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温大曲在制曲过程中微生物区系演替特征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慧 涂璇 +7 位作者 吕育财 任立伟 周超 周翰林 陈萍 谭光讯 杨博 龚大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80-186,共7页
作为白酒酿造的发酵剂,大曲对白酒质量有重大影响。为解析中高温大曲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和理化特征变化,该研究通过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浓香型白酒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特征;并结合大曲的含水量... 作为白酒酿造的发酵剂,大曲对白酒质量有重大影响。为解析中高温大曲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和理化特征变化,该研究通过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浓香型白酒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特征;并结合大曲的含水量、还原糖和液化力等理化与生化性质,分析微生物菌群与大曲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曲中的真菌归属于8个门、255个属,细菌归属于10个门、262个属;其中,优势真菌属为Issatchenkia、Thermoascus、Trichocladium、Aspergillus、Rhizopus和Rhizomucor,优势细菌属为Weissella和Lactobacillus。相关性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大曲微生物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Rhizopus、Rhizomucor、Weissella和Lactobacillus是影响大曲功能的主要微生物。在制曲过程中,大曲液化力和糖化力于28 d分别达到最大值(0.27 U和582.00 U),酯化力于13 d达465.54 U,发酵力于7 d达1.6 U。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发现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在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存在动态变化,从而改变酒曲功能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温大曲 微生物结构 二代测序技术 动态演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忍冬木层孔菌液体培养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宏岐 邓改改 +3 位作者 汪鋆植 胡昆 陈滢潞 李堂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866-1870,1853,共6页
忍冬木层孔菌(Phellinus lonicerinus(Bond.)Bond.et Sing)为湖北等地习用的桑黄品种,也是土家族常用药。对忍冬木层孔菌液体培养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分... 忍冬木层孔菌(Phellinus lonicerinus(Bond.)Bond.et Sing)为湖北等地习用的桑黄品种,也是土家族常用药。对忍冬木层孔菌液体培养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从忍冬木层孔菌发酵液及菌丝体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环(L-缬-L-脯)二肽(1)、环(L-亮-L-脯)二肽(2)、环(L-异亮-L-脯)二肽(3)、环(L-丙-L-脯)二肽(4)、麦角甾醇(5)、麦角甾-7,22-二烯-3,6-二酮(6)、过氧麦角甾醇(7)、苯乙酸(8)、对羟基苯甲醛(9)和4-羟基苯乙酸(10)。除化合物5、6和7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体外细胞毒活性显示化合物1~4对胃癌细胞株HGC-27和子宫内膜癌细胞株RL95-2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抑制活性最强,对HGC-27和RL95-2的IC_(50)分别为6.69μM和12.8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木层孔菌 化学成分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生态系统中己酸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晓宇 郭子贤 +5 位作者 吕育财 任立伟 龚大春 杨潇 陈萍 郭金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02-308,共7页
浓香型白酒采用多菌种混合固态发酵,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己酸乙酯是其中主要的呈香物质,因此,己酸菌被普遍认为是浓香型白酒酿造中最重要的一类功能微生物。该文总结了目前已报道的己酸菌的种类及特性,系统阐述了产... 浓香型白酒采用多菌种混合固态发酵,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己酸乙酯是其中主要的呈香物质,因此,己酸菌被普遍认为是浓香型白酒酿造中最重要的一类功能微生物。该文总结了目前已报道的己酸菌的种类及特性,系统阐述了产己酸的代谢途径及其竞争途径,并介绍了己酸菌的己酸代谢调控策略及己酸代谢途径的构建。同时,分析了浓香型白酒生态系统中己酸菌与其他微生物的关系,概述了己酸菌在白酒酿造及其他工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对白酒酿造领域中己酸菌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其在窖池微生物结构调整方面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增加白酒酿造的科学性、提高白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酸菌 浓香型白酒 代谢途径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β-甘露聚糖酶的克隆表达及重组酶性质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丹阳 吕育财 +3 位作者 田毅红 龚大春 任立伟 郭金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93,105,共7页
为实现对魔芋葡甘聚糖具有高度专一性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异源表达,从枯草芽孢杆菌G1中克隆出β-甘露聚糖酶基因Bsman A,将该基因与表达载体pACYCDuet-1连接并转化到E.coil BL21(DE3)中。结果表明:该β-甘露聚糖酶基因Bsman A序列全长... 为实现对魔芋葡甘聚糖具有高度专一性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异源表达,从枯草芽孢杆菌G1中克隆出β-甘露聚糖酶基因Bsman A,将该基因与表达载体pACYCDuet-1连接并转化到E.coil BL21(DE3)中。结果表明:该β-甘露聚糖酶基因Bsman A序列全长为1098 bp,编码366个氨基酸;经Ni柱亲和层析纯化后,测得重组酶分子量大小为38 kD;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 H为6.5,在温度50~70℃间,pH4.5~7.0的范围内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本研究实现了β-甘露聚糖酶的异源表达,为生物催化制备低聚甘露糖的工业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聚糖酶 枯草芽孢杆菌 克隆 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垃圾两段式厌氧消化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春艳 吕育财 +3 位作者 龚大春 刘陈杰 朱佳琪 李宁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70-75,共6页
为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采用水解酸化-厌氧消化两段式发酵,将餐厨垃圾水解酸化5 d后,利用活性污泥对酸化液进行16 d的厌氧消化,考察以餐厨垃圾为原料的生物甲烷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经水解酸化后,产酸现象明显,pH下降至4.69,乙酸浓... 为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采用水解酸化-厌氧消化两段式发酵,将餐厨垃圾水解酸化5 d后,利用活性污泥对酸化液进行16 d的厌氧消化,考察以餐厨垃圾为原料的生物甲烷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经水解酸化后,产酸现象明显,pH下降至4.69,乙酸浓度达3.11 mg/mL,酸化液的sCOD浓度达174.34 g/L。厌氧消化段产气效果明显,2 d内产气量达最高峰,pH由7.89下降至7.54,但未产生明显抑制。第6天产气量出现第二个峰值,而后随着消化体系有机质含量变少产气量逐渐降低。产气期间消化体系一直维持碱性状态,甲烷产率平均值为315.47 mL/g VS,累积沼气中平均甲烷含量为53.79%,甲烷最高含量达67.49%。可见两段式厌氧消化能够有效进行餐厨垃圾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活性污泥 水解酸化 厌氧消化 甲烷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赖氨酸脱羧酶的表达、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6
作者 何世霞 谢文鹏 +4 位作者 郭欣欣 吕育财 张文 杨潇 龚大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9-44,共6页
戊二胺可由赖氨酸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是生物基聚酰胺PA56的关键单体。该研究以pET-28a(+)质粒为载体,将来源于大肠杆菌K12 MG1655的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克隆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构建重组菌E.coli BL21(DE3)/... 戊二胺可由赖氨酸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是生物基聚酰胺PA56的关键单体。该研究以pET-28a(+)质粒为载体,将来源于大肠杆菌K12 MG1655的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克隆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构建重组菌E.coli BL21(DE3)/pET-28a(+)-Ldc,用Ni-Agarose柱分离纯化出带有His标签的目的蛋白,进行酶学性质研究。重组酶Ldc分子质量在81.2 kDa左右,比酶活力为0.56 U/mg,在pH 5.7~8.0稳定性较好,相对酶活力保持80%上;该酶在20~60℃稳定性很好,T_(50)值为72℃;金属离子对酶活力有一定的影响,在终浓度为5 mmol/L条件下,Cu^(2+)抑制作用最明显,其次是Ni^(2+),而Mg^(2+)和Ca^(2+)有微弱的激活作用;对赖氨酸脱羧酶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表征,该酶对赖氨酸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其K_(m)为0.011 mol/L,V_(max)值为0.643 mmol/(L·min),k_(cat)值为0.23 s-1。研究结果为赖氨酸脱羧酶Ldc分子改造和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二胺 赖氨酸脱羧酶 大肠杆菌K12 MG1655 重组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 Ylb10的Cr(Ⅵ)还原性质研究
7
作者 左群 吕育财 +3 位作者 宋婷薇 郭金玲 任立伟 龚大春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6-40,共5页
从求索溪底泥中,成功分离并获得一株具有高效还原Cr(Ⅵ)的菌株Ylb10。利用生理生化法和16S rDNA测序法对Ylb10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对其还原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Ylb10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与Alicycli... 从求索溪底泥中,成功分离并获得一株具有高效还原Cr(Ⅵ)的菌株Ylb10。利用生理生化法和16S rDNA测序法对Ylb10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对其还原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Ylb10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与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的16S rDNA相似率为98.07%。Ylb10能很好地利用α-羟基-丁酸、L-乳酸、丙酸、乙酸、L-天冬氨酸、L-谷氨酸、L-丙氨酸、L-丝氨酸等底物。Ylb10菌相比摇床培养条件,在静置培养时能更好地还原Cr(Ⅵ),最佳还原Cr(Ⅵ)的pH值为8~9。当Cr(Ⅵ)的浓度低于200 mg/L时,该菌株能够将Cr(Ⅵ)还原,其中50 mg/L Cr(Ⅵ) 18 h的还原率达到96.45%,100 mg/L Cr(Ⅵ) 24 h的还原率达到93.83%,200 mg/L Cr(Ⅵ)浓度60 h还原效率为99.06%。由此得出,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 Ylb10菌是一株高效六价铬还原菌,在处理铬污染的水质及土壤方面有很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嗜脂环物菌 Cr(Ⅵ)还原细菌 重金属 铬污染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改造羰基还原酶CpCR提高其催化合成2-苯乙醇能力
8
作者 陈孟军 吕育财 +1 位作者 龚大春 郭金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0-37,共8页
该研究对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羰基还原酶CpCR进行分子改造,以提高其催化合成2-苯乙醇的能力。通过易错PCR构建突变文库,利用2,4-二硝基苯肼高通量筛选阳性突变株,测序确定氨基酸突变位点。再通过蛋白质半理性设计进行虚拟饱和突变,... 该研究对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羰基还原酶CpCR进行分子改造,以提高其催化合成2-苯乙醇的能力。通过易错PCR构建突变文库,利用2,4-二硝基苯肼高通量筛选阳性突变株,测序确定氨基酸突变位点。再通过蛋白质半理性设计进行虚拟饱和突变,采用定点突变技术进行构建和评价。筛选获得突变体T171F具有更强的催化能力和热稳定性。进一步考察了催化时间、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对wtCpCR和T171F催化合成2-苯乙醇的影响。研究表明,酶最适催化合成2-苯乙醇的温度为30℃;T171F最适催化合成2-苯乙醇的pH为6.5;苯乙醛的质量浓度为1000 mg/L时T171F产率可达91.24%,是wtCpCR的2.8倍。此外,突变体T171F相比wtCpCR催化时间由10 h降低到4 h,催化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该研究为羰基还原酶催化合成2-苯乙醇提供科学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还原酶 易错PCR 2 4-二硝基苯肼 半理性设计 2-苯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