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氏原螯虾不同生长阶段饲料适宜蛋白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伟杰 莫爱杰 +4 位作者 杨慧君 袁勇超 顾泽茂 王岳松 桂聪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0-178,共9页
克氏原螯虾作为典型的杂食性偏肉食性动物,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日粮蛋白水平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试验分别以体质量为0.026、1.04和5.06 g左右的不同生长阶段(仔虾、幼虾和亚成体虾)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每个生长阶段分别设计5种不同蛋白... 克氏原螯虾作为典型的杂食性偏肉食性动物,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日粮蛋白水平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试验分别以体质量为0.026、1.04和5.06 g左右的不同生长阶段(仔虾、幼虾和亚成体虾)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每个生长阶段分别设计5种不同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饲养试验。结果显示: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不同生长阶段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上升。②饲料系数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而降低。③仔虾和幼虾阶段,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随后差异性不显著;亚成体虾阶段,饲料蛋白水平为250 g/kg的处理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④仔虾和幼虾阶段肝胰腺中SOD活性和PO活性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亚成体虾阶段,当饲料蛋白水平超过300 g/kg时,肝胰腺中SOD活性和PO活性反而均显著降低。对特定生长率进行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初始体质量为0.026±0.001、1.04±0.03、5.06±0.17 g的克氏原螯虾饲料适宜蛋白水平分别为403.3、358.8和305.6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仔虾 幼虾 亚成体虾 蛋白质需求 生长性能 绿色优质饲料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一种新型甲壳素基因的鉴定和抑菌功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焦厚琪 霍诗天 +2 位作者 闫黎明 李艳和 刘学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8-256,共9页
抗菌肽是无脊椎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因子,抗菌肽具有良好且广谱的抗菌活性,并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有望替代传统抗生素药物发挥功能。甲壳素(Crustin)是目前甲壳类动物中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抗菌肽家族。研究鉴定了来自克氏原... 抗菌肽是无脊椎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因子,抗菌肽具有良好且广谱的抗菌活性,并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有望替代传统抗生素药物发挥功能。甲壳素(Crustin)是目前甲壳类动物中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抗菌肽家族。研究鉴定了来自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的一种新型Crustin基因,命名为Pc-CruL。通过Pc-CruL抵抗病原性细菌的免疫防御反应的初步探究,发现Pc-CruL对克氏原螯虾的天然免疫系统至关重要,为深入研究克氏原螯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克氏原螯虾的人工养殖过程中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Pc-CruL包含330 bp,编码109个氨基酸,与已知的克氏原螯虾甲壳素同源性较低,为Ⅰ型甲壳素蛋白家族新成员。Pc-CruL在健康的克氏原螯虾的血淋巴、鳃、肠道、胃、心和肝胰腺中均存在,在血淋巴中的含量最高,而在肝胰腺中含量最低。同时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Pc-CruL重组蛋白显著地抑制了几种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的生长,具有良好的广谱抑菌活性。体内实验表明,对健康的克氏原螯虾注射Pc-CruL重组蛋白可以保护克氏原螯虾,在副溶血弧菌感染后,提高存活率。Pc-CruL是克氏原螯虾中关键的免疫因子,在克氏原螯虾抵抗外界病原菌入侵和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抗菌肽 先天免疫 甲壳素 副溶血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ftr56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邝鸣 刘晥蒙 +2 位作者 姚健 霍诗天 刘学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5,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硬骨鱼类特有的finTRIM(Fish novel tripartite motif,ftr)在斑马鱼(Danio rerio)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研究克隆了斑马鱼ftr56基因并分析了其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增殖的抑制作用。根... 为进一步了解硬骨鱼类特有的finTRIM(Fish novel tripartite motif,ftr)在斑马鱼(Danio rerio)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研究克隆了斑马鱼ftr56基因并分析了其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增殖的抑制作用。根据NCBI中斑马鱼ftr56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ftr56 CDS区,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4.0-His,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4.0-ftr56-Hi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SVCV感染斑马鱼胚胎成纤维细胞(ZF4)后ftr56 mRNA的变化。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斑马鱼FTR56单独聚为一支。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黑猩猩、牛、鼠的TRIM56相似度为22%—23%。FTR56二级结构具有1个RING指结构域,1个B-box结构域,1个卷曲螺旋结构域和1个B30.0结构域。qRT-PCR检测结果显示,ftr56在SVCV感染后24h表达量显著上升。在过表达ftr56后,SVCV的G蛋白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12h和24h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培养基上清中SVCV滴度也明显降低,表明FTR56抑制SVCV的增殖。实验为进一步揭示finTRIM在鱼类病毒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R56 克隆表达 SVCV 抗病毒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CD8α和CD207的表达及抗细菌免疫的功能研究
4
作者 田丁 蒋飞 +4 位作者 陈春秀 李珂珂 卞柄杰 吴志新 陈孝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9-616,共8页
为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面重要的表型分子CD8α和CD207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DCs抗细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实验从草鱼DCs的cDNA中扩增CD8α和CD207胞外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CD8α/CD207,并转化到感受... 为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面重要的表型分子CD8α和CD207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DCs抗细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实验从草鱼DCs的cDNA中扩增CD8α和CD207胞外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CD8α/CD207,并转化到感受态细胞Transetta(DE3),表达纯化后制备CD8α和CD207多克隆抗体。利用qPCR、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术揭示草鱼CD8α和CD207在抗细菌免疫过程中发挥的功能。结果显示,制备的草鱼CD8α和CD207多克隆抗体既可以识别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也能识别鱼体内和培养细胞的内源性蛋白。从功能上看,灭活嗜水气单胞菌处理草鱼DCs后,在24h内,CD8α和CD207的表达量均有显著上调(P<0.05);且CD8α和CD207分子在草鱼DCs呈递抗原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草鱼DCs表现出与哺乳动物相似的保守免疫表型和功能,研究结果为阐明草鱼DCs介导的适应性免疫调节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CD8Α CD207 抗原呈递 抗细菌免疫 草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鲺(Argulus japonicus)寄生大口黑鲈的首次报道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浩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1-148,共8页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1种寄生于大口黑鲈体表的鲺(Argulus sp.)进行鉴定,并根据SSU rDNA序列探究鲺属内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鲺体呈淡黄色;雌性体长1.93±0.46(1.42~2.54)mm,雄性体长2.18±0.49(1.57~2.87)...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1种寄生于大口黑鲈体表的鲺(Argulus sp.)进行鉴定,并根据SSU rDNA序列探究鲺属内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鲺体呈淡黄色;雌性体长1.93±0.46(1.42~2.54)mm,雄性体长2.18±0.49(1.57~2.87)mm;背甲马蹄形,侧叶末端伸达第三游泳足后缘;吸盘由多条(雌性:44~52;雄性:46~47)几丁质条组成,每条几丁质条含不等数量(雌性:5~6;雄性:7~8)的几丁质片。形态学与形态测量学结果与日本鲺(Argulus japonicus Thiele,1900)最为相似。比对该物种SSU rDNA序列发现与日本鲺JN558647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9.77%(1274/1277),进一步支持鉴定为日本鲺。ML系统进化树显示:鲺属内物种主要分为3个进化支;其中,日本鲺株系多位于Clade I中且与A.foliaceus和A.rhipidiophorus呈并系类群;本次采集的日本鲺(MW866569)聚于Clade I的基部,与日本鲺KF747859和KF747860株系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鲺 大口黑鲈 形态特征 分子系统发育 新宿主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与稻田养殖小龙虾感染WSSV的流行病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徐日俊 顾泽茂 +1 位作者 李莉娟 袁军法 《中国水产》 2020年第6期63-66,共4页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小龙虾感染WSSV的现状和养殖环境因素对WSSV发生的影响,作者对湖北省小龙虾养殖主产区进行了WSSV流行病学调查,并定点监测了两个实验基地(潜江市、武汉蔡甸区)的WSSV感染规律。结果显示:湖北省养殖主产区总体带...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小龙虾感染WSSV的现状和养殖环境因素对WSSV发生的影响,作者对湖北省小龙虾养殖主产区进行了WSSV流行病学调查,并定点监测了两个实验基地(潜江市、武汉蔡甸区)的WSSV感染规律。结果显示:湖北省养殖主产区总体带毒率为51.65%,其中池塘为55.29%,稻田为47.60%;正常塘为20.81%,发病塘为72.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养殖 流行病学调查 WSSV 带毒率 小龙虾养殖 定点监测 环境因素 蔡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粕替代鱼粉添加丁酸梭菌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矣林圆 桂聪 +4 位作者 刘婧文 杨慧君 莫爱杰 翟昱翔 袁勇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为研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质配合饲料,以初始体质量(50.78±1.15)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分别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处理组,并在3种豆粕替... 为研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质配合饲料,以初始体质量(50.78±1.15)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分别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处理组,并在3种豆粕替代基础上添加0.05%丁酸梭菌设计D25+C、D50+C和D75+C3个处理组,共计7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喂试验,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益生菌后鱼体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显示:豆粕替代25%鱼粉时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均未出现显著差异。但替代比例达到50%后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显著升高,肝脏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在替代50%鱼粉的基础上添加丁酸梭菌组与对照相比,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无显著差异。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添加丁酸梭菌与未添加组相比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得到改善,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0.05%的丁酸梭菌可改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达到50%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配合饲料 饲料添加剂 丁酸梭菌 豆粕替代 生长性能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大口黑鲈弹状病毒发酵中草药的筛选及其效果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曾荣博 刘爽 +5 位作者 张玉军 李陈 余艳枝 李元平 肖运才 刘学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筛选出能够对MSRV具有抑制效果的发酵中草药,研究通过MTT法检测8种发酵中草药(L1、L2、L3、L4、L5、X1、X2和ZHS)对EPC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L1、L2、L3、X1、X2和ZHS未对EPC细胞造成明显的损伤和毒性,L4和L5在4 mg/mL时对细胞造成... 为筛选出能够对MSRV具有抑制效果的发酵中草药,研究通过MTT法检测8种发酵中草药(L1、L2、L3、L4、L5、X1、X2和ZHS)对EPC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L1、L2、L3、X1、X2和ZHS未对EPC细胞造成明显的损伤和毒性,L4和L5在4 mg/mL时对细胞造成损害;通过荧光定量PCR法(qRT-PCR)筛选出X1药物(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鱼腥草、南芪和杏仁)对MSRV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在细胞水平上通过qRT-PCR法发现X1药物能够抑制MSRV的感染;空斑实验结果表明X1药物可以降低约10倍MSRV的病毒滴度。在鱼体水平上设置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攻毒组、预防组和治疗组,评价X1药物对MSRV的抗病毒效果,结果表明经X1药物处理后,治疗组可以将大口黑鲈的存活率提高20%;通过qRT-PCR法检测大口黑鲈组织中病毒载量,结果表明X1药物显著抑制MSRV在肝脏、脾脏组织中的复制;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X1药物可以抑制MSRV引起的在肝脏、脾脏组织病变。研究为发酵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开发抗MSRV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弹状病毒 发酵中草药 抗病毒 大口黑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膜蛋白OmpA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性中的功能
9
作者 刘芳园 胡瑞雪 +3 位作者 余芳 侯家昊 于子润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09,共7页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2.11×10^(8)±0.07×10^(8))和(6.61×10^(8)±0.16×10^(8))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基因缺失不改变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增加了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了菌株的黏附能力,从而降低了该菌对蛙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尔伊丽莎白菌 基因缺失 外膜蛋白A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鉴定及其功能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辉 李思思 +3 位作者 吴志新 许荔立 田丁 陈孝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3-179,共7页
为研究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细菌感染对其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黄颡鱼免疫器官中朗格汉斯细胞进行鉴定,通过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到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超微结构,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鲶爱德华氏菌感... 为研究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细菌感染对其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黄颡鱼免疫器官中朗格汉斯细胞进行鉴定,通过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到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超微结构,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鲶爱德华氏菌感染后黄颡鱼免疫相关组织内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相关基因IL-1β、TNF-α、IL-10和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黄颡鱼头肾和脾脏中具有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记CD207蛋白,且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类似,即细胞质中大量的伯贝克颗粒围绕着中心粒呈放射状排列。在鲶爱德华氏菌感染后,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相关基因IL-1β、TNF-α、IL-10和TLR-4在黄颡鱼免疫器官内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上述结果表明,黄颡鱼含有朗格汉斯细胞,并且其可能参与了机体抗鲶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朗格汉斯细胞 鲶爱德华氏菌 荧光定量PCR 基因表达 超微结构 免疫反应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淡水鱼(鳜、黄颡鱼和虹鳟)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哲 李丹 顾泽茂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鳜(Siniperca chuats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中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鱼类,养殖规模和消费市场逐年扩大,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概述3种鱼类及其产业近5年发展趋势,并... 鳜(Siniperca chuats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中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鱼类,养殖规模和消费市场逐年扩大,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概述3种鱼类及其产业近5年发展趋势,并对其近10年的质量安全状况变化以及目前产业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种鱼类主要的质量安全隐患集中在药物残留上,其中鳜产业主要安全问题为药物(孔雀石绿)残留。同时,针对行业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总结和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养殖、流通和加工等规范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 药物残留 规范 黄颡鱼 虹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对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一铭 顾泽茂 +2 位作者 李莉娟 陈天圣 袁军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6,共7页
为揭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后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运用16S rD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健康与人工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显示,感染组... 为揭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后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运用16S rD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健康与人工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在肠道丰度及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其优势菌群组成发生变化。对照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分别占75.42%和19.17%;感染组肠道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分别占78.14%和17.38%。利用LEfSe分析差异菌属发现,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Candidatus bacilloplasma丰度显著减少(P<0.05),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的丰度显著上升(P<0.05)。此外,部分潜在病原菌如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丰度在感染后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说明WSSV感染导致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提示WSSV或可通过干扰肠道稳态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克氏原螯虾 肠道菌群 白斑综合征病毒 高通量测序 LEfSe分析 稻田养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芽孢杆菌对草鱼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及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孔维光 吴志新 +3 位作者 李思思 赵慧 李锡阁 陈孝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73,共7页
为探讨益生性枯草芽孢杆菌对肠上皮细胞黏附及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以草鱼肠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了枯草芽孢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抑制率和对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对草鱼... 为探讨益生性枯草芽孢杆菌对肠上皮细胞黏附及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以草鱼肠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了枯草芽孢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抑制率和对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对草鱼肠上皮细胞形态、细胞中四甲基偶氮唑盐(MTT)OD值、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等各种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但在孵育3h和6h后分别显著降低了Na+,K+-ATP酶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与嗜水气单胞菌孵育3h后,肠上皮细胞由椭圆变成不规则形态,培养液的死细胞增多,并且在多数时间点上显著降低了MTT OD值以及谷草转氨酶、Na+,K+-ATP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细胞中MTT OD值和细胞上清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枯草芽孢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共孵育对肠上皮细胞形态及各种生理指标的影响明显小于嗜水气单胞菌组;黏附抑制实验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显著降低嗜水气单胞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率。提示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抑制嗜水气单胞菌对草鱼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并减轻嗜水气单胞菌对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嗜水气单胞菌 黏附 细胞损伤 肠上皮细胞 草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复合发酵对豆粕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锡阁 周成翀 +3 位作者 吴志新 王辉 罗燕儿 陈孝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3-131,共9页
从4种具有优良发酵豆粕能力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米根霉、产黄青霉)中筛选最优发酵菌株组合,以粗蛋白含量和大豆肽含量为评价标准,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豆粕固态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抗营养因子变化进行分析。... 从4种具有优良发酵豆粕能力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米根霉、产黄青霉)中筛选最优发酵菌株组合,以粗蛋白含量和大豆肽含量为评价标准,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豆粕固态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抗营养因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B-8和米根霉M-1为最优发酵菌株组合。复合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根霉同时接入到豆粕中,两菌株接种比例2∶1,发酵总接种量10%,发酵温度40℃,料水比1.0∶1.4(质量比),发酵时间96 h。豆粕经复合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大豆肽、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升,水分含量显著下降,大分子蛋白质基本降解为10 ku以下的小分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显著低于未发酵豆粕。结果表明,豆粕经复合发酵后营养成分显著增加,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营养品质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复合发酵 工艺优化 大豆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对草鱼肝脏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罗燕儿 赵慧 +3 位作者 郭道远 王欢 陈孝煊 吴志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5-493,共9页
为研究益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肝脏脂质代谢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实验设置对照组(Con组)、Aeromonas hydrophila组(Ah组)、Aeromonas hydrophila+Bacillus subtilis组(Ah+Bs组)、Bacillus s... 为研究益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肝脏脂质代谢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实验设置对照组(Con组)、Aeromonas hydrophila组(Ah组)、Aeromonas hydrophila+Bacillus subtilis组(Ah+Bs组)、Bacillus subtilis+Aeromonas hydrophila组(Bs+Ah组),三个实验组均腹腔注射1×10^5 CFU/fish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枯草芽孢杆菌饲料含菌量为1×10^7 CFU/g,实验周期为56d,并于第28和第56天取样。结果表明,与Ah组相比,投喂枯草芽孢杆菌饲料后,(1)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2) 28d时肝脏油红O染色脂滴面积及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3)调节血脂代谢及缓解肝脏损伤: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4)调节脂质代谢:28d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表达水平下调,脂蛋白脂酶及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的表达水平上调;(5)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的发生: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总抗氧化能力提高;丙二醛及过氧化氢含量降低。综上,在饲料中添加益生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增强草鱼的抗氧化能力,缓解机体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造成的肝脏损伤,调节肝脏脂质代谢功能,减少脂质在肝脏中的积累,并促进草鱼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嗜水气单胞菌 枯草芽孢杆菌 脂质代谢 抗氧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蛋白饲料对杂交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转氨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贺舒 孙俊霄 +2 位作者 杨慧君 樊启学 袁勇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7,共9页
本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低蛋白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转氨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5组饲料,设置3个蛋白梯度(... 本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低蛋白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转氨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5组饲料,设置3个蛋白梯度(42%、37%和32%),分别记为对照组、LP1组和LP2组,并参照对照组饲料中赖氨酸与蛋氨酸含量,向LP1组和LP2组添加晶体赖氨酸和蛋氨酸,记为LP1+AA组与LP2+AA组。将实验鱼随机分为5组,分别等量投喂5组饲料,饲养8周后测定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指标、常规营养成分、转氨酶活性与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饲料相比,(1)LP1组与LP2组杂交黄颡鱼幼鱼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LP1+AA与LP2+AA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LP2组与LP2+AA组杂交黄颡鱼下丘脑GH、IGF-1及垂体GH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各实验组肌肉与全鱼的常规营养成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各实验组肝脏与血清中的AST活性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LP2组血清中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及LP1+AA组(P<0.05);(5)LP1+AA组肝脏与血清中SOD、CAT、T-AOC、MDA、ROS及肝脏中Cu/Zn-SOD、Mn-SOD、CAT mRNA相对表达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LP1组、LP2组和LP2+AA组血清中CAT活性及肝脏中T-AOC均显著降低(P<0.05);LP2组和LP2+AA组肝脏与血清中RO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中Cu/Zn-SOD、CAT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低蛋白饲料 氨基酸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恩诺沙星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欢 许荔立 +4 位作者 陈孝煊 袁军法 田丁 蒋飞 吴志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119,共8页
在18℃和25℃2种温度下,对克氏原螯虾注射剂量为20μg/kg的恩诺沙星药液,分析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残留规律。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及环丙沙星在血淋巴、肌肉、肝胰腺中回收率80%~110%,检测值日内变异系... 在18℃和25℃2种温度下,对克氏原螯虾注射剂量为20μg/kg的恩诺沙星药液,分析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残留规律。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及环丙沙星在血淋巴、肌肉、肝胰腺中回收率80%~110%,检测值日内变异系数均小于5%,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6%,检测限均在0.01μg/mL(μg/g)以下。18℃时恩诺沙星在克氏原螯虾血淋巴、肌肉、肝胰腺中的T max分别为0.0830、0.3447、1.9335 h,25℃时恩诺沙星在克氏原螯虾血淋巴、肌肉、肝胰腺中的T max分别为0.0830、0.2634、1.1658 h,温度提高加快了克氏原螯虾中恩诺沙星的吸收。消除半衰期T 1/2β大小顺序为肝胰腺(55.7403 h)>肌肉(52.7437 h)>血浆(18.6087 h)。以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作为残留标志物,25℃时恩诺沙星在肝胰腺的消除期为311.47 h,18℃时恩诺沙星在肝胰腺的消除期为417.77 h,根据本试验结果,以国家标准0.2μg/g为残留标准,建议恩诺沙星休药期为32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 药代动力学 药物残留 合理用药量 休药期 食品安全 疾病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耐低氧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22
18
作者 孙俊霄 韩广坤 +6 位作者 刘娅 李明波 袁勇超 樊启学 王银海 杨贺舒 莫爱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1-1279,共9页
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普通黄颡鱼幼鱼为实验对象,拟通过8周的投喂生长和低氧胁迫实验,比较研究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及耐低氧抗逆性。投喂生长实验:经过8周的养殖,杂交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9.60±... 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普通黄颡鱼幼鱼为实验对象,拟通过8周的投喂生长和低氧胁迫实验,比较研究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及耐低氧抗逆性。投喂生长实验:经过8周的养殖,杂交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9.60±0.88)g/尾,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5.74±0.42)g/尾(P<0.05),杂交黄颡鱼幼鱼较普通黄颡鱼幼鱼体重生长快24.52%;杂交黄颡鱼幼鱼存活率为(87.78±1.92)%,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67.78±1.92)%(P<0.05),杂交黄颡鱼幼鱼比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高29.51%;杂交黄颡鱼的饲料系数为1.18±0.14,普通黄颡鱼饲料系数为1.36±0.21。低氧胁迫实验:同时将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置于在溶氧量(1.48±0.27)mg/L的水体中,分别在低氧胁迫0、6h、12h和24h后,检测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发现: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血清和肝脏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氧胁迫后6h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低氧胁迫后12h较低氧胁迫0均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普通黄颡鱼;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在低氧胁迫后出现显著性上升(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普通黄颡鱼。从无氧代谢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缺氧诱导基因相对表达量3方面分析表明杂交黄颡鱼和黄颡鱼低氧胁迫短时间均具有一定的低氧耐受能力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会出现氧化损伤且杂交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要显著性高于普通黄颡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生长 存活率 低氧胁迫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增强剂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军 冯德品 +5 位作者 董舰峰 张金平 王哲 吴昊 何志刚 顾泽茂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83,共6页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对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和0.3%的枯草芽孢杆菌、酵母细胞壁多糖和酵母水解物,养殖初始体重(61.12±1.37) 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90 d...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对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和0.3%的枯草芽孢杆菌、酵母细胞壁多糖和酵母水解物,养殖初始体重(61.12±1.37) 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90 d。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酵母细胞壁多糖实验组的齐口裂腹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FCR)降低,且以酵母细胞壁多糖对提高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效果最为明显。当添加剂量增加到0.3%时,酵母细胞壁多糖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相比于其他两个梯度有显著性提高,而其他两个实验组差异不显著,酵母细胞水解物则能显著降低饵料系数;在免疫功能方面,3种免疫增强剂的3种浓度下,齐口裂腹鱼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以芽孢杆菌组效果最为显著,分别为(3.93±0.35)μg/mL和(153.34±1.50)μg/mg;而3个实验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且不同剂量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当添加量为0.1%时,酵母细胞壁多糖组和酵母提取物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当添加量为0.3%时,3个实验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酵母细胞壁多糖对促进齐口裂腹鱼生长效果最好,而枯草芽孢杆菌对提高鱼类的免疫功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口裂腹鱼 枯草芽孢杆菌 酵母细胞壁多糖 酵母水解物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蝇蛆粉替代鱼粉对杂交黄颡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杨贺舒 孙俊霄 +3 位作者 袁勇超 樊启学 李明波 莫爱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3-581,共9页
研究旨在评估蝇蛆粉(MGM)替代鱼粉(FM)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优1号"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6组等氮(粗蛋白42%)饲料,分别使用蝇蛆粉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粉蛋白,分... 研究旨在评估蝇蛆粉(MGM)替代鱼粉(FM)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优1号"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6组等氮(粗蛋白42%)饲料,分别使用蝇蛆粉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粉蛋白,分别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将初始体重为(0.62±0.01) g的杂交黄颡鱼幼鱼随机分为6组,进行为期8周的投喂实验。实验结束时测定其生长性能、全鱼体组成和肝组织与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R和T-AOC)。结果显示:(1)与G0相比, G20与G40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G60、G80与G100组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与G0相比, G20与G40组的饲料系数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G60、G80与G100的饲料系数显著性升高(P<0.05)。不同替代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2)各替代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全鱼体组成与形体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3)G20组杂交黄颡鱼血清与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略高于G0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CAT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G40中出现显著升高(P<0.05)。肝脏中GR与SOD活性、血清中SOD活性与T-AOC在G80组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蝇蛆粉可以替代40%的鱼粉并不会对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蝇蛆粉 替代 生长性能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