18,共5页
在全面认识红安县土壤发生特性、分布和生产力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分类,将土壤群体中具有共同特性和生产特征的土壤组合划分为各种土壤区。根据红安县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地区的改良方向和增产途径。为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农、林、牧各业,合理... 在全面认识红安县土壤发生特性、分布和生产力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分类,将土壤群体中具有共同特性和生产特征的土壤组合划分为各种土壤区。根据红安县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地区的改良方向和增产途径。为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农、林、牧各业,合理安排生产,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培肥 研究 红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安县高油酸花生中花29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冯旭东 徐东华 +2 位作者 彭慧玲 熊舜柏 王超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3期275-277,共3页
本文作者简述了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中花29的特征特性和红安县种植高油酸花生的注意事项,结合红安县近年来中花29的栽培技术研究成果,集成了红安县高油酸花生中花29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红安县引种与推广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高油酸花生 中花29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红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叶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马皓 刘萍 +8 位作者 郭爱红 冯旭东 祁大成 程善应 方福梅 郭红霞 晏立英 李宁 熊飞6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2期185-188,共4页
阐述了花生叶斑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化学防治叶斑病是花生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使用防效较高的金极冠、升氏等杀菌剂防治花生叶斑病,花生增产效果最佳。
关键词 花生叶斑病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鄂花7号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皓 冯旭东 +8 位作者 徐东华 陈梦林 蔡喜忠 黄桂兰 郭红霞 彭慧玲 周坚 祝伟 袁红梅 《现代农业》 2016年第9期39-40,共2页
该文简述了鄂花7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鄂花7号是红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用"中花6号"作母本,"中花5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高抗青枯病、抗旱性强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2016年通... 该文简述了鄂花7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鄂花7号是红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用"中花6号"作母本,"中花5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高抗青枯病、抗旱性强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201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湖北省花生青枯病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病 花生新品种 鄂花7号 选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鄂花6号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马皓 冯旭东 +2 位作者 吴学文 蔡喜忠 李杏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09年第3期129-130,共2页
该文简述了鄂花6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和栽培技术要点。鄂花6号是红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红安县科技局采用系谱法和集团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高抗青枯病、抗旱性强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历经品比、省区试、生产试验,于2008... 该文简述了鄂花6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和栽培技术要点。鄂花6号是红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红安县科技局采用系谱法和集团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高抗青枯病、抗旱性强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历经品比、省区试、生产试验,于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湖北省花生青枯病区旱坡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病抗性 鄂花6号 选育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稻模式小麦秸秆还田效益分析
6
作者 祁大成 冯旭东 +5 位作者 黄慕春 吴学文 刘涛 王海静 李梅芳 徐东华 《园艺与种苗》 CAS 2014年第9期50-51,60,共3页
[目的]探索湖北省红安县水田区适宜秸秆还田量、秸秆腐熟剂用量、秸秆腐熟期等配套措施的技术参数。[方法]通过对小麦秸秆还田田间小区试验,探索了秸秆还田量、秸秆腐熟剂用量、秸秆腐熟期等配套措施的技术参数,研究出一套水田有机质提... [目的]探索湖北省红安县水田区适宜秸秆还田量、秸秆腐熟剂用量、秸秆腐熟期等配套措施的技术参数。[方法]通过对小麦秸秆还田田间小区试验,探索了秸秆还田量、秸秆腐熟剂用量、秸秆腐熟期等配套措施的技术参数,研究出一套水田有机质提升的技术措施。[结果]在N、P、K(纯N 198 kg/hm2,纯P2O560 kg/hm2,纯K2O 60 kg/hm2)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秸秆还田适宜量为6 000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6 900 kg/hm2,土壤有机质提升贡献最大。[结论]研究结果为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以提升土壤有机质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还田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