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值模拟的湖库型水体景观规划设计--以MIKE21模型在七里冲水库应用为例
1
作者 刘昱 徐晶菁 +2 位作者 熊瑶 徐昕 武柯宏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3期175-183,共9页
我国地大物博、水库众多,如何平衡库区水利安全、生态安全与景观规划设计间的矛盾是当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水利关注的重点。文章以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中的七里冲水库为例,首先利用MIKE21软件构建库区的二维水动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 我国地大物博、水库众多,如何平衡库区水利安全、生态安全与景观规划设计间的矛盾是当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水利关注的重点。文章以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中的七里冲水库为例,首先利用MIKE21软件构建库区的二维水动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水体水流场与流态;然后以景观规划设计语言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转译;最后从景观建设适宜性区域划分与具体实施方法两方面提炼基于水动力特征分析的库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与实施路径。结果表明,基于湖库水文特征解析以识别适宜建设区域,可为平衡库区景观规划设计与水利安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也可为相关实践项目提供一定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库型水体 景观规划设计 水动力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农村小微水体现状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曼 刘伯娟 +1 位作者 熊元武 张平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5期112-115,共4页
小微水体是农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行洪、灌溉等重要功能,与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微水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村庄生态环境、居民生活质量及乡村经济发展等。以湖北省... 小微水体是农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行洪、灌溉等重要功能,与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微水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村庄生态环境、居民生活质量及乡村经济发展等。以湖北省尚市镇龙脉、星河2个村域堰塘为例,指出农村小微水体存在的现状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原则、治理思路及治理措施,以期为农村小微水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水体 堰塘 水环境 长效管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蓄演算法和SWMM模型联合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应用研究——以马鞍山郑蒲港新区排涝系统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肖阳 王亚东 +1 位作者 刘晨辉 常达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以马鞍山郑蒲港新区排涝系统为代表性案例,探讨基于调蓄演算法和SWMM模型联合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应用研究。郑蒲港新区于2012年设立,定位为现代临港物流区、现代临港工业区及产城一体主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发展功能。首先,收集新区地理... 以马鞍山郑蒲港新区排涝系统为代表性案例,探讨基于调蓄演算法和SWMM模型联合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应用研究。郑蒲港新区于2012年设立,定位为现代临港物流区、现代临港工业区及产城一体主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发展功能。首先,收集新区地理、气候和排水系统相关数据,运用基于水量平衡的调蓄演算方法对排涝系统及规模进行分析。然后,将优化方案应用于SWMM模型,对雨水径流等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和分析。研究表明,为达到20年一遇暴雨不积水的设计排涝标准,研究区域需外排总设计流量为111.9 m^(3)/s,扣除现有3座泵站合计流量后,尚需增加30.5 m^(3)/s外排流量。研究成果为郑蒲港新区姥下河北片区的排涝减灾和排涝系统整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有助于新区发展建设需要。同时,此研究方法可作为基于调蓄演算法和SWMM模型联合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应用研究的参考,推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涝系统 排涝演算法 SWMM模型 马鞍山市 郑蒲港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黄石段为例探讨长江中游城市滨江岸线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
4
作者 崔鸣 刘昱 陆雪菲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4期26-28,共3页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在长江沿线众多省份中,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长度为全国之最,长达1062 km。开展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彰显滨江城市特色,改善滨江区域的生态环境,推动长江沿线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给滨江城市的生态...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在长江沿线众多省份中,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长度为全国之最,长达1062 km。开展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彰显滨江城市特色,改善滨江区域的生态环境,推动长江沿线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给滨江城市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分析长江干堤提档升级黄石段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实践。该项目从改善滨江区域的人居环境出发,充分利用现有建成临江空间,采用“清岸线、整江滩、守湿地”的综合提升手段,以“郊野、文化、历史、延续”为主题,形成郊野生态段、文化体验段、历史记忆段、西塞延续段,打造“临江、近江、见江”的滨江景观通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 长江干堤 生态修复 滨江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工程中管道材料的选择——以沙河—吉河水库连通应急调水工程为例
5
作者 骆旋 余伟 +3 位作者 邱冬梅 马丽梅 郭文慧 林沛榕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253-257,共5页
在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中,管道是重要的建筑物结构型式,应用较为普遍。随着科学技术及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管道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根据工程建设的需求及环境条件,管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可靠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本文以枣阳市沙河... 在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中,管道是重要的建筑物结构型式,应用较为普遍。随着科学技术及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管道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根据工程建设的需求及环境条件,管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可靠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本文以枣阳市沙河-吉河水库连通应急调水工程项目为例,分析不同管道材料的技术性能,包括输水能力、施工难易程度及耐久性,并结合管材造价的控制来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鉴于球墨铸铁管具有良好性能,同时输水过程中水质不受污染,确保供水安全,故本工程推荐管道选用球墨铸铁管,为水利工程在管道选择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输水工程 管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钢岔管结构型式选择与CFD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贤才 张雨萌 +2 位作者 汤怀萱 胡悦 伍鹤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1-236,共6页
结合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的总体布置,对主电站引水系统对称Y形和非对称Y形月牙肋钢岔管两种结构型式分别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和CFD三维流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对称岔管两腰部位应力分布均匀,肋板尺寸较小;但在主支锥管相贯线内表面... 结合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的总体布置,对主电站引水系统对称Y形和非对称Y形月牙肋钢岔管两种结构型式分别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和CFD三维流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对称岔管两腰部位应力分布均匀,肋板尺寸较小;但在主支锥管相贯线内表面A点附近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因此对称岔管满足强度所需的管壁厚度大于非对称岔管。在水力学方面,非对称岔管两支管的水头损失不相等,其中与主管同轴线的直支管水头损失最小,斜支管水头损失最大,但没超过对称岔管的0.358 m,说明从岔管部位水头损失和水流流态上看,非对称岔管也稍优于对称Y形岔管。综合考虑岔管结构和水力学特性以及工程地形等因素,建议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中主电站引水发电系统选择非对称Y形岔管布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对称Y形钢岔管 非对称Y形钢岔管 体形设计 有限元法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sium的水利工程三维可视化平台开发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何成威 朱乔利 +1 位作者 谈政 刘亦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5-230,236,共7页
水利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工程三维可视化作为智慧水利的基础,亟需解决水利工程三维可视化还无法达到专业软件的可视化要求。结合Cesium、Vue、Springboot等技术搭建了水利工程三维可视化平台,研究实现了多源数据融... 水利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工程三维可视化作为智慧水利的基础,亟需解决水利工程三维可视化还无法达到专业软件的可视化要求。结合Cesium、Vue、Springboot等技术搭建了水利工程三维可视化平台,研究实现了多源数据融合、闸门动态泄水、洪水淹没等三维可视化关键应用技术,为后续实现数字孪生的可视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SIUM 三维可视化 多源数据融合 闸门动态泄水 洪水淹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滞洪区转移道路工程规划布设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覃莲超 涂澜涛 +3 位作者 王彩虹 张晚祺 聂志刚 翁朝晖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1-195,共5页
蓄滞洪区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移道路是蓄滞洪区分洪蓄水时防汛抢险、群众安全转移的重要通道。蓄滞洪洪区转移道路布设涉及转移人口数量、道路长度和转移时间等诸多问题,为了研究解决蓄滞洪区转移道路规划布设问题,在洪水... 蓄滞洪区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移道路是蓄滞洪区分洪蓄水时防汛抢险、群众安全转移的重要通道。蓄滞洪洪区转移道路布设涉及转移人口数量、道路长度和转移时间等诸多问题,为了研究解决蓄滞洪区转移道路规划布设问题,在洪水风险图避洪转移分析计算模型原理基础上,引进道路干扰系数,研究建立转移道路规划布设模型。选取杜家台分蓄洪区内香城垸、曲口垸和新农垸等7个围垸共20个转移单元利用转移道路规划布设模型进行转移道路干线、支线布设和转移所需时间计算,计算得到在初步拟定转移道路布置和长度的基础上转移所需时间为0.74~5.15 h,小于可用转移时间;对确定转移线路的7个围垸进行转移道路路网密度计算,计算得到围垸路网密度为0.44~0.92km/km^(2),其数值能满足规范要求。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为方便的确定蓄滞洪区内转移道路干线、支线的布置及道路长度,并定量计算出转移单元安全转移至安置点所需转移时间,该模型可作为蓄滞洪区转移道路规划布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道路 模型 杜家台分蓄洪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新集水电站土石坝水下抛填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锐 张方涛 +3 位作者 李波 张著彬 余伟 黄继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6,共6页
由于压实度的不可控性,水下抛填一直较少作为土石坝等永久建筑物的施工方案,而采取水下抛填可大大提高工程经济性,研究土石坝水下抛填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以汉江新集水电站主河床土石坝水下抛填施工为例,引入离心模型试验对其进行了... 由于压实度的不可控性,水下抛填一直较少作为土石坝等永久建筑物的施工方案,而采取水下抛填可大大提高工程经济性,研究土石坝水下抛填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以汉江新集水电站主河床土石坝水下抛填施工为例,引入离心模型试验对其进行了前期论证,并在坝体填筑完成后通过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对水下抛填密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下抛填密度与抛填料颗粒级配、上覆堆载、水深等因素密切相关,且经强夯处理后抛填体的有效加固深度在6.0 m范围内;离心模型试验和超重型动力触探检测成果相关性较好,可作为研究土石坝水下抛填密度的有效手段。研究成果给后续坝体设计、安全监测方案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对同类工程设计施工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水下抛填 离心模型试验 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新集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河口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信息化系统设计
10
作者 杨洋 邱娇玲 谢逸飞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2期204-210,共7页
为响应国家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旨在设计一种“一体化供水工程信息化系统”,以提高老河口市城乡供水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针对此供水系统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该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化系统、通信... 为响应国家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旨在设计一种“一体化供水工程信息化系统”,以提高老河口市城乡供水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针对此供水系统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该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化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应用系统和实体支撑环境等功能模块,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对供水工程的全面管理和智能化运营。最终实现老河口市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全面保障老河口市城乡饮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工程 信息化系统 智慧水务 管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电标记技术在鱼类保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李敏讷 王妍 +7 位作者 包春鹏 郭志杰 徐勖 陈小龙 柯森繁 林晨宇 谭均军 石小涛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3-1896,共14页
随着水资源开发、水体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加剧,鱼类多样性及数量呈现严重下降趋势,如何系统监测鱼类应对变化环境时的运动行为及内在生理响应,科学解析其行为响应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塑造以鱼类生态需求为核心的生境要素条件... 随着水资源开发、水体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加剧,鱼类多样性及数量呈现严重下降趋势,如何系统监测鱼类应对变化环境时的运动行为及内在生理响应,科学解析其行为响应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塑造以鱼类生态需求为核心的生境要素条件,对于鱼类资源可持续性保护至关重要。声电标记系统的发展为鱼类保护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手段,不同功能的标记可通过植入鱼体内或附着于体表,实现对鱼类运动行为或生境信息的系统监测。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应用于鱼类保护研究中常见的声电标记信息,按照其不同的功能分为短程编码识别计数、空间寻踪定位、生理状态测定及环境信息采集4类标记。首先介绍了不同功能标记的基本信息,然后分别阐述了不同功能声电标记在过鱼设施效果监测、鱼类运动追踪、生理状态测定及生境信息调查中的具体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最后基于目前的应用现状,对声电标记技术在鱼类保护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总结梳理声电标记技术在鱼类保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水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电标记 过鱼效率 定位追踪 生理特性 环境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包气带土壤含水率分布定量刻画及其模拟
12
作者 王铭森 邓斌 +3 位作者 张晚祺 孙志坚 刘延锋 张林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6-308,共13页
包气带作为连接植被与地下水的重要纽带,其岩性结构是影响地下水生态功能的主要因子之一,而包气带结构中的弱透水夹层对来自地面的入渗水流具有延迟滞后、局部蓄水作用(上层滞水),尽管该部分水量很小,但对于极端干旱区植被生态的维持具... 包气带作为连接植被与地下水的重要纽带,其岩性结构是影响地下水生态功能的主要因子之一,而包气带结构中的弱透水夹层对来自地面的入渗水流具有延迟滞后、局部蓄水作用(上层滞水),尽管该部分水量很小,但对于极端干旱区植被生态的维持具有一定供水意义。为了探究包气带岩性结构如何影响土壤含水率分布,设计了均质土柱(O)、单薄夹层土柱(A)、单厚夹层土柱(B)以及双夹层土柱(C)4个土柱,开展了室内层状非均质土柱释水实验和入渗实验;依据物理实验开展了变饱和水流数值模拟。实验过程中,粉土夹层结构导致水分在夹层内部和夹层上下界面处滞留,形成了水分聚集区;相较于O柱,A柱、B柱和C柱释水过程持续时长分别增加了290,500,780 h,持水量分别增加了6.20,7.90,7.83 c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后的van Genuchten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层状土含水率剖面。细粒土夹层对入渗水下移特征会产生明显阻滞效应,水分主要滞留在夹层内部和夹层上下界面处,夹层厚度增大、层数增多会导致夹层内和夹层界面处均滞留更多水分,通过引入虚拟变量和毛细高度修正van Genuchten模型,并将其对应的相对渗透率方程分为三段式,可有效提升层状土壤含水率剖面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非均质 土壤含水率分布 数值模拟 定量刻画 土柱释水实验和入渗实验 粉土夹层 包气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气剂掺量对非饱和水工混凝土毛细吸水饱和度影响
13
作者 周彧婕 黄耀英 +1 位作者 徐佰林 方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79,187,共8页
为探究引气剂掺量对非饱和水工混凝土毛细吸水饱和度影响,采用上吸法和侧吸法,开展了低温环境下不同引气剂掺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2.50■,3.75■,5.00■,6.25■)的非饱和水工混凝土毛细吸水试验,进而研究了引气剂掺量对混凝土孔隙率、... 为探究引气剂掺量对非饱和水工混凝土毛细吸水饱和度影响,采用上吸法和侧吸法,开展了低温环境下不同引气剂掺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2.50■,3.75■,5.00■,6.25■)的非饱和水工混凝土毛细吸水试验,进而研究了引气剂掺量对混凝土孔隙率、抗压强度及毛细吸水饱和度的影响,最后建立了耦合不同吸水深度和不同引气剂掺量共同作用下的非饱和水工混凝土毛细吸水饱和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引气剂掺量增加,水工混凝土孔隙率呈线性增大,抗压强度略呈上凸曲线减小,饱和度逐渐下降,且饱和度和吸水深度呈指数关系,上吸法、侧吸法混凝土饱和度和引气剂掺量分别呈线性关系和二次函数关系;进而基于分离变量模型建立了非饱和引气水工混凝土毛细吸水饱和度预测模型,分析表明,新模型可较好预测不同吸水深度和不同引气剂掺量共同作用下的非饱和水工混凝土毛细吸水饱和度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气剂掺量 非饱和水工混凝土 饱和度 毛细吸水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功能需求的湖泊生态水位研究
14
作者 刘伯娟 杨家伟 +2 位作者 崔鸣 刘学勤 王鑫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4-141,共8页
湖泊生态水位是维持湖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完整性所需的水位情势,包括水位的变化范围和过程。以湖北省斧头湖为例,针对现状湖泊存在的形态萎缩、水环境容量不足、水生植被群落结构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采用湖泊形态... 湖泊生态水位是维持湖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完整性所需的水位情势,包括水位的变化范围和过程。以湖北省斧头湖为例,针对现状湖泊存在的形态萎缩、水环境容量不足、水生植被群落结构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采用湖泊形态法、水环境模拟法、水生植被调控法等方法,分析确定不同功能需求下的湖泊适宜生态水位,并综合湖泊生态功能改善需求等各方面因素,提出年内不同时期湖泊水位控制方案。结果表明斧头湖11~12月湖泊水位应控制在19.4~21.0 m之间,11月以21.0 m为宜,12月以20.5 m为宜;1~2月湖泊水位控制在19.4~20.0 m,以20.0 m为宜;春季3、4月运行水位分别控制在19.4~20.2 m、19.4~20.5 m,以20.0 m为佳;5~10月在确保流域防洪安全前提下,湖泊水位可控制在20.5~21.5 m。研究成果可为湖泊生态水位优化调控、推进湖泊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位 湖泊形态 水环境 水生植被 水资源管理 斧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鹦鹉优化算法的混凝土热学参数反演分析
15
作者 熊骥 王治国 +3 位作者 刘棋成 贾龙 李琦 王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183,共7页
混凝土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其热学参数的精确性对计算结果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鹦鹉优化算法的大体积混凝土热学参数反演方法,旨在解决规范或试验所得热学参数与实际工况下存在差异的局限性。由于鹦鹉算法搜索方式的特殊性,致使... 混凝土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其热学参数的精确性对计算结果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鹦鹉优化算法的大体积混凝土热学参数反演方法,旨在解决规范或试验所得热学参数与实际工况下存在差异的局限性。由于鹦鹉算法搜索方式的特殊性,致使其搜索效率略显不足。针对该现象引入随机停留策略对鹦鹉优化算法进行改进,通过引入三角游走及Levy飞行策略,显著增强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求解效率。通过IEEE CEC 2022的12项标准测试函数,对比改进鹦鹉优化算法与3种传统算法,结果显示其性能显著优于后者。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于金沙江下游某混凝土拱坝,实现了最终绝热温升、表面放热系数、温升规律参数的有效反演。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方法,本文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模拟温度与实测温度之间的偏差,提高反演精度,为相关工程结构的热性能分析与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鹦鹉优化算法 热学参数 反演分析 通水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年内展布法的汤逊湖逐月生态水位方案研究
16
作者 范嘉泽 宋雅静 +2 位作者 雷彩秀 余姚果 陈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1-218,共8页
汤逊湖是武汉市的重要湖泊,其生态水位合理确定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功能及防洪安全至关重要。以汤逊湖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4年日水位序列,通过年内展布法计算逐月生态水位,结合变异性范围法分析高低水位阈值及历时特征。... 汤逊湖是武汉市的重要湖泊,其生态水位合理确定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功能及防洪安全至关重要。以汤逊湖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4年日水位序列,通过年内展布法计算逐月生态水位,结合变异性范围法分析高低水位阈值及历时特征。结果表明:以生态空间最小需求法求得的分配系数更适用于利用年内展布法确定汤逊湖生态水位,内外汤逊湖逐月生态水位依次为17.63~17.85、17.54~17.90 m。内外汤逊湖的各年高低水位期历时跨度大:外汤逊湖高水位期历时,2022年仅16 d,而2019年长达121 d,其余年份在36~119 d之间波动,低水位期历时,2021年196 d,其余年份在0~136 d之间波动;内汤逊湖高水位期历时,2018年长达141 d,其余年份在0~124 d之间波动,低水位期历时2017年长达197 d,其余年份在0~104 d之间波动。内外汤逊湖高低水位历时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外汤逊湖连通性强,遭遇洪涝时通过江南泵站和汤逊湖泵站抽排至长江,而内汤逊湖封闭性高,依赖人工调控,排水效率低;年际高低水位波动的原因来源于极端气象条件和人为调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位 年内展布法 变异性范围法 高低水位阈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技术发展历程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亮霞 张媛平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经过70 a的努力与探索,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对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旨在为人们系统了解荒漠化防治及助推其发展提供服务。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政... 经过70 a的努力与探索,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对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旨在为人们系统了解荒漠化防治及助推其发展提供服务。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政策经历了萌发(1949-1977年)、初步形成(1978-1994年)、快速发展(1995-2012年)和提质增效(2013年至今)4个阶段;荒漠化防治技术经历了起步探索(1949-1977年)、稳步发展(1978-1999年)、快速提升(2000-2012年)和创新突破(2012年至今)4个阶段。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演变与技术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策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引导和支持,技术发展为政策调整完善提供了动力和依据。荒漠化防治中国方案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科技联合创新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坚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政策 技术 演变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Ⅲ)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中的转化
18
作者 李刚 王聪 +2 位作者 解科峰 魏小雅 牛宏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400,共12页
当环境处在氧化还原波动时,含Fe(Ⅱ)黏土矿物如何影响Cr(Ⅲ)的吸附解吸和价态转化,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制备氧化态、还原态、还原再氧化态3种不同状态的蒙脱石,对Cr(Ⅲ)进行了吸附实验,测定吸附值、Fe(Ⅱ)/总Fe、羟基自由基浓度以及价态... 当环境处在氧化还原波动时,含Fe(Ⅱ)黏土矿物如何影响Cr(Ⅲ)的吸附解吸和价态转化,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制备氧化态、还原态、还原再氧化态3种不同状态的蒙脱石,对Cr(Ⅲ)进行了吸附实验,测定吸附值、Fe(Ⅱ)/总Fe、羟基自由基浓度以及价态变化,并且对吸附前后的蒙脱石固体材料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表征。结果显示,氧化态和还原态蒙脱石对Cr(Ⅲ)的吸附率随p H值的增大而增加,还原态蒙脱石吸附率最高,因为铁含量最高,这2种状态下不发生价态变化。而还原再氧化态蒙脱石的吸附率最小,是由于Fe(Ⅱ)迅速将氧气活化产生羟基自由基,Cr(Ⅲ)被迅速氧化为Cr(Ⅵ),pH值越低,氧化率越高,在8 h测得Cr(Ⅵ)又被还原性物质Fe(Ⅱ)再次还原为Cr(Ⅲ)。通过Fe(Ⅱ)/总Fe值及羟基自由基浓度变化,验证了氧化还原环境发生改变,Fe(Ⅱ)的消耗率和羟基自由基的生成率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还原再氧化后会产生羟基自由基,影响Cr(Ⅲ)的吸附解吸,并且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可以氧化Cr(Ⅲ)为有毒的Cr(Ⅵ),验证了地下环境氧化还原波动后会使铬出现“返黄”的假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铬(Cr(Ⅲ)) 氧化还原 吸附解吸 羟基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中的吸附解吸行为
19
作者 李刚 王聪 +2 位作者 解科峰 伍杭 牛宏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50,共10页
地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其影响机制尚不明朗。制备了不同氧化还原环境的蒙脱石,采用静态吸附实验及表征手段探究了不同氧化还原环境对镉吸附的影响。结果显示,还原态蒙脱石M-RD和氧化态蒙脱石M-OX氧化还原... 地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其影响机制尚不明朗。制备了不同氧化还原环境的蒙脱石,采用静态吸附实验及表征手段探究了不同氧化还原环境对镉吸附的影响。结果显示,还原态蒙脱石M-RD和氧化态蒙脱石M-OX氧化还原性变化不大,还原再氧化态蒙脱石M-RO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最强烈,还原性逐渐下降。M-RD吸附效果比M-OX更好,尽管M-RD再次氧化后,部分被吸附的Cd会被释放出来,但效果还是高于M-OX。M-RD再次接触氧气时,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出大量羟基自由基,而M-OX和M-RD几乎不产生羟基自由基。M-RD再次氧化后,Fe(Ⅱ)-Fe(Ⅱ)-Fe(Ⅱ)-OH重排-OH弯曲振动特征吸收峰和Si-O四面体结构的特征吸收峰产生变动,表明蒙脱石发生了结构摄动,判断是其中的Fe(Ⅱ)失去电子被氧化成Fe(Ⅲ),导致了蒙脱石结构的变化,使得蒙脱石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均增大了,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影响其吸附性能,削弱了蒙脱石对Cd的吸附,导致吸附的Cd被再次释放。本研究揭示了地下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影响Cd吸附解吸的机理,可为氧化还原环境不断变化的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吸附解吸 羟基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影像自动配准技术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0
作者 张亮霞 谢丽萍 +1 位作者 刘瑞龙 夏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0期109-113,共5页
遥感影像自动配准技术是实现多源影像协同分析的关键基础,其通过建立空间映射关系解决影像间几何不一致的问题,为地表信息定量化处理提供支撑。本文总结了基于灰度和基于特征两种配准技术及其相关改进研究,列举介绍了自动配准技术在农... 遥感影像自动配准技术是实现多源影像协同分析的关键基础,其通过建立空间映射关系解决影像间几何不一致的问题,为地表信息定量化处理提供支撑。本文总结了基于灰度和基于特征两种配准技术及其相关改进研究,列举介绍了自动配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对遥感影像配准技术进行了展望。当前主流的自动配准方法分为基于灰度和基于特征两类:前者通过优化相似性度量(如互相关系数、互信息)及改进参数求解算法(如蚁群算法、粒子群-Powell混合策略)提升配准精度与效率,但对大尺度变形及数据冗余问题仍存在局限性;后者通过提取并匹配几何特征(如SIFT、SURF及改进算子)实现高效配准,但存在误差累积、局部形变适应不足等缺陷。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通过端到端特征学习与匹配优化,显著提升了配准鲁棒性,例如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的光流场校正和自监督学习方法。在农业领域应用方面,基于特征的改进算法(如SNS算法、自适应角点检测及双特征混合模型)成功应用于柑橘种植、水稻监测及丘陵耕地影像配准,提升了配准效率与精度。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解决复杂地形导致的局部畸变、训练数据不足及非欧结构特征提取等难题,同时深化深度学习与多模态优化算法的融合应用,以推动遥感影像配准技术向更高精度与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几何校正 图像融合 自动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