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湖北省16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 被引量:6
1
作者 郑文升 刘浩 +2 位作者 马琳 王晓芳 罗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6-764,共9页
以湖北省16个副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近30 a来的改革开放阶段为研究时段(1984~2013年),构筑涵盖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与生态景观3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AHP法为权重赋值,分别构建增长系数、协调系数与综合系数3个维度的测度模... 以湖北省16个副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近30 a来的改革开放阶段为研究时段(1984~2013年),构筑涵盖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与生态景观3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AHP法为权重赋值,分别构建增长系数、协调系数与综合系数3个维度的测度模型,计算各年度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基于Arc GIS10.0、DPS7.05与SPSS19软件,使用系统聚类、二阶段聚类、有序样本分类、非线性映射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分析、全局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局部莫兰指数等工具,模拟分析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整体时序演化(城市聚类、时段划分与演化趋势)、个体时序演化与空间格局演化(全局格局与局部格局)。结果表明,湖北省绝大多数城市的综合发展趋势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次级规模城市更具优势,总体差距仍较明显,毗邻城市差距逐渐收敛,国家发展观念、地区战略及体制机制的变化、城市发展的基础格局、城市规模的辩证作用、城市的地域特征深刻影响城市综合发展的时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时空演化 改革开放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空间管治的湖北省齐岳山区发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曾菊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6-791,共6页
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思考,透视了生态空间管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湖北省利川市齐岳山区的5个自然本底特征;纵向考察了齐岳山区开发利用的3个历程;提出了齐岳山区发展中尚待解决"有水快流"导致发展不可持续以及"公地悲剧&qu... 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思考,透视了生态空间管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湖北省利川市齐岳山区的5个自然本底特征;纵向考察了齐岳山区开发利用的3个历程;提出了齐岳山区发展中尚待解决"有水快流"导致发展不可持续以及"公地悲剧"缘自草地产权不明晰这两大核心问题;最后强调了齐岳山区开发必须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法则,应该落实开发与保护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关于修复生态的四条政令以及积极推行恢复性的发展草地畜牧业等3大生态空间管治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岳山区 生态环境 空间管治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与效率导向下农村公共医疗资源的空间优化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被引量:34
3
作者 田玲玲 张晋 +3 位作者 王法辉 李响 郑文升 罗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55-1463,共9页
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一直存在效率与公平价值导向的博弈,空间综合人文社科的兴起,使其演化成一个空间优化问题。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划注重决策连续性,据此提出改进空间可达性的两步优化法。在农村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空间... 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一直存在效率与公平价值导向的博弈,空间综合人文社科的兴起,使其演化成一个空间优化问题。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划注重决策连续性,据此提出改进空间可达性的两步优化法。在农村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空间可达性为主要指标,建立公平与效率导向下的二次规划模型,通过重新选址和设定规模以保证居民获得就医机会的最大公平和效率,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案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新选地址和规模优化结果能使仙桃市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得到显著提高,2个步骤相结合,使其成为真正的混合优化模型,达到效率和公平平衡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医疗资源 公平与效率 两步优化 湖北仙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R模型的大气PM2.5浓度分布模拟与人口暴露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宋万营 杨振 +2 位作者 王平平 丁启燕 李星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1-458,共8页
大气细颗粒物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该文以湖北省为例,采用LUR(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对各监测站点的PM_(2.5)浓度进行空间化模拟,并考察污染暴露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为PM_(2.5)污染分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湖北省... 大气细颗粒物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该文以湖北省为例,采用LUR(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对各监测站点的PM_(2.5)浓度进行空间化模拟,并考察污染暴露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为PM_(2.5)污染分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湖北省各站点PM_(2.5)浓度差异较大,平均浓度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浓度大小受到站点风速、气温、海拔与3k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等因子的显著影响.风速升高会加重污染,后3个因子增加则有利于降低污染.2)基于LUR模型的空间化结果显示,PM_(2.5)浓度在省域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中部高、东部低、西部最低”的梯度差序特征,其中武汉城市圈、江汉平原与襄阳部分地区污染较重,鄂西地区普遍较低.3)构建顾及人口分布疏密的PM_(2.5)暴露强度指数,发现PM_(2.5)“暴露强度与人口密度大小存在校高的空间相关性.全省超过90%的人口和面积处于中等及以下暴露强度,总体健康风险较低.暴露高值区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在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LUR 分布模拟 人口暴露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湖北省浠水县村庄布点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边丽青 朱丽霞 罗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6-112,共7页
以湖北省浠水县649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对村庄进行分类,运用Ripley′s K函数分析县域村庄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的分布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村庄迁并的空间范围,最后在主体功能分区的约束下进行村庄迁并范围的调整。结论如... 以湖北省浠水县649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对村庄进行分类,运用Ripley′s K函数分析县域村庄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的分布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村庄迁并的空间范围,最后在主体功能分区的约束下进行村庄迁并范围的调整。结论如下:1)县域村庄总体布局受地形地势影响较大;2)县域村庄点的集聚主要发生在中等距离的空间尺度上;3)全县三级村庄体系的比例为1:3:25,集镇的合并半径确定为1 500 m,中心村近期的合并半径定位为1 000 m,远期中心村的合并半径增加至1 500 m。优化调整后,近期三级村庄体系的比例为1:3:18,远期三者的比例为1: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 布点优化 主体功能区 浠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与思考
6
作者 肖安民 夏祖新 邹向胜 《理论月刊》 2005年第1期10-16,共7页
湖北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分析湖... 湖北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总结湖北在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经验成果,探讨湖北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和问题,最后提出深化湖北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 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35
7
作者 朱媛媛 汪紫薇 +1 位作者 罗静 崔家兴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47-1958,共12页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测度了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河南省2006—2018年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时空耦合协调水平及具体类型特征,并定量探测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表明:(1) 2006—2018年河南省新型城镇...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测度了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河南省2006—2018年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时空耦合协调水平及具体类型特征,并定量探测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表明:(1) 2006—2018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39稳步上升到0.784,基本实现了"濒临失调→中度协调"的跨越,空间上呈"北部高南部低、中部高东西低"的特征。(2)河南省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特征分异明显,长期为粮食安全滞后型市域占比29%,长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市域占比53%。(3)影响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核心要素转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外部经济变化对其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敏感性逐步降低,科技进步始终是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促进力。研究旨为中部农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的使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安全 重点农区 中国中部农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农区乡村重构及其环境胁迫演变
8
作者 李营营 陈江龙 +1 位作者 余斌 陈诚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4-1535,共12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地域经历显著重构过程,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揭示乡村重构背景下环境胁迫演变规律成为乡村地理科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将乡村重构分解为经济重构、社会重构、空间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地域经历显著重构过程,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揭示乡村重构背景下环境胁迫演变规律成为乡村地理科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将乡村重构分解为经济重构、社会重构、空间重构3个维度,以主导重构类型划分乡村重构阶段,通过人类活动作用强度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相对变化刻画环境胁迫程度,以重构因素变化解析环境胁迫演变机理。研究表明:①随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案例地区乡村重构进程呈现“社会重构主导–经济重构主导–空间重构主导”的模式演化特征。②在不同重构主导模式下,地区环境胁迫演变特征存在差异。社会重构主导模式下地区人类活动的环境胁迫作用较弱,经济重构主导模式下胁迫作用增强,空间重构主导模式下出现减弱趋势。③环境胁迫演变机制表现为多维重构要素共同驱动,经济重构发挥主要作用。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增加资源环境压力,规模化、高投入的农业发展方式加剧环境胁迫,农户生计多元化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缓和人地矛盾。研究结果意在为乡村人地关系的地理研究提供启示,为案例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重构 环境胁迫 江汉平原典型农区 传统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胡久生 邢晓燕 +1 位作者 汪权方 胡洋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22期278-286,共9页
研究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湖北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需要。该文在分析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总体状况... 研究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湖北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需要。该文在分析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总体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湖北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指出其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治理对策,对进一步推动全省新农村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强省,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 治理现状 对策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与乡村人口空心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崔家兴 靳涵 +3 位作者 罗滢渊 林勇 童新 朱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2-1836,共15页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亟需研究其演变机制和管控措施。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覆盖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耕...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亟需研究其演变机制和管控措施。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覆盖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非农化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存在围绕中心城市高值集聚的态势。非粮化则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倾向,远离大城市的边远县域非粮化程度较高。研究期内非农化和非粮化呈整体加剧趋势,乡村人口空心化程度显著提升。(2)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之间呈现较强耦合作用,失调区域逐渐扩大。(3)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逐渐增强。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且数量逐渐减少,低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分散。(4)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时空动态特征,但县域及其邻域协同变动的比例较高,表明具有较强的局域整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化 非粮化 乡村人口空心化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时空关联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攀 余斌 武洁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5-362,共18页
探索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复杂性关联规律既是新时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时代前沿。以江汉平原为研究案例,以2000—2019年为研究时段,在建立城市化指标体系和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系... 探索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复杂性关联规律既是新时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时代前沿。以江汉平原为研究案例,以2000—2019年为研究时段,在建立城市化指标体系和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态面板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深入探究多维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之间的时序关联规律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具有明显结构分异性,其中,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在时序上呈现阶段性变化,空间上呈现沿焦柳-长荆发展轴的倒“U”形分布格局向汉宜线-东部平原带的“T”形分布格局演化。(2)江汉平原多维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在时序关联上呈现复杂性特征,其中人口、经济城市化与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呈现“N”形曲线规律,土地城市化与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呈现单调递增态势,但弹性系数值低于后期人口和经济城市化正效应值。(3)江汉平原多维城市化与乡村地域功能在空间关联上呈现明显规律性和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有利于丰富乡村地理学理论内涵,为案例地区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城市化 乡村地域功能 城乡关系 时空关联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自豪 余斌 +2 位作者 郭新伟 胡梦姗 何立翔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38,共15页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究案例区碳排放之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速趋缓.排放量由98152.00万t增长至132226.12万t,增长率由8.23%减缓至4.85%;2)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总体均呈现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其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前两者差异尤为显著;3)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等因素对地区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作用强度同样呈现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碳排放 时空异质性 GT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13
13
作者 余斌 卢燕 +1 位作者 曾菊新 朱媛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乡村生活空间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也是一定乡村地域空间形式、空间内涵和空间意义内在关联的有机统一体。近期西方学术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后生产主义... 乡村生活空间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也是一定乡村地域空间形式、空间内涵和空间意义内在关联的有机统一体。近期西方学术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后生产主义乡村的生活主体多元化和生活空间异质化,二是被城市社会生活他者化和空间边缘化的不同弱势群体的乡村生活体验及空间建构。国内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从研究内容看,注重乡村居民居住及就业空间变化研究,但乡村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研究成果很少见;从研究方法看,空间形式的实证分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空间内涵的结构分析和空间意义的人本分析有待深化。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能够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并可能为乡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西方乡村生活空间研究难以提供标准模版,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资源得天独厚,"形式-内涵-意义"相统一的空间观能够帮助构造有效分析框架,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多种方法集成能够提供有力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活空间 空间形式 空间内涵 空间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结构识别及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陈国磊 罗静 +2 位作者 曾菊新 田野 董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22-1429,共8页
以全国1 05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对象,探究民族村寨空间结构及相关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民族村寨空间分布上呈凝聚型分布,且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核密度格局以湘黔桂交界为单核集聚中心的等级分布特征,呈"山"字形坐落态势;民族村寨系统... 以全国1 05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对象,探究民族村寨空间结构及相关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民族村寨空间分布上呈凝聚型分布,且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核密度格局以湘黔桂交界为单核集聚中心的等级分布特征,呈"山"字形坐落态势;民族村寨系统分形特征显著,自组织演化中围绕武夷山、峨眉山、长白山等不同山脉地带展开,分形结构复杂;民族村寨正空间相关,冷热点区呈东西两极分化现象;地形起伏及地貌多样的中高海拔山地、主要水系及河流上游等是民族村寨内生发展基础;距离中心城市较远、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民族文化及民族分布等促进了民族村寨的留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寨 空间结构 影响机理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居文化环境质量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2
15
作者 朱媛媛 甘依霖 +1 位作者 曾菊新 孙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55-1863,共9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重塑中国现有乡村人居文化环境格局并形成城乡人居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科学界定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侧重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并围绕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测度,遴选影响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重塑中国现有乡村人居文化环境格局并形成城乡人居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科学界定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侧重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并围绕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测度,遴选影响人居文化环境变化的关键人类活动因子,构建由目标层、系统指标层、目标分解层与具体指标层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复杂系统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借助Delphi及AHP法和ArcGIS平台探析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呈现差异化上升的趋势。宜昌、长株潭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一直处于优良级别,武汉、南昌两大省会所辖乡村地区发展迅速,衡阳市、常德市等传统工业基地已由优良等级逐步降为较差或恶劣等级。②乡村人居文化环境及子系统质量的演变并非完全同步。人居物质文化是人居文化环境系统演变的基础,直接带动了人居制度文化的优先演变,人居精神文化环境滞后于人居物质、制度文化环境的演变。③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演变由政府体制机制扶持保障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撑多元主体需求力、农村公共设施服务力“四轮”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文化环境 人居制度文化环境 人居精神文化环境 人居物质文化环境 驱动机制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6
作者 郑文升 姜玉培 +2 位作者 卓蓉蓉 闰记影 王晓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5-273,共9页
选取安徽省全部78个县级经济区域作为网络节点,采用修正后的1996年、2004年及2013年的经济联系强度反映节点之间的联系,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空间马尔科夫等方法分析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 选取安徽省全部78个县级经济区域作为网络节点,采用修正后的1996年、2004年及2013年的经济联系强度反映节点之间的联系,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空间马尔科夫等方法分析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增强,县际经济联系逐渐多向化、稠密化、纵深化;2合肥中心城区一直处于网络中心,经济扩散能力不断增强;3无为、怀远、肥东等县逐渐成为衔接地区经济联系的"门户节点";4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具有分层集聚特征,基本上形成"四大八小"的空间格局;5影响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集聚与扩散、空间近邻作用、交通可达性改善、政策激励与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近邻效应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文化信息流时空整合的理论体系构建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媛媛 曾菊新 +1 位作者 韩勇 罗翔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2-351,共10页
为了探寻城乡文化信息流的基本规律,将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和Petri网理论,通过"3S"集成技术以及State flow分析工具,旨在解决如何测度城乡文化信息的流态关系和构建时空整合模型两个科学问题。从"动态"的城乡文化&qu... 为了探寻城乡文化信息流的基本规律,将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和Petri网理论,通过"3S"集成技术以及State flow分析工具,旨在解决如何测度城乡文化信息的流态关系和构建时空整合模型两个科学问题。从"动态"的城乡文化"场域"视野出发,以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化信息流对新城乡文化空间形成的影响,并研制出驱动机理和时空整合模式,初步构建现代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理论,力图为促进新文化地理学和信息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发展创建新的理论菜单,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中国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空间 时空整合 文化城市圈 城乡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及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媛媛 汪孟 +3 位作者 胡淼 姜文丽 王宏涛 陈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7-456,共10页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共空间 公共绿地 空间可达性 居民需求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朱媛媛 周笑琦 +1 位作者 陈四云 涂振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4-881,912,共9页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特征;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区域尺度上集中连片聚集分布;省级层面上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复杂.2)乡村旅游重点村随着海拔升高而数目递减,具有明显的沿河流、海滨分布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北农业文化地区、黄土高原等文化副区.3)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共同驱动其布局发展;另外,交通走廊串起乡村旅游“经济链”,推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重点村 乡村旅游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之美的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研究——以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星明 雷雯 +1 位作者 陈芷涵 李家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4-631,669,共9页
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将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与措施的生态治理、知识普及和景观体验等功能开展研学旅行,是当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 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将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与措施的生态治理、知识普及和景观体验等功能开展研学旅行,是当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水土保持主要技术与措施具有生态性、科技性和教育性的特性,其内涵与载体具有生态美、科技美和知识美,即形成水土资源的水土之美.基于水土之美,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的案例地,研究开发体现水土之生态美、水土之科技美和水土之知识美的研学旅行项目,以探索依托水土资源进行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基地开发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水土之美 研学旅行 武汉蔡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