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释“钉头磷磷”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62,共1页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秦爱纷奢”时,有这样一句:“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人教版选修教材将“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出的样子。这里形容凸出的钉头。”这种解释已成定论。然而,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个注释...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秦爱纷奢”时,有这样一句:“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人教版选修教材将“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出的样子。这里形容凸出的钉头。”这种解释已成定论。然而,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个注释是讲不通的,谁曾见过梁柱上有那么多钉头“凸出”在外面?再者.“凸出”在外面的“钉头”又有何作用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
《阿房宫赋》
选修教材
人教版
形容
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释“瓦缝参差”
2
作者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58,共1页
对《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一句,人教社新旧两版《教师教学用书》分别译为“瓦缝参差。比全身衣服上的丝线还要多”,“参差交错的瓦缝,比一身衣服上的丝缕还多”;有的学者则译作“参差交错的一层层瓦缝,多于衣...
对《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一句,人教社新旧两版《教师教学用书》分别译为“瓦缝参差。比全身衣服上的丝线还要多”,“参差交错的瓦缝,比一身衣服上的丝缕还多”;有的学者则译作“参差交错的一层层瓦缝,多于衣服上的丝缕”.“瓦间的缝隙长长短短,比全身衣裳的丝线还要多”。几种译文相差不远,代表着大部分人对“参差”及整句话的看法。可细读之下,于义未惬,当另求新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学用书》
《阿房宫赋》
人教社
衣服
丝线
交错
细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曲琵琶敌万金 仙乐能令“耳”暂明
3
作者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64,共1页
中国诗文里,“见”与“闻”有时是不大分得清的。李白《上李邕》:“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一作闻)余大言皆冷笑。”殊调或者可以见之。大言则如何能见?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干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
中国诗文里,“见”与“闻”有时是不大分得清的。李白《上李邕》:“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一作闻)余大言皆冷笑。”殊调或者可以见之。大言则如何能见?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干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
《兵车行》
《秋思》
“闻”
“见”
写景
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赢得”为何义
4
作者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62,共1页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为其最晚年之代表作,因此各种选本、教材多加以选录。然而其中“赢得仓皇北顾”一句,自俞平伯、邓广铭、夏承焘诸先生以至晚近吴熊和、刘扬忠、施议对各家,均只注背景史实,而不解释“赢...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为其最晚年之代表作,因此各种选本、教材多加以选录。然而其中“赢得仓皇北顾”一句,自俞平伯、邓广铭、夏承焘诸先生以至晚近吴熊和、刘扬忠、施议对各家,均只注背景史实,而不解释“赢得”一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代表作
俞平伯
邓广铭
夏承焘
怀古
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为报”为何义
5
作者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8-59,共2页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初中语文课本常选的篇目。对其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一句,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课文研讨”里是这样解释的:“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初中语文课本常选的篇目。对其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一句,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课文研讨”里是这样解释的:“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显然.“为报”一词被理解成了“为了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课本
课文研讨
写作者
人教社
初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释“桑之落矣”
6
作者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5-65,共1页
对《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两句,人教社课标版教材是这样翻译的:“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显然,“落”被理解为“叶落”了。这样理解,似乎也讲得通。然而联系到后文的“桑之落矣,其...
对《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两句,人教社课标版教材是这样翻译的:“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显然,“落”被理解为“叶落”了。这样理解,似乎也讲得通。然而联系到后文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有问题了:如果这句的“落”是“叶落”的意思,那么“陨”字该作何解呢?我们总不能将这两句译成“桑树落叶了,它的叶子是枯黄的陨落”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落”
人教社
叶子
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释“满地黄花堆积”
7
作者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8-51,共4页
翻阅李清照词集和各类诗词选本,会发现对《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注释大不相同:一、认为是“憔悴枯萎”;二、认为是“零落满地”;三、认为是“菊花盛开”。前两种说法,看似一致,实则有异,因“憔悴”可以在枝头,而“...
翻阅李清照词集和各类诗词选本,会发现对《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注释大不相同:一、认为是“憔悴枯萎”;二、认为是“零落满地”;三、认为是“菊花盛开”。前两种说法,看似一致,实则有异,因“憔悴”可以在枝头,而“零落”必定在地面,故也应分开来说。三说之中,笔者认可第三种。下面为论述方便起见,将以上三说分别简称为“憔悴”说、“零落”说与“盛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
《声声慢》
李清照
选本
诗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释“东坡绝倒”
8
作者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1-62,共2页
对苏轼、柳永不同词风的最好说明,无疑是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的这段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
对苏轼、柳永不同词风的最好说明,无疑是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的这段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尽人皆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
《吹剑录》
苏轼
词风
柳永
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释“钉头磷磷”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世英
机构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四中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62,共1页
文摘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秦爱纷奢”时,有这样一句:“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人教版选修教材将“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出的样子。这里形容凸出的钉头。”这种解释已成定论。然而,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个注释是讲不通的,谁曾见过梁柱上有那么多钉头“凸出”在外面?再者.“凸出”在外面的“钉头”又有何作用呢?
关键词
磷
《阿房宫赋》
选修教材
人教版
形容
注释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释“瓦缝参差”
2
作者
吴世英
机构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四中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58,共1页
文摘
对《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一句,人教社新旧两版《教师教学用书》分别译为“瓦缝参差。比全身衣服上的丝线还要多”,“参差交错的瓦缝,比一身衣服上的丝缕还多”;有的学者则译作“参差交错的一层层瓦缝,多于衣服上的丝缕”.“瓦间的缝隙长长短短,比全身衣裳的丝线还要多”。几种译文相差不远,代表着大部分人对“参差”及整句话的看法。可细读之下,于义未惬,当另求新解。
关键词
《教师教学用书》
《阿房宫赋》
人教社
衣服
丝线
交错
细读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曲琵琶敌万金 仙乐能令“耳”暂明
3
作者
吴世英
机构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四中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64,共1页
文摘
中国诗文里,“见”与“闻”有时是不大分得清的。李白《上李邕》:“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一作闻)余大言皆冷笑。”殊调或者可以见之。大言则如何能见?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干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关键词
琵琶
《兵车行》
《秋思》
“闻”
“见”
写景
哭
分类号
G634.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赢得”为何义
4
作者
吴世英
机构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四中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62,共1页
文摘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为其最晚年之代表作,因此各种选本、教材多加以选录。然而其中“赢得仓皇北顾”一句,自俞平伯、邓广铭、夏承焘诸先生以至晚近吴熊和、刘扬忠、施议对各家,均只注背景史实,而不解释“赢得”一词。
关键词
辛弃疾
代表作
俞平伯
邓广铭
夏承焘
怀古
教材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为报”为何义
5
作者
吴世英
机构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四中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8-59,共2页
文摘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初中语文课本常选的篇目。对其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一句,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课文研讨”里是这样解释的:“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显然.“为报”一词被理解成了“为了回报”。
关键词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课本
课文研讨
写作者
人教社
初中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释“桑之落矣”
6
作者
吴世英
机构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四中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5-65,共1页
文摘
对《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两句,人教社课标版教材是这样翻译的:“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显然,“落”被理解为“叶落”了。这样理解,似乎也讲得通。然而联系到后文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有问题了:如果这句的“落”是“叶落”的意思,那么“陨”字该作何解呢?我们总不能将这两句译成“桑树落叶了,它的叶子是枯黄的陨落”吧?
关键词
桑树
“落”
人教社
叶子
教材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释“满地黄花堆积”
7
作者
吴世英
机构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四中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8-51,共4页
文摘
翻阅李清照词集和各类诗词选本,会发现对《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注释大不相同:一、认为是“憔悴枯萎”;二、认为是“零落满地”;三、认为是“菊花盛开”。前两种说法,看似一致,实则有异,因“憔悴”可以在枝头,而“零落”必定在地面,故也应分开来说。三说之中,笔者认可第三种。下面为论述方便起见,将以上三说分别简称为“憔悴”说、“零落”说与“盛开”说。
关键词
黄花
《声声慢》
李清照
选本
诗词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释“东坡绝倒”
8
作者
吴世英
机构
湖北省
武汉市
新
洲
第
四中
学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1-62,共2页
文摘
对苏轼、柳永不同词风的最好说明,无疑是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的这段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尽人皆知。
关键词
东坡
《吹剑录》
苏轼
词风
柳永
故事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释“钉头磷磷”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释“瓦缝参差”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一曲琵琶敌万金 仙乐能令“耳”暂明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赢得”为何义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为报”为何义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释“桑之落矣”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释“满地黄花堆积”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释“东坡绝倒”
吴世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