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昌东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在渔业上的合理利用问题 被引量:54
1
作者 陈洪达 何楚华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5年第3期410-420,共11页
本文是根据1962—1964年部分调查研究资料整理而成的。文中列出了83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的名录,比较了全湖21个采集断面、3个植物带和17个植物群丛以及长江中下游6个浅水湖泊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分析了东湖两个断面(Ⅻ和Ⅺ... 本文是根据1962—1964年部分调查研究资料整理而成的。文中列出了83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的名录,比较了全湖21个采集断面、3个植物带和17个植物群丛以及长江中下游6个浅水湖泊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分析了东湖两个断面(Ⅻ和ⅪⅡ)的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和湖中不同水深区的生物量变化情况。全湖面积为28.5平方公里。8月是生物量的高峰期,平均每平方米的生物量为1,068.1克(湿重)或94.8克(风干重)或82克(烘干重)或322千卡(能量)。其中,以黄丝草所占的比例为最大,其次为大茨藻、聚草、黑藻和金鱼藻。全湖水生植物的年生产量为30,440吨(湿重)或2,337吨(烘干重)或9×10~9千卡(能量),连同浮游植物(16×10~9千卡)一起,则东湖全年的原初生产量为25×10~9千卡,其中水生植物约占总原初生产量的36%。本文最后讨论了水生植物在湖泊渔业上的合理利用问题,提出了草食性鱼种放养量的计算公式和合理利用水生植物资源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东湖 水生维管束植物 生物量 渔业利用 草食性鱼种 放养量 计算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鳞斜颌鲴的养殖及其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Administrative Board of the Tao-Yuan-Ho Reservoir,Hupei Province Section of Introduction Acclimation,Laboratory of Fish Genetics Breeding,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Hupei Province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5年第4期421-438,共18页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斜颌鲴 人工养殖 生物学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成鱼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内陆水体“生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研究的发展趋势——水污染和生物生产力的关系
3
作者 刘建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1977年第1期20-26,共7页
陆地上和大气中的污染物,最后都或多或少地进入水体,对生物生产力造成消极的影响。例如,西德工业区烟囱里冒出的飘尘含二氧化硫飞越国界,改变了许多水体的pH值,以至引起水生生物的死亡。浓度只有几个ppb的DDT,对四种有代表性的藻类的光... 陆地上和大气中的污染物,最后都或多或少地进入水体,对生物生产力造成消极的影响。例如,西德工业区烟囱里冒出的飘尘含二氧化硫飞越国界,改变了许多水体的pH值,以至引起水生生物的死亡。浓度只有几个ppb的DDT,对四种有代表性的藻类的光合作用起着抑制作用,已有实验报道。其他农药和汞、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体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生产力 内陆水体 重金属污染物 生物量 生态系 水生生物 实验报道 鱼类种群 抑制作用 湖泊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昌东湖蒙古红(鱼白)和翘嘴红(鱼白)的食性及其种群控制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朱志荣 林永泰 方榕乐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6年第1期36-52,共17页
本文主要报道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对放养鳙、鲢鱼种的危害性及控制其种群发展的途径。通过肠道内食物的检查,发现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与所吞食“家鱼”鱼种规格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根据所得的数据分别求出这两种凶猛鱼的全长与... 本文主要报道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对放养鳙、鲢鱼种的危害性及控制其种群发展的途径。通过肠道内食物的检查,发现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与所吞食“家鱼”鱼种规格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根据所得的数据分别求出这两种凶猛鱼的全长与被吃鱼种全长的迴归方程式及95%的可信限,确定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危害不同规格鱼种的范围。并通过对东湖这两种凶猛鱼种群长度的调查,提出鳙、鲢鱼种放养的合理规格。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全年各月的摄食强度随着水温的不同和生殖季节的来临而有所改变,根据这种情况,对于什么时间放养鱼种较为有利也进行了探讨。从两种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来看,它们对鳙、鲢的危害性是很明显的。为了遏制其种群发展,进行了围捕产卵群体、药物杀卵和投放棕榈皮鱼巢诱其产卵等试验。试验证明,在生殖季节当它们大量集群时进行围捕,效果较为显著。近年来这两种凶猛鱼的产量和种群的长度组成都有所下降。文中附有不同长度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吞食不同鳙鱼种的范围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东湖 蒙古红鲌 翘嘴红鲌 食性 种群控制 凶猛鱼类 鱼类动物性敌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锈环稜螺繁殖和生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陈其羽 宋贵保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5年第4期519-534,共16页
作者于1963年3月至1964年6月间对武昌东湖的铜锈环稜螺的某些生态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自然种群中铜锈环稜螺的性比为1∶1。成熟雌螺全年怀胚,月平均怀胚数以5月初最高,7、8、9月最低,生活于池塘中的雌螺的怀胚数又高于湖泊中相应壳高... 作者于1963年3月至1964年6月间对武昌东湖的铜锈环稜螺的某些生态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自然种群中铜锈环稜螺的性比为1∶1。成熟雌螺全年怀胚,月平均怀胚数以5月初最高,7、8、9月最低,生活于池塘中的雌螺的怀胚数又高于湖泊中相应壳高组雌螺的怀胚数。生殖季节自4月中旬至11月底,其中以6月份产螺达高峰,其临界水温为16—18℃,最适水温在26℃左右。雌螺生长至壳高15—16毫米开始生殖。在自然种群中,每一雌螺每年平均产螺49.7个。雌螺所产仔螺的大小与年龄有关。对铜锈环稜螺的生长规律,提出了有关方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 繁殖 生长 底栖动物 生态学 青鱼 活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出血病的研究简报 被引量:3
6
《淡水渔业》 1977年第6期25-27,共3页
草鱼出血病是1970年首先在湖北省黄陂县滠口水产养殖场发现的。当时该场工人和技术人员已识别出此病与已知的其它传染性鱼病不同,并根据病鱼表现出肌肉充血这一主要症状而称它“红肌肉”病。1972年我们开始对此病进行研究,认为“红肌... 草鱼出血病是1970年首先在湖北省黄陂县滠口水产养殖场发现的。当时该场工人和技术人员已识别出此病与已知的其它传染性鱼病不同,并根据病鱼表现出肌肉充血这一主要症状而称它“红肌肉”病。1972年我们开始对此病进行研究,认为“红肌肉”病名,不能全面反映此病的特点,故改称“草鱼出血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出血病 鱼病 肌肉 充血 传染性 识别 湖北 主要症状 病名 简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的种群生态学及其最大持续渔获量的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吴清江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5年第3期387-409,共23页
本文研究长江中下游长吻的种群生态学特性并进行渔业生物学分析。胸鳍棘、尾舌骨及脊椎骨都可用作年龄鉴定材料。用Brody-Bertallanffy的公式表述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调查生殖特性并分析比较产卵力及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以食物... 本文研究长江中下游长吻的种群生态学特性并进行渔业生物学分析。胸鳍棘、尾舌骨及脊椎骨都可用作年龄鉴定材料。用Brody-Bertallanffy的公式表述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调查生殖特性并分析比较产卵力及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以食物出现率和重量法评价各类食物在食料中的作用。由渔获物统计资料计算种群的自然死亡率和捕捞死亡率。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繁殖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最大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吻鮠 种群生态学 最大持续渔获量 捕捞强度 捕捞规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烂鳃病的研究 Ⅰ.细菌性病原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卢全章 倪达书 葛蕊芳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5年第3期315-334,共20页
本文主要是报导1972年从患细菌性烂鳃的草鱼和其他鱼的鳃上分离到的病原粘细菌。通过多次人工感染(包括再分离和再感染),证明G_4菌株是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草、鳙、鲢、草鳙杂种、团头鲂、鲤等鱼的烂鳃病。对G_4菌株的菌... 本文主要是报导1972年从患细菌性烂鳃的草鱼和其他鱼的鳃上分离到的病原粘细菌。通过多次人工感染(包括再分离和再感染),证明G_4菌株是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草、鳙、鲢、草鳙杂种、团头鲂、鲤等鱼的烂鳃病。对G_4菌株的菌体、子实体、小孢子的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作了较详细的观察和试验;根据其特征,定名为鱼害粘球菌——新种(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 Ko,sp.nov.)。较详细地观察了G_4菌株在胰胨液体培养中的群集习性,“柱子”形成、繁殖散发和衰老死亡的全过程。认为“柱子”形成是G_4菌株,也可能是所有鱼类寄生粘细菌所共有的一种运动、繁殖的表现形式,它是不会转化为真正的子实体的。草鱼细菌性烂鳃病是危害很大的鱼病之一。其病原菌分离的成功,对有效地防治该病,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丰富了研究鱼类寄生粘细菌的学术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烂鳃病 粘细菌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昌东湖地区摇蚊科昆虫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士达 钱秋萍 谢翠娴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7年第2期227-240,共14页
据目前所知,1940年有关作者曾对采自我国云南、西藏和台湾等地的摇蚊科昆虫先后报导过69种,其中台湾的种类几乎占到90%。本文的报导系于1963年和1964年作者以灯诱和昆虫网捕捉两种方法,在武昌东湖地区收到大量的摇蚊科昆虫的标本,共鉴定... 据目前所知,1940年有关作者曾对采自我国云南、西藏和台湾等地的摇蚊科昆虫先后报导过69种,其中台湾的种类几乎占到90%。本文的报导系于1963年和1964年作者以灯诱和昆虫网捕捉两种方法,在武昌东湖地区收到大量的摇蚊科昆虫的标本,共鉴定出37种,分别隶属于3亚科16属。其中摇蚊亚科的3个属即雕翅摇蚊属(Glyptotendipes),沼摇蚊属(Limnochironomus)和劳特摇蚊属(Lanterbor-niella)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37种之中,除6种已报导见于我国台湾外,有31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通过标本数量的分析,作者认为有9种应为东湖地区的优势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东湖 摇蚊科昆虫 种类 形态特征 分布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止逃鱼用的拦网和拦栅的合理规格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敬存 华元渝 +2 位作者 邓宝玲 黄尚务 谢洪高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5年第3期335-353,共19页
目前一般较大的湖泊水库放养鱼类的回捕率颇低,逃鱼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确定拦鱼用的网和栅所应采取的规格,测量了2,227尾(3—16厘米)鲢、鳙、草、青鱼种的全长,最大周长、头宽、颅宽的各个数值,推算出全长与最大周长、头宽、颅宽的迥... 目前一般较大的湖泊水库放养鱼类的回捕率颇低,逃鱼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确定拦鱼用的网和栅所应采取的规格,测量了2,227尾(3—16厘米)鲢、鳙、草、青鱼种的全长,最大周长、头宽、颅宽的各个数值,推算出全长与最大周长、头宽、颅宽的迥归方程式及它们的95%的可信限。通过实验,观察到在流水条件下,鱼种能溯水穿越较自身最大周长为小的拦网网目或较头宽为小的拦栅栅距而逃逸。作者称这种能力为“穿拦系数”(用Kg 或Kp 表示)。并测出在武昌东湖某些生活污水进水口处,1973年3—4月份白鲢鱼种的穿拦系数按Kg 计算为1.5,按Kp 计算为1.2。作者建议在静水或出水口处,设置拦鱼用的拦网的网目长度不得超过所投放色种的最大周长的95%的可信限的下限的1/2,各种拦栅的栅距不得超过鱼种的头宽的95%可信限的下限。而在流水条件下,在确定所应采取的拦网网目或拦栅栅距时,还应该考虑“穿拦系数”在内。文末附有检索表,列举了鲢、鳙、草、青鱼种(3—16厘米)相应于全长值的最大周长值、头宽值、颅宽值以及它们的95%可信限的上限和下限的各个数值,供确定拦网网目和拦栅栅距的规格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拦鱼设施 拦网 拦栅 规格 穿拦系数 网目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昌东湖渔获物的分析研究及合理放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伙泉 黄尚务 +6 位作者 邓宝玲 谢洪高 陈敬存 朱志荣 方榕乐 林永泰 王安定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6年第1期16-26,共11页
本文研究了武昌东湖1973—1975年度渔获物的情况,并从鱼类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东湖合理放养的若干问题。东湖是养殖湖泊。在不投饵的情况下,年产量从1971年的36.5万斤,逐年上升到1975年的81万斤,折合亩产36.8斤。渔获物中放养鱼类占88—9... 本文研究了武昌东湖1973—1975年度渔获物的情况,并从鱼类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东湖合理放养的若干问题。东湖是养殖湖泊。在不投饵的情况下,年产量从1971年的36.5万斤,逐年上升到1975年的81万斤,折合亩产36.8斤。渔获物中放养鱼类占88—96%,主要为鲢、鳙,其次是草鱼。其他野杂鱼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对不同规格的鱼种的生长率和回捕率的分析,表明鱼种规格越大,回捕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根据三年来渔获物的分析,本文最后讨论了东湖渔业的生产潜力和合理放养问题,提出了对现有鱼类种群结构进行调整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东湖 渔获物 合理放养 鱼类生态学 种群结构 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肠炎病病原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Third Laboratory,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Hupei Province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7年第2期245-246,共2页
草鱼肠炎病是草鱼中流行广、危害大的一种鱼病。自1953年以来,为了有效地控制此病,对防治方法及其病原进行了研究。1958年从病鱼中分离到一种肠型点状产气杆菌(Aeromonas punctata f.intestinalis),通过对健康鱼腹腔注射感染,获... 草鱼肠炎病是草鱼中流行广、危害大的一种鱼病。自1953年以来,为了有效地控制此病,对防治方法及其病原进行了研究。1958年从病鱼中分离到一种肠型点状产气杆菌(Aeromonas punctata f.intestinalis),通过对健康鱼腹腔注射感染,获得了阳性结果,因而被定为草鱼肠炎的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肠炎病 病原菌 肠型点状产气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鱼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含量年周期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杰超 欧阳玉梅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5年第4期535-540,共6页
本文报道了用蟾蜍离体卵巢跌卵的方法来研究鲤鱼脑垂体里的促性腺激素含量的年周期变化情况,以解决我国鲩、青、鲢、鳙人工繁殖工作中应用鲤鱼脑垂体作为催产剂的质量问题。实验是在1962—1963年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鲤鱼脑垂体对蟾蜍... 本文报道了用蟾蜍离体卵巢跌卵的方法来研究鲤鱼脑垂体里的促性腺激素含量的年周期变化情况,以解决我国鲩、青、鲢、鳙人工繁殖工作中应用鲤鱼脑垂体作为催产剂的质量问题。实验是在1962—1963年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鲤鱼脑垂体对蟾蜍离体卵巢有明显的跌卵效果;鲤鱼脑垂体里的促性腺激素是常年存在的,但随季节的不同而含量亦有所不同。全年中以2—3月份的脑垂体里促性腺激素的含量最高,10月份为最低,其他月份则是逐渐递升与递减的关系,因而呈现出一明显的年周期变化规律,这对指导收集鲤鱼脑垂体的最适季节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对鱼类脑垂体的生理探讨方面也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脑垂体促性腺激素 含量变化 年周期变化 催产剂 人工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颌鲴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Sec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Acclimation,the 2nd Laboratory,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Hupei Province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7年第2期119-122,共4页
斜颔鲴在我国分布很广,它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并常以其较发达的下颔角质边缘在石面或泥表刮取食物。据有关资料记载,斜颔鲴是以水生高等植物的枝叶及硅藻、丝状藻类为主要食物(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在乌苏里江、兴凯... 斜颔鲴在我国分布很广,它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并常以其较发达的下颔角质边缘在石面或泥表刮取食物。据有关资料记载,斜颔鲴是以水生高等植物的枝叶及硅藻、丝状藻类为主要食物(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在乌苏里江、兴凯湖、松花江等水域中,其主要食物为腐植质、有机碎屑(以下简称腐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颌鲴 食性 腐屑 底泥 底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白头白嘴病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Third Laboratory,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Hupei Province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6年第1期53-65,共13页
白头白嘴病是夏花鱼种阶段严重病害之一。本文对草鱼白头白嘴病的病原、病理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经从病鱼分离到90株菌株的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病的病原是粘球菌属(Myxococcus)的一种。通过组织病理观察,病鱼不仅是体表、口腔、眼、... 白头白嘴病是夏花鱼种阶段严重病害之一。本文对草鱼白头白嘴病的病原、病理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经从病鱼分离到90株菌株的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病的病原是粘球菌属(Myxococcus)的一种。通过组织病理观察,病鱼不仅是体表、口腔、眼、鳃等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病变,而且头部的软骨组织、横纹肌纤维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使这些组织丧失了生理机能。筛选了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试验,以1.5ppm 福美砷的疗效最好。在饲养管理方面,鱼苗一级饲养阶段,采用了合理密养(15万尾/亩)和及时分池(饲养20天左右)等措施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白头白嘴病 症状 病理变化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鱼类对寄生虫病免疫的研究
16
《淡水渔业》 1977年第7期5-7,共3页
虽然国外很早以前就知道鱼类能对寄生虫病免疫,然而不象在人类和兽医方面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鱼类对寄生虫免疫的报道。有关鱼体存在抗寄生虫特异性抗体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Bauer(1958,1959)曾对这个被忽视的领域加以评论。以... 虽然国外很早以前就知道鱼类能对寄生虫病免疫,然而不象在人类和兽医方面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鱼类对寄生虫免疫的报道。有关鱼体存在抗寄生虫特异性抗体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Bauer(1958,1959)曾对这个被忽视的领域加以评论。以后Snieszko(1969)作过鱼类对后生动物寄生虫免疫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免疫 寄生虫病 兽医方 鱼体 特异性抗体 忽视 抗寄生虫 研究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中好气性异养细菌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Section of Wastewater Treatment,Wuhan Dyeing Plant and Section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for the Dyeing Industry,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Hupei Province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5年第4期551-553,共3页
用活性污泥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目前应用很广泛的一种生物处理法。此法近年来在我国已逐渐推广应用和发展,但对在处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细菌却缺乏系统的研究。我们于1972年5月到12月对武汉印染厂废水处理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用活性污泥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目前应用很广泛的一种生物处理法。此法近年来在我国已逐渐推广应用和发展,但对在处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细菌却缺乏系统的研究。我们于1972年5月到12月对武汉印染厂废水处理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了一些观察,初步研究了好气性异养细菌的优势种类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好气性异养细菌 种类 生物处理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鲢和草鱼杂交试验 被引量:5
18
《淡水渔业》 1973年第10期9-10,共2页
1972年5月,利用人工催情取得草鱼(♀)卵95.6万粒,与花鲢(♂)的精液进行湿法授精,受精率为59.7%,孵化率为39.5%,得仔鱼苗约24.6万尾。
关键词 花鲢 草鱼 杂交试验 人工催情 授精 孵化率 受精率 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鲶科鱼类的总述 被引量:63
19
作者 陈湘葬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7年第2期197-218,共22页
本总述包括3个属(鲶属、缺鳍鲶属和叉尾鲶属),共计12个种。其中1个种是新种,命名为兰州鲶(Silurus lanzhouensis,sp.nov.),采于黄河水系;另1个是南方大口鲶新亚种(Silurussoldatovi meridionalis,subsp.nov.),生活在长江及长江以南大的... 本总述包括3个属(鲶属、缺鳍鲶属和叉尾鲶属),共计12个种。其中1个种是新种,命名为兰州鲶(Silurus lanzhouensis,sp.nov.),采于黄河水系;另1个是南方大口鲶新亚种(Silurussoldatovi meridionalis,subsp.nov.),生活在长江及长江以南大的江河中。两种成体均具有2对口须。通过鲶属大多数种的头骨的比较,发现鲶属有3个类型,主要是以上筛骨的形状来区别。在这3个类型中各有2对和3对口须的种,因此作者认为以口须的多少作为属的特征是不够的,本文仍按以往有些学者的观点,将4须鲶属作为鲶属的异名。在我国各处最普通的种是鲶鱼,但时常在若干水系中也出现具4根口须的很相近似的种,互相混淆。鲶鱼必须依据什么特征来识别,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者根据各方面的记述,提出无论雌雄其胸鳍刺外缘均具有显著的锯齿,才是鲶鱼的主要特征。我们曾函询瑞典的两个博物馆,据回信:“看来,保藏在瑞典的林奈的鲶鱼模式标本已经遗失了。”因而作者指定把我国黑龙江水系所产的10尾鲶鱼标本作为新的模式标本,存放于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室。本文还讨论了鲶科鱼类的起源与地理分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鲶科鱼类 中国 种类 形态特征 起源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馬湖“灌江”作用的初步探討 被引量:3
20
作者 方榕乐 《淡水渔业》 1975年第5期18-20,共3页
扩大湖泊的鱼类来源对提高湖泊的渔业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湖北省湖泊养殖的经验,在一些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中.利用开闸“灌江”的办法,“倒灌”成鱼(排水期间江中鱼类上溯入湖)或“顺灌”鱼苗(鱼苗随江水流入湖中),是增加鱼... 扩大湖泊的鱼类来源对提高湖泊的渔业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湖北省湖泊养殖的经验,在一些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中.利用开闸“灌江”的办法,“倒灌”成鱼(排水期间江中鱼类上溯入湖)或“顺灌”鱼苗(鱼苗随江水流入湖中),是增加鱼源主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湖泊养殖 鱼苗 成鱼 利用 主要措施 排水 渔业产量 增加 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