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82
1
作者 付阿丹 鲁桂鸣 +1 位作者 杨静 刘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3268-3270,共3页
目的评价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住院的67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0例和对照组3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根据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通过监测血糖、采用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 目的评价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住院的67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0例和对照组3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根据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通过监测血糖、采用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DKT)测定糖尿病患者知识水平、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评价自我管理水平、护理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护士对两种教育方法的认同感调查等,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健康教育前后的血糖、糖尿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满意度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健康教育路径也有更高的认同感。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对住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临床路径 健康教育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并下肢周围动脉病前后内皮微粒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丁胜 赵湜 +1 位作者 王中京 张旭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4-1035,共2页
糖尿病周围动脉病(PAD)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对于干细胞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为PAD的治疗提供了干细胞移植的新疗法。2型糖尿病并下肢PAD患者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在激活或凋亡过程中能释放内皮微粒(EMP),增多的EMP能... 糖尿病周围动脉病(PAD)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对于干细胞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为PAD的治疗提供了干细胞移植的新疗法。2型糖尿病并下肢PAD患者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在激活或凋亡过程中能释放内皮微粒(EMP),增多的EMP能独立预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受损情况。既往研究多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PAD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干细胞移植 周围动脉病 移植治疗 内皮微粒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下肢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部分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中京 游晓华 孔德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387-388,共2页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DM )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60例 2型DM患者 (包括病程≤ 5年 3 3例 ,病程 >5年 2 7例 )和 5 6例正常对照组的TNF α含量 ,并将其与血清骨钙素 ...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DM )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60例 2型DM患者 (包括病程≤ 5年 3 3例 ,病程 >5年 2 7例 )和 5 6例正常对照组的TNF α含量 ,并将其与血清骨钙素 (osteoalain ,BGP)、空腹胰岛素 (Insuline ,Ins)、血尿钙、磷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TNF 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并与血清骨钙素呈负相关 (r =-0 41,P <0 0 1) ,与尿钙、磷的水平呈正相关 (r =0 43 ,P <0 0 1;r =0 46,P <0 0 1)。结论 :2型DM患者血浆T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肿瘤坏死因子 骨质疏松 骨钙素 胰岛素 尿钙 尿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门冬胰岛素两种给药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红祥 陈莉 +3 位作者 李娜 丁胜 王利 赵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64-866,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两种给药方式(三餐前与早晚餐前分别皮下给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及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1日3次使用双相门冬胰岛素,三餐前)和B组(48例,1日2次使用... 目的对比分析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两种给药方式(三餐前与早晚餐前分别皮下给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及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1日3次使用双相门冬胰岛素,三餐前)和B组(48例,1日2次使用双相门冬胰岛素,早晚餐前),治疗12周。治疗前后均测定0、0.5、1.0、2.0 h血糖和血浆胰岛素、C肽浓度,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的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和胰岛细胞功能。结果 A组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达标时间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胰岛素日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及餐后2.0h C肽水平明显升高,A组C肽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胰腺功能均明显改善,表现为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和早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均升高,且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日3次使用双相门冬胰岛素是一种更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细胞功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门冬胰岛素 糖尿病 胰岛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