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门市花椰菜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4
1
作者 帅文卫 吴梓瑞 陈光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S02期208-210,433,共4页
基于模糊数学的隶属度函数,建立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 L.)气候适宜度模型,并据此将适宜区域分为不适宜、次适宜、适宜区。结合湖北省1∶250000 DEM高程数据,建立气候适宜度指数与经度、纬度、海拔的多元回归模型,基于... 基于模糊数学的隶属度函数,建立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 L.)气候适宜度模型,并据此将适宜区域分为不适宜、次适宜、适宜区。结合湖北省1∶250000 DEM高程数据,建立气候适宜度指数与经度、纬度、海拔的多元回归模型,基于普通克里金算法对模型残差插值建立湖北省1000 m×1000 m区划指标因子栅格数据。依据上述区划指标分级及打分标准,计算气候适宜性等级,通过叠加县级行政边界、裁剪、添加图例、比例尺等,制作出花椰菜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天门市全境气象指标都是花椰菜生长的适宜区,针对可能影响花椰菜生长的灾害性天气,也作出了相应的气候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 L.) 适宜气候条件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门市近60年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光荣 成道 +1 位作者 刘伟 黄忠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3期183-185,共3页
选取天门市1957年1月至2016年12月气温、降水和日照观测资料,对其本地特征及年代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0年来天门市气温四季分明,有效积温丰富,≥10℃的活动积温5 327.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降水充沛,但... 选取天门市1957年1月至2016年12月气温、降水和日照观测资料,对其本地特征及年代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0年来天门市气温四季分明,有效积温丰富,≥10℃的活动积温5 327.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时有发生,年降水量呈弱增长趋势;日照充足,历年年日照百分率为40%,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明显减少的趋势。总体来说,天门市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但气温与日照变化相对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日照时数 特征 变化趋势 湖北天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策略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胜军 黄忠 《南方农机》 2019年第23期253-254,共2页
随着我国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地面气象观测工作飞速发展,各种高科技设备极大地提升了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水平。但是,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绝大部分还是通过人工操作实现,因此,如果在人工操作中出现失误,将严重威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有... 随着我国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地面气象观测工作飞速发展,各种高科技设备极大地提升了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水平。但是,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绝大部分还是通过人工操作实现,因此,如果在人工操作中出现失误,将严重威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有必要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综合研究,逐步提升观测工作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观测 工作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江汉平原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帅文卫 祝学军 +3 位作者 成道 刘伟 杨琛 韩杳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1611-1613,共3页
以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天门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55-2015年天门市冬小麦播种期内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传统播种期内气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气候适宜... 以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天门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55-2015年天门市冬小麦播种期内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传统播种期内气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气候适宜冬小麦播种期逐渐推迟,传统播种期内降水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利用1981-2015年天门市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按照传统播期播种冬小麦存在的利弊,得出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冬小麦的播种必须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适当晚播,才有利于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 播种期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原利 谢龙 +2 位作者 成学敏 韩杳 张舒 《湖北植保》 2019年第4期18-20,共3页
本文试验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加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摸索优化了田间使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成虫始盛期开始,每5天1次按667头/hm^2连续释放赤眼蜂3次,并于卵孵始期按照稻欢3.3毫升/hm^2、药液量66.7毫升/h... 本文试验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加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摸索优化了田间使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成虫始盛期开始,每5天1次按667头/hm^2连续释放赤眼蜂3次,并于卵孵始期按照稻欢3.3毫升/hm^2、药液量66.7毫升/hm^2喷雾,两者结合使用对二化螟有较好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和环境安全,并有利于田间赤眼蜂增值,提升水稻田间自然控害能力,是一种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赤眼蜂 二化螟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