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十堰茶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仙草 张俊晓 +4 位作者 李涛 赵昕悦 李辉 何剑 林杉 《农学学报》 2022年第4期75-79,共5页
通过对湖北省十堰地区茶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阐述了该地区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与茶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特色茶文化,提高品牌竞争力,助推茶产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了十堰地区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茶... 通过对湖北省十堰地区茶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阐述了该地区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与茶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特色茶文化,提高品牌竞争力,助推茶产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了十堰地区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充分,茶产品知名度不高,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同时为做好茶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提出了促进产业融合、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茶业振兴 茶旅融合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坡耕地玉米间作模式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涛 戢正华 +4 位作者 蔡建波 夏文建 薛利红 余文畅 林杉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77-81,共5页
2013—2015年连续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单作、玉米间作白芷(Angelica dahurica)、玉米间作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 2013—2015年连续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单作、玉米间作白芷(Angelica dahurica)、玉米间作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间作模式对坡耕地地表氮、磷有显著的阻控作用,并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白芷和玉米间作甘薯的径流总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2.09%和20.37%,径流总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2.08%和18.40%,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了9.18%和11.05%。玉米间作白芷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玉米间作甘薯,分别是玉米单作的4.24和2.73倍。从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玉米间作白芷模式是丹江口库区较合理的生态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间作模式 坡耕地 阻控作用 经济效益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堰地区农地膜使用现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笑溪 宋莹燃 +5 位作者 黄晓珊 李涛 唐燃 何剑 李辉 林杉 《农学学报》 2023年第8期56-62,共7页
当前十堰地区农地膜使用量、覆膜面积、覆膜作物种类逐年增加,导致地膜残留量大,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通过统计数据结合实际现状分析可知,深入推进农地膜污染防治、新型地膜更替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推动十堰地区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具... 当前十堰地区农地膜使用量、覆膜面积、覆膜作物种类逐年增加,导致地膜残留量大,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通过统计数据结合实际现状分析可知,深入推进农地膜污染防治、新型地膜更替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推动十堰地区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十堰地区地膜使用现状和地膜回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地膜污染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十堰地区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膜 污染现状 污染防治 农业发展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缓冲带对坡耕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拦截效果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华玲 赵建伟 +4 位作者 程东升 刘玲花 戢正华 贺茂银 朱端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30-1736,共7页
植被缓冲带是一种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新型生态工程措施,采用坡地小区试验方法,在构建等高植物篱的坡耕地低处进行了不同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拦截试验,其处理分别为:(a)普通施肥结合紫穗槐和三叶草;(b)平衡施肥结合紫穗槐和三叶草;(c... 植被缓冲带是一种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新型生态工程措施,采用坡地小区试验方法,在构建等高植物篱的坡耕地低处进行了不同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拦截试验,其处理分别为:(a)普通施肥结合紫穗槐和三叶草;(b)平衡施肥结合紫穗槐和三叶草;(c)普通施肥结合三叶草;(d)平衡施肥结合紫穗槐。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期,植被缓冲带对径流量及侵蚀量的拦截作用显著,a、b、c和d处理缓冲带相对于植物篱处理,其径流量分别减少98.0%、97.5%、97.2%和97.5%,侵蚀量分别减少98.8%、98.7%、97.9%和98.0%;植被缓冲带对N、P的拦截效果不同,a、b、c和d处理缓冲带相对于植物篱处理,对NH4+-N的平均拦截率分别为48.2%、86.2%、90.6%和95.1%,对TP的平均拦截率分别为49.2%、42.4%、41.3%和36.4%。试验结果对山区坡耕地面源污染的控制,重点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缓冲带 坡耕地 地表径流 拦截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艺措施对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的控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丽 刘玲花 +5 位作者 程东升 赵建伟 戢正华 贺茂银 周怀东 朱端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25,共5页
研究了丹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地小流域植物篱和4种农艺措施相结合对坡耕地水土和氮磷养分流失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平衡施肥、间作和垄作对坡耕地均能不同程度地截留土壤和氮磷,其中,分别减少氮素和磷素流失31.22×10-2-40.05×1... 研究了丹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地小流域植物篱和4种农艺措施相结合对坡耕地水土和氮磷养分流失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平衡施肥、间作和垄作对坡耕地均能不同程度地截留土壤和氮磷,其中,分别减少氮素和磷素流失31.22×10-2-40.05×10-2kg/hm2和0.03×10-2-1.04×10-2kg/hm2;植物篱小区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较对照分别减少了31.3%和53.9%。上述措施对小流域养分、水土流失都起到了很好的防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措施 水土流失 养分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气条件下应用型氧化沟内混合液流态测试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建伟 张丽 +5 位作者 刘玲花 程东升 戢正华 贺茂银 周怀东 朱端卫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24,共4页
从氧化沟的水力特性入手,实测并分析了混合液在应用型氧化沟内的流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曝气机不同的旋转条件下,混合液液流在氧化沟内的流态分布规律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上部液流经曝气机加速作用,流速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而下部液流... 从氧化沟的水力特性入手,实测并分析了混合液在应用型氧化沟内的流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曝气机不同的旋转条件下,混合液液流在氧化沟内的流态分布规律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上部液流经曝气机加速作用,流速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而下部液流速度变化不明显,液流随之在沟体内进行流速均布,在返回第一直道时不同水深和内外侧流速已基本达到一致;混合液液流除了受到曝气机的推动力作用外,还受到沟体沿程阻力及弯道局部阻力的作用,导流板对混合液流态也产生了影响;在1.56m水位、120r/min逆时针转动条件下,第一直道末端下部液层内侧与中侧的流速较低,成为沟底污泥淤积的危险区;当转速为100r/min时,能保证氧化沟底混合液流速不小于0.15m/s;在1.56m水位、80r/min顺时针转动条件下,能保证氧化沟底混合液流速不小于0.15m/s。在实际运行中,只有将曝气设备调节到适合的转速才能有效防止污泥在氧化沟沟底沉积。同时,在保证沟底混合液流速满足要求时,为节省动能损耗,还应选择较低的曝气机转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沟 流速分布 污泥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磷流失和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涛 鄢紫薇 +7 位作者 王砚 张秀玲 严昶 郝福新 吴山 李辉 何剑 林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40,共6页
丹江口水库长期以来因为坡耕地氮磷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严重,进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效益。通过三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单作、银杏+芍药间作以及三叶菜+红花轮作3种种植模式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 丹江口水库长期以来因为坡耕地氮磷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严重,进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效益。通过三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单作、银杏+芍药间作以及三叶菜+红花轮作3种种植模式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银杏+芍药间作和三叶菜+红花轮作对坡耕地地表氮磷流失有显著的阻控作用,并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与玉米单作相比,银杏+芍药间作和三叶菜+红花轮作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了8.30%和8.94%,径流总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8.69%和22.92%,径流总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9.25%和37.26%;银杏+芍药间作和三叶菜+红花轮作两种种植模式比玉米单作经济效益高,尤其是三叶菜+红花纯收入是玉米单作的19.29倍;从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三叶菜+红花轮作模式是丹江口库区较合理的生态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 坡耕地 氮磷流失 银杏芍药间作 三叶菜红花轮作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春黄瓜——秋豇豆——冬白菜薹大棚高效栽培模式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彩珍 黄紫燕 《上海蔬菜》 2013年第5期54-54,63,共2页
近年来,十堰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建蔬菜基地项目支持下发展了设施蔬菜面积666.7多hm2。为提高蔬菜种植效益,我们试验示范了几种大棚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其中早春黄瓜一秋豇豆一冬白菜,薹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关键词 高效栽培模式 早春黄瓜 大棚蔬菜 白菜薹 秋豇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设施蔬菜 蔬菜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