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价值论与共建、共享的实在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之四 被引量:1
1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60,共2页
发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在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内容和价值现的核心以来,一直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和理解有偏差的状况.以致经常在报刊上读到不同观点的讨论乃至争论。所到之处,大体上都反映出对马克思有关商品价值二... 发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在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内容和价值现的核心以来,一直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和理解有偏差的状况.以致经常在报刊上读到不同观点的讨论乃至争论。所到之处,大体上都反映出对马克思有关商品价值二重性、主要是劳动二重性论述的误解和曲解。比如,劳动价值论除作为经济学范畴之外,是否还属于哲学范畴以及怎样把握其哲学的深刻底蕴;劳动价值论作为哲学范畴与“人”的哲学是什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劳动价值论 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在性 共享 古典经济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社会中的劳动和剩余价值哲学发展--马克思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七) 被引量:1
2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11期56-57,共2页
这里要说的当代社会,从时间上讲大抵是自20世纪开始起直到现在,从社会总体面貌上说,是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不断觉醒和奋起。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始终迈着坚定而又胜利的步伐的时代。在这一社... 这里要说的当代社会,从时间上讲大抵是自20世纪开始起直到现在,从社会总体面貌上说,是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不断觉醒和奋起。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始终迈着坚定而又胜利的步伐的时代。在这一社会的总的态势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形势和头绪多端的现实以及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 剩余价值 劳动理论 哲学关系 哲学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 半殖民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的历史走向与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之三
3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66,共2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系统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着重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里所强调的,是注重从全民教育入手,并由此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系统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着重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里所强调的,是注重从全民教育入手,并由此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民自觉追求的崇高目标和积极行动。大家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含于科学发展观之中,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以人为本 价值诉求 历史走向 科学发展观 精神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之二
4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73,共2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整体性要求中,“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居于首要地位,而“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是重中之重。这中间的道理很清楚,能否巩固马克思...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整体性要求中,“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居于首要地位,而“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是重中之重。这中间的道理很清楚,能否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即热心不热心甚至愿意不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是愿意甚至热心学习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重中之重 态度问题 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被引量:4
5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9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调节 社会理想 “分工”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与“二分”的关系是剩余价值哲学的内核--马克思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四) 被引量:1
6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8期53-54,共2页
“二分”就是分工与分配。这里所着重提出的劳动与“二分”的关系。其目的就是要揭示劳动和分工与分配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不可分割的,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劳动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分工与分配,都属于社会历史现象,... “二分”就是分工与分配。这里所着重提出的劳动与“二分”的关系。其目的就是要揭示劳动和分工与分配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不可分割的,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劳动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分工与分配,都属于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存在方式。用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人无论是否从事劳动,都和劳动不能分开,同样,人和劳动之间不管处于什么状态,也都不能离开分工与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理论 剩余价值 哲学关系 价值哲学 马克思 内核 人类社会 人类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与人性论人道主义的区别 被引量:1
7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81-82,共2页
将分工与分配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放在一起作为同等重要的社会基本矛盾,并将分工与分配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将分工与分配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相提并论还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分工与分... 将分工与分配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放在一起作为同等重要的社会基本矛盾,并将分工与分配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将分工与分配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相提并论还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分工与分配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被认为是经济学的概念,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性论 人道主义 范畴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社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革理论与发展理论的变革和发展
8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4期72-73,共2页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十一条原则中的最后一条。恩格斯把这个提纲称为“科学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这第十一条应该就是科学世界观的核心所在,因为其中所论及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十一条原则中的最后一条。恩格斯把这个提纲称为“科学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这第十一条应该就是科学世界观的核心所在,因为其中所论及的是如何观世界。亦即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世界。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都涉及对世界的态度和方法。解释世界可以不改变世界或改变不了世界。而改变世界则必须解释世界并且要解释得正确。正是在能否以及如何正确地解释世界从而改变世界的问题上,可以区分出不同的世界观,就是像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样的根本区别,也可以在此得到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革理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科学世界观 解释世界 改变世界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历史和现实
9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人民群众 革命战争 历史 建设事业 中国共产党 物质条件 住房问题 卫生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