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速赛道上的自我迷失与重建:一项关于精英大学学子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1
作者 周小李 王翅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112,共11页
考入精英大学却自认“five”(废物),这种蕴含内在矛盾的自我评价在高校学生中的流行,揭示了一个以“985five”为标签的精英大学学子群体及其自我迷失困境的客观存在。对该群体的考察有必要突破常用的阶层视角,将其置于现代性背景下予以... 考入精英大学却自认“five”(废物),这种蕴含内在矛盾的自我评价在高校学生中的流行,揭示了一个以“985five”为标签的精英大学学子群体及其自我迷失困境的客观存在。对该群体的考察有必要突破常用的阶层视角,将其置于现代性背景下予以更具普遍意义的反思。社会加速批判理论适用于探讨“985five”群体自我迷失表征、原因及自我重建策略。以此理论为视角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发现,“985five”群体自我迷失体现为自我认知、自我选择以及自我设定的忙碌、盲目和茫然;加速逻辑主导下所产生的绩效崇拜、量化至上以及时间匮乏,是致使其陷入自我迷失的原因。该群体的自我重建需要超越“唾弃浪费时间”的文化规制、实现包容休闲文化的再塑,更有赖于共鸣关系的建立以及对大学人文教育价值的重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85five” 精英大学学子 加速社会 自我 自我迷失 自我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德育理论的奠基者——胡守棻德育思想研究
2
作者 杜时忠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2年第5期144-150,共7页
胡守棻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德育理论家,是新中国学校德育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把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学说与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相结合,阐释了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他凝聚全国德育研究的精锐力量,主持编写新... 胡守棻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德育理论家,是新中国学校德育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把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学说与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相结合,阐释了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他凝聚全国德育研究的精锐力量,主持编写新中国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建构了德育原理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德育原理的独立学科地位。他带领德育研究团队,三十多年持之以恒坚持开展德育实验研究,研制大、中、小学德育大纲,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推动学校德育整体改革,建构学校德育整体体系。他秉持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他生活清贫,关心国家,热爱家乡,捐款赠书,兴教助学。他的道德境界、教育情怀和德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学的宝贵财富,值得传承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守棻 道德教育 德育原理 德育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级德育的四个维度
3
作者 卢旭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共4页
班级德育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德育。班级德育定位于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力量,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也是联结和整合学校德育与其他德育领域的基本节点。班级德育的价值体现在班集体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 班级德育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德育。班级德育定位于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力量,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也是联结和整合学校德育与其他德育领域的基本节点。班级德育的价值体现在班集体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道德主体,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来发展与表现自身的道德品质。班级德育具有集体德育、组织德育、生活德育的特点,其在班集体中,通过班集体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级德育 德育环境 德育主体 组织性 生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训与道德化——在读博士生“休息羞耻”的隐忧及其消解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潞 杜时忠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9,共8页
在读博士生的“休息羞耻”是其在时间分配上由于选择休息与投入学术劳动两者冲突而激发的一种痛苦情绪体验。“休息羞耻”不仅给博士生个人造成时间焦虑与精神内耗,使自身走向工具化,而且会因学术平庸、恶性竞争等破坏学术自由,导致大... 在读博士生的“休息羞耻”是其在时间分配上由于选择休息与投入学术劳动两者冲突而激发的一种痛苦情绪体验。“休息羞耻”不仅给博士生个人造成时间焦虑与精神内耗,使自身走向工具化,而且会因学术平庸、恶性竞争等破坏学术自由,导致大学公司化。博士生“休息羞耻”的底层逻辑在于,原本道德中立的事物(努力、时间、成功)在自我、技术、制度的规训之下被赋予道德属性,从而使得休息带来道德上的羞耻感。首先,在自我规训方面,牺牲休息和娱乐被视为对学术职业的奉献,将努力道德化。其次,在技术规训方面,“全景敞视”下的持续劳动被视为对学术追求的承诺,将时间道德化。最后,在制度规训方面,论文发表被视为评价博士生学术胜利的唯一标准,将成功道德化。告别“休息羞耻”,可进行以下探索:在读博士生要学会自我松绑,周期性地从时间中逃逸,将努力与道德脱钩;反思技术与时间的本质,尊重学术发展的时间规律;优化博士生毕业与就业的考评制度,增加学术研究的时间福利,多元定义成功的标准,从而在根基上化解在读博士生的时间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读博士生 休息羞耻 道德化 规训 时间焦虑 学术“内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思想传统、历史脉络与成就共识——《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读后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时忠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4期154-159,共6页
教育哲学家陆有铨先生曾以无比激动的笔调,描述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20世纪的文明成就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1)以道德教育领域来观察,此言不虚!尽管人类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萌芽很早... 教育哲学家陆有铨先生曾以无比激动的笔调,描述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20世纪的文明成就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1)以道德教育领域来观察,此言不虚!尽管人类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萌芽很早,但在此前的任何一个世纪,都没有像20世纪那样,不仅诞生了如此众多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产生了如此众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家和教育家,而且对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走上了多学科整合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理论 多学科整合 教育哲学家 历史脉络 陆有铨 思考与实践 教育家 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教育生成机制与实践进路
6
作者 孙银光 双小雨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5,共12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广泛而真实的新型民主形态,不仅在社会层面能推动全体人民参与民主治理,而且在教育领域能促使学生体认民主观念、生成民主意识和提升民主参与能力。聚焦到学校教育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表现为学生民主意见征集、...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广泛而真实的新型民主形态,不仅在社会层面能推动全体人民参与民主治理,而且在教育领域能促使学生体认民主观念、生成民主意识和提升民主参与能力。聚焦到学校教育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表现为学生民主意见征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以及民主监督等教育实现环节,并通过党委领导、公共议题和全员参与构成教育生成机制。为了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植根于教育实践,学校需建立民主社区以变革学校治理形式,创设民主集体以优化班级管理结构,实施参与型治理以提升学生民主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学校制度 民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约束道德到协作道德——皮亚杰对涂尔干德育思想的延续与超越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潞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54,共12页
从“约束道德”到“协作道德”的演进是对从涂尔干到皮亚杰德育思想的整体概括,彰示着延续与超越的实质联系。延续体现在约束道德的必然性及其转向协作道德的层次递进,以及道德研究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实证的研究范式的丰富。皮亚杰不满足... 从“约束道德”到“协作道德”的演进是对从涂尔干到皮亚杰德育思想的整体概括,彰示着延续与超越的实质联系。延续体现在约束道德的必然性及其转向协作道德的层次递进,以及道德研究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实证的研究范式的丰富。皮亚杰不满足于涂尔干的保守主义与道德权威,以民主建构的精神发起对纪律约束的挑战,完成了对涂尔干约束道德的超越:批判被动服从的道德规则并提出儿童主动建构;从惩罚形式与惩罚者角度修订了民主自治的惩罚思想;揭开涂尔干标榜“自主自决”实则“纪律—自动化”的道德面具,以“协作—自主性”取代之。皮亚杰提出民主社会对自律道德的影响力,这超越了教育的囿域,从社会支持的立场寻求德育的根基与出路,给当下德育改革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亚杰 涂尔干 约束道德 协作道德 学校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4
8
作者 孙银光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3-61,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着力点。统编教材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利益的重要载体,必然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这就要求统编教材在内容选择时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凸显文化价值并连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着力点。统编教材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利益的重要载体,必然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这就要求统编教材在内容选择时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凸显文化价值并连接学生的生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实现从政治意识到知识表达,进而到教育实践的转换;综合考虑学生的认同规律、意识层次和发展难题;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到意义,再到生活的转变。在推进实践时要依循规范编写、有效选用、合理使用和系统评价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统编教材 教育逻辑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还是进取?——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之辨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徐龙 杜时忠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1,共7页
当前有论者从人文传统的角度推论,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困境",并给出了"回归人文传统"的应对方案,即:性质上回归教师行业的特殊属性,价值上回归教师的德性伦理,方法上回归整体性的目的统摄。然而,事实上这种"困... 当前有论者从人文传统的角度推论,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困境",并给出了"回归人文传统"的应对方案,即:性质上回归教师行业的特殊属性,价值上回归教师的德性伦理,方法上回归整体性的目的统摄。然而,事实上这种"困境"及相应的"回归论"本身值得商榷。它不仅需要理性地甄别,更值得深刻地反思。我们认为,专业性是教师发展的逻辑起点;规范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特征;专门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进路。据此,调整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总体基调应是现实的进取而非传统的回归,亦即需要通过巩固专业地位、完善规范制度、改进专门手段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回归 进取 专业性 规范性 专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情境中罗尔斯思想的“误用”及其辨正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龙 杜时忠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29,共7页
以往教育学情境中罗尔斯思想的"误用"主要表现在:简单地"套用"、尴尬地"无用"、骇人地"错用";导致"误用"的原因是学者研究视域的褊狭、分析论证的粗糙、研究取向的偏颇,未来深度应... 以往教育学情境中罗尔斯思想的"误用"主要表现在:简单地"套用"、尴尬地"无用"、骇人地"错用";导致"误用"的原因是学者研究视域的褊狭、分析论证的粗糙、研究取向的偏颇,未来深度应用罗尔斯思想的进路包括:拓宽问题意识、革新思维方式、重构研究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思想 误用 问题意识 思维方式 研究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伦理属性及其实现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时忠 张添翼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17年第4期91-105,90+186,共17页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是国家治理教育的政治行为,是国家协调、裁量、化解、解决教育利益与教育冲突的行动准则、行为规则,具有伦理属性。伦理要求是伦理属性的具体展开,包括主体伦理、内容伦理和程序伦理。毋庸讳言,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是国家治理教育的政治行为,是国家协调、裁量、化解、解决教育利益与教育冲突的行动准则、行为规则,具有伦理属性。伦理要求是伦理属性的具体展开,包括主体伦理、内容伦理和程序伦理。毋庸讳言,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存在多方面的伦理困境。把伦理要求变成伦理现实,需要多方面的伦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制度与政策 伦理属性 伦理要求 伦理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从何而来?
12
作者 杜时忠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6-94,共9页
如果讲不清楚道德从何而来,那么道德理论、德育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可能是不可靠的。道德从何而来?古今中外对此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不过,我们需要的是科学解释即以事实为基础的理性推断。自达尔文创立生物演化说以来,在不断确... 如果讲不清楚道德从何而来,那么道德理论、德育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可能是不可靠的。道德从何而来?古今中外对此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不过,我们需要的是科学解释即以事实为基础的理性推断。自达尔文创立生物演化说以来,在不断确凿、丰富的事实材料面前,人们越来越接受了这样的观念:离开了进化论,就认识不清道德从何而来。得益于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进步,今天,科学家们能够比较信服地说明人类道德良心的起源。然而,新的问题随之产生,那就是道德究竟是出于人类(生物)本性,还是对人类本性的克服与改造?对此,本性论道德观与文化论道德观尖锐对立,达尔文、德瓦尔等与赫胥黎、道金斯等分道扬镳。基于动物行为学、社会生物学以及脑神经科学等的研究成果,本性论道德观能够有根有据地证明道德出自人类本性,并合乎人类本性。这既证实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联系,更有力地突显和捍卫了人类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起源 进化论 本性论道德观 文化论道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溯本追源: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良知之维 被引量:7
13
作者 季轩民 程红艳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3-79,111,共8页
教师良知是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师良知构成了教师道德教育理论、伦理实践以及深度体验的逻辑开端。通过人的三重属性思维方法对教师良知进行分析发现,教师良知本质上具有类存在、... 教师良知是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师良知构成了教师道德教育理论、伦理实践以及深度体验的逻辑开端。通过人的三重属性思维方法对教师良知进行分析发现,教师良知本质上具有类存在、群体存在、个体存在三重存在样态,反映了教师良知作为教师本原意识、教师专业伦理与行业自律以及教师主体性道德的重要内涵。藉此,教师良知作为教师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动力,通过祛除工具理性、澄明教师良知、追求德福一致,来复归教师的价值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伦理发展以及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等等,并寻求教师良知在教师道德建设中的最终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道德 教师良知 教育公平 师道尊严 教师专业伦理 理性 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少先队教育的转型逻辑与实现路向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向杰 张添翼 《教学与管理》 2023年第23期10-13,共4页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数字化时代,推动了社会的转型,而且也成为变革当前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使少先队教育面临价值取向重塑、主体关系重构和时空延展的重大转型。然而,在现实转型过程中,少先队教育...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数字化时代,推动了社会的转型,而且也成为变革当前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使少先队教育面临价值取向重塑、主体关系重构和时空延展的重大转型。然而,在现实转型过程中,少先队教育面临少先队员对多元价值观存在认知偏差、少先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数字化创新、少先队辅导员数字认知滞缓和教学能力匮乏等困境。数字化时代少先队教育转型须从满足少先队员的数字化发展需求、创新少先队数字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少先队辅导员数字意识与素养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少先队员 少先队辅导员 教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专业伦理的严格性及其合理限度——一种信任论思路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坚 杜时忠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4,共13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教师专业伦理的严格性逐渐受到质疑。“特殊性”思路基于教师专业的特质为教师专业伦理的严格性进行辩护,却导致教师承担无限道德义务,缺乏道义正当性。“普遍化”思路强调教师作为道德常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教师专业伦理的严格性逐渐受到质疑。“特殊性”思路基于教师专业的特质为教师专业伦理的严格性进行辩护,却导致教师承担无限道德义务,缺乏道义正当性。“普遍化”思路强调教师作为道德常人的一面,却忽视教师专业的制度主义背景。信任论思路则以信任是师生关系的构成性要素为基础,对教师专业伦理的严格性进行论证:基于不伤害原则,教师应该服从比日常道德更严格的行为规则,以避免对学生造成可能的伤害;基于互惠正义原则,教师伦理共同体应该通过制订和维持严格的专业伦理规范来获取学生、家长和公众的信任。同时,教师专业伦理的严格性应该以不伤害教师的权利和保证教师获得公平回报为合理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伦理 严格性 信任 不伤害原则 互惠正义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榜样教育的三重困境与未来进路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孙银光 刘艺琨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95,共9页
榜样教育是学校育人过程中的常用方式,具有增强学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和砥砺行为的作用。在新时代境遇下,社会生活出现复杂化转向,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样态,这让学生的个性化和异质性凸显。新时代榜样教育未能进行同步转变,从而陷... 榜样教育是学校育人过程中的常用方式,具有增强学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和砥砺行为的作用。在新时代境遇下,社会生活出现复杂化转向,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样态,这让学生的个性化和异质性凸显。新时代榜样教育未能进行同步转变,从而陷入了符号化、偶像化、同质化的三重困境。其根源在于控制逻辑支配下的教育意识缺失、流行文化侵袭导致的道德意蕴缺位和生活取向变更引发的崇高意境缺漏。三者的叠加不仅消弭了榜样携带的道德价值,也滞碍了榜样教育的功能实现。为实现育人功能的复归,新时代榜样教育应通过榜样塑造的个性化取向、榜样传递的生活化根基以及榜样教育的体系化建构等路径实现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榜样教育 符号化 同质化 偶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6
17
作者 母志蕊 范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67,共3页
当前,学校师德建设在场域、理念、技术层面存在三重困境,教师在社会生活、职业发展、师德考核等层面负担过重。这既不利于教师的师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推进新时代师德建设,学校应树立符合职业伦理、基于专业判断、内容边... 当前,学校师德建设在场域、理念、技术层面存在三重困境,教师在社会生活、职业发展、师德考核等层面负担过重。这既不利于教师的师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推进新时代师德建设,学校应树立符合职业伦理、基于专业判断、内容边界清晰的师德观念,建构分类别、分方式、分阶段的师德培育路径,形成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结果动态的师德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师德建设 培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白与隐微:古典教育的两重性——兼论“高贵谎言”的教育意蕴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银光 杜时忠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23,共7页
哲人与城邦的冲突产生了所谓的"苏格拉底问题",导致哲学不得不为自身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与之相关的古典教育,也在现实中遭遇了困境。柏拉图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教育活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正式开启了古典教育的两重性。然而,随... 哲人与城邦的冲突产生了所谓的"苏格拉底问题",导致哲学不得不为自身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与之相关的古典教育,也在现实中遭遇了困境。柏拉图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教育活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正式开启了古典教育的两重性。然而,随着现代哲学与社会的和解、学校制度对教师的收编,教育不可避免地遗失了传统,并退化为一种功利化知识传递活动。若想从这种困境中突围,有必要重拾古典教育的精神及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白教诲 隐微教诲 古典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