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硅浓度对粳稻形态和光合生理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亮 丁枫 +6 位作者 蔡丽萍 周彬 石妍 占怡玉 范智权 王淑琼 饶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1期15100-15102,15110,共4页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硅浓度对粳稻形态和光合生理机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硅浓度(0、30、80、130、180 mg/L硅酸钠溶液)处理粳稻幼苗。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不同硅浓度处理组水稻根、茎、叶的硅含量,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硅浓度处理组水...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硅浓度对粳稻形态和光合生理机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硅浓度(0、30、80、130、180 mg/L硅酸钠溶液)处理粳稻幼苗。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不同硅浓度处理组水稻根、茎、叶的硅含量,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硅浓度处理组水稻株高、根长、根系数目,采用丙酮提取法测定不同硅浓度处理组水稻叶、茎的叶绿素a、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结果]粳稻营养器官中硅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茎>叶>根;当硅浓度为80 mg/L时,粳稻株高最矮;当硅浓度为30 mg/L时,粳稻根长最短,根系数最少;当硅浓度为30mg/L时,叶绿素a、b的含量均最高,且叶绿素a/b值在硅浓度为80 mg/L时达到最大值。[结论]适当的硅浓度可提高粳稻的抗倒伏性以及粳稻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提高粳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硅浓度 形态特征 光合作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