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20年湖北省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特征演变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陈楠 陈立 +9 位作者 王莉莉 祝波 操文祥 许可 丁青青 兰博 张周祥 魏莱 施艾琳 王珂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9-672,共14页
为揭示湖北省PM_(2.5)和臭氧(O_(3))复合污染演变特征,基于湖北省17个地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和武汉市大气超级站组分监测数据,全面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2015—2020年PM_(2.5)和O_(3)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探讨PM_(2.5)和O_(3)协同效应... 为揭示湖北省PM_(2.5)和臭氧(O_(3))复合污染演变特征,基于湖北省17个地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和武汉市大气超级站组分监测数据,全面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2015—2020年PM_(2.5)和O_(3)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探讨PM_(2.5)和O_(3)协同效应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①2015—2020年,湖北省PM_(2.5)显著改善,平均降幅为4.7μg/(m^(3)·a),但冬季负荷仍较高,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O_(3)污染凸显,平均增幅为3.8μg/(m^(3)·a),污染集中在4—10月的暖季,东部地区最严重,近两年超标天数已与PM_(2.5)相当.②湖北省PM_(2.5)和O_(3)关联日趋密切,协同效应显著,日评价指标显示夏季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7),近两年当PM_(2.5)浓度≤50μg/m^(3)时,相关系数高达0.63;冬季PM_(2.5)浓度与Ox(O_(3)+NO_(2))浓度呈正相关,尤其2020年东部城市二者相关性高达0.46,显示大气氧化性对PM_(2.5)二次污染的重要性.③以武汉市为例,归纳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成因,暖季低PM_(2.5)背景下,高温、中等湿度和弱风速的气象条件以及VOCs和NO_(x)等前体物的高浓度排放,使得受VOCs主控的光化学反应加剧,易造成O_(3)污染,从而加强PM_(2.5)二次生成;冬季高的大气氧化性,叠加不利气象条件,促进颗粒物的二次生成,导致重污染时PM_(2.5)组分以硝酸盐等二次无机组分为主.研究显示,湖北省PM_(2.5)和O_(3)协同控制重点为,在保持现有NO_(x)控制力度基础上强化VOCs控制,遏制暖季和东部区域O_(3)浓度上升,加强冬季和中部PM_(2.5)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O_(3)) 协同控制 复合污染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用煤燃烧排放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和排放因子
2
作者 覃旭菁 孔少飞 +3 位作者 吴剑 郑淑睿 严沁 祁士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3-605,共13页
基于实验室模拟燃烧以及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采集分析了不同地区7种蜂窝煤和11种块煤燃烧排放亚微米颗粒物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并获得了分粒径段数浓度排放因子和呼吸道沉积通量.结果表明,蜂窝煤和块煤燃烧... 基于实验室模拟燃烧以及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采集分析了不同地区7种蜂窝煤和11种块煤燃烧排放亚微米颗粒物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并获得了分粒径段数浓度排放因子和呼吸道沉积通量.结果表明,蜂窝煤和块煤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亚微米颗粒物.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在核模态以及爱根核模态内下降趋势明显,在积聚模态低粒径段(100nm≤Dp≤200nm)下降趋势减弱,在积聚模态高粒径段(200nm≤Dp)颗粒物数浓度随粒径增长逐渐上升.蜂窝煤和块煤燃烧排放颗粒物总数浓度排放因子分别为(9.9×10^(14)±5.3×10^(14))个/kg和(1.4×10^(15)±7.9×10^(14))个/kg.块煤燃烧排放的三模态平均数浓度排放因子分别为(1.0×10^(15)±5.9×10^(14))、(2.8×10^(14)±2.5×10^(14))和(6.4×10^(13)±3.5×10^(13))个/kg,块煤在3个模态当中的数浓度排放因子分别是蜂窝煤1.3倍、1.9倍以及1.5倍.采用ICRP计算模型得出,蜂窝煤和块煤的总沉积通量(RDF)分别为7.6×10^(12)~4.7×10^(13)个/min和5.7×10^(12)~3.3×10^(13)个/min.燃烧排放的亚微米颗粒物中核模态与爱根核模态颗粒在呼吸道的沉积量占比超过90%.在呼吸系统的3个区域中,颗粒RDF尺寸分布均呈递减分布.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民用煤燃烧排放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排放因子和吸入暴露,可为数浓度清单构建、效应模拟改进和健康风险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和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煤燃烧 颗粒物数浓度 粒径分布 排放因子 吸入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动车禁行区街区尺度污染物时空分布——基于自行车车载走航 被引量:2
3
作者 刁伟源 孔少飞 +6 位作者 郑煌 徐家平 郑淑睿 牛真真 程溢 胡尧 祁士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95-2105,共11页
以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为研究时段,以机动车辆管控的东湖风景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自行车车载走航形式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实时观测,填补该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空白,为管控措施的效果评估和街区尺度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精细数据.... 以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为研究时段,以机动车辆管控的东湖风景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自行车车载走航形式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实时观测,填补该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空白,为管控措施的效果评估和街区尺度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精细数据.结果表明,走航观测所测得的ρ(CO)、ρ(NO_(2))、ρ(PM2.5)和ρ(O_(3))平均值均高于监测站点,平均超过2.1倍.管控期机动车禁行区ρ(CO)、ρ(BC)、ρ(NO_(2))、ρ(PM_(2.5))和ρ(O_(3))的平均值分别为0.97mg/m^(3),5.6μg/m^(3),57.8μg/m^(3),76.3μg/m^(3)和208.3μg/m^(3),非禁行区分别为1.1mg/m^(3),4.7μg/m^(3),60.9μg/m^(3),72.2μg/m^(3)和197.7μg/m^(3).车群行驶缓慢的地方如路口和信号灯处容易出现高值,ρ(BC)、ρ(CO)、ρ(O_(3))和ρ(PM2.5)可分别高达20.1μg/m^(3),1.8mg/m^(3),282.9μg/m^(3)和106.3μg/m^(3).对应时间省控站点所测得的ρ(CO)、ρ(O_(3))和ρ(PM_(2.5))分别为0.73mg/m^(3),128.0μg/m^(3)和31.0μg/m^(3),明显低估街区尺度上人群污染物暴露浓度.基于TPRS法计算背景浓度,发现管控期CO、NO_(2)、PM1、PM2.5、PM10、O_(3)和BC的背景浓度占比分别为75.9%,63.2%,77.6%,77.5%,78.8%,80.7%和37.4%,在管控后均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武汉军运会 自行车车载走航 街区尺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F的武汉市大气细颗粒物消光来源解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夏瑞 谭健 +10 位作者 汪琼琼 吴兑 孔少飞 陈楠 邓涛 陶丽萍 张雪 吴柏禧 吴良斌 王庆 吴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9,共13页
利用武汉2020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的在线观测数据,同时将颗粒物的光学参数和化学组分数据输入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源解析模型,对PM2.5消光系数的源贡献进行定量解析.研究发现,对吸收系数贡献较大的源为机动车(66.3%)和工业源(14.2... 利用武汉2020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的在线观测数据,同时将颗粒物的光学参数和化学组分数据输入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源解析模型,对PM2.5消光系数的源贡献进行定量解析.研究发现,对吸收系数贡献较大的源为机动车(66.3%)和工业源(14.2%),对散射系数贡献较大的源为以硝酸盐为主的二次无机盐Ⅰ(38.4%)和机动车(27.0%),光散射的源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二次无机盐Ⅰ在夏季(14.6%)的贡献较秋季(47.4%)显著降低.消光系数源贡献方面,夏季机动车(37.2%)和以硫酸盐为主的二次无机盐Ⅱ(21.2%)对消光的贡献较大,而秋季主要的消光源为二次无机盐Ⅰ(44.7%)和机动车(26.7%).最后,还获取了几个重要源的波长吸收指数(AAE)值:机动车(0.96)、工业源(1.04)、扬尘(1.39)、生物质燃烧(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消光系数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 源解析 气溶胶光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疫情管控期间空气质量变化及改善措施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楠 张周祥 +9 位作者 李涛 祝波 许可 操文祥 丁青青 兰博 王莉莉 李赢杰 蔡鹏 陶明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7-226,共10页
2020年1月23日起,武汉地区施行了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对当地的人为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地面监测站网和卫星遥感分析了管控期间武汉地区的主要大气成分的变化,并研究了人为排放下降对O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 2020年1月23日起,武汉地区施行了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对当地的人为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地面监测站网和卫星遥感分析了管控期间武汉地区的主要大气成分的变化,并研究了人为排放下降对O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管控期间施行机动车禁行政策,武汉地区的NO2浓度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53.2%,挥发性有机物(VOCs)下降了25.1%;与NO2和VOCs的显著下降不同,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第90百分位浓度平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6.5%,尤其是2月温度同比增高超过5℃,紫外辐射增长超过100%,O3浓度显著高于去年同期,说明应基于O3前体物NOx和VOCs活性种类的非线性定量关系加强协同减排;同时,管控期间PM2.5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6%,但是PM2.5浓度低值主要集中在风速较大、扩散较好的2月,其他时段PM2.5浓度下降并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与2月的显著下降不同,3月硝酸盐的浓度同比变化不大,说明导致NOx转化为硝酸盐的大气氧化能力并未受到较大削减,武汉地区颗粒物减排应基于颗粒物不同组分的形成机理,加强颗粒物一次排放源和关键前体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武汉 管控措施 细颗粒物(PM2.5)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式垂直分辨率对模拟ENSO遥相关的影响
6
作者 姜薇 王五科 +2 位作者 赵树云 王泓月 朱锦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7-490,共14页
模式分辨率对气候模式的模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模式开发对于垂直分辨率的重视不够。以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遥相关为例,利用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式,探究不同模式垂直分辨率设置下模式模拟的ENSO对平流层... 模式分辨率对气候模式的模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模式开发对于垂直分辨率的重视不够。以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遥相关为例,利用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式,探究不同模式垂直分辨率设置下模式模拟的ENSO对平流层、对流层影响的差异,评估模式垂直分辨率在气候模拟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提高垂直分辨率可以显著改进模式对ENSO遥相关的模拟能力。以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ERA5)为参照,ENSO对纬向平均温度的影响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季呈现出“负正负”的三极子模态。CESM默认的垂直分辨率设置(L66)不能模拟出这一模态,而提高模式垂直分辨率(L103)后则可以较好地模拟出这个模态。对于水平分布而言,L66模拟的ENSO在对流层的信号与再分析资料相比明显偏强,L103则可以显著改善。同时,L103对ENSO影响平流层的模拟效果也比L66有所改善。进一步分析发现,L103模拟的行星波从对流层向平流层的传播更强,更接近再分析资料。提高垂直分辨率可以改善模式对大气波活动以及平流层-对流层动力耦合的模拟,重视模式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垂直分辨率 ENSO的气候效应 平流层-对流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军运会前后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特征和来源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静 燕莹莹 +5 位作者 孔少飞 宋蔼莉 陈楠 祝波 全继宏 祁士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023-3032,共10页
利用湖北省超级站2019年10~11月的臭氧、NO_(x)(=NO+NO_(2))和102种VOCs物质的小时数据分析了军运会期间臭氧污染变化;基于DSMACC箱型模式模拟不同VOCs和NO_(x)浓度下臭氧的光化学生成敏感性;采用PMF模型对前体物VOCs进行源解析,并估算... 利用湖北省超级站2019年10~11月的臭氧、NO_(x)(=NO+NO_(2))和102种VOCs物质的小时数据分析了军运会期间臭氧污染变化;基于DSMACC箱型模式模拟不同VOCs和NO_(x)浓度下臭氧的光化学生成敏感性;采用PMF模型对前体物VOCs进行源解析,并估算不同源类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显示,军运会保障前臭氧日最大8小时浓度(最大MDA8:219.51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保障期臭氧MDA8浓度(135.11μg/m^(3))明显下降,保障后浓度回升(140.98μg/m^(3)).军运会保障前中期臭氧浓度的差异受气象条件影响更明显,而保障后臭氧浓度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前体物浓度的大幅增加.根据DSMACC模拟的EKMA曲线,武汉市军运会期间臭氧的光化学生成主要受VOCs浓度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对VOCs进行源解析,结果显示,保障前VOCs对臭氧生成贡献较大的源类是燃烧源、石油化工和机动车,分别占23.0%、22.8%和22.5%;保障期间VOCs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38.4%)和燃烧源(25.5%);保障后则主要是石油化工(32.6%)和燃料挥发(25.7%).三个阶段对比发现,军运会的保障方案对石油化工源减排效果明显,但对机动车和燃烧源排放的限制效果并不显著.武汉市应该更注重对燃烧、燃料挥发和机动车排放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军运会 源解析 EKMA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元素铁的吸光贡献对黑碳吸光增强估算的影响——以武汉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谭健 夏瑞 +10 位作者 吴兑 孔少飞 陈楠 成春雷 邓涛 陶丽萍 张雪 吴柏禧 吴良斌 王庆 吴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033-3045,共13页
传统方法使用固定的波长吸收指数来估算地壳元素或棕碳吸光,但该方法只能处理仅存在两种组分的情形(黑碳/棕碳,或黑碳/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武汉在线观测数据(2021年2、3、8、9月),采... 传统方法使用固定的波长吸收指数来估算地壳元素或棕碳吸光,但该方法只能处理仅存在两种组分的情形(黑碳/棕碳,或黑碳/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武汉在线观测数据(2021年2、3、8、9月),采用铁作为地壳元素的示踪物,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得出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在扣除地壳元素吸光之后,再得到黑碳吸光增强系数(E_(abs)).结果显示观测期间370nm波段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均值为12.3%,月均值范围5.7%~15.5%,且波长吸收指数与铁的浓度正相关,表明地壳元素吸光贡献不可忽视.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呈现出显著的季节特征,呈现出冬季低,春季高的特点.地壳元素吸光的分离前后计算的E_(abs)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到了黑碳和铁的相关性的影响.观测期间扣除地壳元素吸光后,E_(abs)均值为1.43±0.53,在季节性上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特性,春季较高E_(abs)值与春季黑碳较高的老化程度有关.E_(abs)对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含量存在正的依赖关系,证明了这些包裹物质对吸光增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尘吸光贡献 黑碳吸光增强 最小相关系数法(MRS方法) 波长吸收指数(A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工业过程一次颗粒物实时排放特征
9
作者 葛宏飞 孔少飞 +3 位作者 刘晋宏 冯韵凯 覃思 祁士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375-4387,共13页
工业过程是我国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满足当前高精度排放清单的构建,亟需对其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排放因子开展实测。基于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对水泥生产、医药制造、玻璃制造、纺织(燃煤锅炉)和钢铁烧结5类典型工业... 工业过程是我国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满足当前高精度排放清单的构建,亟需对其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排放因子开展实测。基于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对水泥生产、医药制造、玻璃制造、纺织(燃煤锅炉)和钢铁烧结5类典型工业过程颗粒物进行测试,获得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亚微米颗粒物(PM_(1.0))和黑碳(BC)的实时排放量,对PM_(1.0)/PM_(2.5),PM_(2.5)/PM_(10)和BC/PM_(2.5)(质量浓度比)的日变化进行分析,更新各类一次颗粒物的排放因子。上述5类典型工业过程的PM_(2.5)和BC平均日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1.60±1.13),(5.08±3.29),(0.14±0.12),(0.87±0.42)和(0.79±0.30) mg/m^(3),以及(24.03±16.40),(40.38±20.47),(2.59±1.64),(11.44±10.02)和(5.98±4.33)μg/m^(3),具有明显的日变化,高值时段分别为低值时段的1.16~2.53倍和1.57~2.40倍。这可能与不同时间段内燃料添加改变燃烧状态和污染控制设备效率波动有关,因此高时间分辨率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构建需考虑这些日变化特征。水泥生产行业的BC/PM_(2.5)为清单编制技术手册中推荐值(0.002)的7.5倍,钢铁烧结行业为推荐值(0.001)的8.6倍,且其BC排放因子分别为0.11和0.02 mg/kg,远低于技术手册中的230和2.52 mg/kg,若以技术手册中推荐的BC排放系数建立排放清单会高估BC的排放量。制药、玻璃制造、纺织(燃煤锅炉)的BC/PM_(2.5)分别为(0.009 5±0.005 0),(0.030 3±0.026 9)和(0.010 2±0.008 0),BC排放因子分别为0.43,0.29和0.68 mg/kg,技术手册中并未给出BC参考排放系数。研究数据可为更新清单编制技术手册和建立BC排放清单提供实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过程 一次颗粒物 排放因子 黑碳 BC/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