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油油藏注空气强化热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1
作者 黄丽娟 李茂恒 +4 位作者 裴树峰 陈志伟 周小淞 李宗法 刘家旭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注空气采油技术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式之一。针对水驱后小井距稀油油藏注空气开发的热效应问题,开展了注空气强化热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燃烧管含油饱和度、注气量、点火温度是影响热驱前缘形成和稳定的关键因素和... 注空气采油技术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式之一。针对水驱后小井距稀油油藏注空气开发的热效应问题,开展了注空气强化热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燃烧管含油饱和度、注气量、点火温度是影响热驱前缘形成和稳定的关键因素和必要条件。在含油饱和度30%~45%、气体加热温度300℃和注气强度4~6 L/min的条件下,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300~400℃的高温反应前缘,采收率达到74%。此外,在较低的注空气强度下,火烧前缘不稳定,通过注富氧空气有利于原油的氧化反应,同时提高火线温度,但反应消耗的油量较多,降低了实际采收率。油田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在低渗、低含油饱和度地层内维持较高的空气通量和火线温度,以实现强化热驱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现场实施注空气强化热驱工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油油藏 注空气 热驱 燃烧管实验 点火温度 注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井工程数据仓库解决方案的研究
2
作者 王果 王志华 +2 位作者 刘刚 任双双 袁波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4期73-75,82,共4页
提出了油气井工程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基于油气井工程实例讲解了数据仓库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实现、数据展现等方面的内容。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构建具有钻井工程专业领域特色的数据仓库,就能够为不同层次和部门的工程管理及... 提出了油气井工程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基于油气井工程实例讲解了数据仓库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实现、数据展现等方面的内容。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构建具有钻井工程专业领域特色的数据仓库,就能够为不同层次和部门的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分析等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仓库 油气井工程 决策支持 数据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液动射流冲击器实验 被引量:11
3
作者 熊青山 黄志强 +1 位作者 殷琨 田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5-67,共3页
针对天然气深井、超深井钻井中难度大,时效低,钻头寿命短等问题,提出在深井、超深井钻井中采用新型液动冲击回转钻井技术。新型液动射流冲击器包括肺形阀式射流冲击器、盖板流阀式射流冲击器、连体阀式射流冲击器、麻雀型阀式射流冲击器... 针对天然气深井、超深井钻井中难度大,时效低,钻头寿命短等问题,提出在深井、超深井钻井中采用新型液动冲击回转钻井技术。新型液动射流冲击器包括肺形阀式射流冲击器、盖板流阀式射流冲击器、连体阀式射流冲击器、麻雀型阀式射流冲击器,其工作原理与传统射流冲击器类似。实验包括凹劈、凸劈、尖劈、平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劈形,增加阀等措施,除麻雀型阀式射流冲击器外,均可实现正常冲击。但连体式射流冲击器中的阀及尖劈极易损坏。为了实现深井钻井,建议采用加大喷嘴过流断面面积、改变劈形等措施来解决新型液动阀式射流冲击器易损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深井 超深井 钻头 喷射钻井 射流冲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旗油田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物模实验和现场试验 被引量:12
4
作者 付美龙 王何伟 +2 位作者 罗跃 张煜 龙永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2-335,共4页
针对吴旗油田长2油藏物性差,渗透率低,注水井堵塞严重的情况,研发了由不同类型商品表面活性剂及助剂醇组成的四组份复配体系H和三组份复配体系D,药剂浓度均为1.1%,给出了体系配方。在4~5 MPa压力下,在空气渗透率0.86×10-3~1.91... 针对吴旗油田长2油藏物性差,渗透率低,注水井堵塞严重的情况,研发了由不同类型商品表面活性剂及助剂醇组成的四组份复配体系H和三组份复配体系D,药剂浓度均为1.1%,给出了体系配方。在4~5 MPa压力下,在空气渗透率0.86×10-3~1.91×10-3μm2的储层岩心中依次注矿化度2.42 g/L的注入水,5 PV体系H或D及后续注水,注水压力降低率/驱油效率分别为21.6%/7.9%(体系H)和32.5%/7.2%(体系D),体系H或D注入量增至101、5 PV时两个参数略有增大,注入压力增至大于81、2 MPa时两个参数略有减小。两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在10-2mN/m级。选择复配体系D用于吴72-71井的降压增注试验,酸化后再注表面活性剂,处理半径5 m,注入体系总量836 m3,含药剂9.2 t。注入后该井注水压力下降3 MPa,完成日配注水量60 m3,有效期已超过6个月。图3表3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复配体系 解堵 降压增注 化学处理 近井地带 注水井 低渗油藏 吴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带海域永冻层的力学特性对油气钻井的挑战 被引量:5
5
作者 朱亮 范西哲 +3 位作者 李军伟 邹和均 楼一珊 李忠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0-119,共10页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目前主要集中在热带和温带地区,但随着世界能源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油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寒带海域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永冻层所具有的力学性质特殊性,给寒带海域油气开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目前主要集中在热带和温带地区,但随着世界能源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油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寒带海域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永冻层所具有的力学性质特殊性,给寒带海域油气开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目前国内对于寒带海域油气钻井技术鲜见报道。为此,通过调研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永冻层在不同状态下的力学特性及其在井筒安全、钻井平台、钻井液体系、固井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所存在的风险,综合阐述了套管隔热、优快钻井、低温钻井液、低温固井及钻井平台设计等永冻层油气钻井关键工艺及配套技术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①永冻层所在的环境温度对其力学性质较为敏感,温度是稳定永冻层力学性质以及实现安全快速钻井的关键因素;②合理而高效的保温隔热技术、低温流体工艺技术和抗冰钻井平台技术是确保海域永冻层钻井顺利实施的核心技术。结论认为,寒带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在弄清永冻层分布特征和力学特性的基础上,研发并掌握寒带海域相关钻井技术对于提高我国海洋钻井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带海域 永冻层 力学特性 钻井工程 钻井风险 低温 关键技术 优快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古7井区低渗透油藏水锁损害实验评价及预测 被引量:5
6
作者 欧阳传湘 吕露 +2 位作者 马成 严东寅 张伟 《中外能源》 CAS 2011年第11期51-54,共4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易受水锁损害的特点,介绍水锁损害机理,提出水锁损害实验室评价方法。同时,针对水锁损害实验评价既需要代表性的储层岩心,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缺点,介绍了BP神经网络原理和灰色系统理论,把两者引入水锁损害研究中来,将灰... 针对低渗透油藏易受水锁损害的特点,介绍水锁损害机理,提出水锁损害实验室评价方法。同时,针对水锁损害实验评价既需要代表性的储层岩心,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缺点,介绍了BP神经网络原理和灰色系统理论,把两者引入水锁损害研究中来,将灰色GM(0,N)预测法和BP神经网络法有机结合,建立一种新的预测模型——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分析其可行性,用计算机C语言程序实现了上述过程。以塔里木油田轮古7井区15块有代表性的岩心室内水锁损害评价结果为学习样本,另外5块岩心为预测样本,建立了灰色-神经网络水锁损害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室实测结果吻合程度较好。并通过与回归分析法、灰色GM(0,N)预测法和神经网络法这三种预测方法进行比较,发现灰色-神经网络水锁损害预测模型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几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锁损害 界面张力 渗透率损害率 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33
7
作者 许冬进 尤艳荣 +1 位作者 王生亮 承宁 《中外能源》 CAS 2013年第4期36-41,共6页
致密油气的高效开发离不开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水平井压裂增产技术逐步向多级分段压裂、大规模分段多簇的"体积压裂"的趋势发展,工厂化作业技术成为致密油气低成本开发的模式。由于技术进步和压裂设备的不断更新,水平井钻井... 致密油气的高效开发离不开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水平井压裂增产技术逐步向多级分段压裂、大规模分段多簇的"体积压裂"的趋势发展,工厂化作业技术成为致密油气低成本开发的模式。由于技术进步和压裂设备的不断更新,水平井钻井技术、大规模压裂技术和压裂微地震实时监测诊断技术是致密油气开采的三大关键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已经成为油田提高采收率和开发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外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调研和分析,对机械封隔器分段压裂技术、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裸眼封隔器分段改造技术、可钻桥塞分段压裂技术、液体胶塞分段压裂技术等工艺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技术局限性给予论述,展望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国内各油田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分段压裂 致密油气 低渗透 增产措施 喷砂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超稠油脱水温度优化实验 被引量:8
8
作者 欧阳传湘 左晨晓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9-511,共3页
以辽河油田杜229+84超稠油区块的油样为实验对象,研究了超稠油的原油密度、粘度、混合原油乳状液密度、粘度、乳状液膜压及混合原油脱水水滴沉降速度等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分析了温度对超稠油脱水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混... 以辽河油田杜229+84超稠油区块的油样为实验对象,研究了超稠油的原油密度、粘度、混合原油乳状液密度、粘度、乳状液膜压及混合原油脱水水滴沉降速度等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分析了温度对超稠油脱水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混合原油及其乳状液的密度、粘度均减小,原油与脱出水密度差先增加后减小,水滴在介质(原油)中沉降速度增加,稠油乳状液膜压降低,升高温度有利于加快超稠油的脱水速度;油水密度差在70~95℃增加幅度最大,原油及其乳状液粘度的减小幅度最大。综合考虑经济因素,超稠油最佳破乳脱水温度为8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超稠油 脱水 乳状液 密度 粘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气润湿反转堵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欧阳传湘 左晨晓 +1 位作者 张智君 袁海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在油气采收过程中,水平井比直井更容易出现产出液含水率过高的现象。水平井在低渗透率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针对水平井的特点,成熟的堵水方法和技术较少。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岩样进行气润湿反转实验,确定适用的气润湿反转化... 在油气采收过程中,水平井比直井更容易出现产出液含水率过高的现象。水平井在低渗透率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针对水平井的特点,成熟的堵水方法和技术较少。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岩样进行气润湿反转实验,确定适用的气润湿反转化学剂,并对其进行热稳定性及地层配伍性实验评价,建立可视水平井堵水物理模型,进行气润湿反转剂使用前后的对比实验研究,得到水侵量、水侵速度及含水率的变化特征曲线。研究表明,气润湿反转剂堵水技术可用于水平井,可延缓见水时间,提高无水采收率,降低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润湿反转 堵水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岩石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方法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志明 蔡雨桐 +1 位作者 刘冰 汪伟英 《天然气与石油》 2012年第3期49-52,101,共4页
现有渗流规律研究实验主要都是针对中高渗油藏的,而对低渗油藏岩心样品却缺乏统一和规范。为改变这一现状,更科学地研究低渗透岩石渗流规律,有必要了解该领域目前的实验研究现状。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的... 现有渗流规律研究实验主要都是针对中高渗油藏的,而对低渗油藏岩心样品却缺乏统一和规范。为改变这一现状,更科学地研究低渗透岩石渗流规律,有必要了解该领域目前的实验研究现状。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内容包括低渗透岩石渗流规律的特征,低渗透岩石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现状和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初步解决思路,研究成果可为从事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渗流规律 实验方法 问题 解决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油吞吐室内实验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克厚 缪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77,116,共3页
通过室内二维平面模拟实验,用五点法布井方式的填砂平板模型,在模拟生产井完全水淹的基础上,模拟热油吞吐的生产过程。实验中设计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均质油藏,采用可视化模型直观地再现了注油前后生产井周围多孔介质中油水的微观分布状... 通过室内二维平面模拟实验,用五点法布井方式的填砂平板模型,在模拟生产井完全水淹的基础上,模拟热油吞吐的生产过程。实验中设计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均质油藏,采用可视化模型直观地再现了注油前后生产井周围多孔介质中油水的微观分布状态。根据各周期注油量和采油量,以及模拟生产井周围油水的分布情况,从油藏渗流规律和驱油理论2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了劈水疏油的概念,并利用这一概念对热油吞吐提高油井产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劈水疏油是热油吞吐提高油井产量的主要机理,热效应和解除井底有机垢堵塞对增产也有辅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油吞吐 劈水疏油 采收率 注水开发 增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集输联合站设备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凌峰 刘云 +2 位作者 廖锐全 姚安林 肖峰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08年第4期14-16,共3页
油田联合站设备的风险评价,对提高其安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油田联合站设备的安全技术规范和功能特性,提出了联合站设备风险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较全面的联合站设备风险影响模糊失效可能性因素体系和模糊失效后果... 油田联合站设备的风险评价,对提高其安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油田联合站设备的安全技术规范和功能特性,提出了联合站设备风险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较全面的联合站设备风险影响模糊失效可能性因素体系和模糊失效后果因素体系,制定出较客观的联合站设备失效可能性因素及失效后果因素评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站 风险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酶稠油解堵剂的实验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平中 王渊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24-327,共4页
详细介绍了生物酶稠油解堵剂的解堵机理:该解堵剂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使胶质、沥青质脱离固体颗粒表面,同时细粉砂也可随着液流排出,在解除有机垢堵塞的同时也可使固体颗粒堵塞部分解除。岩心驱替实验结果显示,对于渗... 详细介绍了生物酶稠油解堵剂的解堵机理:该解堵剂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使胶质、沥青质脱离固体颗粒表面,同时细粉砂也可随着液流排出,在解除有机垢堵塞的同时也可使固体颗粒堵塞部分解除。岩心驱替实验结果显示,对于渗透率小于1μm2的岩心,生物酶稠油解堵剂的解堵效果并不理想,而对于渗透率大于1μm2的岩心其解堵效果则很明显。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生物酶稠油解堵剂能够有效解除稠油油藏堵塞,提高油井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酶 解堵剂 稠油 界面张力 润湿性 模拟实验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带油环凝析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春锋 郑可 胡小鹏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年第3期46-49,共4页
近年来,如何高效开发凝析气藏尤其是带油环凝析气藏已成为国内油气田开发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滩海某带油环凝析气藏为例,主要采用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对其合理井网井距、井型、水平井合理水平段长度、合理油气开发程序、油环注水效果及... 近年来,如何高效开发凝析气藏尤其是带油环凝析气藏已成为国内油气田开发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滩海某带油环凝析气藏为例,主要采用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对其合理井网井距、井型、水平井合理水平段长度、合理油气开发程序、油环注水效果及凝析气藏循环注气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具体的开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凝析气藏 油环 组分模型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辅助机械破岩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志强 郑双进 《天然气技术》 2009年第5期27-29,共3页
为提高钻井速度,开展了水力辅助机械破岩的全尺寸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表明,目前石油钻井机泵条件下水力辅助机械破岩作用明显,钻头压降的提高、冲击间距的缩小、回压的降低可显著扩大水力辅助机械破岩的效果,水力辅助机械破岩存在最... 为提高钻井速度,开展了水力辅助机械破岩的全尺寸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表明,目前石油钻井机泵条件下水力辅助机械破岩作用明显,钻头压降的提高、冲击间距的缩小、回压的降低可显著扩大水力辅助机械破岩的效果,水力辅助机械破岩存在最优喷距,实验条件下为50mm。揭示出加强水力与机械联合破岩作用应成为今后钻头改进和钻井水力参数设计的突破方向,也说明推广欠平衡钻井技术可为充分发挥水力辅助机械破岩作用与提高钻速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辅助 机械破岩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
16
作者 张菲菲 王旭 +4 位作者 董钟骏 张严 李紫璇 娄文强 王茜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钻井过程中掉块的监测与识别对于及时发现和减缓井壁不稳定和卡钻等井下复杂至关重要。当前,掉块监测主要依赖人工监测,但该方法易受主观影响且耗时较长,存在滞后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该方法... 钻井过程中掉块的监测与识别对于及时发现和减缓井壁不稳定和卡钻等井下复杂至关重要。当前,掉块监测主要依赖人工监测,但该方法易受主观影响且耗时较长,存在滞后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该方法利用3D成像技术来获取振动筛上返出掉块的三维深度信息,以构建掉块图像样本库,并以You Only Look Once v8s(YOLOv8s)为基础目标检测模型,结合引入的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建立了CBAM-YOLOv8s掉块目标检测模型。通过将3D相机实时获取的三维深度信息集成到模型中,不仅实现了对掉块的实时监测和准确识别,还能够在识别的基础上判断其形状特征,从而实现井壁失稳性分析和井眼状况的实时评估。实验结果表明:CBAM模块的引入增强了模型对掉块关键特征的关注;集成实时获取三维深度信息的CBAM-YOLOv8s模型对掉块识别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6.01%和93.40%;扩展模型在掉块形状特征预测中的误差均小于10%。结论认为,基于3D视觉技术的实时掉块可视化监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准确识别出掉块及其形状特征,这一方法将为井壁稳定性早期预警和井下复杂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掉块深度图像 3D相机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CBAM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红浅1井钻井工程方案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波 黄志强 +2 位作者 文涛 王海波 段飞飞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4-126,169,共3页
红浅1井是新疆油田在2009年部署的一口重点风险探井,该区块钻井较少,可参考的邻井资料不多,且在风城组地层可能存在异常高压。从井身结构设计、下部钻具组合形式、钻井液性能控制以及钻井提速措施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该井的钻井工程设... 红浅1井是新疆油田在2009年部署的一口重点风险探井,该区块钻井较少,可参考的邻井资料不多,且在风城组地层可能存在异常高压。从井身结构设计、下部钻具组合形式、钻井液性能控制以及钻井提速措施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该井的钻井工程设计,为新疆油田该区块后续钻井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设计 异常高压 井身结构 钻井液 提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螺旋周向涡流的破碎性油气层固井新技术
18
作者 闫振峰 魏凯 +4 位作者 翟晓鹏 付家文 齐奔 李嘉诚 郑力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77,共7页
固井质量直接影响油气产量,优良的顶替效率是保证固井质量的先决条件。针对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地层固井存在大排量顶替易漏、小排量顶替效率低的技术难题,提出了螺旋顶替提高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固井质量的理念,用水平集法构建了水泥浆顶替... 固井质量直接影响油气产量,优良的顶替效率是保证固井质量的先决条件。针对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地层固井存在大排量顶替易漏、小排量顶替效率低的技术难题,提出了螺旋顶替提高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固井质量的理念,用水平集法构建了水泥浆顶替前置液的追踪顶替界面数学模型,以典型固井工况参数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周向速度对顶替界面、顶替效率和接触时间的影响,形成了裸眼段二维螺旋(螺旋刚性扶正器)顶替固井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二维螺旋顶替时,顶替界面受周向速度的影响,“凸进”现象减缓,顶替界面较稳定,水泥浆接触地层时间延长,顶替效率提高;②相对于一维轴向顶替,二维螺旋顶替在原轴向波及范围内,增加了水泥浆周向波及,有助于将不规则井段内的被顶替液“旋出”,缩小滞留区,提高水泥浆胶结环境,驱净效果明显。结论认为,该技术在伊拉克米桑油气田现场应用,固井质量优质率从40%提升到60%,二维螺旋顶替固井技术稳定顶替界面和提高井壁驱净效果,二维螺旋周向波及顶替机理为解决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地层固井顶替的技术难题及研发螺旋注水泥工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水泥浆 固井 破碎性地层 窄密度窗口 盐膏层 二维螺旋顶替 固井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的不同负载方式对光催化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宋学海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05X期370-372,共3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外涂法和混熔法等不同工艺制作负载纳米TiO2的载体。甲基橙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不同纳米TiO2的负载方式具有不同的光催化活性,纳米TiO2在悬浮状态时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外涂纳米TiO2的载体的光催化活性也高,采... 采用溶胶-凝胶法、外涂法和混熔法等不同工艺制作负载纳米TiO2的载体。甲基橙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不同纳米TiO2的负载方式具有不同的光催化活性,纳米TiO2在悬浮状态时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外涂纳米TiO2的载体的光催化活性也高,采用溶胶-凝胶法制作的纳米TiO2载体没有明显的光催化活性;在采用混熔法制作纳米TiO2载体时,纳米TiO2的掺入量越多,载体的光催化活性越大;在纳米TiO2光催化的作用下,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速率与甲基橙浓度的平方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光催化 TIO2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与热力学抑制剂对甲烷水合物的协同抑制机理
20
作者 汪杰 张良君 +4 位作者 刘成 郭盼阳 江厚顺 马攀 付宏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3,共7页
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导致分解后的水合物二次形成,进而会造成井筒和管线堵塞。甘氨酸因其强亲水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水合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与热力学抑制剂复配协同抑制水合物生成的作用机理尚不... 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导致分解后的水合物二次形成,进而会造成井筒和管线堵塞。甘氨酸因其强亲水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水合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与热力学抑制剂复配协同抑制水合物生成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为此,开展了甘氨酸与常见盐类和醇类热力学抑制剂复配使用时的甲烷水合物生成模拟实验,分析了甘氨酸与热力学抑制剂协同抑制甲烷水合物生成机理,并形成了适用于海洋水合物钻探开发用的甘氨酸类钻井液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甲烷气消耗量并不能真实反映抑制剂对水合物生成的抑制效果,还需结合水合物最终生成量、水合物生成3个阶段的时间变化情况综合判断;②甘氨酸浓度为1.0%时,抑制水合物生成的效果最佳,对应的反应体系具有最小的水合物生成区和最大的稳定区;③相比于单独使用1.0%甘氨酸,5.0%盐类抑制剂与1.0%甘氨酸混合使用时,具有协同抑制水合物生成的效果,可减少水合物生成量20%~30%,但5.0%醇类抑制剂与1.0%以及0.5%甘氨酸混合使用时反而促进了水合物生成;④甘氨酸与盐类混合形成的钻井液体系,可以有效降低水合物生成量。结论认为,该认识进一步厘清了甘氨酸与热力学抑制剂对水合物的协同抑制机理,为解决水合物开采过程中井筒堵塞造成的钻井安全问题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甘氨酸 热力学抑制剂 协同效果 影响因素 钻井液体系 基础物性 抑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