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超和D2-40免疫组化检测对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周勤 杨顺实 彭彩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53-1256,共4页
目的探讨彩超和D2-40免疫组化检测在诊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54例(甲状腺癌组),另选取甲状腺腺瘤患者46例(甲状腺腺瘤组),同时选取20例甲状... 目的探讨彩超和D2-40免疫组化检测在诊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54例(甲状腺癌组),另选取甲状腺腺瘤患者46例(甲状腺腺瘤组),同时选取2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腺瘤旁经病理证实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对54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术前彩超检查,比较患者术前彩超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情况。所有患者接受颈清扫术,并取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2-40的表达〔表达水平用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VD)表示〕。结果彩超诊断甲状腺癌组颈淋巴结转移50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2.59%(50/54)。彩超发现65.5%的患者为多分区转移,以中颈最高(70.9%);病理发现67.3%的患者为多分区转移,以Ⅲ区最高。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3组甲状腺组织中LVD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100,P<0.001),其中甲状腺癌组LVD高于甲状腺腺瘤组(P<0.01),甲状腺腺瘤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甲状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组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3.8±3.5)和(6.8±1.7),t=12.739,P<0.001〕。结论彩超诊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是判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对于影像学检查不能判断甲状腺癌是否有颈淋巴结转移或高度怀疑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行D2-40免疫组化染色,以提高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为确定颈清扫的范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肿瘤转移 淋巴结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D2-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烯丙基二硫对小鼠肾包膜下移植人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瑶 黄卫国 +7 位作者 袁静萍 黄琛 唐荣军 宋颖 周秀田 凌晖 何洁 苏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35-836,共2页
关键词 二烯丙基二硫 胃癌 小鼠 生长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向春香 涂频 +3 位作者 余波 何燕 夏春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1-1192,共2页
患者男性,68岁。因左小腿瘤块半年人院。半年前发现左小腿长出一肿块,并逐渐增大,就诊时肿块直径已达6cm,肿块固定,无活动度。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左小腿肿块皮肤及其周围皮肤有瘙痒感,患者无发热,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等... 患者男性,68岁。因左小腿瘤块半年人院。半年前发现左小腿长出一肿块,并逐渐增大,就诊时肿块直径已达6cm,肿块固定,无活动度。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左小腿肿块皮肤及其周围皮肤有瘙痒感,患者无发热,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等其他特殊症状。追问病史,患者3年前发现胸壁多发不规则紫红色皮损,缓慢逐渐增大,现体检发现最大皮损大小5cm×4cm,皮损稍高出皮肤表面,皮肤无破溃。入院后手术切除左小腿瘤块,术中见瘤块位于左小腿外侧皮下,大小6cmX5cm×2.5cm,肿物表面皮肤完整,肿块位于真皮下。切除肿块送病理检查。肿块常规固定、包埋、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和T、B基因重排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外周T细胞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中Claudin5和Claudin7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曹钟 魏建国 +3 位作者 岑红兵 刘立红 常慧芳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2-1125,共4页
目的探讨Claudin5和Claudin7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20例SPN和23例NET中β-catenin、CD10、CK、vim... 目的探讨Claudin5和Claudin7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20例SPN和23例NET中β-catenin、CD10、CK、vimentin、CD99、NSE、Syn、PR、Claudin5和Claudin7的表达。结果 (1)在SPN和NET中β-catenin、CD10、CK、vimentin、CD99、NSE、Syn、PR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其中,β-catenin和CD10在SPN和NET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诊断SPN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52.2%;CD10诊断SPN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69.6%。其余6种标志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laudin5在SPN中的阳性率为100%(20/20),明显高于NET(13.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诊断SPN的特异性(100%)和敏感性(87.0%)均高于β-catenin和CD10。(3)Claudin7在胰腺NET中的阳性率为100%(23/23),而在所有SPN中均不表达;其诊断NE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结论 Claudin5和Claudin7分别在SPN和NET中呈肿瘤细胞胞膜阳性表达模式,是两者的免疫组化特征。联合检测Claudin5、β-catenin、CD10和Claudin7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SPN和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Claudin5 Claudin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染色中剩余DAB的处理方法
5
作者 刘杰 罗波 石玉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9-440,共2页
免疫组化技术是一项基于对过氧化物酶检测的技术,其机制为利用过氧化物酶催化DAB(3,3'-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盐)产生不溶于水的棕色物质[1],达到显色的目的。再通过显微镜观察或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该棕色物质的光密度值,定量判断被检测... 免疫组化技术是一项基于对过氧化物酶检测的技术,其机制为利用过氧化物酶催化DAB(3,3'-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盐)产生不溶于水的棕色物质[1],达到显色的目的。再通过显微镜观察或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该棕色物质的光密度值,定量判断被检测成分的含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D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快速石蜡与常规石蜡在胃肠道间质瘤Sanger测序中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茜 杨月红 章宏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0-482,共3页
随着病理技术的发展,各种利用超声震动、恒温水浴和专用试剂对病理组织完成固定、脱水、透明全过程于一体的病理组织处理仪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国内病理科常用的快速制片方法之一[1]。因其方法简便快捷、省时省力,很多病理科会用超声快... 随着病理技术的发展,各种利用超声震动、恒温水浴和专用试剂对病理组织完成固定、脱水、透明全过程于一体的病理组织处理仪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国内病理科常用的快速制片方法之一[1]。因其方法简便快捷、省时省力,很多病理科会用超声快速石蜡方法对胃肠镜活检组织进行制片,据文献报道,在某些活检组织中,超声快速石蜡制片可以获得跟常规制片一致的HE染色的形态学结果[2]。在后续没有手术大标本的情况下,还需要用活检组织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的患者进行Sanger测序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情况。本文主要探讨经超声快速脱水处理的组织在GIST Sanger测序中对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及与常规脱水组织在GIST Sanger测序中的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 超声快速石蜡 常规石蜡 Sanger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