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腿肌肉T_2 mapping成像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梁颖茵 操基清 +3 位作者 凌坚 林尔坚 李鸣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37-441,共5页
目的采用T2mapping成像测定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腿肌肉T2弛豫时间,以评价T2mapping成像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16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均行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常规MRI(横断面T1WI、T2WI、频谱... 目的采用T2mapping成像测定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腿肌肉T2弛豫时间,以评价T2mapping成像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16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均行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常规MRI(横断面T1WI、T2WI、频谱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I脂肪抑制像)行大腿肌肉T1WI脂肪浸润分级,T2mapping成像测定T2弛豫时间。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和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收肌、长收肌、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膜肌共8块肌肉T2弛豫时间延长(均P<0.05),其中大收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长收肌和股内侧肌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大收肌和半膜肌T2弛豫时间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和临床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者仅大收肌(rs=0.867,P=0.000;rs=0.651,P=0.005)。结论 T2弛豫时间测定可用于量化和客观分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严重程度,大收肌是反映临床严重程度的最理想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喻小红 张临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964-1966,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A组)23例及单纯脑梗死患者(B组)23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及采用简...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A组)23例及单纯脑梗死患者(B组)23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及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并对认知功能与睡眠呼吸参数及分期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睡眠结构及认知评分方面:A组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REM)期、NREM 1期所占比例高于B组,NREM 3+4期、眼球快速运动睡眠(REM)期所占比例低于B组,A组MMSE、MoCA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与睡眠呼吸参数及分期相关性:A组患者MMSE评分与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SaO2)、夜间最低SaO2、NREM 3+4期呈正相关(r=0.445、0.430、0.491,P<0.05);与AHI、SaO2减低指数(ODI)、NREM 1+2期呈负相关(r=-0.428、-0.640、-0.436,P<0.05);与微觉醒指数、REM期无线性相关(P>0.05)。A组MoCA评分与夜间平均SaO2、夜间最低SaO2呈正相关(r=0.441、0.427,P<0.05),与AHI、ODI、NREM 1+2期呈负相关(r=-0.457、-0.463、-0.378,P<0.05),与微觉醒指数、NREM 3+4期和REM期无线性相关(P>0.05)。B组患者MMSE评分与夜间平均SaO2、夜间最低SaO2、AHI、ODI、微觉醒指数、NREM 1+2期、NREM 3+4期及REM期无线性相关(P>0.05)。B组MoCA评分与ODI、微觉醒指数呈负相关(r=-0.433、-0.448,P<0.05),与REM期呈正相关(r=0.440,P<0.05),与夜间平均SaO2、夜间最低SaO2、AHI、NREM 1+2期、NREM 3+4期无线性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伴OSAHS患者的睡眠结构紊乱,同时认知功能受损严重,表明OSAHS可能加重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脑梗塞 睡眠障碍 睡眠结构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熊莉君 张临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707-1709,172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8例,其中HT 135例(16.5%)(观察组),无HT 683例(83.5%)(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经单因素t检验、χ2检...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8例,其中HT 135例(16.5%)(观察组),无HT 683例(83.5%)(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经单因素t检验、χ2检验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脑梗死H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空腹高血糖、蛋白尿、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及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饮酒率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87、1.802和6.477,均P<0.05)。结论糖尿病、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H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脑膜侧支代偿对伴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杨燕 张临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405-2409,共5页
目的探讨软脑膜侧支(LMA)代偿对伴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 目的探讨软脑膜侧支(LMA)代偿对伴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评价MCA闭塞及LMA代偿情况。根据1年随访结果,按照代偿程度分为LMA代偿阳性组和LMA代偿阴性组,按照代偿途径分为双途径代偿组、单途径代偿组、无代偿组。比较各组患者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结果 112例MCA粥样硬化性闭塞患者中,LMA代偿阳性组76例,LMA代偿阴性组36例。112例患者随访1年内共有10例病变血管同侧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1年复发率为8.9%;其中LMA代偿阳性组复发3例(脑梗死),1年复发率为3.9%(3/76);LMA代偿阴性组复发7例〔脑梗死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1年复发率为19.4%(7/36),两组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0,P=0.007)。112例患者中,双途径代偿组患者34例,1年复发率为2.9%(1/34);单途径代偿组患者42例〔大脑前动脉(ACA)代偿14例、大脑后动脉(PCA)代偿28例〕,1年复发率为4.8%(2/42);无代偿组患者36例,1年复发率为19.4%(7/36)。不同LMA代偿途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P=0.026)。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除抗血小板药物停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MCA粥样硬化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LMA阳性代偿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且双途径代偿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优于单途径代偿及无LMA代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大脑中动脉 闭塞性动脉硬化 脑血管循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娟 谢惠芳 +8 位作者 操基清 郑卉 周灿权 刘振华 朱瑜龄 詹益鑫 沈晓婷 李亚勤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58-463,共6页
目的对DMD基因携带者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以阻断患儿的出生。方法对1例DMD基因第10~30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的女性携带者行卵泡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授精,采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行全基因组扩增,并行DMD基因检测和单倍体型分析。选择健康... 目的对DMD基因携带者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以阻断患儿的出生。方法对1例DMD基因第10~30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的女性携带者行卵泡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授精,采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行全基因组扩增,并行DMD基因检测和单倍体型分析。选择健康优质胚胎移植入子宫,分别于孕中期和分娩时进行遗传学检测,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携带者第2个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周期获得成功,共获得7个胚胎共14个单卵裂球,多重置换扩增成功率为13/14,等位基因脱扣率为18.75%(18/96)。移植3个健康优质胚胎并获双胎妊娠,孕16周时采集羊水行基因检测未见DMD基因突变,孕35周时行剖宫产生产1名正常男婴和1名正常女婴,外周血基因检测结果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孕中期产前诊断结果一致。随访3年,幼儿生长发育、运动功能和动态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均正常。结论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出生的正常婴儿生长发育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植入前诊断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D基因点突变致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操基清 杨娟 +9 位作者 李亚勤 冯善伟 陈菲 郑卉 梁颖茵 赵保健 张旭 张惠丽 朱瑜龄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42-447,共6页
研究背景DMD基因点突变,主要是无义突变,可以引起基因编码提前终止,使产生的目的蛋白不稳定而降解,导致临床症状较重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见临床表型为症状较轻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DMD点突变患者。本研究旨... 研究背景DMD基因点突变,主要是无义突变,可以引起基因编码提前终止,使产生的目的蛋白不稳定而降解,导致临床症状较重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见临床表型为症状较轻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DMD点突变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讨DMD基因点突变导致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以加深对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突变类型的认识。方法共11例临床和肌肉活检明确诊断、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显示DMD基因外显子非缺失或重复突变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高通量第2代DNA测序法检测DMD基因外显子突变类型。结果11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携带10种突变类型,无突变热点;6例携带无义突变[c.5002G>T,p.(Glu1668X);c.1615C>T,p.(Arg539X);c.7105G>T,p.(Glu2369X);c.5287C>T,p.(Arg1763X);c.9284T>G,p.(Leu3095X)];1例携带错义突变[c.5234G>A,p.(Arg1745His)];2例携带框移突变(c.10231dup T,c.10491del C);2例携带剪切位点突变(c.4518+3A>T,c.649+2T>C)。结论 DMD基因点突变可以引起临床症状较轻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当MLPA技术显示DMD基因为非缺失和重复突变时,切勿漏诊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研究其发生机制对基因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肌营养不良蛋白 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终产物对雪旺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媚 张临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729-1732,共4页
目的研究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离体大鼠坐骨神经来源雪旺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变,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选取新生3 d的SD乳鼠,原代分离纯化雪旺细胞,并采用免疫化学染色鉴定原代细胞。将原... 目的研究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离体大鼠坐骨神经来源雪旺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变,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选取新生3 d的SD乳鼠,原代分离纯化雪旺细胞,并采用免疫化学染色鉴定原代细胞。将原代培养的雪旺细胞分为7组,分别给予单纯培养基(空白对照组)、20μg/ml牛血清清蛋白(BSA)、20μg/ml AGEs、50μg/ml BSA、50μg/ml AGEs、100μg/ml BSA和100μg/ml AGEs干预后,检测各组干预后雪旺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细胞数、凋亡率以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予以单纯培养基(空白对照组)、50μg/ml BSA、50μg/ml AGEs和50μg/ml AGEs+10μg/ml抗AGEs特异性受体(RAGE)抗体处理,检测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1)不同浓度的BSA组雪旺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细胞数、凋亡率、Caspase-3 mRN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浓度的AGEs组雪旺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较相同浓度的BSA组及空白对照组减弱,雪旺细胞凋亡率及Capases-3 mRNA表达水平较相同浓度的BSA组及空白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浓度的AGEs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μg/mlBSA组干预后NF-κB活性及TNF-α、IL-6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μg/mlAGEs组干预后NF-κB活性及TNF-α、IL-6水平较BSA组及空白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GEs+抗RAGE抗体组上述因子的表达与B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GEs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并诱导其凋亡,该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炎性因子表达从而增加对细胞的损害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终产物 高级 糖尿病 糖尿病神经病变 雪旺细胞 NF-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191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525例同期入院的首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性别构成,糖尿病、饮酒、...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191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525例同期入院的首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性别构成,糖尿病、饮酒、肾功能不全及蛋白尿发生率,血小板计数、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年龄>60岁、有脑梗死家族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心房纤颤、慢性支气管炎及高纤维蛋白原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estic回归分析,其中年龄>60岁〔OR=2.021,95%CI(1.336,3.058),P=0.001〕、高血压〔OR=1.717,95%CI(1.054,2.796),P=0.030〕、高纤维蛋白原〔OR=1.492,95%CI(1.048,2.123),P=0.026〕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脑梗死复发是多因素的,年龄>60岁、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可控制因素的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及其单一成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旃培艳 张临洪 经屏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单一成分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和血脂紊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400例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惠者分为CA组(269例)和非CA组(...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单一成分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和血脂紊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400例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惠者分为CA组(269例)和非CA组(131例),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乱及MS等因素对CA的影响。结果CA组伴高血压、糖尿病,MS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非CA组(x^2值分别为6.09、9.18、9.61,P<0.05),CA组年龄、血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非CA组(t值为5.91、3.52,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94,95% CI 1.061-1.128,P=0.001)、高血压(OR 1.74,95% CI 1.075-2.815,P=0.024)、糖尿病(OR 2.021,95% CI 1.066-4.222,P=0.032)及MS (OR 2.530,95% CI 1.264-4.358,P=0.008)是C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S的各成分聚集对CA的影响较单个因子的影响更明显。结论MS的各成分相互作用,协同促进CA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颈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糖尿病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早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127-2129,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早期颅内出血(ICH)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于发病6 h内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9例,依据患者...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早期颅内出血(ICH)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于发病6 h内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9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ICH分为ICH组和未发生ICH组。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对溶栓后患者进行随访并采用改良Rankin(mRS)进行预后评分。结果 239例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ICH 56例(23.4%),其中出血性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分别为38例(15.9%)和18例(7.5%)。HI的发生率高于P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0,P=0.001)。ICH组与未发生ICH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H组患者年龄≥80岁、吸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面积≥5 cm、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15分、溶栓时间≥3 h、溶栓药物剂量≥0.85 mg/kg、脑白质疏松化的发生率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较未发生ICH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90 d,未发生ICH组患者基本痊愈63例,轻中度残疾79例,重度残疾27例,死亡14例;ICH组患者基本痊愈9例,轻中度残疾20例,重度残疾17例,死亡10例,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7,P=0.000)。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早期ICH与患有其他疾病、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和溶栓药物的应用等因素有关,发生ICH患者预后较差,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这些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危险因素 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