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地区地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罗宇 董冲 +1 位作者 杨亚新 张叶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48-52,共5页
采集湖北地区的22个地表水水样,采用蒸发法,测量水样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并依据相关标准,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水样,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分别为(0.008±0.007)^(0.058±0.009)Bq/L、(0.017±... 采集湖北地区的22个地表水水样,采用蒸发法,测量水样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并依据相关标准,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水样,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分别为(0.008±0.007)^(0.058±0.009)Bq/L、(0.017±0.003)^(0.312±0.024)Bq/L;丰水期水样,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分别为(0.011±0.006)^(0.037±0.016)Bq/L、(0.103±0.027)^(0.389±0.082)Bq/L。成人饮用监测水样所致年有效剂量在0.006~0.022 m Sv/a,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0.1 m Sv/a;工作区地区地表水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放射性水平均未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所测地表水不用采取任何降低其中放射性污染物的措施就可作为饮用水水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总α 总β 丰水期 枯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当阳铅锌伴生放射性矿污染调查与评估 被引量:8
2
作者 廖黔川 董冲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74-277,共4页
为了掌握湖北当阳铅锌伴生放射性矿的辐射环境现状,在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期间,使用各种辐射监测仪器对该矿山的工作场所和生活区进行了氡及其子体浓度、空气γ吸收剂量率、各种介质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坑道内氡... 为了掌握湖北当阳铅锌伴生放射性矿的辐射环境现状,在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期间,使用各种辐射监测仪器对该矿山的工作场所和生活区进行了氡及其子体浓度、空气γ吸收剂量率、各种介质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坑道内氡气浓度、空气γ吸收剂量率以及各种环境介质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分别为当地本底水平的179倍、12.3倍以及13~43.6倍;坑道内氡析1出率为对照点的42.5倍。矿区职业人员及公众的年有效剂量均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应当采取必要的辐射管理措施对自然环境和工作人员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放射性矿 放射性污染 调查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热液蚀变作用过程元素的活动性——河南祁雨沟金矿Ⅳ号岩体蚀变花岗斑岩的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祁冬梅 周汉文 +4 位作者 宫勇军 熊索菲 贾耽 张金 张旻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655-2673,共19页
本文以河南省祁雨沟金矿Ⅳ号角砾岩体不同中段(标高340m以上)的蚀变花岗斑岩角砾为研究对象,对其蚀变过程中主量、微量元素的活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与地表新鲜花岗斑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对比显示,从深部到浅部的蚀变花岗斑岩角砾... 本文以河南省祁雨沟金矿Ⅳ号角砾岩体不同中段(标高340m以上)的蚀变花岗斑岩角砾为研究对象,对其蚀变过程中主量、微量元素的活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与地表新鲜花岗斑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对比显示,从深部到浅部的蚀变花岗斑岩角砾经历了早期钠长石化、中期钾长石化和晚期黄铁绢英岩化三个阶段的蚀变作用,元素的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Eu异常,Zr、Hf富集而Nb、Ta、Y强烈亏损等特点。引发热液蚀变的流体体系是碱性的、浅成低温的和低硫的,迁入了大量的Mg、P和LOI,并将Mn、Co和Zn活化转移出体系。该流体的pH由最初的碱性逐渐向酸性转变,碱性流体将成矿元素Au、Cu、Pb、Zn和稀土元素活化转移至酸性介质中沉淀富集,因此钠长石化、钾长石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作用可作为金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蚀变 浅成低温 低硫 祁雨沟金矿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探针技术研究大别造山带富硫独居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稀土矿化成因 被引量:6
4
作者 杨世平 杨细华 +4 位作者 李安邦 范鹏飞 赵子娟 陈小凡 余飞翔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1-553,共13页
独居石是常见的赋稀土矿物,也是许多稀土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矿物,而含硫独居石却相对罕见,只在为数不多的一些碳酸岩、金伯利岩、变质岩中被发现。本文在大别造山带蕲春县白羊沟地区发现的富稀土矿样品中,利用偏光显微镜镜下鉴定、电子探... 独居石是常见的赋稀土矿物,也是许多稀土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矿物,而含硫独居石却相对罕见,只在为数不多的一些碳酸岩、金伯利岩、变质岩中被发现。本文在大别造山带蕲春县白羊沟地区发现的富稀土矿样品中,利用偏光显微镜镜下鉴定、电子探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测定富硫独居石中的硫、稀土元素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稀土矿化角闪片岩中的富硫独居石大多呈胶状、团块状,部分呈现板状、柱状自形晶体,且呈粒状集合体状,和磷灰石之间存在相互交生、包含、半包含的空间关系,或呈网脉状交代切割磷灰石,岩相学表明富硫独居石与磷灰石之间存在着类似热液蚀变的交代关系。富稀土矿样品中富硫独居石SO_(3)含量最高达14.57%,平均含量为10.54%,是目前国内外已知的硫含量最高的独居石,同时测得富硫独居石CaO含量较高,NdO含量偏低,与花岗岩成因的独居石和热液交代的不含硫独居石成分差异较大,地球化学显示S^(6+)与P^(5+)呈负相关性以及(Sr,Ca)^(2+)、S^(6+)与REE^(3+)、P^(5+)呈负相关性,并可以用“硬石膏耦合”置换反应来解释其独居石含S的原因,即(Sr,Ca)^(2+)+S^(6+)REE^(3+)+P^(5+),也就意味着白羊沟地区存在着与稀土矿化相关的热液活动,结合白羊沟地区的地质背景推断其热液来源可能与白垩世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运动和岩浆活动晚期热液有关。研究结果为白羊沟地区的稀土多金属矿化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 富硫独居石 热液作用 置换反应 大别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