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属地勘单位如何讲好地质故事——以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为例
1
作者 刘汉生 杨波涌 +2 位作者 杨良哲 王镝 武思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8-1626,共9页
地学科普对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翼理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推动地质工作全方位服务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翔实全面的地质资料是做好做精地学科普的基础。文章采用论述的方法,分析省属地勘单位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 地学科普对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翼理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推动地质工作全方位服务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翔实全面的地质资料是做好做精地学科普的基础。文章采用论述的方法,分析省属地勘单位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意义和优势,以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为例,介绍其打造科普品牌、开展科普创作和组织科普活动的成果经验,分析省属地勘单位如何通过开展地学科普履行公益职能、推动政府合作、服务市场需求,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试图探索出一条省属地勘单位发挥地质作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科普 地质故事 地勘单位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三叠世南漳湖北鳄(双孔亚纲:湖北鳄目)的头骨新材料及补充研究
2
作者 赵璧 邹亚锐 +4 位作者 李姜丽 陈刚 万珊 苑金玲 吴奎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51,共15页
南漳湖北鳄是南漳-远安动物群典型分子和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为补充其仍缺失甚多的头骨关键特征,对近期采集的1件头骨保存完整的化石标本开展了精细修理和比较解剖学研究。修订了该属种头骨的如下特征:上颌两支沿头骨中线发育狭... 南漳湖北鳄是南漳-远安动物群典型分子和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为补充其仍缺失甚多的头骨关键特征,对近期采集的1件头骨保存完整的化石标本开展了精细修理和比较解剖学研究。修订了该属种头骨的如下特征:上颌两支沿头骨中线发育狭长骨间隙,前上颌骨最前端接触,鼻骨仅最后端接触;前上颌骨及上颌骨背侧发育同走向凹槽;颅顶平,无矢状嵴;顶骨比额骨大,顶孔位于顶骨前中部;上颞孔围成骨骼包括顶骨、后额骨、眶后骨和鳞骨,不包括上颞骨;轭骨三射状,前支细长,具短的腹后突;上枕骨大,近圆形;外枕骨见神经孔。比较分析认为,南漳湖北鳄、南漳龙和扇桨龙均见上颌两支之间的骨间隙,这可能是湖北鳄目同源性状。南漳湖北鳄上颞骨未参与上颞孔围成,轭骨腹后突未完全退化,下颞孔形态残存,与古老双孔亚纲类似,与进步鱼龙型类不同。推测鱼龙型类随着发展演化,上颞骨逐步前移并参与上颞孔围成,下颞孔逐渐闭合。新材料还显示南漳湖北鳄鼻孔朝上,咬合力不强,推测其具有独特的、不同于其他鱼龙型类的活动和捕食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南漳-远安动物群 颅骨 背视 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中—新元古代洋板块地质及其对扬子克拉通形成过程的启示
3
作者 陈超 刘勇 +1 位作者 苑金玲 孔令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11,共3页
洋板块地质学是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编撰专家组倡导的地质新理论(Ding Xiaozhong et al.,2020;李廷栋等,2019),其以俯冲增生杂岩带、蛇绿岩带等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洋壳在洋中脊形成至海沟俯冲消亡的复杂洋陆转换过程(李廷栋等,2019)... 洋板块地质学是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编撰专家组倡导的地质新理论(Ding Xiaozhong et al.,2020;李廷栋等,2019),其以俯冲增生杂岩带、蛇绿岩带等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洋壳在洋中脊形成至海沟俯冲消亡的复杂洋陆转换过程(李廷栋等,2019)。近年研究发现,湖北省发育中—新元古代庙湾蛇绿混杂岩、大洪山俯冲增生杂岩、吕王—高桥蛇绿混杂岩(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地质 中—新元古代 扬子克拉通 蛇绿混杂岩 俯冲增生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改性针铁矿对水体Pb(Ⅱ)的吸附机制研究
4
作者 蔡琳 涂书新 +1 位作者 熊双莲 江承风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6-57,共12页
铅(Pb(Ⅱ))是一种高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的重金属污染物,严重威胁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文章采用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对针铁矿(Goe)进行有机硅功能化改性,制备改性针铁矿(M-Goe),并评估其对Pb(Ⅱ)的吸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M-... 铅(Pb(Ⅱ))是一种高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的重金属污染物,严重威胁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文章采用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对针铁矿(Goe)进行有机硅功能化改性,制备改性针铁矿(M-Goe),并评估其对Pb(Ⅱ)的吸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M-Goe孔容增加(从0.16 cm^(3)/g增加到0.17 cm^(3)/g),比表面积略降(从87.53 m^(2)/g降至71.59 m^(2)/g),但表面巯基(-SH)和硅羟基(Si-OH)的引入显著增强了Pb(Ⅱ)的络合能力,使其最大吸附容量在25℃时达49.26 mg/g,较Goe提高43.0%。FTIR和XPS表征证实,Pb(Ⅱ)主要通过Fe-OH、Si-OH和-SH基团的配位作用固定,形成Fe-O-Pb、Si-O-Pb和Pb-S络合物。环境适应性研究表明,M-Goe在pH 5~7范围内去除Pb(Ⅱ)效果显著,且对共存离子干扰表现出较强抗性,可为改性铁氧化物在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改性 针铁矿 Pb(Ⅱ) 吸附机制 环境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雯雯 叶菁 +3 位作者 张利国 魏超 张红伟 刘寒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816-7825,共10页
合理界定区域生态补偿主客体,确定生态补偿优先级是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出发,在测算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界定生态受偿与补偿支付主体,确定生态受偿与补偿支付等级与次序。结果表明:(1)湖北省... 合理界定区域生态补偿主客体,确定生态补偿优先级是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出发,在测算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界定生态受偿与补偿支付主体,确定生态受偿与补偿支付等级与次序。结果表明:(1)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总体呈现出"西部高,东中低"的格局,高值区多集中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低值区多集中于重点开发区;(2)3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受偿等级总体分为五级,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房县为第一生态受偿区;(3)29个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受偿优先级总体分为五级,随县为生态受偿一级区域;(4)30个重点开发区的补偿支付等级总体分为五级,呈现出"东先西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生态补偿支付实践中,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应先于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优先级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不同区域土壤与农作物硒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闫加力 徐春燕 +3 位作者 杨军 项剑桥 赵敏 黄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6期121-123,138,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籽实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湖北省"金土地"工程土壤及农作物数据,根据区域地貌特征划分为鄂西山区、鄂北岗地和沿江平原,研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硒含量... [目的]探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籽实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湖北省"金土地"工程土壤及农作物数据,根据区域地貌特征划分为鄂西山区、鄂北岗地和沿江平原,研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硒含量与其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区域的土壤硒背景值为:鄂西山区0.88 mg/kg,鄂北岗地0.33 mg/kg,沿江平原0.34 mg/kg。鄂西山区农作物的籽实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相关性最好,鄂北岗地次之,沿江平原相关性最弱甚至不相关。[结论]鄂西地区富硒土壤最多,最易生产出富硒农作物,沿江平原富硒土壤广泛分布,在适宜条件下也易生产出富硒农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 猫含量 不同区域 土壤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利川尖子山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其对微生物岩发育时代的指示
7
作者 杜漫越 吴奎 +6 位作者 黄云飞 杨波涌 杨良哲 王延达 赵俊杰 李梦凡 黄子航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03-2216,共14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之后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了一套微生物岩,但是这套微生物岩的发育时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湖北利川尖子山剖面位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较深水环境...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之后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了一套微生物岩,但是这套微生物岩的发育时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湖北利川尖子山剖面位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较深水环境,地层序列完整,同样也发育了灾后的微生物岩,有助于探讨灭绝后微生物岩的发育时间。本研究对尖子山剖面开展了细致的牙形石分类学和地层学工作。共鉴定出牙形石3属19种,自下而上建立了5个牙形石带:Clarkina yini带,Hindeodus changxingensis带,Hindeodus parvus带,Isarcicella lobata带及Isarcicella isarcica带。该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牙形石序列完整,可以与国内外精确对比。根据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将尖子山剖面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置于微生物岩段之下0.1 m的泥晶灰岩中,这指示该剖面微生物岩的时代是早三叠世Griesbachian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牙形石 微生物岩 生物地层 生物灭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土壤硒元素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闫加力 杨军 +5 位作者 丁晓英 徐春燕 赵敏 张阳阳 王卉 杨良哲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1期157-157,161,共2页
通过对湖北省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数据的收集,分析全省及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和背景值区间。数据显示,湖北省全省土壤硒含量背景值为0.304 mg/kg,背景值范围为0.152-0.609 mg/kg。成土母质地层单元中二叠系、石炭系... 通过对湖北省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数据的收集,分析全省及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和背景值区间。数据显示,湖北省全省土壤硒含量背景值为0.304 mg/kg,背景值范围为0.152-0.609 mg/kg。成土母质地层单元中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和三叠系是富硒地层,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在0.4 mg/kg以上;第四系地层土壤硒含量背景值为0.306 mg/kg,存在较广泛的富硒区;而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地层的富硒区域分布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背景值 成土母质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雯雯 辛杰 +4 位作者 康全国 余浩宇 崔亚圣 王伟 高涵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17-119,148,共4页
在深入分析大余湾这一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即“科学保护,创新发展”“业态融合,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域协作,开放发展”“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在深入分析大余湾这一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即“科学保护,创新发展”“业态融合,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域协作,开放发展”“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探索出3条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即古色人文构筑精神家园,绿色山水绘就发展底色,金色农业深耕文明沃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乡村振兴 历史文化名村 大余湾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武夷岩茶产地溯源研究
10
作者 黄锐敏 李星 +2 位作者 何肖云 郑云云 杨欢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7-25,共9页
武夷岩茶由于外形、工艺的一致性,无法通过外观特征来识别其产地,茶叶中元素组成因产地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形成茶叶产地特有的元素指纹。通过测定武夷岩茶不同产区的多种元素含量,借助化学计量统计方法建立产地判别模型,为武夷岩茶的... 武夷岩茶由于外形、工艺的一致性,无法通过外观特征来识别其产地,茶叶中元素组成因产地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形成茶叶产地特有的元素指纹。通过测定武夷岩茶不同产区的多种元素含量,借助化学计量统计方法建立产地判别模型,为武夷岩茶的产地判别提供技术参考。从武夷岩茶3个主要产区采集茶青样品共55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矿物元素含量,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PLS-DA)和Fisher线性判别(FLDA)2种判别方法对武夷岩茶进行产区判别。结果表明:武夷岩茶3个主产区茶叶样品中元素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对样品中元素的含量进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出取样适切性量数(KaiserMeyer-Olkin,KMO)值为0.650,KMO>0.5说明分组聚类效果较好。通过主成分分析,成功提取了5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均超过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560%。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累积解释能力参数R^(2)X=0.652,R^(2)Y=0.752,预测能力参数Q^(2)为0.590,均大于0.5。Fisher线性判别模型对模型构建样本回代验证的正确判别率和交叉验证率均在90.9%以上。2种模型均能实现对3种不同产区采集的茶青样品进行准确判别。研究认为通过3个不同产区采集的武夷岩茶样品中矿物元素指纹分析结合化学计量统计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产地判别,为武夷岩茶原产地保护提供了鉴别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产地溯源 元素指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阎春波 李姜丽 +1 位作者 赵璧 程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244,共12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湖北宜昌地区省级及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资源,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规律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受控于地形和河流的综合作用,以各类地貌景观遗迹为特点;二是各个地质时代地层剖面齐全,古生物化石产地聚集。其中可归类... 本文系统总结了湖北宜昌地区省级及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资源,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规律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受控于地形和河流的综合作用,以各类地貌景观遗迹为特点;二是各个地质时代地层剖面齐全,古生物化石产地聚集。其中可归类为世界级地质遗迹点为5个,均以“古生物化石”为核心,分别为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生物群、长阳寒武纪清江生物群、黄花场中奥陶统大坪阶“金钉子”、王家湾上奥陶统赫南特阶“金钉子”和远安三叠系南漳—远安动物群。立足于此,文中首次详细总结了这些地质遗迹点的化石代表、科学及科普意义,并从地质遗迹自身保护和应用方式、地质遗迹载体、地学研学、地质文化的传播和文创科普产品5个方面对古生物地质遗迹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探讨,从而为宜昌地区全域地质遗迹开发和旅游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古生物 发展模式 宜昌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阳阳 杨良哲 +5 位作者 杨军 徐春燕 汪丹 周伟 王梦园 闫加力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53-157,161,共6页
通过研究湖北省天然硒资源特征,结合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总结了全省硒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建议,即突出政策规划引领,强化硒资源调查力度,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科学支... 通过研究湖北省天然硒资源特征,结合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总结了全省硒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建议,即突出政策规划引领,强化硒资源调查力度,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科学支撑体系建设,加速品牌创建工程,加大硒资源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资源 开发利用 保护对策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设施农业用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琼 邹辉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第6期12-14,共3页
推动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几年湖北省设施农业项目发展迅猛,用地需求激增,但在实际发展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规划布局难、认定标准难、监管处罚难等问题。应在后续设施农业用地发展中加强顶层设... 推动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几年湖北省设施农业项目发展迅猛,用地需求激增,但在实际发展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规划布局难、认定标准难、监管处罚难等问题。应在后续设施农业用地发展中加强顶层设计,给予用地政策支持,通过出台详细的指导意见,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进一步引导和规范设施农业项目健康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设施农业用地 政策建议 耕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天然富硒土地选区与富硒产业园选区研究——以监利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春诚 王梦园 +4 位作者 吴殷琪 潘飞 王芳 潘可亮 项剑桥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5期157-165,181,共10页
以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DZ/T 0380-2021)的要求,对湖北省监利市土壤硒资源进行系统筛选。结合研究区天然硒资源现状和全国正在推行的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和标识工作,初步筛选3处天然富... 以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DZ/T 0380-2021)的要求,对湖北省监利市土壤硒资源进行系统筛选。结合研究区天然硒资源现状和全国正在推行的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和标识工作,初步筛选3处天然富硒土地挂牌候选区,3处富硒产业园建设选区。候选区位置分别为容城镇南部(容城镇新市-江心台-四台-庙岭-横岭村)、大垸农场中部(大垸农场江口-西湖-中兴农业公司)、程集镇南部(程集镇国庆河-永红-堤头村),产业园建设选区分别为黄歇口镇-荒湖农场富硒小龙虾产业园建议区、汪桥镇-红城乡富硒小龙虾(油菜)产业园建议区和大垸农场富硒小龙虾(小麦)产业园建议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地 挂牌候选区 产业园建设选区 监利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生态系统服务的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估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晶晶 宋冰洁 +3 位作者 苏峥 王雯雯 赵宏波 王静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8-279,共12页
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估和土地利用决策对推动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通过构建顾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农业、城镇和生态空间利用效率评估指标体系,借助SBMUndesirable模型、空... 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估和土地利用决策对推动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通过构建顾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农业、城镇和生态空间利用效率评估指标体系,借助SBMUndesirable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开展县域单元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估与影响因素识别。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城镇空间利用效率处在效率值小于0.2的极低水平,生态空间利用效率稳定在中等水平,研究期内农业空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且效率值从2000年的0.38(低水平)提高到2020年的0.62(高水平)。2)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利用综合效率和耦合协调度为低水平和基本协调,2000—2020年有所改善,但2020年仍有70%以上的县域效率综合值低于0.4,20%以上的县域三类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失调。3)2000—2020年流域农业和生态空间利用效率提升区范围持续减小,城镇空间利用效率提升区范围先增后减,且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对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比自然条件更大,上中下游的效率提升区类型和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效率提升区提出兼顾利用效率提升与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的国土空间管理策略,可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利用效率 生态系统服务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北缘~630 Ma裂解事件——来自A型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制约
16
作者 金巍 刘建辉 +3 位作者 田洋 徐扬 邓新 刘述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408,共15页
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晚期的构造演化存在较大争议,制约了其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位置重建。新元古代晚期岩浆岩时代和性质的厘定有助于约束扬子克拉通北缘的构造背景。本文首次报道了大别地区新发现的新元古代晚期正长花岗岩的锆石U... 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晚期的构造演化存在较大争议,制约了其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位置重建。新元古代晚期岩浆岩时代和性质的厘定有助于约束扬子克拉通北缘的构造背景。本文首次报道了大别地区新发现的新元古代晚期正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Lu-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锆石LA-ICP-MS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630±4 Ma,属于新元古代晚期岩浆活动。岩石具有高的w(K_(2)O+Na_(2)O)(7.49%~8.27%)和w(FeOT)/w(FeOT+MgO)比值(0.97~0.99),以及高的w(Zr)[(289~431)×10^(-6)]、10000 w(Ga)/w(Al)(2.98~5.02)和w(Zr+Nb+Ce+Y)[(626~690)×10^(-6)]值;锆饱和温度高达847~891℃,属于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锆石εHf(t)为-0.5~+1.3,对应TDM2为1475~1374 Ma,全岩εNd(t)为-4.5~-4.4,对应TDM2为1709~1701 Ma,指示其源自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扬子克拉通北缘在新元古代晚期(~630 Ma)处于大陆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晚期 A型花岗岩 大陆裂谷 大别地区 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作用的指示——以鄂东地区阮家湾钨铜钼矿床为例
17
作者 周润杰 周豹 +9 位作者 文广 孙悦 吴昌雄 朱金 尚世超 李柏村 廖旺 宋威方 刘晓阳 程孝增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0-814,共15页
位于鄂东地区毛铺—两剑桥东西向断裂带东段的阮家湾钨铜钼矿床是该区最大的钨铜钼矿床,累计查明WO3金属量2.40万t,铜金属量1.80万t,钼金属量2439 t。本文对与该矿床形成密切相关的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开展了系统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 位于鄂东地区毛铺—两剑桥东西向断裂带东段的阮家湾钨铜钼矿床是该区最大的钨铜钼矿床,累计查明WO3金属量2.40万t,铜金属量1.80万t,钼金属量2439 t。本文对与该矿床形成密切相关的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开展了系统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以深入讨论岩石的成因和锆石的成矿和找矿指示意义。测得锆石U-Pb年龄为(143.00±0.74)Ma,此年龄可代表阮家湾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表明其为鄂东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物。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具有相对均一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5.4~-2.2),与区域上铜山口、铜绿山、龙角山等岩株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近,表明它们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在岩浆上侵的过程中混染了少部分的地壳物质。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具有高Sr/Y和(La/Yb)N比值,其锆石具有低Dy/Yb(<0.3)值和高Eu/Eu(>0.4)值,表明形成阮家湾岩株的岩浆是相对富水的熔体。这种富水特征也与通过锆石-全岩成分获取的花岗闪长岩中水含量值(6.85%~8.45%)相一致。基于阮家湾花岗闪长岩中锆石微量元素,计算得到岩浆氧逸度值为ΔFMQ+1.07~ΔFMQ+2.88,表明其具有相对氧化的特征。阮家湾花岗闪长岩中锆石Ce^(4+)/Ce^(3+)为93~190,略低于铜山口花岗闪长岩和铜绿山石英闪长岩,表明从铜山口铜钼矿床,到铜绿山铜铁金矿床再到阮家湾钨铜钼矿床,其成矿岩浆的氧逸度具有一个逐渐降低的趋势。锆石中Hf元素含量与锆石Ti温度成负相关,反映了在岩浆演化和冷却过程中分离结晶作用的进行。阮家湾花岗闪长岩中锆石Ti温度为660~727°C,与区域上铜山口花岗闪长岩和铜绿山石英闪长岩中锆石的结晶温度相近。本文研究表明,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例如Eu/Eu^(*)、Dy/Yb和Ce^(4+)/Ce^(3+)比值能够较好的指示岩浆的分异结晶作用、水含量和岩浆氧逸度特征,可以作为成矿和找矿的重要指示工具,通过分析锆石中的微量元素,可以有效地评估相关侵入体的成矿潜力,并应用于前期矿产勘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东地区 钨铜钼矿床 锆石U-PB 锆石地球化学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流域经济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资源量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丁晓英 徐春燕 +3 位作者 杨军 段碧辉 黄彬 闫加力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468-1473,共6页
在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显示江汉平原及周边丘峦存在大量富硒土壤资源。按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所采用的双层网格化采样模式,采取单位土壤硒量的方法,按照直线公式计... 在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显示江汉平原及周边丘峦存在大量富硒土壤资源。按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所采用的双层网格化采样模式,采取单位土壤硒量的方法,按照直线公式计算土壤硒资源量,并分别从土壤类型及成土母质的特征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汉流域经济区表层(0~0.2 m)土壤硒资源量为5 314.69 t,深层(0~1.8 m)土壤硒资源量为38 764.66 t;区内两大储硒类型为灰潮土、潴育型水稻土,且土壤硒主要集中分布在第四系的成土母质类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流域经济区 富硒土壤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土壤硒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咸丰县茶园土壤和茶叶中锌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段碧辉 孙奥 +4 位作者 袁知洋 王芳 杨波涌 杨军 项剑桥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6,共9页
为查清实际生产条件下锌(Zn)在土壤-茶树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在鄂西咸丰县采集了茶园表层土壤1478件、茶叶130组,测试了土壤的Zn、常量氧化物、有机碳含量及pH值和茶树根、茎、叶的Zn及重金属含量,并对土壤、茶树的Zn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为查清实际生产条件下锌(Zn)在土壤-茶树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在鄂西咸丰县采集了茶园表层土壤1478件、茶叶130组,测试了土壤的Zn、常量氧化物、有机碳含量及pH值和茶树根、茎、叶的Zn及重金属含量,并对土壤、茶树的Zn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茶树Zn生物吸收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茶园土壤Zn含量平均值为92.14 mg/kg,高于我国土壤Zn含量背景值(69 mg/kg)。土壤Zn垂向剖面上分布总体表现为由上至下递增或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中Zn赋存形态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腐植酸态和铁锰氧化态,三者占土壤Zn总量的84.35%,生物可利用态Zn含量占比相对较小(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Zn占比2.73%)。茶树嫩叶Zn平均含量为37.41 mg/kg,生物富集系数范围为15.95%~92.94%,不同部位Zn含量和生物富集系数均为嫩叶>根>茎>老叶,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实现嫩叶Zn富集。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有效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H值、常量氧化物对土壤Zn和Zn的生物有效性具有双重影响,高pH值和以SiO_(2)含量低、Fe_(2)O_(3)和Al_(2)O_(3)含量高的土壤能促进土壤Zn的累积,但也限制着Zn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茶树系统 形态 生物有效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恩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调查分析
20
作者 赵敏 李春诚 +3 位作者 段碧辉 夏伟 孙奥 袁知洋 《南方农业》 2025年第3期70-73,F0003,共5页
利用湖北省宣恩县1︰5万表层土壤调查数据,按照行政单元、土壤类型单元、土地利用单元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4.848kg·m^(-2),高于湖北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依照不同... 利用湖北省宣恩县1︰5万表层土壤调查数据,按照行政单元、土壤类型单元、土地利用单元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4.848kg·m^(-2),高于湖北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依照不同划分单元,有机碳密度高值区主要在晓关乡、长潭河镇、珠山镇、山地草甸土、黄棕壤、水田、林地上,低值区在李家河镇、牧草地、棕壤上。宣恩县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3268.75×10^(6)kg,约占湖北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3.45%,有机碳储量主要分布在黄棕壤、林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表层土壤 分布特征 湖北省宣恩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