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羽流地热系统与水基增强型地热系统换热效果对比实验
1
作者 樊阳杰 付美龙 +2 位作者 刘漪雯 李国俊 宿志昊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2,共6页
针对水基增强型地热系统在地热开采过程中易损失流量,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选取CO_(2)作为CO_(2)羽流地热系统的传热工质,通过热交换实验、溶蚀实验和CO_(2)驱后气水相渗曲线评价实验等手段,定量评估超临界CO_(2)在不同条件下的换热性能... 针对水基增强型地热系统在地热开采过程中易损失流量,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选取CO_(2)作为CO_(2)羽流地热系统的传热工质,通过热交换实验、溶蚀实验和CO_(2)驱后气水相渗曲线评价实验等手段,定量评估超临界CO_(2)在不同条件下的换热性能和CO_(2)-水溶液对岩石的溶蚀效果,并对CO_(2)和水的携热能力及采热速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在传热工质的质量流量相同的条件下,当注入温度为24℃时,CO_(2)换热效率比水高27%以上,当注入温度为35℃时,CO_(2)换热效率比水高8%以上,CO_(2)的换热效率和携热能力均高于水;当储层压力升至25 MPa时,CO_(2)热容值为水热容值的0.45倍,流动能力为水的2.5倍,CO_(2)的采热优势更强;CO_(2)与绿泥石反应的溶蚀作用较强,导致岩心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增大,有效提高了储层渗透率,增强了流体在孔隙中的对流,提高了热传递效率。该研究为CO_(2)羽流地热资源开采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CO_(2)羽流地热系统 CO_(2)埋存 溶蚀作用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油油藏注空气强化热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2
作者 黄丽娟 李茂恒 +4 位作者 裴树峰 陈志伟 周小淞 李宗法 刘家旭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注空气采油技术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式之一。针对水驱后小井距稀油油藏注空气开发的热效应问题,开展了注空气强化热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燃烧管含油饱和度、注气量、点火温度是影响热驱前缘形成和稳定的关键因素和... 注空气采油技术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式之一。针对水驱后小井距稀油油藏注空气开发的热效应问题,开展了注空气强化热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燃烧管含油饱和度、注气量、点火温度是影响热驱前缘形成和稳定的关键因素和必要条件。在含油饱和度30%~45%、气体加热温度300℃和注气强度4~6 L/min的条件下,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300~400℃的高温反应前缘,采收率达到74%。此外,在较低的注空气强度下,火烧前缘不稳定,通过注富氧空气有利于原油的氧化反应,同时提高火线温度,但反应消耗的油量较多,降低了实际采收率。油田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在低渗、低含油饱和度地层内维持较高的空气通量和火线温度,以实现强化热驱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现场实施注空气强化热驱工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油油藏 注空气 热驱 燃烧管实验 点火温度 注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液动射流冲击器实验 被引量:11
3
作者 熊青山 黄志强 +1 位作者 殷琨 田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5-67,共3页
针对天然气深井、超深井钻井中难度大,时效低,钻头寿命短等问题,提出在深井、超深井钻井中采用新型液动冲击回转钻井技术。新型液动射流冲击器包括肺形阀式射流冲击器、盖板流阀式射流冲击器、连体阀式射流冲击器、麻雀型阀式射流冲击器... 针对天然气深井、超深井钻井中难度大,时效低,钻头寿命短等问题,提出在深井、超深井钻井中采用新型液动冲击回转钻井技术。新型液动射流冲击器包括肺形阀式射流冲击器、盖板流阀式射流冲击器、连体阀式射流冲击器、麻雀型阀式射流冲击器,其工作原理与传统射流冲击器类似。实验包括凹劈、凸劈、尖劈、平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劈形,增加阀等措施,除麻雀型阀式射流冲击器外,均可实现正常冲击。但连体式射流冲击器中的阀及尖劈极易损坏。为了实现深井钻井,建议采用加大喷嘴过流断面面积、改变劈形等措施来解决新型液动阀式射流冲击器易损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深井 超深井 钻头 喷射钻井 射流冲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旗油田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物模实验和现场试验 被引量:12
4
作者 付美龙 王何伟 +2 位作者 罗跃 张煜 龙永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2-335,共4页
针对吴旗油田长2油藏物性差,渗透率低,注水井堵塞严重的情况,研发了由不同类型商品表面活性剂及助剂醇组成的四组份复配体系H和三组份复配体系D,药剂浓度均为1.1%,给出了体系配方。在4~5 MPa压力下,在空气渗透率0.86×10-3~1.91... 针对吴旗油田长2油藏物性差,渗透率低,注水井堵塞严重的情况,研发了由不同类型商品表面活性剂及助剂醇组成的四组份复配体系H和三组份复配体系D,药剂浓度均为1.1%,给出了体系配方。在4~5 MPa压力下,在空气渗透率0.86×10-3~1.91×10-3μm2的储层岩心中依次注矿化度2.42 g/L的注入水,5 PV体系H或D及后续注水,注水压力降低率/驱油效率分别为21.6%/7.9%(体系H)和32.5%/7.2%(体系D),体系H或D注入量增至101、5 PV时两个参数略有增大,注入压力增至大于81、2 MPa时两个参数略有减小。两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在10-2mN/m级。选择复配体系D用于吴72-71井的降压增注试验,酸化后再注表面活性剂,处理半径5 m,注入体系总量836 m3,含药剂9.2 t。注入后该井注水压力下降3 MPa,完成日配注水量60 m3,有效期已超过6个月。图3表3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复配体系 解堵 降压增注 化学处理 近井地带 注水井 低渗油藏 吴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胶—絮凝—深度氧化法处理残余压裂液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马超 徐良伟 +1 位作者 刘源 白波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71,共3页
胜利油田压裂作业后产生的残余压裂液具有COD、黏度、浊度高的特点,采用破胶—絮凝—深度氧化法来处理残余压裂液。筛选出性能优良的破胶剂、无机混凝剂、有机絮凝剂和深度氧化体系并确定最佳实验条件,最终得到胜利油田残余压裂液室内... 胜利油田压裂作业后产生的残余压裂液具有COD、黏度、浊度高的特点,采用破胶—絮凝—深度氧化法来处理残余压裂液。筛选出性能优良的破胶剂、无机混凝剂、有机絮凝剂和深度氧化体系并确定最佳实验条件,最终得到胜利油田残余压裂液室内处理配方:每100 mL残余压裂液需加破胶剂JPC 0.5 g、聚铝0.25 g、聚丙烯酰胺溶液3 mL、5 mL Fenton试剂〔n(FeSO4.7H2O)∶n(H2O2)=8∶1〕。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残余压裂液的各项污染物大幅下降,除COD外,其余污染物含量已经远低于GB 8978—1996的Ⅱ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压裂液 破胶 絮凝 深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带海域永冻层的力学特性对油气钻井的挑战 被引量:5
6
作者 朱亮 范西哲 +3 位作者 李军伟 邹和均 楼一珊 李忠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0-119,共10页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目前主要集中在热带和温带地区,但随着世界能源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油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寒带海域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永冻层所具有的力学性质特殊性,给寒带海域油气开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目前主要集中在热带和温带地区,但随着世界能源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油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寒带海域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永冻层所具有的力学性质特殊性,给寒带海域油气开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目前国内对于寒带海域油气钻井技术鲜见报道。为此,通过调研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永冻层在不同状态下的力学特性及其在井筒安全、钻井平台、钻井液体系、固井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所存在的风险,综合阐述了套管隔热、优快钻井、低温钻井液、低温固井及钻井平台设计等永冻层油气钻井关键工艺及配套技术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①永冻层所在的环境温度对其力学性质较为敏感,温度是稳定永冻层力学性质以及实现安全快速钻井的关键因素;②合理而高效的保温隔热技术、低温流体工艺技术和抗冰钻井平台技术是确保海域永冻层钻井顺利实施的核心技术。结论认为,寒带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在弄清永冻层分布特征和力学特性的基础上,研发并掌握寒带海域相关钻井技术对于提高我国海洋钻井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带海域 永冻层 力学特性 钻井工程 钻井风险 低温 关键技术 优快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超稠油脱水温度优化实验 被引量:8
7
作者 欧阳传湘 左晨晓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9-511,共3页
以辽河油田杜229+84超稠油区块的油样为实验对象,研究了超稠油的原油密度、粘度、混合原油乳状液密度、粘度、乳状液膜压及混合原油脱水水滴沉降速度等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分析了温度对超稠油脱水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混... 以辽河油田杜229+84超稠油区块的油样为实验对象,研究了超稠油的原油密度、粘度、混合原油乳状液密度、粘度、乳状液膜压及混合原油脱水水滴沉降速度等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分析了温度对超稠油脱水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混合原油及其乳状液的密度、粘度均减小,原油与脱出水密度差先增加后减小,水滴在介质(原油)中沉降速度增加,稠油乳状液膜压降低,升高温度有利于加快超稠油的脱水速度;油水密度差在70~95℃增加幅度最大,原油及其乳状液粘度的减小幅度最大。综合考虑经济因素,超稠油最佳破乳脱水温度为8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超稠油 脱水 乳状液 密度 粘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油吞吐室内实验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克厚 缪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77,116,共3页
通过室内二维平面模拟实验,用五点法布井方式的填砂平板模型,在模拟生产井完全水淹的基础上,模拟热油吞吐的生产过程。实验中设计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均质油藏,采用可视化模型直观地再现了注油前后生产井周围多孔介质中油水的微观分布状... 通过室内二维平面模拟实验,用五点法布井方式的填砂平板模型,在模拟生产井完全水淹的基础上,模拟热油吞吐的生产过程。实验中设计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均质油藏,采用可视化模型直观地再现了注油前后生产井周围多孔介质中油水的微观分布状态。根据各周期注油量和采油量,以及模拟生产井周围油水的分布情况,从油藏渗流规律和驱油理论2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了劈水疏油的概念,并利用这一概念对热油吞吐提高油井产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劈水疏油是热油吞吐提高油井产量的主要机理,热效应和解除井底有机垢堵塞对增产也有辅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油吞吐 劈水疏油 采收率 注水开发 增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气润湿反转堵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欧阳传湘 左晨晓 +1 位作者 张智君 袁海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在油气采收过程中,水平井比直井更容易出现产出液含水率过高的现象。水平井在低渗透率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针对水平井的特点,成熟的堵水方法和技术较少。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岩样进行气润湿反转实验,确定适用的气润湿反转化... 在油气采收过程中,水平井比直井更容易出现产出液含水率过高的现象。水平井在低渗透率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针对水平井的特点,成熟的堵水方法和技术较少。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岩样进行气润湿反转实验,确定适用的气润湿反转化学剂,并对其进行热稳定性及地层配伍性实验评价,建立可视水平井堵水物理模型,进行气润湿反转剂使用前后的对比实验研究,得到水侵量、水侵速度及含水率的变化特征曲线。研究表明,气润湿反转剂堵水技术可用于水平井,可延缓见水时间,提高无水采收率,降低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润湿反转 堵水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O_4-C-H_2O体系研究:模拟实验与热力学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康乐 罗跃 +2 位作者 单敬福 关富佳 王莎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4-432,共9页
传统认为TSR成因的固态沥青(焦沥青)属于热化学反应的终端产物,不会对TSR的反应进程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活性炭作为固态沥青(焦沥青)的模型化合物,开展了CaSO_4-C-H_2O体系的热模拟实验研究,探讨了CaSO_4-C-H_2O体系发生TSR的热力学特... 传统认为TSR成因的固态沥青(焦沥青)属于热化学反应的终端产物,不会对TSR的反应进程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活性炭作为固态沥青(焦沥青)的模型化合物,开展了CaSO_4-C-H_2O体系的热模拟实验研究,探讨了CaSO_4-C-H_2O体系发生TSR的热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CaSO_4-C-H_2O体系在300℃时即可启动TSR,主要生成CaCO_3、H_2S和CO_2等产物。这一TSR门限温度要远低于以往室内利用气态或液态烃类进行的TSR模拟实验温度范围,与热力学计算结果一致。利用HSC Chemistry5.0软件进行TSR过程模拟,发现25~200℃时CaSO4-C-H_2O体系发生的TSR完全受动力学控制,在温度保持不变情况下,压力增大不利于CaSO_4-C-H_2O体系发生TSR。较少的含水量对TSR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含水量过多则可能抑制TSR的进行,含水量对TSR的影响可能与CaSO4在水中的饱和浓度有关。在一定的温度下,当体系pH≤2时,随着pH逐渐降低,CaSO4的量呈线性递减,但在沉积盆地地层水pH范围内(pH>4),pH对TSR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CaSO_4-C-H_2O体系发生的TSR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并且随着温度升高,反应热逐渐增大。在25~200℃范围内,TSR反应热为12.9~133J/molCaSO4。热力学计算以及模拟实验结果均暗示,固态沥青(焦沥青)可能比烃类更容易参与TS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R 固态沥青 活性炭 CaSO_4 热力学特征 过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菲菲 王旭 +4 位作者 董钟骏 张严 李紫璇 娄文强 王茜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钻井过程中掉块的监测与识别对于及时发现和减缓井壁不稳定和卡钻等井下复杂至关重要。当前,掉块监测主要依赖人工监测,但该方法易受主观影响且耗时较长,存在滞后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该方法... 钻井过程中掉块的监测与识别对于及时发现和减缓井壁不稳定和卡钻等井下复杂至关重要。当前,掉块监测主要依赖人工监测,但该方法易受主观影响且耗时较长,存在滞后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该方法利用3D成像技术来获取振动筛上返出掉块的三维深度信息,以构建掉块图像样本库,并以You Only Look Once v8s(YOLOv8s)为基础目标检测模型,结合引入的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建立了CBAM-YOLOv8s掉块目标检测模型。通过将3D相机实时获取的三维深度信息集成到模型中,不仅实现了对掉块的实时监测和准确识别,还能够在识别的基础上判断其形状特征,从而实现井壁失稳性分析和井眼状况的实时评估。实验结果表明:CBAM模块的引入增强了模型对掉块关键特征的关注;集成实时获取三维深度信息的CBAM-YOLOv8s模型对掉块识别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6.01%和93.40%;扩展模型在掉块形状特征预测中的误差均小于10%。结论认为,基于3D视觉技术的实时掉块可视化监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准确识别出掉块及其形状特征,这一方法将为井壁稳定性早期预警和井下复杂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掉块深度图像 3D相机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CBAM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井工程数据仓库解决方案的研究
12
作者 王果 王志华 +2 位作者 刘刚 任双双 袁波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4期73-75,82,共4页
提出了油气井工程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基于油气井工程实例讲解了数据仓库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实现、数据展现等方面的内容。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构建具有钻井工程专业领域特色的数据仓库,就能够为不同层次和部门的工程管理及... 提出了油气井工程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基于油气井工程实例讲解了数据仓库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实现、数据展现等方面的内容。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构建具有钻井工程专业领域特色的数据仓库,就能够为不同层次和部门的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分析等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仓库 油气井工程 决策支持 数据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螺旋周向涡流的破碎性油气层固井新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闫振峰 魏凯 +4 位作者 翟晓鹏 付家文 齐奔 李嘉诚 郑力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77,共7页
固井质量直接影响油气产量,优良的顶替效率是保证固井质量的先决条件。针对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地层固井存在大排量顶替易漏、小排量顶替效率低的技术难题,提出了螺旋顶替提高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固井质量的理念,用水平集法构建了水泥浆顶替... 固井质量直接影响油气产量,优良的顶替效率是保证固井质量的先决条件。针对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地层固井存在大排量顶替易漏、小排量顶替效率低的技术难题,提出了螺旋顶替提高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固井质量的理念,用水平集法构建了水泥浆顶替前置液的追踪顶替界面数学模型,以典型固井工况参数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周向速度对顶替界面、顶替效率和接触时间的影响,形成了裸眼段二维螺旋(螺旋刚性扶正器)顶替固井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二维螺旋顶替时,顶替界面受周向速度的影响,“凸进”现象减缓,顶替界面较稳定,水泥浆接触地层时间延长,顶替效率提高;②相对于一维轴向顶替,二维螺旋顶替在原轴向波及范围内,增加了水泥浆周向波及,有助于将不规则井段内的被顶替液“旋出”,缩小滞留区,提高水泥浆胶结环境,驱净效果明显。结论认为,该技术在伊拉克米桑油气田现场应用,固井质量优质率从40%提升到60%,二维螺旋顶替固井技术稳定顶替界面和提高井壁驱净效果,二维螺旋周向波及顶替机理为解决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地层固井顶替的技术难题及研发螺旋注水泥工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水泥浆 固井 破碎性地层 窄密度窗口 盐膏层 二维螺旋顶替 固井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与热力学抑制剂对甲烷水合物的协同抑制机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杰 张良君 +4 位作者 刘成 郭盼阳 江厚顺 马攀 付宏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3,共7页
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导致分解后的水合物二次形成,进而会造成井筒和管线堵塞。甘氨酸因其强亲水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水合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与热力学抑制剂复配协同抑制水合物生成的作用机理尚不... 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导致分解后的水合物二次形成,进而会造成井筒和管线堵塞。甘氨酸因其强亲水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水合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与热力学抑制剂复配协同抑制水合物生成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为此,开展了甘氨酸与常见盐类和醇类热力学抑制剂复配使用时的甲烷水合物生成模拟实验,分析了甘氨酸与热力学抑制剂协同抑制甲烷水合物生成机理,并形成了适用于海洋水合物钻探开发用的甘氨酸类钻井液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甲烷气消耗量并不能真实反映抑制剂对水合物生成的抑制效果,还需结合水合物最终生成量、水合物生成3个阶段的时间变化情况综合判断;②甘氨酸浓度为1.0%时,抑制水合物生成的效果最佳,对应的反应体系具有最小的水合物生成区和最大的稳定区;③相比于单独使用1.0%甘氨酸,5.0%盐类抑制剂与1.0%甘氨酸混合使用时,具有协同抑制水合物生成的效果,可减少水合物生成量20%~30%,但5.0%醇类抑制剂与1.0%以及0.5%甘氨酸混合使用时反而促进了水合物生成;④甘氨酸与盐类混合形成的钻井液体系,可以有效降低水合物生成量。结论认为,该认识进一步厘清了甘氨酸与热力学抑制剂对水合物的协同抑制机理,为解决水合物开采过程中井筒堵塞造成的钻井安全问题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甘氨酸 热力学抑制剂 协同效果 影响因素 钻井液体系 基础物性 抑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后微粒运移对低渗透储层的伤害及对渗流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漪雯 付美龙 +3 位作者 王长权 许诗婧 孟凡坤 沈彦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8-244,共7页
CO_(2)驱是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有效的技术措施。利用现有井网转注CO_(2)是目前低油价下经济可行的开发方式。虽然在驱替过程中引起的微粒运移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注入CO_(2)能有效降低注入压力,且在注入过程中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 CO_(2)驱是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有效的技术措施。利用现有井网转注CO_(2)是目前低油价下经济可行的开发方式。虽然在驱替过程中引起的微粒运移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注入CO_(2)能有效降低注入压力,且在注入过程中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流体的渗流能力。通过开展CO_(2)驱后微粒运移堵塞规律实验及CO_(2)-水溶液对岩石溶蚀评价实验,并对驱替前后的相渗曲线变化特征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CO_(2)驱对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注入CO_(2)的过程中,注入速度为0.1、1.0 mL/min时的注入压力均有所降低。有油条件下CO_(2)驱后的岩心渗透率损失为37.05%,而经甲苯和无水乙醇清洗岩心后,岩心渗透率恢复30.48%,说明微粒在运移过程中会被原油束缚,积聚成团,造成堵塞。虽然存在一定的堵塞,但CO_(2)-水溶液主要与绿泥石发生反应,并释放Ca^(2+)、Mg^(2+)、Fe^(2+)等离子,其中Ca^(2+)浓度增长137.05%、Mg^(2+)浓度下降52.20%、Fe^(2+)浓度下降49.45%,说明虽然产生的MgCO_(3)、Fe_(2)O_(3)等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CO_(2)对CaCO3的溶蚀作用更强,整体上提高了流体的渗流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续水驱的注水能力及效果。CO_(2)驱前后,相渗曲线中束缚水饱和度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两相共渗区增大,驱油效率增加,进一步说明CO_(2)驱产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增大了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提高了注入水的注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微粒运移 低渗透储层 溶蚀评价 相渗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漪雯 付美龙 +4 位作者 王长权 许诗婧 孟凡坤 沈彦来 李毓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5,共7页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的技术手段。CO_(2)与原油接触后使体系中的沥青质以固体形式沉积下来,对储层造成一定堵塞,但同时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且不同注入方式下CO_(2)驱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具...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的技术手段。CO_(2)与原油接触后使体系中的沥青质以固体形式沉积下来,对储层造成一定堵塞,但同时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且不同注入方式下CO_(2)驱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开展了CO_(2)连续注入及CO_(2)-水交替注入后有机垢堵塞机理实验、储层润湿性实验及CO_(2)-水溶液对岩石的溶蚀评价实验,并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参数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定量表征了CO_(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CO_(2)驱产生的有机垢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整体上CO_(2)与绿泥石反应导致的溶蚀作用更强,使得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提高;且CO_(2)-水交替注入比CO_(2)连续注入引起的有机垢堵塞要弱,溶蚀作用效果更好,渗透率损失率更低,能够在中、大孔隙中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整体上更能增大岩石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使得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CO_(2)-水交替注入 有机垢 溶蚀作用 相对渗透率曲线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高洁 唐善法 程远鹏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目的在以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体系中,通过改变产电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方式,探究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集输出电压、功率密度、表观内阻来检测石油去除率,比较了不同单菌-SMFC、不... 目的在以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体系中,通过改变产电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方式,探究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集输出电压、功率密度、表观内阻来检测石油去除率,比较了不同单菌-SMFC、不同混合菌-SMFC的产电性能和降解性能,考查了菌种分布对SMFC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单菌-SMFC中,弗氏柠檬酸杆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均优于其他5种单菌构筑的SMFC;混合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较单菌-SMFC有较大提升,且其中蜡样芽孢杆菌+中间苍白杆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最优,输出电压可达到515.30 mV;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和阳极底泥中都可以降解含油污泥中的有机物,但是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更有利于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发挥。结论混合菌相对于单菌能够显著提升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而且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更有益于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 含油污泥 产电微生物 单菌 混合菌 菌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热源影响下双深双高钻井井筒瞬态传热模型
18
作者 陈鑫 何淼 +2 位作者 许明标 周长铖 林德举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1-60,共10页
为准确分析钻井液高温高压物性参数、钻柱偏心、旋转和钻头破岩多种热源因素对环空温度剖面的影响,基于井筒和周围环境传热机理和流动过程,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双深双高钻井的井筒瞬态传热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将... 为准确分析钻井液高温高压物性参数、钻柱偏心、旋转和钻头破岩多种热源因素对环空温度剖面的影响,基于井筒和周围环境传热机理和流动过程,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双深双高钻井的井筒瞬态传热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将现场实测数据分别与软件Drillbench和该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与现场实测数据拟合效果更佳。研究发现:综合考虑多种热源因素会使环空温度更接近井筒真实值,井底环空温差达到8.43℃;当考虑钻井液高温高压物性参数变化时,下段环空温度随井深的增加而显著减小,井底处环空温差为3.48℃;相较钻柱偏心,旋转和钻头破岩作用对环空温度的影响更显著,井底环空温差分别为6.20和6.56℃。研究结果可为双深双高钻井井筒温度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深双高钻井 井筒传热 钻柱偏心 旋转 钻头破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氧空气驱集输管道抗氧缓蚀剂优选与评价
19
作者 於亮 薛琨 +4 位作者 李晓燕 史宝成 伍丽娟 刘凯 张兴凯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9-146,共8页
目前抗氧缓蚀剂存在种类稀少、单一种类缓蚀剂的性能不够好以及经济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结合国内某减氧空气驱集输管道实际工况特点,通过对氧腐蚀机理研究,选取了3种现已研发的油田常用抗氧缓蚀剂EQI、HTT和TCT,对其进行了动态... 目前抗氧缓蚀剂存在种类稀少、单一种类缓蚀剂的性能不够好以及经济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结合国内某减氧空气驱集输管道实际工况特点,通过对氧腐蚀机理研究,选取了3种现已研发的油田常用抗氧缓蚀剂EQI、HTT和TCT,对其进行了动态腐蚀评价试验和表面形貌分析,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在Fe表面的吸附情况,得到缓蚀剂分子在水溶液环境下对Fe基体表面的吸附能大小,结合对比分析模拟和试验的结果,筛选出缓蚀性能最佳的缓蚀剂。试验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水溶液中3种缓蚀剂分子在Fe基体表面的吸附能大小从高到低依次为TCT>EQI>HTT,缓蚀剂分子吸附能越大,缓蚀性能越佳。所得结论可为减氧空气驱集输系统的腐蚀防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管道 减氧空气驱 抗氧缓蚀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缓蚀速率 氧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出口对轴向涡流分离器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娄焕伟 张兴凯 +3 位作者 刘旭煜 王智慧 廖锐全 叶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3,共8页
为了更好地预测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和设计出更高效的分离器,应进一步了解其内部流场分布特性及不同结构参数对内部流场的影响。为此,采用Fluent软件对轴向涡流分离器内部流场分布特性和分离器两相出口结构对内部流场及分离性能的影响展开... 为了更好地预测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和设计出更高效的分离器,应进一步了解其内部流场分布特性及不同结构参数对内部流场的影响。为此,采用Fluent软件对轴向涡流分离器内部流场分布特性和分离器两相出口结构对内部流场及分离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水相出口直径增加到40 mm时,轴向涡流分离器水相出口处会形成一个低速回流区域,可通过减小管径收缩程度等方法来缓解该现象的影响;在其他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是关于雷诺数和两相出口与入口直径之比的函数;分离效率正比于油相出口与入口直径之比,与雷诺数、水相出口与入口直径之比均为二次函数关系。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优化轴向涡流分离器的分离性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涡流分离器 分离性能 数值模拟 流场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