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志钢 宋建东 +3 位作者 李海东 李长文 李停 吴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531-2534,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内固定术后产生近端交界性脊柱后凸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9月间21例采用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患者,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站立位矢状位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内固定术后产生近端交界性脊柱后凸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9月间21例采用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患者,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站立位矢状位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同时对全部患者术后采用SRS-22问卷进行调查。其中PUMCⅠc型4例,PUMCⅡc1型7例,PUMCⅡd1型10例。全部病例随访18个月。结果:所有21例患者中,6例(28.6%)出现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PJK)作为PJK组,而未发生者归为非PJK组。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发生PJK的6例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非PJK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JK组和非PJK组手术前后骶骨倾斜角和骨盆投射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JK组与非PJK组手术前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JK组平均(9.42±3.53)°,其中3例术前交界区后凸角大于10°,非PJK组平均(3.27±1.66)°;两组患者术后SRS-22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椎生理前凸改变及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较大可能是导致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原因,而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大小不是产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后路矫形 近端 交界性后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