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rchiafava-Bignami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严小兰 廖凯兵 +1 位作者 郑树卿 郑晓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5-667,共3页
Marchiafava-Bignami病(简称MBD)又称胼胝体变性(cor-pus callosumdegeneration)或原发性胼胝体萎缩(pri mary cor-pus callosumatrophy),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胼胝体脱髓鞘病变。MBD由Carducci 1898年首次个案报道,1903年由两位意大... Marchiafava-Bignami病(简称MBD)又称胼胝体变性(cor-pus callosumdegeneration)或原发性胼胝体萎缩(pri mary cor-pus callosumatrophy),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胼胝体脱髓鞘病变。MBD由Carducci 1898年首次个案报道,1903年由两位意大利病理学家Marchiafave和Bignami报道而得名,国内首次由张通等于1994年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CHIAFAVA-BIGNAMI病 影像学 胼胝体变性 胼胝体萎缩 脱髓鞘病变 个案报道 病理学家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对指运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被引量:9
2
作者 黎桂平 杨波 +5 位作者 张金山 马林 蔡幼诠 祝望才 孙仁荣 寥凯兵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0-284,共5页
目的:分析抽动秽语综合征(T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对指运动脑激活区的差异,初步探讨TS患者运动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14例TS患者和14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fMRI技术对比分析在复杂对指过程中T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脑激活... 目的:分析抽动秽语综合征(T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对指运动脑激活区的差异,初步探讨TS患者运动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14例TS患者和14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fMRI技术对比分析在复杂对指过程中T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脑激活特点,并比较其激活范围。结果:两组受试者顺次对指运动共同激活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半球(同侧比对侧激活明显)、双侧的中央前后回(对侧大于同侧)、双侧顶上小叶、对侧扣带回和对侧额内侧回。两组受试者激活不同的脑区:TS组可见双侧丘脑和豆状核的激活;TS患者同侧小脑半球激活范围比正常组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S患者双侧中央前后回的激活范围比正常组大:左手对指运动时,TS组右侧中央前后回体积为(6192.35±30.50)mm3,左侧中央前后回体积为(896.67±29.16)mm3;对照组右侧中央前后回体积为(2712.47±13.03)mm3,对照组左侧中央前后回体积为(920.91±41.27)mm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右侧中央前后回体积:P<0.05;左侧中央前后回体积:P<0.05);右手对指头运动时,TS组左侧中央前后回体积为(7057.03±15.83)mm3,右侧中央前后回体积为(862.35±24.10)mm3;对照组左侧中央前后回体积为(3493.67±17.40)mm3,右侧中央前后回体积为(572.20±24.57)mm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右侧中央前后回体积:P<0.05;左侧中央前后回体积:P<0.05)。双侧顶上小叶体积两组资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S患者大于正常组。结论:TS的发生是基底节、丘脑异常为主的多个脑区参与的疾病,丘脑、纹状体、大脑皮层在TS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关键的结构和功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 丘脑 纹状体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脑肌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波 黎桂平 +6 位作者 刘梦雨 张金山 温博 徐贤 马林 叶慧义 蔡幼铨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4期368-372,共5页
目的:总结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特征并分析磁共振在线粒体脑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05年1月~2007年7月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资料21例,男5例,女16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检查(平扫加增强扫描),7例患者行磁共振... 目的:总结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特征并分析磁共振在线粒体脑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05年1月~2007年7月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资料21例,男5例,女16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检查(平扫加增强扫描),7例患者行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21例中有17例患者脑内病灶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变主要累及颞、顶、枕叶皮层、及深部灰质核团(以基底节多见),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病灶对称或不对称,且具有多发性,迁移性和与血管分布区不一致性;4例患者头部常规扫描仅见轻度脑萎缩。FLAIR及DWI序列能更清楚和准确显示较隐匿的病灶,7例磁共振波谱检查表现为病变区、无信号异常的脑区和/或脑室系统均可见较特征性的乳酸峰。结论: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磁共振成像(包括DWI、FLAIR、MRS)在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对该病代谢物改变的检测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脑肌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化积分、CTCA以及两者联合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4
作者 彭万宏 鲁锦国 +2 位作者 刘红翠 白艳 席仁刚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以及两者联合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价值。方法:189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以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计算CS、CT-CA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以及两者联合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价值。方法:189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以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计算CS、CT-CA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符合率,并记录有效X线剂量。结果:189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冠心病156例(82.5%),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50%。采用钙化积分250分作为诊断阈值,检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9%(67/156)和96.9%(32/33)。CTCA检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1%(153/156)和72.7%(24/33)。CS和CTCA联合时,检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2%(150/156)和87.9%(29/33)。结论:钙化积分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着很高的特异度;CTCA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着很高的敏感度;CTCA联合钙化积分扫描可提高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合并动脉圆锥影像学特点及术中治疗方式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胡腾华 王少兵 +3 位作者 刘红朝 欧阳伟 袁辉胜 杨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27-430,共4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合并动脉圆锥的影像特点及开颅夹闭术中的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北省新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Co AA合并动脉圆锥4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术中动脉瘤夹闭方式,以及对动脉圆锥...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合并动脉圆锥的影像特点及开颅夹闭术中的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北省新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Co AA合并动脉圆锥4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术中动脉瘤夹闭方式,以及对动脉圆锥的处理方式。结果 45例患者术前3D-DSA均显示PCo AA合并动脉圆锥,动脉圆锥呈漏斗样,与动脉瘤共基底,位于颈内动脉近心端下前侧,动脉瘤则位于颈内动脉远心端外后侧,圆锥顶端有细小后交通动脉(PCo A)显影,圆锥最大径<3 mm。术中显微镜下所见与DSA检查一致,残存的PCo A血供极少,血管变细,外观较正常动脉颜色稍浅。当瘤颈较宽时,动脉圆锥基底亦增宽,圆锥深度浅,结构不典型,瘤颈较窄时,圆锥结构较为典型。术中动脉瘤瘤颈连同动脉圆锥共同夹闭18例,术后无脑缺血发生;保留PCo A及动脉圆锥夹闭动脉瘤27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形成或复发。结论 PCo AA合并动脉圆锥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术中应根据动脉瘤瘤颈夹闭难易程度、瘤颈与动脉圆锥共生关系及后循环供血情况等因素决定是否保留PCo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动脉圆锥 影像学 夹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与外科开放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廖凯兵 席仁刚 +2 位作者 郑传胜 冯敢生 梁惠民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2期1382-1386,共5页
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与外科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介入放射科67例临床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的患者作腔内隔绝术。血管外科7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外科开放手术。比较围手术期及术后中远期情况。结果:腔内组及外科组术中失血量... 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与外科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介入放射科67例临床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的患者作腔内隔绝术。血管外科7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外科开放手术。比较围手术期及术后中远期情况。结果:腔内组及外科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45±70)ml及(360±164)ml,输血量分别为0ml及(506±261)ml,早期并发症率分别为11.9%及25.3%,手术时间分别为(2.5±1.2)h及(3.4±1.1)h,住院时间分别为(8±4)d及(15±5)d,术后30d死亡率分别为1.4%及8.5%,上述指标腔内组均少于外科组,生活质量和住院费用[(15.6±4.3)万元]高于外科组[(4.2±0.8)万元]。中远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少,中远期疗效较好等优点,但费用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刚 廖凯兵 +1 位作者 孙仁荣 郑树卿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5期567-571,共5页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临床研究 慢性缺血性肾病 肾血管性高血压 ARTERY 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 REN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刚 陈莉 郑树卿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10期1076-1079,共4页
多层螺旋CT及其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领域。图像质量高、重建速度快并可行回顾性薄层重建,能够快速、立体、清晰、多角度展示解剖结构,病变特征细节等,在临床应用方面显现一定优势。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 多层螺旋CT及其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领域。图像质量高、重建速度快并可行回顾性薄层重建,能够快速、立体、清晰、多角度展示解剖结构,病变特征细节等,在临床应用方面显现一定优势。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曲面重建(MPR/C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CT仿真内镜(CTVE)及透明显示(Ray Sum)等,这些后处理技术综合应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有关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限度、研究进展等方面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生物医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唑酮治疗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波 黎桂平 +7 位作者 张金山 周义成 马林 朱文珍 王涛 夏黎明 刘继红 王承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3-656,共4页
目的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结合药物磁共振技术研究正常男性和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激活的差异,探讨曲唑酮治疗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A组为30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均为右利手;30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单盲、... 目的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结合药物磁共振技术研究正常男性和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激活的差异,探讨曲唑酮治疗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A组为30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均为右利手;30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单盲、随机分为B组(用曲唑酮治疗7周)和C组(用安慰剂治疗7周),每组15个患者,所有患者人均为右利手。A组仅进行一次功能磁共振检查;B组和C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功能磁共振检查,治疗前B组和C组不服用任何药物;治疗后B组患者在磁共振扫描前60分钟服用曲唑酮100mg;C组服用安慰剂100mg。所有参与者均用色情录像和非色情录像刺激,用GE1.5TMR扫描系统进行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在色情录像的刺激下,与正常男性相比,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B组+C组)双侧前扣带回激活范围明显增大(t=6.715,P<0.001),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经曲唑酮治疗后,在曲唑酮的干预下,心理性ED患者的双侧前扣带回激活被抑制与正常人接近,而双侧海马激活范围较前增大,双侧脑岛的激活被抑制;B组病人治疗前后前扣带回激活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t=1.930,P<0.05);双侧海马激活较前明显,前后激活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左侧:t=3.790,P<0.001;右侧:t=4.203,P<0.001);脑岛的激活被抑制。C组病人治疗前后在安慰剂的干预下,脑激活图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心理性ED患者在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潜在的病因;脑岛、前扣带回、海马可能富含5-HT受体;曲唑酮对心理性ED的治疗可能在于调节了脑岛、前扣带回、海马的神经元生物活性;曲唑酮对不同亚型的5-HT受体的调节具有多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唑酮 磁共振成像 阴茎勃起 勃起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银珍 廖凯斌 +4 位作者 张红志 秦福才 熊威 陈威 谢永高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3期350-352,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30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前的诊断价值、对栓塞术后的疗效评价及超声引导下刮宫术及术后随访中的作用。结果:...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30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前的诊断价值、对栓塞术后的疗效评价及超声引导下刮宫术及术后随访中的作用。结果:术前诊断:超声显示25例表现为子宫峡部包块型,5例表现为子宫峡部孕囊型;27例孕囊周边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25例阻力指数<0.5;峡部最薄处厚度(2.31±0.42)mm。子宫动脉栓塞术后24~72h超声表现:29例包块内或孕囊周边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例仍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再次行子宫动脉栓塞术,24h后复查超声示病灶内血流消失。栓塞术后超声成功引导刮宫术,超声随访所有患者两个月内包块均消失,月经恢复。结论:超声既能准确诊断CSP又可对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的疗效进行全面评价并引导清宫术及术后有效随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子宫动脉 化疗栓塞术 瘢痕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向建斯 陈莉 宋建东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18期30-31,共2页
对24例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实施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恢复1~2级。提出术后做好呼吸道、切口引流管、疼痛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脊椎骨折 截瘫 钉棒椎弓根系统 内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溶栓及支架置入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廖凯兵 祝望才 郑传胜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1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溶栓及支架置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其后对残余狭窄行支架置入治疗。溶栓前及治疗后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观察脑内及其他系统有无出血并发症...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溶栓及支架置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其后对残余狭窄行支架置入治疗。溶栓前及治疗后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观察脑内及其他系统有无出血并发症,并观察肢体活动及意识改善情况。结果:6例患者颈内动脉完全再通,血流量恢复,临床症状改善迅速,24h后4例瘫痪肢体肌力提高3级,2例提高2级。结论:颈内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溶栓及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安全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溶栓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3.0T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方冬秀 胡丽娟 +1 位作者 廖凯兵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0期1142-1144,共3页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严重的闭合性脑损伤,也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重度致残、植物状态生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有210万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 injury,TBI)患者,在非占位性TBI病死率和致残率中DA...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严重的闭合性脑损伤,也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重度致残、植物状态生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有210万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 injury,TBI)患者,在非占位性TBI病死率和致残率中DAI占3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颅脑损伤患者 闭合性脑损伤 植物状态生存 创伤性脑损伤 指导治疗 病死率 TB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基因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
14
作者 廖凯兵 郑传胜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07-1011,共5页
肝癌的发生与其他肿瘤一样,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患者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使得肿瘤的基因治疗成为继外科手术切除、放化疗、介入治疗后... 肝癌的发生与其他肿瘤一样,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患者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使得肿瘤的基因治疗成为继外科手术切除、放化疗、介入治疗后的又一种新的治疗模式。本文就国内外肝癌基因治疗研究中有关基因导入方法及给药途径、基因治疗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肝癌 基因工程技术 外科手术切除 分子生物学 介入治疗后 治疗效果 给药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介入断流术后提高患者舒适度的护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向建斯 廖凯兵 +1 位作者 韩琼 郑树卿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19期35-36,共2页
目的提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介入断流术术后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将160例行介入断流术术后患者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即于介入断流术后卧床24h,卧床期间按常规行腰背部按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对性心理... 目的提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介入断流术术后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将160例行介入断流术术后患者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即于介入断流术后卧床24h,卧床期间按常规行腰背部按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对性心理护理、体征护理、饮水与排尿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等。结果患者舒适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除穿刺部位血肿外,术后48h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 介入断流术 舒适度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