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构建——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为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贺慧 张彤 +2 位作者 张庆昊 董凤千 张学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44,共7页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双维度耦合-保护利用双象限评价-空间功能四分区重构”的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湖北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呈现出以提供基础条件的管控保护区为基底、以文化引领的主题展示区为核心、以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为外延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相符。期望在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理论研究的同时,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科学布局与规划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文化公园 主体功能区 湖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功能治理的市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合林 唐永伟 +2 位作者 黄玉霖 王雨晨 王智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5,共8页
从功能治理的角度切入,反思当前市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认为市级国土空间管制体系需要同时实现价值目标、功能目标和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市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优化需要遵循的价值逻辑、技术逻辑、行政逻辑,并基... 从功能治理的角度切入,反思当前市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认为市级国土空间管制体系需要同时实现价值目标、功能目标和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市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优化需要遵循的价值逻辑、技术逻辑、行政逻辑,并基于治理目标和逻辑遵循,提出市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优化的3条基本路径:目标引领,构建全域全要素的“目标—功能—空间”传导路径;效能导向,完善多维融合的国土空间精细化用途管制规则;多元协同,优化多层级与多主体协同的用途管制事权组织。随后,以鄂州市为例,阐述基于上述理论框架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优化的地方实践,以期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用途管制体系 功能治理 市级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邓巍 胡贝贝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3,30,共7页
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传统市镇被现代城市吞并后形成的特殊形态的城市文化遗产。它们既保留着整体性的传统市镇空间结构,又呈现了层层积淀的城市遗产空间形态,具有街区类型的特殊性。文章立足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内涵和整体性遗产... 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传统市镇被现代城市吞并后形成的特殊形态的城市文化遗产。它们既保留着整体性的传统市镇空间结构,又呈现了层层积淀的城市遗产空间形态,具有街区类型的特殊性。文章立足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内涵和整体性遗产特征,探究其时空发展规律及保护问题的发生逻辑,并从市镇空间赓续、街区空间更新、街城空间融合3个方面,提出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此类街区的保护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 价值内涵 整体特征 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国土空间碳排放格局特征与优化对策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智勇 胡纯广 +1 位作者 张毅 刘合林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1,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的重要因素,不仅会改变地表的自然碳过程,还会通过改变人类能源消耗强度来影响碳循环的速率。文章基于湖北省的土地利用测算碳源或碳汇总量,通过测算碳源经济贡献系数和碳汇生态承载系数,将省... 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的重要因素,不仅会改变地表的自然碳过程,还会通过改变人类能源消耗强度来影响碳循环的速率。文章基于湖北省的土地利用测算碳源或碳汇总量,通过测算碳源经济贡献系数和碳汇生态承载系数,将省域空间划分为碳排放低碳发展区、碳强度控制区、碳汇功能区和高碳优化区。在分析区域存在的经济贡献度与生态承载度不匹配、经济贡献度与空间结构性不协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与区域功能关系不和谐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湖北省碳排放治理水平,文章提出了“依托分区特征,完善空间碳排放格局;联接功能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强化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完善生态价值机制;缓和结构矛盾,协调经济与生态贡献”的碳排放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循环 碳排放 国土空间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集性文化景观及其适配性陆桥廊道、网络方法研究
5
作者 万敏 秦凡凡 +1 位作者 徐世琛 谭超逸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4-89,共6页
简述了陆桥理论渊源并界定了陆桥廊道、网络概念及其广义、狭义内涵,归结出大多文化景观具有的群集性特点,并通过万里长城、西南悬圃聚落、秦直道、太行山东麓岗丘城镇群等例证,阐明了文化景观围绕陆桥廊道或网络群集的现象,归结出该类... 简述了陆桥理论渊源并界定了陆桥廊道、网络概念及其广义、狭义内涵,归结出大多文化景观具有的群集性特点,并通过万里长城、西南悬圃聚落、秦直道、太行山东麓岗丘城镇群等例证,阐明了文化景观围绕陆桥廊道或网络群集的现象,归结出该类群集性文化景观具有的因山制宜、以道为骨、高枕无忧、天人合一四大特征;以陆桥特征鲜为人识、狭义和广义兼有、多尺度展现为原则,选取红军长征线路、江汉平原岗丘聚落、南漳堡寨3组群集性文化景观为例,探讨不同尺度陆桥廊道或网络的构成、形态、特征和求取方法,阐述了两者的适配性,并指出陆桥方法对相应群集性文化景观研究具有的系统性思想价值及对其他群集性文化景观研究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冀此创新思维丰富风景遗产研究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群集性文化景观 陆桥廊道与网络 风景遗产理论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命体视角下成长型都市圈外围收缩城市类型识别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梦洁 舒建峰 彭翀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4,共9页
关注成长型都市圈外围中小城市的“相对收缩”问题,基于城市生命体理论提出“成长力”是一个包含空间容纳力、生产保障力、创新服务力的综合概念,据此构建了“三维共轭角力”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采取改进的NK模型及MATLAB仿真对武汉都... 关注成长型都市圈外围中小城市的“相对收缩”问题,基于城市生命体理论提出“成长力”是一个包含空间容纳力、生产保障力、创新服务力的综合概念,据此构建了“三维共轭角力”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采取改进的NK模型及MATLAB仿真对武汉都市圈外围中小城市进行成长力水平评估、提升路径模拟与城市类型识别。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圈外围城市可分为资源整合型、提质增量型、创新联动型3类,其收缩现象受到自身发展本底条件和区域功能格局的双重影响。资源整合型城市应以效用型增长为目的进行规模与功能重构;提质增量型城市应融入区域产业分工提升集聚势能;创新联动型城市应以节点功能链接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命体 成长型都市圈 收缩城市 类型识别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生境修复的高铁沿线动物通道选址规划研究--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殷利华 巩思凝 +2 位作者 万敏 沈正豪 韩依纹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0,共8页
动物通道是解决铁路沿线野生动物栖息地阻隔的有效手段,其位置选择对使用效率至关重要。重视和深化沿线动物通道选址和预留规划是实现中国“绿色高铁”建设目标的重要体现。以武汉都市圈为对象,运用MSPA和景观连接度评价,结合MCR模型和... 动物通道是解决铁路沿线野生动物栖息地阻隔的有效手段,其位置选择对使用效率至关重要。重视和深化沿线动物通道选址和预留规划是实现中国“绿色高铁”建设目标的重要体现。以武汉都市圈为对象,运用MSPA和景观连接度评价,结合MCR模型和重力模型,识别出17个生态源点斑块,叠加9条高铁线路,识别出27处与高铁冲突的代表点即潜在动物通道位置和6处干扰区段,为生境修复提供了系统格局支持。提出了动物通道选址规划的基本原则和设计要点,为武汉都市圈拟建的高铁网络、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周边生境影响,以及修复已建设施沿线的动物通道合理选址提供科学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高速铁路 生态廊道 生态修复规划 动物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特色小城镇对近地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单卓然 徐蕾 袁满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1-8,共8页
为弥补特色小城镇区域经济贡献研究不足的现况,以我国首批特色小城镇为对象,基于2013-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或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利用SPSS和GIS分析国家战略介入前的特色小城镇对近地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时空演化特征。发现:国家战略介入前的... 为弥补特色小城镇区域经济贡献研究不足的现况,以我国首批特色小城镇为对象,基于2013-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或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利用SPSS和GIS分析国家战略介入前的特色小城镇对近地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时空演化特征。发现:国家战略介入前的特色小城镇整体年平均贡献率持续低位;低贡献小城镇占比过半而高贡献小城镇稀缺显著,二者年平均贡献率两极分化;4年间“贡献率贫"数量极少而"贡献率返贫"比例较高;贡献率全国分布渐呈多组局域性梯度空间集聚;西北、中南贡献率重心向内陆收拢,华北贡献率重心外移、分布趋散,西北贡献率格局紧凑化;低贡献特色小城镇的全国多中心格局渐现。建议:鼓励东北、西北、西南扶持政策填补;持续坚定完善全国均衡布局;开展地理分区内区域经济贡献格局评估;同步加大对贡献率局域峰值地带政策倾斜和对低贡献率峰值地带政策投入;大幅提高现有政策投放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城镇 区域经济增长 贡献率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史前人居环境的宜居地方性研究
9
作者 万敏 秦凡凡 +2 位作者 杨芷芊 苏欣怡 雷晶晶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37,共8页
将研究时间定位于新石器时代至晚商,该时段仅占史前文明的1%,却是极富爆发力、遗址遗物最多且在中国风景园林史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时期;研究空间所定之江汉平原是长江中游文明的摇篮,其独特的区位、久远而持续的人居历史使其成为反映宜... 将研究时间定位于新石器时代至晚商,该时段仅占史前文明的1%,却是极富爆发力、遗址遗物最多且在中国风景园林史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时期;研究空间所定之江汉平原是长江中游文明的摇篮,其独特的区位、久远而持续的人居历史使其成为反映宜居地方性肇始的极佳窗口。以约翰·阿格纽(John Agnew)的地方三元结构理论为支撑,聚焦于3个方面:1)从史前江汉平原城址与聚落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相互关系探讨其区位的宜居地方性;2)从史前重点场所识别、时空演化和重点场所个案探讨其场所的宜居地方性;3)从城壕聚落营造、仪典和生活场景,以及植物环境等探讨其空间的地方感。当前,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立足史前开展宜居地方性的研究并不多见,故研究成果对丰富宜居地方性研究、弥补史前江汉平原风景园林发展研究的不足有重要意义,并对景观考古研究中结合运用ArcGIS多功能模块具有技术拓展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宜居地方性 地方三元结构 史前城址与聚落 江汉平原 景观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碳源、碳汇空间治理研究综述与拓展研究思路
10
作者 陈锦富 李建兴 郝子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6-192,共7页
都市圈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主体形态,在都市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碳空间的消长(碳源空间的扩张、碳汇空间的压缩),势必会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治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 都市圈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主体形态,在都市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碳空间的消长(碳源空间的扩张、碳汇空间的压缩),势必会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治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对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演变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不够;(2)对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演变的相关性研究不够;(3)对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协同治理路径研究不足。因此,需要基于研究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都市圈的跨域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打通当前研究的堵点,进一步拓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碳源空间 碳汇空间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规单元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框架与模型研究
11
作者 刘合林 罗梅 +2 位作者 李文涛 李莹颖 罗文静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3,共11页
准确测定城市控规单元尺度碳排放是建立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控规技术的基础前提。当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尺度的碳排放测算方法较为成熟,但控规单元尺度的测算方法研究相对缺乏。在梳理全球、区域、城市、控规单元等不同尺度碳排放测算方... 准确测定城市控规单元尺度碳排放是建立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控规技术的基础前提。当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尺度的碳排放测算方法较为成熟,但控规单元尺度的测算方法研究相对缺乏。在梳理全球、区域、城市、控规单元等不同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的优缺点基础上,认为控规单元尺度碳排放测算面临着空间要素规模效应、邻近效应和流动效应等复杂影响的技术挑战。基于此,认为控规单元尺度的碳排放测算需要考虑空间、活动和技术三个逻辑以及建造和运行两个过程,提出了由基础碳排放测算函数、综合影响函数和交叉影响修正函数构成的控规单元碳排放测算框架与模型,以期为构建低碳导向的控规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规单元 碳排放 测算框架 碳中和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发包制视角下责任规划师制度模式与机制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阳 夏海玉 +2 位作者 谢来荣 单卓然 黄亚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8,共7页
责任规划师制度旨在提高社区、乡村及乡镇等微观层面小尺度空间的治理水平,进而支撑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与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责任规划师制度是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与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引入公共管理学... 责任规划师制度旨在提高社区、乡村及乡镇等微观层面小尺度空间的治理水平,进而支撑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与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责任规划师制度是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与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引入公共管理学中的“行政发包制”理论,考察地方政府在规划事务管理体系中以“行政发包”方式引入责任规划师并优化空间治理的过程。文章认为责任规划师制度通过“上下结合”监督协调路径与“监督—维护—协调”三元作用机制实现空间治理优化,并总结归纳出3种典型的责任规划师制度模式。文章最后从“发包方—承包方—受众方”三元主体出发分析推行该制度面临的挑战,并从明确事权义务、完善激励机制、细化考核标准、搭建服务平台4个方面对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提出机制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规划师 行政发包制 空间治理 制度模式 机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沉池出水造成的超滤膜污染在NaClO溶液中化学清洗效能研究
13
作者 于诗雯 蔡浩瀚 +3 位作者 张豪兰 王宗平 谢鹏超 岳思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6,共5页
二沉池出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在采用超滤膜对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时会产生严重的膜污染,NaClO溶液常用于化学清洗有机物及微生物造成的膜污染。该研究采用NaClO溶液对二沉池出水造成的超滤膜污染进行化学清洗,结合... 二沉池出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在采用超滤膜对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时会产生严重的膜污染,NaClO溶液常用于化学清洗有机物及微生物造成的膜污染。该研究采用NaClO溶液对二沉池出水造成的超滤膜污染进行化学清洗,结合膜通量、膜表面形貌、官能团、主要元素组成在NaClO溶液清洗前后的变化深入分析了NaClO化学清洗膜污染的效能及对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O溶液化学清洗可高效去除膜污染并恢复膜通量,但会改变膜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清洗温度、清洗时间、初始pH及NaClO浓度都会对清洗效能产生影响,在近中性、常温条件下,将污染膜浸泡在100 mg/L NaClO溶液内2 h即可有效去除膜污染,且过度清洗会导致膜损伤。因此,采用NaClO溶液化学清洗二沉池出水造成的膜污染时,需要严格控制清洗条件以实现膜污染高效去除并减少对膜结构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膜污染 次氯酸钠 化学清洗 标准膜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完整社区理念的城市社区体检评估方法——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余春洪 刘思杰 +2 位作者 鲁仕维 谢来荣 谢夏天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3-70,共8页
针对当前城市体检要求以社区为基本单元进行评估,但缺少城市社区体检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的问题,从完整社区理念出发,在总结完整社区的概念内涵、建设核心内容及评估需求的基础上,尝试从逻辑思路、技术框架及指标体系3个方面构建完整社... 针对当前城市体检要求以社区为基本单元进行评估,但缺少城市社区体检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的问题,从完整社区理念出发,在总结完整社区的概念内涵、建设核心内容及评估需求的基础上,尝试从逻辑思路、技术框架及指标体系3个方面构建完整社区“三次评估”方法:通过初评获悉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再评厘清社区建设与完整社区的差距,通过终评获悉社区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关系,并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完整社区建设治理和支撑城市体检评估内容体系的构建。同时,结合湖北省大冶市实践对“三次评估”方法进行印证,以期为我国中小城市完整社区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整社区 城市社区体检 评估方法 大冶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增量型城市更新的公共成本测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祝贺 林颖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4,共10页
空间容量大幅增加的城市更新活动,为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带来额外负担,为抵消由此形成的外部性影响,需付出更多公共成本,给地方财政造成持续压力。由于公共成本测算方法的缺失,使空间规划无法基于财政平衡,对存量空间更新... 空间容量大幅增加的城市更新活动,为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带来额外负担,为抵消由此形成的外部性影响,需付出更多公共成本,给地方财政造成持续压力。由于公共成本测算方法的缺失,使空间规划无法基于财政平衡,对存量空间更新改造后的功能与开发强度进行科学管控。为此,研究提出面向我国和具有相似土地制度国家的城市更新财务分析框架,以更好理解城镇化后期存量土地上开发权供给与政府财政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根据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责权范畴,构建对接政府财会制度的公共成本测算方法体系,并基于实证研究揭示增量更新对地方财政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提出基于财务收支平衡分析的城市规划功能与容量调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性 公共成本 土地财政 财务平衡 开发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户生成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的园林植物感知偏好研究——以武汉城市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畅 陈一秀 +1 位作者 殷利华 郭诗怡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城市公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部分,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至关重要。园林植物作为主要物质空间要素,对公众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恢复和促进作用。但基于公众视角与用户生成数据对园林植物感知行为及偏好特征的深入研究较少。以武汉城市公... 城市公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部分,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至关重要。园林植物作为主要物质空间要素,对公众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恢复和促进作用。但基于公众视角与用户生成数据对园林植物感知行为及偏好特征的深入研究较少。以武汉城市公园为对象,按照社交媒体平台优先推荐植物观赏类城市公园的原则筛选,挖掘并解译用户生成数据,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揭示公众对园林植物的感知偏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公众对植物的感知主要集中在植物种类、季相和植物印象3个方面。其中植物种类感知与季相、感官呈显著正相关,与公园情感得分呈负相关。平台推荐引导的植物感知重点和公众评论中的实际感知基本一致。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公园季相、观赏错峰、观赏种类创新、观赏植物科教4个方面的植物景观优化建议,为城市公园的园林植物配置优化、公众感知友好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等提供研究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风景园林 城市公园 用户生成数据 自然语言处理 景观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调”成果的山地县域建设用地高效发展优化策略——以湖北省竹山县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纯广 王智勇 +2 位作者 段名材 艾玉红 林颖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1-36,共6页
文章结合湖北省竹山县的“三调”成果探索山地县域用地结构特征,为实现山地县域建设用地优质、可持续发展,提出多层级的山地县域建设用地高效发展优化策略:①总量—结合人口流动趋势,合理预测人口规模并划定城镇开发边界;②增量—完善... 文章结合湖北省竹山县的“三调”成果探索山地县域用地结构特征,为实现山地县域建设用地优质、可持续发展,提出多层级的山地县域建设用地高效发展优化策略:①总量—结合人口流动趋势,合理预测人口规模并划定城镇开发边界;②增量—完善土地利用标准,依托山地城镇基础数据平台实现分区;③存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构建完整的规划开发建设全过程;④流量—明确县域发展定位,通过规划制定多层级的城镇体系。以此为基础,通过“框定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加大流量”,倒逼山地县域转变现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县域 建设用地 高效发展 优化策略 “三调”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分析技术介入的国土生态空间规划探究——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依纹 胡诗琪 +1 位作者 万明暄 万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9-35,共7页
生态空间规划从传统城乡规划体系的“补丁”跃迁为当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先行系统,多元分析技术介入的评估路径是合理了解生态空间本底特征和制定规划管控策略的科学保障。以襄阳市为例证区域,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 生态空间规划从传统城乡规划体系的“补丁”跃迁为当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先行系统,多元分析技术介入的评估路径是合理了解生态空间本底特征和制定规划管控策略的科学保障。以襄阳市为例证区域,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最小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廊道模拟等多元技术遵循“本底评价-格局优化-分级管控”的路径逐级开展生态空间规划。襄阳市生态空间占比56.33%,共识别35个生态源地和73条最佳生态廊道;构建“一干七支、西屏北网、三楔四区多点”的襄阳市生态安全格局;制定生态空间分级分要素管控策略和用途管制的正负面清单,并提出“护绿、增绿、补绿”的生态修复策略。以期对新时代国空体系下的生态空间规划实践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空间规划 多元定量技术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空间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多情景内涝灾害的医疗服务韧性测度——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19
作者 舒建峰 彭翀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8,共13页
随着极端降雨事件导致的洪涝灾害频发,城市空间面临的风险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医疗设施是保障居民日常就医服务、提供应急医疗响应的核心要素之一,提升医疗设施应对多灾害风险的动态响应能力至关重要。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多情... 随着极端降雨事件导致的洪涝灾害频发,城市空间面临的风险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医疗设施是保障居民日常就医服务、提供应急医疗响应的核心要素之一,提升医疗设施应对多灾害风险的动态响应能力至关重要。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多情景内涝灾害模拟,并利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开展多情景、多搜索半径下的医疗服务韧性测度。结果表明:①武汉市中心城区医疗服务资源整体丰富;10年、50年、100年一遇3种内涝灾害情景下,路段、医疗设施和人口活动单元出现不同比例的淹没风险;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单元呈现“圈层+飞地”特征。②搜索半径为9 min的紧急状态日常医疗需求下,武汉市中心城区医疗服务韧性水平整体较高,3种内涝灾害情景下均有超过50%的单元表现出医疗服务功能上升的特征;同时,灾害级联效应造成约4%~5%的单元的医疗服务功能显著下降。③随着搜索半径从9、18 min增加至36 min,3种内涝灾害情景下医疗服务韧性水平均出现了显著下降;相比紧急状态下日常医疗服务韧性受影响的范围小、局部受影响程度大的特点,平时状态下日常医疗服务韧性呈现出受影响的范围更广、受影响程度更小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医疗服务资源多情景需求优化以及应对灾害风险的国土空间设施体系完善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灾害 情景模拟 医疗服务韧性 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勤圈识别的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9
20
作者 郭亮 郑朝阳 +3 位作者 黄建中 袁满 马煜箫 贺慧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3-54,共12页
研究通勤圈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运行特征和提升空间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定位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识别武汉市中心城区主要通勤圈的空间分布;在对通勤圈的圈层结构、内部构成及外部形态... 研究通勤圈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运行特征和提升空间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定位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识别武汉市中心城区主要通勤圈的空间分布;在对通勤圈的圈层结构、内部构成及外部形态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通勤圈的通勤强度空间分布、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布局与运行特征之间的关联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通勤圈空间分布呈以“通勤中心”为核心、相对集聚的“多中心”结构;通勤圈的内部结构呈圈层式扩张,且“飞地”和跨区通勤现象明显;随着通勤圈空间范围扩大,职住偏离指数、主要土地使用要素指标与交通环境要素指标均随之降低;通勤圈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其内部用地构成、用地混合度及通勤走廊主导交通方式的运送速度和效率;交通方式系统供给与基于通勤圈的3类通勤出行需求的“错位”布局降低了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运行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准确识别通勤圈空间分布与内在结构为基础,优先完善中心城区内部交通系统组织、适度拓展中心城区跨通勤圈客流通道以逐步扩大通勤圈服务范围、审慎发展快速路系统的面向大城市空间运行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圈 空间结构 空间绩效 优化 LBS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